22 Oct 2004

给年轻工程师的十大忠告

转载:给年轻工程师的十大忠告

序:希望大家真能即懂技术又通管理还善沟通,那你肯定成为猎头公司的猎捕对象了!可是回到现实当中,能懂杂家却并不多。以下供大家参考!


诸位,回顾工程师生涯,感慨万千,愿意讲几句掏心窝子的话,也算给咱们师弟师妹们提个醒,希望他们比咱们强!  
 
[1]好好规划自己的路,不要跟着感觉走!

根据个人的理想决策安排,绝大部分人并不指望成为什么院士或教授,而是希望活得滋润一些,爽一些。那么,就需要慎重安排自己的轨迹。从哪个行业入手,逐渐对该行业深入了解,不要频繁跳槽,特别是不要为了一点工资而转移阵地,从长远看,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当你对一个行业有那么几年的体会,以后钱根本不是问题。频繁地动荡不是上策, 最后你对哪个行业都没有摸透,永远是新手!   
  
  [2]可以做技术,切不可沉湎于技术。

千万不可一门心思钻研技术!给自己很大压力,如果你的心思全部放在这上面,那么注定你将成为孔乙己一类的人物!适可而止为之,因为技术只不过是你今后前途的支柱之一,而且还不是最大的支柱,除非你只愿意到老还是个工程师!   
  
  [3]不要去做技术高手,只去做综合素质高手!

在企业里混,我们时常瞧不起某人,说他“什么都不懂,凭啥拿那么多钱,凭啥升官!”这是普遍的典型的工程师的迂腐之言。年薪20万很牛吗?人家能上去必然有他的本事,而且是你没有的本事。你想想,老板搞经营那么多年,难道见识不如你这个新兵?人家或许善于管理,善于领会老板意图,善于部门协调等等。因此务必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管理,亲和力,察言观色能力,攻关能力等,要成为综合素质的高手,则前途无量,否则只能躲在角落看系统图!技术以外的技能才是更重要的本事!!从古到今,美国日本,一律如此!   
  
  [4]多交社会三教九流的朋友!

不要只和工程师交往,认为有共同语言,其实更重要的是和其他类人物交往,如果你希望有朝一日当老板或高层管理,那么你整日面对的就是这些人。了解他们的经历,思维习惯,爱好,学习他们处理问题的模式,了解社会各个角落的现象和问题,这是以后发展的巨大的本钱,没有这些以后就会笨手笨脚,跌跌撞撞,遇到重重困难,交不少学费,成功的概率大大降低!
  
  [5]知识涉猎不一定专,但一定要广!

多看看其他方面的书,金融,财会,进出口,税务,法律等等,为以后做一些积累,以后的用处会更大!会少交许多学费!! 
  
  [6]抓住时机向技术管理或市场销售方面的转变!

要想有前途就不能一直搞开发,适当时候要转变为管理或销售,前途会更大,以前搞技术也没有白搞,以后还用得着。搞管理可以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搞销售可以培养自己的市场概念和思维,同时为自己以后发展积累庞大的人脉!应该说这才是前途的真正支柱!!!   
  
  [7]逐渐克服自己的心里弱点和性格缺陷!

多疑,敏感,天真(贬义,并不可爱),犹豫不决,胆怯,多虑,脸皮太薄,心不够黑,教条式思维。。。这些工程师普遍存在的性格弱点必须改变!很难吗?只在床上想一想当然不可能,去帮朋友守一个月地摊,包准有效果,去实践,而不要只想!不克服这些缺点,一切不可能,甚至连项目经理都当不好--尽管你可能技术不错!  
  [8]工作的同时要为以后做准备!

建立自己的工作环境!及早为自己配置一个工作环境,装备电脑,示波器(可以买个二手的),仿真器,编程器等,业余可以接点活,一方面接触市场,培养市场感觉,同时也积累资金,更重要的是准备自己的产品,咱搞技术的没有钱,只有技术,技术的代表不是学历和证书,而是产品,拿出象样的产品,就可技术转让或与人合作搞企业!先把东西准备好,等待机会,否则,有了机会也抓不住!   
  
  [9]要学会善于推销自己!

不仅要能干,还要能说,能写,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推销自己,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很必要!要创造条件让别人了解自己,不然老板怎么知道你能干?外面的投资人怎么相信你?提早把自己推销出去,机会自然会来找你!搞个个人主页是个好注意!!特别是培养自己在行业的名气,有了名气,高薪机会自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有合作的机会...   
  
  [10]该出手时便出手!永远不可能有100%把握!!!

条件差不多就要大胆去干,去闯出自己的事业,不要犹豫,不要彷徨,干了不一定成功,但至少为下一次冲击积累了经验,不干永远没出息,而且要干成必然要经历失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14 Oct 2004

上海芯片人才大逆流 200工程师群迁新加坡

上海芯片人才大逆流 200工程师群迁新加坡
发言人: 郑良中, on 10/13/2004 7:14:00 PM
---------------------------------------


上海芯片人才大逆流 200工程师群迁新加坡

作者:郑良中

原始出处: 21世纪经济报道

  胡鹏(化名)庆幸自己抓住了机会!

  在今年8月以前,胡还是中芯国际的一位芯片制造工程师,在被挖到台湾联电新加坡公司(UNCI)时,他刚好工作满2年。

  胡坦言“离开主要是薪资问题”——同样是做芯片制造师,但身在新加坡,收入却差不多是原来在上海的5倍。

  据胡鹏介绍,他在上海的月薪一般是3000多元,“加上加班费,每月4000元也就撑死了”。而在新加坡,他每个月的收入不低于3000新元,按照目前的外汇比率,也就是15000元左右。“另外公司还提供住宿、机票等福利待遇。”胡鹏追问记者,“遇到这样的事情,换了你走不走?”

  事实上,胡鹏只是近期流向新加坡的芯片工程师群中的一个代表。这些流失工程师主要来自沪上的中芯国际、宏力、华虹NEC等知名半导体企业,“有多少人被挖走了很难统计,隔壁的宏力走的也不少。”中芯国际不止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单知道去UNCI的就有40多人,去新加坡的有200多人。”

  对此,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上海)的张迎铭女士连连惊呼:“意外,很意外。”

  此前的1990年代中期,国内半导体行业低迷,一大批微电子专业人才因为工作岗位稀少集体流失到新加坡。但与10年前相比,这一次人才流失却是在行业相当景气甚至是峰顶时流走,而且被挖走的也都是本土企业最近一两年培养起来的半导体人才。

  10年前上海流失的半导体人才,在1990年代末期开始回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主要的半导体人才大都是海归派或者台湾人。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薛自评价说:“这批回流人才,目前已成了长三角芯片企业的‘顶梁柱’。”

  而这场沪上最大规模的半导体人才流失,会造就未来长三角半导体企业新的一批“顶梁柱”?还是一次永久性的告别?

  新加坡收入接近美国

  “这是正常的流动。”中芯国际一位工程师说,弹丸之地的新加坡人才毕竟有限,用人就只有从国外挖,刚好上海的芯片人才差不多培养起来,于是“(新加坡)就拣熟的柿子摘了”。

  据透露,这次挖人事件的直接起因,是东南亚芯片公司扩大产能导致人员短缺。据商务部网站报道,新加坡正聚集越来越多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新加坡政府有意在这个领域培养起世界级的设计公司,市场对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新加坡已有超过30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在9月中旬举行的“亚洲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主席张铭坚透露。他还说,新加坡70多个企业培育中心中,便有一个是专为培养集成电路设计业者而设。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世界第六大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联发科技宣布在新加坡设立研发中心,计划五年投资5000万元,预期五年后该研发中心将雇用300多名研发人员。

  更宏大的背景在于,今年半导体市场处于发展周期峰顶。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全球半导体产业周期性复苏,许多芯片企业纷纷扩大产能。

  市场研究公司ICInsights最近报告,目前半导体行业发展周期正处于2004年的峰顶,从2005年开始将出现为期两年的低谷期。ICInsights预计半导体市场今年将增长29%,达到2141亿美元。市场将在2005年出现4%的下降,回落到2055亿美元。

  虽然上海IC企业的工资水平在国内属于较高的,但与同行的美国公司相比,仅相当于其1/5。有消息说,“为挖人成功,很多东南亚芯片公司开的待遇直指美国。”——这对国内本土工程师的诱惑力相当之大。

  记者就此采访中芯国际业务发展部副总谢高峰博士,他以不便回答为由拒绝评论。不过,中芯国际公关部Angela Miao在致记者的回复中说,“在高科技行业,人才之间的流动是十分平常的事情。据我所知,我们公司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离职现象。”

  在华虹NEC、宏力等几家上海明星芯片企业,记者得到了类似的答复。

  “不是辞职,是合同到期。”中芯国际一位工程师这样告诉记者,“相当一部分人离开,是因为两年的合同在今年7、8月到期了,来挖人的中介公司更是看准了这点。”

  另外一点就是缺乏归属感。胡鹏提起离开,还是那句老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到哪里都是打工,何必要留恋呢?能够去国外,以后说不定还有别的机会呢。”

  薛自比较理解这种心态,“出去镀镀金,回来升职更容易,怎么说也具有了海外工作经历。”

  芯片人才比其他行业更看重工作经验,一般工作2~3年才能较好地保持产品的良率。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陈震华说,对于新入行的员工来说,这2-3年其实就是免费培养,“好好培养几年,拍拍屁股就走人,企业的确很不爽。”

  “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事,江苏流向上海,上海流向国外。”陈震华说,这种大规模流失,是大环境下的产物。现在行业比较景气,目前国内外的处境是,只要是芯片人才,无论是设计的、制造的还是封装的,什么人才都抢手。

  一直关注半导体行业的汉唐证券并购业务总部韩楚说,“这个圈子其实很小,全球知名的也就那几家。处于全球链上的芯片企业,一是拼资本,一是拼人才、拼技术。(相互挖人)这个问题怎么可能解决呢?这可能也是一种无奈吧。”

  全球猎头盯紧上海

  不可否认,上海已经成为中国IC工业的重镇,英特尔、英飞凌、新加坡特许半导体、瑞萨科技纷纷进入上海。到2004年3月份止,上海IC行业企业总数约270家,总投资144.60亿美元,注册资金65.98亿美元。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上海IC人才缺口巨大。

  据上海市发改委预测,2005年上海市需要至少1万名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和1.5万名制造(含测试封装)高级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更是分析认为:“到2010年,上海仅IC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就达到2.17万人。”

  在IC产业链中,设计技术和制造工艺的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最强大的原动力。而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的一项统计显示:1998年-2002年五年间,上海几所大学微电子专业培养的IC设计人才累计不过1470人。

  根据上海市十五期间集成电路发展规划,2005年若能实现“增加10条生产线”的目标,以每条生产线8000人计,至少需要8万IC从业人员。2010年若增加30条生产线,届时则需增加25万人。

  尽管拥有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而且国内顶尖学府最优秀的毕业生也在源源不断地集聚上海,但上海华虹NEC一高管还是无奈地对记者表示:“这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多人才。”

  人才匮乏的原因并不是没有培养这类人才。上海宽频科技旗下一芯片设计公司的行政主管慨叹:“大部分设计师都去美国了。”如上海高校每年有1200名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但其中有近一半的人去了美国。

  他对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痛心,“这一领域的劳动力相当紧缺,有很多美国硅谷的公司都到上海来挖人才。在硅谷,专业技术人员很容易找到工作,因此很少有人去了之后再回来。”

  同时,“我国短缺的重要、关键人才,具有全球趋同性。”这是不久前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研究所一项子课题“人才安全”的研究成果之一。也就是说,我国所缺的也是人家所缺的。这份研究报告特别提到,“目前我国人才缺口较大的电脑芯片制造和软件设计等高新技术人才,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也很短缺”。

  但上海本就不多的IC人才,现在已成为全球锁定的目标。同时,IC人才争夺由过去的“远距离竞争”转向“零距离竞争”。10年前在中国的跨国公司的员工90%以上是从国外派来的,如今这些公司90%的人才都来自中国国内。

  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一教授对记者说,“(因为)缺乏留住人才的政策,致使有用的人才流向国外或国内的外资企业,像华虹这样的微电子企业,还受到工资总额限制,很难给人才提高待遇。”

  他还告诉记者,前不久,某猎头公司公布了一份诸多IC高级设计人才的名单,其中详述了每位高级人才的适合职位,这些用人单位往往以高薪、高股权等极富诱惑力的攻势,比较之下,国内企业的现行体制很难抵挡。

  中芯国际成重灾区?

  上述上海宽频科技旗下一芯片设计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告诉记者,“一般公司都有一个可以承受的流失率,如果过高就不正常了。如果一家芯片企业年初招了100人,年底一半人跳槽就不同寻常了,可惜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有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应对人才争夺主要靠从两方面努力:一是实施优惠的待遇,二是事业上的成就感。比如设法使待遇(对于确实优秀者)向国际水平接轨,同时探索国际通行的、行之有效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期权期股制度。

  上海复旦微电子公司一副总经理说,他们一直在努力使自己员工的薪金标准基本上与香港同类公司的标准持平,“最终目标是要与美国公司的薪水标准相当”。

  中芯国际公关部的Angela Miao在给记者的回复中说,(正在实施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可以称为一种“长期刺激”。“最大好处是能把员工与企业的长远利益捆在一起,形成一个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一位2001年进入中芯国际的工程师告诉记者,他因为来得早,在中芯国际还有点原始股,而且股票数目还比较可观,“如果现在走比较亏。股票要做满几年才有的,比如我明年就可以全部拿到。”

  他说,“离开的一些人是因为才工作2年,若要拿到股票却还要等2年,比较一下到新加坡的机会成本,离开也就无所谓了。”

  缺乏归属感也是芯片人才离开的因素之一

  Angela Miao说,张汝京总裁亲自为新员工讲授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使命感,帮助员工树立牢固的“归属意识”,激发员工自觉自愿地为企业效力,从而达到长期留人的目的。

  Angela Miao说,“当薪酬到了一定的程度,钱对一个人才的吸引就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这时候,个人价值的体现才是他所追求的。”

  她说,中芯作为中国半导体业的领头羊,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12寸厂,能参与其中的建设是个人价值与成就感的极大体现。同时公司也参与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与中国的一流大学开展教学合作计划,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从而达到挽留人才的目的。

  但人才流失就在眼皮底下,并且还在继续进行。中芯国际的一位工程师说:“好的机会谁会错过呢,我与去新加坡的原同事始终保持联系。这次合同没到期的,不是也有部分走了吗?”

  相关报道:全球芯片业转向中国 上海浦东崛起为第一重镇

7 Oct 2004

每个生命都有欠缺...

在一個講究包裝的社會裡,我們常禁不住羨慕別人光鮮華麗的外表,而對自己的欠缺耿耿於懷。但就我多年觀察,我發現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無缺的,每個人都少了一樣東西。

有人夫妻恩愛、月入數十萬,卻是有嚴重的不孕症;
有人才貌雙全、能幹多金,情字路上卻是坎坷難行;
有人家財萬貫,卻是子孫不孝;
有人看似好命,卻是一輩子腦袋空空。

每個人的生命,都被上蒼劃上了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卻如影隨形。
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
但現在我卻能寬心接受.

因為我體認到生命中的缺口,彷若我們背上的一根刺,
時時提醒我們謙卑,要懂得憐恤。

若沒有苦難,我們會驕傲,沒有滄桑,我們不會以同理心去安慰不幸的人。
我也相信,人生不要太圓滿,有個缺口讓福氣流向別人是很美的一件事,

你不需擁有全部的東西,
若你樣樣俱全,別人吃什麼呢?
也體認到每個生命都有欠缺,
我也不會再去與人作無謂的比較了,
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所以,不要再去羨慕別人如何如何,好好數算上天給你的恩典,你會發現你所擁有的絕對比沒有的要多出許多.


而缺失的那一部分,雖不可愛,卻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你的人生會快樂豁達許多。

如果你是一個蚌,
你願意受盡一生痛苦而凝結一粒珍珠......還是不要珍珠,
寧願舒舒服服的活著?!

如果你是一隻老鼠,
你突然發覺你已被關進捕鼠籠而你前面有一塊香噴噴的蛋糕 ,
這時,你究竟是吃還是不吃呢?!

早期的撲滿都是陶器,一旦存滿了錢,就要被人敲碎...
如果有這麼一隻撲滿,一直沒有錢投進來,一直瓦全到今天,
他就成了貴重的古董...
你願意做哪一種撲滿?!

你每想到一次就記下你的答案......
直到有一天你的答案不再變動......
那就是你成熟了!

找一個懂妳的人...
也期許自己做一個懂他的人

聰明的人喜歡猜心.
雖然每次都猜對了卻失去了自己的心

傻氣的人喜歡給心...
雖然每次都被笑了卻得到了別人的心

魚說:你看不見我的淚水;因為我在水中....
水說:我能感覺到妳的淚;只因妳在我的心中...

注意人际交往的七种心理缺陷

人际交往的七种心理缺陷

交往是通过人的思想、观点、兴趣、情感的相互交流达到彼此沟通、协调。交往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一个人要保持心理健康,必须有意识地注意七种行为特征,才能在自己周围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自负(或初识时对人过于亲密),

孤僻,

多疑,

自卑(期望过高,不切实际),

干涉(无所事事),

角色固执(不知道适时变通自己的社会角色)。


要取得交际的成功,必须自觉地加以调适。

如何看待出国后人在异国的社会地位

今天的北美华人社会地位 zt


今天的北美华人社会地位与上个世纪早不可同日而语。相当一部分中国的最优秀人才在美国成为专业人士或商界人士, 在专业上,社会地位上并不比别的族群差,甚至更好,不知抱怨从何而来。有的中国人耿耿于怀“主流社会”, 就是在美国人当中,又有多少人挤进那个抽象的“主流社会”? 绝大多数普通美国人在这里生活了几代,不也就是工薪阶层,辛辛苦苦买房,供子女读书,再享受日常生活的平凡乐趣?怎么你这几个中国人才来几年,就咬牙切齿念念不忘人家的“主流社会”?不进入主流社会就不活了?难道边缘没有就没有自己的生活和乐趣?斗胆问一句,在我们自己的祖国的时候,您“主流”吗?


有人觉得国内的生活丰富多彩。仔细想想,国内的大城市里,多少普通年轻人到周末也就是弄一些盗版碟来看半天,热衷上网消磨时间,胡吃海喝胡侃, 看花边新闻。一旦侃到国事,社会风气,也还是天凉好个秋吧。多少中年人被几十年间社会政治的翻云覆雨搞得兴致全无,外表道貌岸然,骨子里是玩世不恭的犬儒主义。中国社会表面的丰富掩盖不了内里的贫乏和虚空,高级的餐馆娱乐场所纵然夜夜灯红酒绿,谁都知道他们都是公款消费在支撑,是“主流社会“践踏非主流下层妇女的地方。媒体虽然在爆炸式扩张,但是他们所提供的信息量和多元度与数量并不成正比,蓄意的封锁和误导随时可见。一位在上海做报纸记者的朋友说他有一种“自我强奸“的感觉。美国的媒体当然倾向性很强,看看他们对神州5号的报道就暴露无遗。但是,在美国,你尽可以看新华网,CCTV,人民网来“消毒”,即便美国的带有敌意的报道方式,也未尝不可以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新闻的绝对客观性从来是不存在的,但信息的多元化绝对可以为人的思考提供分析辨别和选择的机会。理性是在自我辨析中培养的,而不是被伪装的正确引导出来的。


精神上的寻求,反思和重新定位是很重要的。很多在北美的华人过去很少严肃对待灵魂,人生的本质这类带有终极性的问题,是在来美国以后,才因为教会的活动,接触到基督教,接触到真正的信仰自由,很多人从此皈依,完全重新地反思过去几十年所受的教育。在活跃的教会活动背后的,其实正是制度对信仰自由和思想多元化的严格尊重和法律保障,而习惯了一元化灌输的大陆中国人,已经是这种制度和自由原则在精神领域的受益人。


说到吃,对中国人来说是唯此唯大的。大多数的中国人在国内的时候,也是要自己做来吃的,中午忙了,也就是一个简单而又不尽卫生的快餐盒饭而已。谁有工夫每天吃各地名菜?在美国,稍大一点的地方,什么国内的调料都能买到,甚至比国内还全一点,质量似乎更好。在国内,虽然各地菜系都有机会品尝,但美国更国际化,泰国菜,越南菜,墨西哥菜,韩国菜各有特色,价格也适中,只要放弃中国菜唯我独香的狭隘心态,不时享受各国美食完全是一种惠而不费的乐趣。 尤为重要的事,自费吃饭虽然没有曾经的公款吃喝的阔绰,但内心是坦然自在的。穿着方面,可能有的中年来美国的知识分子对衣着不太讲究,如果这样,他们在国内也一定不是太在意衣着的人。但只要愿意,随便在Mall里逛一下,随时可以找到价格完全可以承受的毛衣外套皮衣西裤等。 还不愿买的话,则完全就是自己的个人选择,无法代表华人的生活状况。


另外,名胜,文体设施,音乐会,图书馆,媒体都是公平的社会资源,是改变生活枯燥乏味的手段,和重新构建精神生活的途径。去图书馆看看美国人写的历史书如何描述朝鲜战争,是否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自己的文明? 参观一个历史纪念地,听一次免费的音乐会,是否也是一种乐趣? 并且,美国的历史纪念地南北战争同等地纪念, 绝无抹煞和歪曲。这样的有利条件不去利用,成天哀哀怨怨何宜?记得龙应台写过一篇文章,描述一位从大陆到德国访问的作家,这位作家在国内愤愤不平,向往西方自由社会,但是到了德国后,任何重要名胜古迹都无心看,一开口就是“朱镕基”又如何如何。 龙应台说这是一种“中国病。” 一位美国的中国文学学者也指出过, 中国知识分子开口民主,闭口自由,但是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却漠不关心。


海外华人的所有问题和困境,归根结底都是这个“中国病” 造成的矫情。美国社会没有也不必偏爱中国人,但也没有特别的歧视中国人,而“中国病“的表现就是过度的民族本位,不肯以开放的心态正面接受所在国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缺少没有多元化的熏陶,没有宽容平和的心境,除了出人头地外别的一概不考虑。 中国人纵然经济实力强大,在东南亚国家仍然处境不好,正是因为这种又骄傲(看不起马来人印尼人泰国人)又唯利是图的性格。 有一位研究华人史的菲律宾华人写过,华人宁愿花钱雇家丁保卫住宅安全,也不愿意花钱为社区做点贡献。移民,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对过去的抛弃,从当年的清教徒到今天的非法偷渡客无一例外。这种抛弃,虽然不是决裂,但必须建立在自觉接受所在国文化的基础上,这并不涉及什么可怜的民族自尊心问题。 中国人只有更加认同所在国的文化,更加乐观积极,享受生活,(不论钱多钱少)少点患得患失,栖栖惶惶,心态才会真正正常起来。


有一次,照例讨论到回国的问题,一个刚从国内回来的留学生同学很平静地反问了我一句:“中国有什么好?” 我佩服这样的坦率。

谁动了我的奶酪?

谁动了我的奶酪?
作者:斯宾塞·约翰逊
亦凡公益图书馆(shuku.net)


序言:再完美的计划也时常遭遇不测

生活并不是笔直通畅的走廊,

让我们轻松自在地在其中旅行,

生活是一座迷宫,

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

在死胡同中搜寻。

但如果我们始终深信不疑,

有扇门就会向我们打开,

它也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一扇门,

但我们最终将会发现,

它是一扇有益之门。

我们多面的人性

故事中虚构的四个角色: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用来代表我
们的不同方面,即我们简单的一面和复杂的一面。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这些不同的方面,不论我们的年龄、性别、种族和国籍如
何。

有时我们的行为象:嗅嗅,他能够及早嗅出变化的气息;或者像:匆匆,他
能够迅速行动;或者像:哼哼,他因为害怕改变而否认和拒绝变化,这会使事情
变得更糟,或者像:唧唧,当他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时,能够及时地调整
自己去适应变化!

不管我们选择哪一面,我们都有共同的方面,那就是:

需要在迷宫中找到我们自己的道路,帮助我们在变化的时代获得成功。

故事背后的故事肯尼思·布兰查德博士

几年前,斯宾塞·约翰逊和我一起合著《一分钟经理人》的时候,给我讲了
一个精彩的故事“奶酪的故事”。自从我听到这个寓意深长的故事以后,我就一
直盼望着他能把这个故事写成书,使我们大家都能读到它,一起分享书中的带给
我们的快乐和教益,因为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回味这个绝妙的故事,惊叹于它
带给我的启迪。

现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大家介绍这本《谁动了我的奶酪》,并给各位讲
述有关这个故事背后的故事。

《谁动了我的奶酪》讲的是一个关于“变化”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迷宫
中,有四个可爱的小生灵在迷宫中寻找他们的奶酪。故事里的“奶酪”是对我们
在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目标的一种比喻,它可以是一份工作,一种人际关系,可以
是金钱,一幢豪宅,还可以是自由、健康、社会的认可和老板的赏识。它只是一
种精神上的宁静,甚至还可以只是一项运动,如马术、高尔夫球等等。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它,因
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奶酪,
又常常会对它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成为的附庸;这时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
者它被人拿走了,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

故事里的“迷宫”代表着你花时间寻求着的东西所在的地方,它可以是你效
力的机构,你生活的社区,亦或是你生活中的某种人际关系。

我到世界各地演讲时就时常讲到这个各位即将在本书中读到的“奶酪的故事”,
并且我常常听到人们在听完这个故事以后所发出的由衷的感叹,感叹这个故事带
给他们的影响与改变。

信不信由你,这个小小的“奶酪的故事”已经获得了普遍的赞誉,它帮助了
许许多多的人,因为它挽救了他们的事业、婚姻以及他们的生活!

这里我经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翁就是深孚众望的NBC 电视节目主持
人查理·琼斯。他就是因为这个“奶酪的故事”,而使自己的事业生涯获得了转
机。虽然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职业很特殊,但是查理从故事中所学到的道理都适合
于任何一种职业特性,并且人人都可以学习和掌握。

以下就是发生在查理·琼斯身上的故事。

查理早期所从的主要工作,是报道奥运会的田径项目,他在这项工作上很努
力而且一直都干得非常出色。但是,突然有一天老板告诉他,下一届奥运会将派
他去报道游泳和跳水项目。听到这个消息,查理既吃惊又难过。

因为他对游泳和跳水这两个项目完全不熟悉,这样的安排使他有一种挫折感,
觉得自己不被重用和赏识。他说当时他感到这样的安排对他来说太不公平了,他
为此而愤愤不平。并且这种愤怒的情绪几乎影响到了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他的
生活开始变得一团糟。

就在这时,他听到了这个故事“谁动了我的奶酪”。

听完故事后,他觉得自己以前的态度和行为十分可笑并迅速采取行动,进行
调整。从此,他的工作和行为大大地改善了。因为他已经明白,老板只是拿走了
他的奶酪而已,而他所应该做的就是调整自己,适应变化。于是他很快调整好自
己的状态,以便适应新的工作,并开始下功夫去熟悉、了解游泳和跳水项目。在
开展新工作的过程中,他惊奇地发现,做新的事情竟然使他感觉又焕发了青春。

不久,老板发现查理改变了工作态度,并且重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于是,
给他分派了更多的新的有挑战的工作。从此查理走上了不断成功的道路,并从中
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后来,他被推选为“职业足球名人堂”最佳播音员之
一。

我听到很多人表示,这个故事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和情感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
击和震憾,而查理·琼斯的故事只是真实生活中这许许多多例子中的一个。

我是如此地相信“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个故事所具有的影响力和震撼力,以
致于我把这个故事成书之前的一个版本,送给每一位同我们公司有合作的人(大
约二百多人)。我为什么这样做呢?

因为,一个公司的经营,不能只停留在求生存的阶段,而必须始终保持一种
竞争的状态。我们布兰查德培训公司就是在不断地改变着,有人不断地拿走我们
的“奶酪”。过去,传统的公司喜欢忠诚刻板的员工;而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
迅捷灵活的人而不是那种习惯于“按部就班”工作的雇员。

我们都知道,工作与生活就像不断翻滚的浪花,各种变化都在时时发生。生
活在其中,的确使人感到紧张不安,除非有一种办法能使我们关注到这些变化,
并且能够从中得到启迪。有一条找到这种办法的途径,那就是走进“奶酪的故事”。

当人们听我讲起这个故事后,就纷纷开始去读《谁动了我的奶酪》。而在阅
读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感觉到这个故事让人有一种释放压力并开始放松的神奇
作用。各个部门的人一个又一个地跑来感谢我向他们介绍了这本书,并且告诉我
这本书对他们的帮助是多么巨大,使得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公司正面临的
种种变化。

请相信我,这则简短的寓言只需花费你不多的时间,但它带给你的影响将是
深远的。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同学聚会”讲述一群过去的同窗在一次聚会上讨论如何应对生
活中的种种变化。

第二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故事。

在故事里,你会发现,当面对变化时两个老鼠做得比两个小矮人要好,因为
他们总是把事情简单化;而当两个小矮人所具有的复杂的脑筋和人类的情感,却
总是把事情变得复杂化。这并不是说老鼠比人更聪明,我们都知道人类更具智慧。
但换个角度想,人类那些过于复杂的智慧和情感有时又何尝不是前进道路上的阻
碍呢?

当你观察故事中四个角色的行为时,你会发现,其实老鼠和小矮人代表我们
自身的不同方面简单的一面和复杂的一面。当事物发生变化时,或许简单行事会
给我们带来许多的便利和益处。

本书的第三部分,“讨论”是那些同窗好友们围绕这个故事展开的讨论,他
们讨论这个故事的意味,以及如何把这个故事带给人们的启迪运用到生活与工作
中去。

有些读过成书之前的手稿的读者读完故事本身后就停下来,不再继续阅读关
于这个故事的讨论。另外一些人则更乐于阅读故事后面的“讨论”,因为他们认
为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可以思考如何将从故事中的东西运用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
去。

无论怎样,我都真诚地希望各位像我一样,在每次阅读这个故事的时候,都
能从中领悟到一些新的、有用的东西;希望它能帮助你妥善地应对各种变化,不
论你的成功目标是什么,它都能助你走向成功。

我希望你们能欢欣于你们从故事中所发现的道理,并能享受到这一发现的乐
趣。祝你们一切顺利。请记住一句话: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

芝加哥的同学聚会

芝加哥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许多过去在学校曾是好朋友的同班同学聚在
一起搞午餐会。前一天晚上,他们刚参加完全体高中同学的聚会。在一阵打闹嬉
笑和丰盛的午餐后,他们坐下来开始了饶有兴致的交谈,希望彼此多了解一些后
的生活经历。

安杰拉曾是班上最受欢迎的人之一,她第一个发表感慨:“生活真和是跟我
们做学生时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变化太多了。”

“的确如此!”内森附和道。内森正如大家所预料的那样,毕业后就进入了
他的家族企业。这家企业的经营模式经年未变,在当地人的记忆中,那可是一家
历史悠久的老字号了。因此,当内森若有所思地附和着安杰拉,并发出如此感叹
时,大家都感到有些吃惊。

内森好像并未注意到大家的诧异,表情忧郁地接着说:“你们是否注意到,
当周围的事情已经发生变化时,我们都不想对自己有所改变。”

卡洛斯接着说道:“我们拒绝改变,是因为我们害怕改变。”

杰西拉接过他的话:“噢,卡洛斯,你可是学校的足球队长,我们心目中的
英雄,我从没想过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你害怕的。”

大家都笑起来。他们意识到,尽管大家毕业后都在各自不同的方面发展从在
家工作到在外经营管理公司但好像都有类似的感觉害怕改变。

这些年来,每个人都试图对发生在生活中的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但大家都
承认,他们找不到一种很好的应对方法。

这时,迈克尔发话了:“我过去也一直害怕改变,直到有一天,我们的生意
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变故,但我们公司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怎样去应付,由于我们没
有及时做出调整,使我们几乎丢掉了全部的生意。”

“后来,”迈克尔继续讲道:“我听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使一切都改变
了。”

“此话怎讲?”内森问道。

“喔,因为这个故事改变了我害怕改变的个性以及我对变化的看法从害怕失
去某些东西到期待获得某些东西它教会我如何去做。从那以后,我的一切都迅速
地改善了无论工作还是生活。”

“是什么故事这么神奇?”好几个人异口同声地问道。

“一开始,我被这个故事显而易见的简单给惹恼了,它就像我们小时候听腻
了的那些寓言故事一样。”

“后来我发现,其实我是被自己惹恼了,我为自己不懂得这样简单明白的道
理,在事情发生变化时不能采取有效的举动而感到恼怒。”

“再后来,我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公司里的其他人,其他人又讲给其他人听。
很快,公司里的业务有了明显的改进,因为我们大家都能及时地做出很好的调整
以随时应对变化。与我的感受一样,许多人都说,这个故事使他们的个人生活大
受裨益。”

“当然,也有人说他们从中没有得到什么,他们或者是知道这样的教训而且
已经领教多次了。或者,更普遍的是,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懂得够多,不需要再学
习什么了。他们甚至假装看不到如此多的人正在从中受益。”

“我的一位有些呆板的高级主管就说,读这个故事只是浪费时间。然而大家
都取笑他,把他比做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从不学习新的东西而且从不愿意改变。”

安杰拉有些迫不及待:“别卖关子了,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故事的名字叫作‘谁动了我的奶酪’。”

大家都哄笑起来。卡洛斯说:“我想仅凭这个名字,我就己经喜欢上这个故
事了。你能讲给我们听听吗?或许我们也会从中有所收获。”

“当然,”迈克尔答道:“我非常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你们听。它并不长。”
于是,他开始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

“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故事

从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住着四个小家伙。为了填饱肚子和享受乐趣,他
们每天在不远处的一座奇妙的迷宫里跑来跑去,在哪里寻找一种叫做“奶酪”的
黄橙橙、香喷喷的食物。

有两个小家伙是老鼠,一个叫“嗅嗅”,临一个叫“匆匆”。另外两个家伙
是小矮人,和老鼠一样大小,但和人一个模样,而且他们的行为也和我们今天的
人类差不多。他俩的名字,一个叫“哼哼”,另一个叫“唧唧”。

由于他们四个实在太小了,他们在干什么当然不太会引起旁人的注意。但如
果你凑近去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令人惊奇不已的事情!

两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每天都在迷宫中度过,在其中寻找他们各自喜欢的
奶酪。嗅嗅、匆匆的大脑和其他啮齿类动物的差不多一样简单,但他们有很好的
直觉。和别的老鼠一样,他们喜欢的是那种适合啃咬的、硬一点的奶酪。

而那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则靠脑袋行事,他们的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各
样的信念和情感。他们要找的是一种带字母“C ”的那奶酪。他们相信,这样的
奶酪会给他们带来幸福。使他们成功。

尽管小老鼠和小矮人的目标各不相同,但他们做的事情是差不多的。每天早
上,他们会各自穿上运动服和慢跑鞋,离开他们的小房子,跑进迷宫寻找他们各
自钟爱的奶酪。

迷宫中有许多曲折的走廊和好像蜂窝的房间,其中的一些房间里藏着美味的
奶酪,但更多的地方是黑暗的角落和隐藏的死胡同,任何人走进去都很容易迷路。

同时,这座迷宫还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对那些找到出路的人,它能使他们享
受到美好的生活。

两个小老鼠,嗅嗅和匆匆,总是运用简单低效的反复尝试的办法找奶酪。他
们跑进一条走廊,如果走廊的房间都是空的,他们就返回来,再去另一条走廊搜
寻。没有奶酪的走廊都会记住。就这样,很快地他们从一个地方找到另一个地方。
嗅嗅可以用他那了不起的鼻子嗅出奶酪大致的方向,匆匆则跑在前面开路。然而
迷宫太大太复杂,如你所料,他们经常会迷路,离开正道走错了方向,有时甚至
还会撞倒墙上。

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则运用他们思考的能力,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
他们靠复杂的脑筋,搞出了一套复杂的寻找奶酪的方法。

哼哼和唧唧的方法比他们的老鼠朋友要高效,因此他们走进死胡同和碰壁的
情况要比小老鼠们烧得多。他们也为此而时常沾沾自喜很是得意,甚至有些看不
起低智商的老鼠朋友。然而有时候,人类复杂的头脑所带来的复杂感情也会战胜
他们的理性思维,使他们看问题的眼光变得暗淡起来。这也使得他们在迷宫里的
生活更加复杂化,也更具有挑战性了。

但不管怎样,这四个家伙嗅嗅和匆匆,哼哼和唧唧,都以他们各自不同的方
式不懈的追寻着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最后,终于有一天,在某个走廊的尽头,
在奶酪C 站,他们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奶酪。

这里真是一个天堂,四个小家伙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无数各种各样的奶酪
堆积如山,闪着诱人的光亮。四个小家伙呆了半晌,然后就疯了般地冲进奶酪堆,
开始狂欢。

从那以后,这四个家伙,小老鼠和小矮人,每天早上穿上他们的跑步装备后
便毫不犹豫地直奔奶酪C 站。不久,他们都建立了熟悉的路线,并形成了各自的
生活习惯。

嗅嗅和匆匆仍旧每天都起得很早,然后沿着相同的路线跑进迷宫中。

当老鼠们到达目的地后,他们脱下自己的跑鞋,有条不紊地将两只鞋系在一
起,挂在脖子上;以便需要的时候很快穿上。然后他们才开始尽情地享用奶酪。

在开始一段时间里,哼哼和唧唧也是如此行事,每天早上赶到奶酪C 站,按
部就班的把鞋子挂在脖子上,享用在那里等着他们的美味佳肴。

然而不久以后,小矮人们改变了他们的常规。

哼哼和唧唧每天起得比老鼠们晚一些,懒懒地穿好运动服,然后信步走到奶
酪C 站。不管怎样,反正已经找到了奶酪。

他们从没想过,奶酪是从哪里来的,是谁把他们放在那里的。他们只是理所
当然地认为,奶酪总是会在那里的。

每天,哼哼和唧唧到奶酪C 站以后,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舒服的呆在哪
里。他们脱下运动衣,把它们挂起来,甩掉脚上的鞋子,换上拖鞋。他们找到了
奶酪,感觉实在是太惬意了。

“真是太好了!”哼哼说:“这里有这么多奶酪,足够我们享用一辈子了。”
小矮人们充满了幸福和成功的感觉,觉得从此可以无忧无虑了。

不久,哼哼和唧唧更理所当然地认定,他们在奶酪C 站发现的奶酪就是“他
们自己的”奶酪了。这里的奶酪库存是如此的丰富,于是他们决定把家搬到各靠
近奶酪C 站的地方,还在周围一带开展了他们的社交活动。

为了使这里更像家的感觉,哼哼和唧唧把墙壁装饰了一通,还在墙上写了一
些格言,并精心地画上了一些非常可口的奶酪的图案。他们看着这些图画和格言,
会心地笑了,其中一幅图画的内容是:

拥有奶酪,

就拥有幸福。

有时,他们会带朋友来参观他们在奶酪C 站里成堆的奶酪,自豪地指着这些
奶酪说:“多么美妙可口的奶酪呀,不是吗?”有时,他们还会与朋友们一起分
享这些奶酪,而有时则是单独享用。

“我们应该拥有这些奶酪,”哼哼说,“为了找到它们,我们可是付出了长
期而艰苦的努力的,我们当然有资格拥有它们。”他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块鲜美
的奶酪放进嘴里,享用起来,脸上流露出幸福的光彩。

然后,就像往常一样,哼哼享受完奶酪便睡着了,梦里还路除满足而惬意的
笑容。

每天晚上,小矮人们在美美地饱餐了奶酪后,就摇摇摆摆地走回家,第二天
早上他们又会信心十足地走进奶酪C 站,去享用更多的奶酪。

这样的境况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逐渐地,哼哼和唧唧的自信开始膨胀起来。面对成功,他们开始变得妄自尊
大。在这种安逸的生活中,它们丝毫没有察觉到正在发生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嗅嗅和匆匆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他们的生活。每天早早地赶
到奶酪C 站,四处闻一闻、抓一抓,看看这区域和前一天有什么不一样。等到确
定没有任何异常后他们才会坐下来细细品味奶酪,好好享受一番。

一天早上,当嗅嗅和匆匆到达奶酪C 站时,发现这里已经没有奶酪了。

对此,他们并不感到吃惊,因为他们早已察觉到,最近好像有一些奇异的事
情正在奶酪C 站里发生,因为这里的奶酪已经越来越小,并且一天比一天少了。
他们对这种不可避免的情况早有心理准备,而且直觉地知道该怎么办。

他们相互对望了一眼,毫不犹豫地取下挂在脖子上的跑鞋,穿上脚并系好鞋
带。

两只小老鼠对此并没有做什么全面细致的分析,事实上,也没有足够复杂的
脑细胞可以支持他们进行这么复杂的思维。

对老鼠来说,问题和答案都是一样的简单。奶酪C 站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所
以,他们也决定随之而变化。

他们同时望向迷宫深处。嗅嗅扬起他的鼻子闻了闻,朝匆匆点点头,匆匆立
刻拔腿跑向迷宫的深处,嗅嗅则紧跟其后。

他们开始迅速行动,去别的地方寻找新的奶酪,甚至连头都没有回一下。

同一天的晚些时候,哼哼和唧唧也像往常一样溜溜达达地来到奶酪C站,一
路上哼着小曲。他们过去一直没有察觉到这里每天都在发生的细小变化,而想当
然地以为他们地奶酪还在那里。

面对新的情况,他们毫无准备。

“怎么!竟然没有奶酪?”哼哼大叫道,然后他开始不停地大喊大叫,“没
有奶酪?怎么可能没有奶酪?”好像他叫喊地声音足够大的话,就会谁把奶酪送
回来似的。

“谁动了我的奶酪?”他声嘶力竭地呐喊着。

最后,他把手放在屁股上,脸憋得通红,用他最大的嗓门叫道:“这不公平!”

唧唧则站在那里,一个劲的摇头,不相信这里已经发生的变化。对此,他同
样没有任何心里准备,他满以为在这里照旧可以找到奶酪。他长时间地站在那里,
久久不能动弹,完全被这个意外给惊呆了。

哼哼还在疯狂地叫嚷着什么,但唧唧不想听,他不想面对眼前的现实,他拼
命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噩梦,他只想回避这一切。

他们的行为并不可取,而且也于事无补,但我们总还是能够理解的。

要知道找到奶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对这两个小矮人来说,奶
酪绝不仅仅只是一样填饱肚子的东西,它意味着他们悠闲的生活、意味着他们的
荣誉、意味着他们的社交关系以及更多重要的事情。

对他们来说,找到奶酪是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根据不同的偏爱,他们对奶
酪的意义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对有些人而言,奶酪代表的是一种物质上的享受;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奶酪
则意味着健康的生活,或者是一种安宁富足的精神世界。

对唧唧来说,奶酪意味着安定,意味着某一天能够拥有一个可爱的家庭,生
活在名人社区的一座舒适的别墅里。

对哼哼来说,拥有奶酪可以使他成为大人物,可以领导很多的人,而且可以
在卡米伯特山顶上拥有一座华丽的宫殿。

由于奶酪对他们实在太重要了,所以这两个小矮人花了很长时间试图决定该
怎么办。但他们所能够想到的,只是在奶酪C站里寻找,看看奶酪是否真的不存
在了。

当嗅嗅和匆匆已经迅速行动的时候,哼哼和唧唧还在那里不停地哼哼唧唧、
犹豫不决。

他们情绪激动地大声叫骂这世界的不公平,用尽一切恶毒的语言去诅咒那个
搬走了他们奶酪的黑心贼。然后唧唧开始变的消沉起来,没有了奶酪,明天会怎
样?他对未来的计划完全都建立在这些奶酪的基础上面的啊!

这两个小矮人不能接受这一切。这一切怎么可能发生呢?没有任何人警告过
他们,这是不对的,事情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他们始终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

那天晚上,哼哼和唧唧饥肠辘辘、沮丧地回到家里。在离开之前,唧唧在墙
上写下了一句话:

奶酪对你越重要,

你就越想抓住它。

第二天,辗转难眠了一晚上的哼哼和唧唧早早地离开家又回到奶酪C 站,不
管怎样,他们抱着一线希望,他们不断地欺骗自己,假定昨天走错了地方,他们
仍然希望找回他们的奶酪。奶酪站的位置没有变化,然而奶酪的的确确早已不复
存在。两个小矮人顿时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哼哼和唧唧只是站在那里,
一动不动,就像两座毫无生气的雕像。

唧唧紧紧闭上眼睛,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只想把一切都堵在外面。他不
愿相信奶酪是逐渐变得越来越小的,他宁愿相信奶酪是突然之间被全部拿走的。

哼哼则把现在的情况分析了又分析,他用他复杂的大脑把他所有的信条都翻
了个遍。“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终究没能找到答案,“这里究竟发生了什
么事情?”

终于,唧唧睁开了眼睛,朝周围看了看说:“顺便问一下,嗅嗅和匆匆现在
在哪里?你是否觉得他们知道某些我们还不知道的事情?”

“那两个弱智,他们能知道些什么?”哼哼的语气中充满了不屑。

他继续说:“他们只是头脑简单的老鼠,他们只会对发生的事情做出简单的
反应。而我们是机伶聪明的小矮人,我们比老鼠有头脑。我们应该能够推测出这
里的情况。”

“我知道我们更聪明,”唧唧说,“但是,我们现在的行为好像并不怎么聪
明。我们周围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哼哼,也许我们需要做出一些改变,去做
点什么不同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要改变?”哼哼问道,“我们是小矮人,我们是不一样的。这
样的事情不应该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即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们至少也应该从
中得到一些补偿。”

“为什么我们应该得到一些补偿呢?”唧唧问。

“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权利。”哼哼宣称。

“有什么样的权利?”唧唧不明白。

“有拥有我们奶酪的权利。”

“为什么?”唧唧还是不明白。

“因为这个问题不是我们引起的,”哼哼说,“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制造了
这个局面,而不是我们,所以我坚持认为我们总应该从中得到些补偿。”

“也许我们应该停止这种无用的分析,”唧唧提议,“分析问题到此为止。
在我们还没有被饿死之前,我们应该赶紧出发去找新的奶酪。”

“噢,不!”哼哼反对说,“我们快要找到问题的根源了,要知道,我们曾
经拥有过那么多、那么好的奶酪啊!”

当哼哼和唧唧还在争执着试图决定该怎么办的时候,嗅嗅和匆匆已经在很顺
利的做他们的事情了。他们进入了迷宫的更深处,走过一条又一条走廊,在每一
个他们遇到的奶酪站里仔细寻找着奶酪。

除了倾尽全力地寻找新的奶酪,他们并不考虑任何别的事情。

有好一段时间,他们找得很辛苦却一无所获。直到他们走进迷宫中一个他们
从未到过的地方:奶酪N 站。

他们高兴得尖叫起来,他们终于发现了他们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大量新鲜的
奶酪。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他们见过的最大的奶酪仓库。

而与此同时,哼哼和唧唧仍然呆在奶酪C 站,对他们目前的处境进行揣摩。
他们正在忍受着失去了奶酪的痛苦,挫折感、饥饿感和由此而来的愤怒紧紧围绕
着他们,折磨着他们,他们甚至为陷入眼前的困境而相互指责。

唧唧仍然时时想起他的老鼠朋友,猜想他们现在是否已经找到了奶酪。他相
信他们也许过得很困难。在迷宫中穿行,总会面临许多难以预料的事情。但他也
知道,什么事情也得有不容易的一个阶段。

有时,唧唧会想出嗅嗅和匆匆已经找到了新的奶酪并正在享用他们的情景。
他忽然有一种冲动,想到迷宫中冒险去寻找新的奶酪。在迷宫中探险,找到新的
奶酪并尽情享用,这一切该是多么的美好啊!想到这里,他觉得仿佛自己已经尝
到了新鲜奶酪的美味。

正在寻找和享用新的奶酪,这样的情景在唧唧的头脑中越来越清晰。他觉得
自己越来越想离开奶酪C 站,出发去寻找新的奶酪。

突然,他大声宣布道:“我们走吧!”

“不!”哼哼很快作出了反应:“我喜欢这里。我只熟悉这里,这里很好很
舒服。再说,离开这里到外面去是很危险的。”

“不会的,”唧唧说:“以前我们也曾经到过这个迷宫中的许多地方,我们
还可以再去其他地方找找看。”

“我觉得自己已经有些老了,不能再做这种跑来跑去到处冒险的事了。”哼
哼说:“而且,我也不想像个傻瓜似的,时常迷路。你觉得呢?”

听哼哼这么一说,失败的恐惧感又袭上了唧唧的心头,他的那点发现新奶酪
的希望有逐渐消退了。

就这样,这两个小矮人继续作着以前每天所作的事。他们仍然每天都去奶酪
C 站,发现还是找不到奶酪,然后怀着忧虑和挫败的心情回到家里。

他们试图否认眼前发生的一切,开始失眠,力气一天比一天小,变得越来越
烦躁易怒。

他们的家,也不再是美好舒适的地方。他们睡不上一个安稳觉,而且每晚的
时光都伴着找不到奶酪的噩梦度过。

但他们仍然每天回到奶酪C 站,仍然每天在那里等待。

哼哼说:“你知道,如果我们再努力一些,我们也许会发现事情并没有发生
太大的变化。奶酪也许就在附近,他们也许只是被人藏到墙的后面去了。”

第二天,哼哼和唧唧带了工具回到奶酪C 站。哼哼拿着凿子,唧唧则用锤子
敲打。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墙上打出了一个洞,朝里面窥视,却依旧
没有发现奶酪的踪迹。

尽管他们感到非常失望,但他们仍然相信问题会得到解决,以后,他们起得
更早,工作时间更长、更努力。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得到的只是一个个更
大的空洞。

唧唧开始认识到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区别。

“也许,”哼哼说:“我们只需要坐在这里,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迟
早他们会把奶酪再送回来的。”

唧唧希望他说的是真的。这样,他每天回家休息,然后勉强陪着哼哼去奶酪
C 站察看情况。但是,奶酪始终没有再出现。

由于焦虑和饥饿,这两个小矮人已经变得有些虚弱。唧唧已经开始厌倦等待
完全被动地等着状况自己发生好转。他开始明白,他们在奶酪C 站等待的时间越
长,情况只会变得越糟糕。

唧唧明白,他们正失去自己的优势。

终于,有一天,唧唧开始自己嘲笑起自己来了:“唧唧呀唧唧,看看你自己
吧!你居然等到每天重复同样的错误,还总是奇怪、怀疑为什么情况还没有得到
改善,还有什么比你这种做法更可笑的呢?这如果不是荒谬,就是滑稽。”

唧唧并不想再到迷宫中去奔波。他知道他可能会迷路,而且他也不知道究竟
应该到哪儿去寻找新的奶酪。但当他明白正是他的恐惧感使他如此裹足不前、坐
以待毙的时候,他嘲笑自己的愚笨。

他问哼哼:“我们的运动衣和慢跑鞋放到哪里去了?”他花了很长时间才翻
出了那些运动装备。当初,他们在奶酪C 站找到奶酪以后,就把鞋啊什么的都扔
到一边去了,因为他们满以为再也不会需要这些玩意儿了。

当哼哼看到他的朋友穿上运动服时,他说:“你不是真的要到迷宫中去吧?
你为什么不留下来,和我一起在这里等,等着他们把奶酪送回来?”

“因为如果这么做,我们将永远不会得到那些奶酪,”唧唧大声说:“不会
有人把奶酪送回来了,现在已经到了去寻找新的奶酪的时候了,不要再想那些早
已不存在的奶酪了!”

哼哼争辩说:“但是如果外面也没有奶酪怎么办?或者,即使有奶酪,但你
找不到,又怎么办?”

“我不知道。”唧唧不耐烦地说。同样的问题,他已经问过自己多少遍了。
他又感到了那种使他停滞不前的恐惧感。

但是马上,他又想到如果真的找到了新的奶酪呢?那种享受新奶酪的喜悦再
度鼓起了他的勇气。

他最后问自己:“你希望到哪里去找奶酪这里还是迷宫中?”

于是他脑中出现了一幅图画,他看见自己面带微笑的在迷宫中探险。

这样的景象让他有些惊异,他发现自己终于克服了再次进入迷宫的恐惧。他
看见自己在迷宫中迷了路,但仍然满怀信心地在那里寻找新的奶酪,一切美好的
事物都随之而来。他又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勇气。

于是,他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为自己描绘了一幅他最信赖的、
最具现实感的图画他在寻找和品尝新的奶酪。

他仿佛看见自己坐在一大堆奶酪中央,正在尽情品尝各种奶酪,像蜂窝状的
瑞士奶酪、鲜黄的英国切达干酪、美国奶酪和意大利干酪,还有美妙又柔软的法
国卡米伯特奶酪,等等。

唧唧简直想的入了神,知道他听见哼哼在一边嘟囔着什么,他才意识到自己
仍然还站在奶酪C 站。

于是唧唧转过身来对哼哼说:“哼哼,有时候,事情发生了改变,就再也变
不会原来的样子了。我们现在遇到的情况就是这样。这就是生活!生活在变化,
日子在往前走,我们也应随之改变,而不是在原地踟蹰不前。”

唧唧看着他那因饥饿和沮丧而显得有些憔悴的朋友,试图给他分析一些道理。
但是,哼哼的畏惧早已变成了气恼,他什么也听不进去。

唧唧并不想冒犯他的朋友,但是他还是忍不住要嘲笑他们自己,因为现在看
起来他们俩真是又狼狈又愚蠢。

当唧唧准备要出发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变的充满了活力,他挺起了
胸膛,他的精神开始振作起来:“让我们出发吧。”

唧唧大笑着宣称:“这是一个迷宫的时代!”

哼哼笑不出来,他几乎没有任何反应。

唧唧拾起一块坚硬的小石头,在墙上写下一句恳切的话,留给哼哼去思考。
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习惯,在这句话的周围画上奶酪的图案。唧唧希望着幅画能给
哼哼带来一丝希望,会对哼哼有所启发,并促使哼哼起身去追寻新的奶酪。但是
哼哼根本不想朝墙上看一眼。

墙上的话是:

如果你不改变,

你就会被淘汰。

在墙上留完言后,唧唧伸出脑袋小心翼翼地朝迷宫中望了望,回想着到达奶
酪C 站以前所走过的路线。

他曾经想过,也许迷宫中再也没有奶酪了,或者,他可能永远也找不到奶酪。
这种悲观的情绪曾经那样深地植于他的心底,以至于差一点就毁了他。

想到这里,唧唧会心地微笑起来。他知道,哼哼现在一定还站在原地懊恼:
“究竟是谁动了我的奶酪?”而唧唧此刻想到的确是:“我为什么没有早点行动
起来,跟着奶酪移动呢?”

当唧唧终于走出奶酪C 站踏入黑暗的迷宫时,他忍不住回头看了看这个曾经
伴随他和哼哼很长一段时间的地方。那一瞬间他几乎无法控制自己,又想走回那
个熟悉的地方,又想躲进那个虽然已没有奶酪但很安全的地方。

唧唧又有些担心起来,拿不准自己是否真的想要进入到迷宫中去。片刻以后,
他又拿起石块在面前的墙上写下一句话,盯着它看了许久:

如果你无所畏惧,

你会怎样做呢?

他对着这句话苦思冥想。

他知道,有时候,有所畏惧是有好处的。当你害怕不做某些事情会使事情变
的越来越糟糕时,恐惧心反而会激起你去采取行动。但是,如果因为过分害怕而
不敢采取任何行动时,恐惧心就会变成前进道路上最大的障碍。

他朝迷宫的右侧瞧了瞧,心中生出了恐惧,因为他从未到过那里面。

然后,他深吸了一口气,朝迷宫的右侧缓步跑去,跑向那片未知的领地。

在探路的时候,唧唧有些担心起来,一开始他还在奶酪C 站犹豫了那么久,
因为长时间没有吃到奶酪了,他有些虚弱。现在,在迷宫中穿行要比以前更加吃
力,花的时间更长。他打定主意,一旦再有机会,他一定要尽早走出舒适的环境
去适应事务的变化。他觉得立刻采取措施会使事情变的容易一些。

想到这里,唧唧无力地微笑了一下,感叹道:“迟做总比不做好。”

接下来地几天里,唧唧在周围偶尔能够找到一点奶酪,但都吃不了多久。他
曾经希望能够找到足够多的奶酪,带回去给哼哼,鼓励他离开原地,走进迷宫。

但是,唧唧还是感到有些信心不足,他不得不承认,身在迷宫中,他感到十
分困惑。里面很多地方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他这样想着朝前走去,他觉得自己已经走了好远,却又好像就要迷失在迂回
曲折的走廊中了。这就好像是在走两步退一步,对他来说真是一种挑战。不过他
还是要承认,回到迷宫中寻找奶酪,其实并不像他想像的那样可怕。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开始有些怀疑,找到新奶酪的希望是否能变成现实。有
种幻觉,有时他怀疑是否自己嘴里的奶酪太多而嚼不过来,这时,想到自己根本
没有东西可嚼,他不禁哑然失笑。

每当他开始感到泄气的时候,他就提醒自己正在做什么。尽管现在很难受,
但这样总比呆在没有奶酪的地方更实际。他在掌握控制权,而不是听天由命、束
手无策。

他还提醒自己,如果嗅嗅和匆匆能不断前行,那么自己也能做到!

后来,唧唧回想起过去的事情,他终于明白奶酪C 站的奶酪并不是像他曾经
相信的那样一夜之间突然消失的。奶酪的数量是逐渐变少,直至完全消失的。而
且,剩下的那一点也已经陈旧变质,美味丧失殆尽了。

那些陈旧的奶酪上面或许已经生出了霉菌,只是他没有注意到罢了。他还得
承认,只要他愿意,应该能够注意的到,可惜他当初没有留意这些变化。

唧唧还认识到,如果他一直能够察觉到这些变化而且能够预见到这些变化,
那么,这些变化就不会让他感到吃惊。也许,嗅嗅和匆匆一直就是这样做的。

他打定主意,从现在起,他要时刻保持警觉。他要期待着发生变化,而且还
要去追寻变化,。他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能告意识到何时发生变化,并且能够
做好准备去适应这些变化。

他停下来休息了一会,并在迷宫的墙上写道:

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

你就会知道,

它什么时候开始变质。

一段日子以后,好像已经很久没有找到奶酪了。这天,唧唧遇到了一个很大
的奶酪站,看起来里面似乎装满了奶酪。当他走进去以后,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
他失望至极。

“这种空空的感觉,对我来说太平常了。”他叹息道,他觉得自己就快要放
弃了。

唧唧的体力正在慢慢地丧失。他知道自己迷路了,此刻,他有些担心自己能
不能活下去。他想转身回到奶酪C 站去。回去后,至少哼哼还在那里,唧唧就不
会孤单一人了。这是,他又问了自己一个同样的问题:“如果我无所畏惧,我又
会怎样做呢?”

唧唧觉得他正在克服和超越自己的恐惧,但他又越来越经常地感到害怕,害
怕得甚至无法对自己承认。他常常难以确定自己到底害怕什么,但是在目前这样
虚弱的状况下,他知道,他只是害怕一个人独自前行。唧唧其实并不清楚这一点,
他只是在跟着这种感觉走,因为他一直在被这些恐惧得念头压迫着。

唧唧想知道哼哼是否已经离开了C 站开始出发去寻找新的奶酪,或者是否仍
然被自己得恐惧所吓倒,仍旧裹足不前。这时,唧唧想起他在迷宫中度过的时光,
那些他曾经觉得是最美好的时光,其实正是他一个人穿行在迷宫中找寻奶酪的时
候。

他又在墙上写下了一句话,以便提醒自己。同时,这句话也是一个标记,留
给他的朋友哼哼,希望哼哼会跟上来。

朝新的方向前进,

你就会发现新的奶酪。

唧唧朝着黑暗深邃的通道中望去,又有一阵恐惧袭来。前面有些什么?是不
是什么都没有?或者更糟,里面潜藏着危险?他开始想像各种可能降临到他头上
的可怕的事情。他越想越怕,快把自己吓死了。

忽然,他又觉得自己真是可笑。他意识到,他的畏惧只会使事情变的更糟糕。
于是,他采取了当他无所畏惧的时候他会采取的行动。他朝一个新的方向跑去。

当他跑向这条黑暗的走廊时,他笑了起来。唧唧还没认识到这一点,但他觉
得他的灵魂得到了丰富。他正在放开自己,对前景充满了信心,尽管他并不能确
切地知道前面究竟有些什么。

出乎意料,他开始对自己感到越来越满意。“为什么我感觉这么好?”他不
明白:“我并没有找到奶酪,而且也不知道要到那里去。”

不久,他明白了他为什么会感觉这么好。他停下脚步,在墙上写道:

当你超越了

自己的恐惧时,

你就会感到

轻松自在。

他认识到,他原来是被自己的恐惧感给控制住了。如今朝一个新的方向迈进,
使他获得了自由。

这时,从迷宫中吹来习习的凉风,使人感到神清气爽。他深吸了一口气,不
觉振作起来。一旦克服了自己的恐惧感,他觉得一切比原来自己想像的要好得多。

唧唧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他几乎快要忘记了这种感觉是多么的惬意。

为了使事情更顺利地进行,他又开始在头脑中描绘一种景象。想像中,他在
一种很棒的现实环境,坐在各种他喜欢的奶酪中间有切达奶酪还有布里奶酪!他
看见自己在吃许多他喜欢吃的奶酪。这样的景象使他获得一种享受,他想像着这
些奶酪的滋味该是多么美啊!

这种享受新奶酪的情景,他看得越清楚,就越相信这会变成现实。现在,他
有一种感觉,他就要找到奶酪了,

他又在墙上写道:

在我发现奶酪之前,

想像我正在享受奶酪,

这会帮我找到新的奶酪。

唧唧一直在想的是他将会得到什么,而不是考虑他会失去什么。

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过去总是觉得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糟,而现在他认识
到,变化将会使事情变得更好。

“为什么以前我不明白这一点?”他反问自己。

于是,他以更大的勇气和力量快速灵敏地穿行在迷宫中。不久,他就发现了
一个奶酪站。当他在迷宫的入口处发现一些新奶酪地碎屑时,他变得兴奋起来。

这是一些他从未见过的奶酪,但看起来挺不错,他尝了尝,真是美味啊!他
吃掉了大部分能找到地小块奶酪,把剩下地放进口袋,以后也许可以和哼哼分享。
他的体力也开始得到恢复。

他怀着兴奋地心情走进去。但是,让他感到惊愕的是,里面竟然是空的。有
人已经来过这里,只留下了一些小块奶酪。

他认识到,如果能早一点行动,他就很可能早已在这里发现大量的新奶酪了。

唧唧决定会去,看看哼哼是否愿意和他一起行动,

在返回的路上,他停下来,在墙上写道:

越早放弃旧的奶酪,

你就会越早发现

新的奶酪。

不久,唧唧就回到了奶酪C 站,找到了哼哼,他给哼哼一些新的小块奶酪,
但被拒绝了。

哼哼很感激朋友的心意,但是他说:“我不喜欢新奶酪,这不是我习惯吃的
那一种。我只要我自己的奶酪回来。除非可以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否则我是不会
改变主意的。”

唧唧失望地摇摇头,不情愿地一个人踏上了自己地旅程。当走到他到达过的
迷宫最深处时,他怀念起他的朋友来,但他明白,他喜欢的还是他的探险过程。
虽然以前他想自己希望的是得到充足的新奶酪,但现在他清楚使自己快乐的并不
仅仅是奶酪而已。

他高兴的是,他不再受自己的恐惧感的驱使。他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明白了这一点,唧唧不再像在奶酪C 站时,在没有奶酪的日子里感到那样的
虚弱了。他知道,他不会再让恐惧感阻碍自己。他选择了一个新的方向,他的身
心得到了滋养,体力得到加强。

现在,他觉得,找倒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事实上,他感到自
己已经找到了他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当他认识到这一点色时候,他不禁微笑起来,并在墙上写道:

在迷宫中搜寻

比停留在没有奶酪的地方更安全。

唧唧还认识到,就像他曾经体会过的那样,你所害怕的东西根本没有你想像
的那样糟糕,在你心里形成的恐惧比你的实际处境更坏。他曾经是如此的害怕找
不到新的奶酪,以致于他根本不想开始去寻找。然而一旦开始寻找的旅程,他就
发现迷宫的走廊中有足够的奶酪使他继续找下去。现在,他期待着找到更多的奶
酪。只要朝前看,他就会因为有所期待而兴奋起来。

他过去的思想被恐惧和忧虑蒙蔽了。过去考虑的总是没有奶酪,或者没有可
以维持足够长时间的奶酪。以前总是觉得会把事情做错,而不是考虑把事情做好。

在他离开奶酪C 站以后的日子里,一切都改变了。

过去他习惯于认为,奶酪决不会被拿走,改变总是不对的。

现在,他知道,变化会不断地发生,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不管你是否希望如
此。只有当你不希望变化,也不想追寻变化的时候,变化才会让你感到吃惊。

当唧唧认识到自己的信念发生了变化时,他停下来,在墙上写道:

陈旧的信念

不会帮助你找到新的奶酪。

唧唧还没有找到奶酪,但在迷宫中穿行的时候,唧唧在想自己从中学到了什
么。

他意识到,他的新的信念鼓舞着他采取新的行动。他的行为再不同于以往,
再也不是总想回到同一个没有奶酪的地方。

他知道,当你改变了自己的信念,你也就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你可以相信,变化对你有害,你可以拒绝它;或者,你会相信寻找新奶酪对
你有好处,你会拥抱这种变化。

这些取决于你选择相信什么。

他在墙上写道:

当你发现

你会找到新的奶酪

并且能够享用它时,

你就会改变你的路线。

唧唧知道,如果他能够早一些离开奶酪C 站,早一点应对这些变化,他现在
的状况就会更好一些。他的身体会更强壮,精神也会更坚强,会更好地去迎接挑
战;寻找新奶酪的挑战。事实上,如果他不是浪费时间,否认已经发生了的变化,
如果他能够期待改变,也许他已经找到奶酪了。

他再一次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看见自己正在发现和品尝新奶酪。他决定到更
多的地方去,去迷宫中那些他还没有到过的地方。在这些地方,他偶尔找到一些
小块的奶酪。唧唧又开始恢复了体力和信心。

当他回顾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时候,他很高兴他在很多经过的地方的墙上都
留下了字迹。他相信如果哼哼决定离开奶酪C 站的话,这就是留给哼哼的路标,
能帮助哼哼穿过迷宫。

唧唧只是希望自己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他还想到了这种可能性哼哼将会
读到墙上的字迹,并且循着它找到出路。

于是他又把这段时间以来他一直在思索着的心得写在了墙上:

尽早注意细小的变化,

这将有助于你

适应即将来临的更大的变化。

此时此刻,唧唧早已把过去抛在脑后,正在适应现在。

他继续以更充沛的体力和更快的速度穿越迷宫。不久,期待已久的事情终于
发生了。

当他感觉一直在迷宫中前行,而且好像永远都会在迷宫中前行的时候,他的
旅程至少是现阶段的旅程;即将愉快地结束了。

唧唧正沿着一条走廊前进,这是一条他从未到过的走廊,拐过一个弯,在他
的面前出现了奶酪N 站,这里面堆满了新鲜的奶酪!

当他走进奶酪N 站的时候,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到处都是堆积如山的奶
酪,他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丰盛的贮藏。他并不完全认识这些奶酪,有些品种是
全新的。

眼前的景象太壮观了,他犹豫了一会儿,不能肯定这是否是真的,或许这只
是他的幻觉。直到他看见了他的老朋友嗅嗅和匆匆,他才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嗅嗅冲唧唧点了点头,表示欢迎,匆匆则朝他挥了挥爪子。他们胖胖的小肚
子表明,他们在这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唧唧很快向他们打了招呼,然后赶紧把他喜欢的各种奶酪都咬了一口。他脱
掉鞋子,把两只鞋子系在一起,然后挂在脖子上,以便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找到
它们。嗅嗅和匆匆会心地笑了,并赞许地点了点头。而唧唧已经一头扎进了奶酪
堆中。一顿饱餐之后,唧唧高兴地举起一块新鲜的奶酪欢呼:“呼啦。变化万岁!”

唧唧享受新的奶酪是同时,也在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

他认识到,当他害怕变化的时候,他一直受困于对那已不复存在的就奶酪的
幻想而无法自拔。

那又是什么使他发生了改变呢?难道是害怕饿死的恐惧?想到这里,唧唧笑
了,他心里明白,这种恐惧当然起过很大的作用。

唧唧忽然发现,他已经学会自嘲了,而当人们学会自嘲,能够嘲笑自己的愚
蠢和所作的错事时,他们就在开始改变了。他甚至觉得,改变自己的最快捷的方
式,就是嘲笑自己的愚笨;这样,你就能对过往云烟轻松释然,迅速行动起来,
直面变化。

唧唧相信他从他的老鼠朋友嗅嗅和匆匆那里,学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不畏
惧改变,勇往直前。老鼠朋友们简单地对待生活,他们不会反复分析,也不会把
事情搞得很复杂。当形势发生改变,奶酪被移走了的时候,他们会迅速随之改变,
循着奶酪的移动方向而移动。唧唧告诉自己,要牢记这些体会。

唧唧相信拥有了这些体会,凭借着自己聪慧的头脑,再遇到任何变化时他一
定能够做得比老鼠朋友们更好。

他的头脑里出现了清晰的图画,他的生活将会变得更美好,而且他还会在迷
宫中发现一些更好的东西。

唧唧不断地反思自己过去犯下的错误,他要汲取这些经验教训,去构划自己
的未来。他知道,自己完全可以通过总结和学习,掌握如何应对变化:

首先要更清醒地认识到,有时需要简单地看待问题,以及灵敏快速地行动。

你不必把事情过分复杂化,或者一味地让那些惊恐的念头使自己感到慌乱。

其次必须要善于发现一开始发生的那些细微的变化,以便你为即将来临的更
大的变化做好准备。

他知道,他需要做出更快的调整。因为,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就可能永
远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奶酪。

还有一点必须承认,那就是阻止你发生改变的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你自己。
只有自己发生了改变,事情才会开始好转。

最重要的事,新的奶酪始终总是存在于某个地方,不管你是否已经意识到了
他的存在。只有当你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念头,并且勇于走出久已习惯的生活,去
享受冒险带来的喜悦的时候,你才会得到新奶酪给你的报偿和奖赏。

唧唧还认识到,有些畏惧是需要加以认真对待的,它会帮助你避开真正的危
险。但绝大部分的恐惧都是不明智的,它们只会在你需要改变的时候,使你回避
这种改变。

唧唧曾经那样地惧怕改变,他真的希望生活能够永远按照原有的样子继续,
但现在他意识到,生活并不会遵从某个人的愿望发展。改变随时有可能降临,但
积极地面对改变却会让你发现更好的奶酪,真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唧唧已经看到了变化更好的一面。

当他回想起这些自己所学到的东西时,他不由得想起了他的朋友哼哼。他不
知道哼哼是否读到了哪些他在奶酪C 站和迷宫各个角落墙上的留言,不知道哼哼
是否已经走出了迷宫。

哼哼是否已经决定放开已经失去的过去并且开始行动?他是否已经重新回到
迷宫中。并且发现了能使他的生活变得更好的东西?

或者,他因为不肯改变,还在那里迟疑不前?

唧唧在考虑回到奶酪C 站去,看看是否能找到哼哼但首先得肯定自己能找到
回来的路。如果找到哼哼,他会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告诉他,帮助他摆脱困境。但
唧唧又想起他已经试图改变过他的失败的经历。

哼哼必须自己发现适合自己的道路,摆脱安逸,超越恐惧。没有人可以代替
他做到这一点,或者告诉他应该怎样去做。他必须迈出第一步,否则他永远不会
看到改变自己所带来的好处。

唧唧知道自己已经给哼哼留下了足够的标记,只要他能够迈出第一步,读到
墙上的字迹,他就会找到奶酪。

于是唧唧打消了回奶酪C 站的念头,他站起来走到奶酪N 站最大的一面墙前,
把他一路上得到的心得体会的要点写了下来。他拿起一块很大的奶酪,这是他见
过的奶酪中最大的一块。唧唧品尝着新鲜的奶酪,望着自己写下的体会,脸上绽
出了微笑:

变化总是在发生

他们总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

预见变化

随时做好奶酪被拿走的准备。

追踪变化

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

以便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开始变质。

尽快适应变化

越早放弃旧的奶酪,

你就会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

改变

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

享受变化!

尝试冒险,去享受新奶酪的美味!

做好迅速变化的准备

不断地去享受变化

记住:他们仍会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

唧唧在想,自从他在奶酪C 站和哼哼分道扬镳以来已经有多久了。他知道自
己前进了一大步,打他也很清楚,如果他过分沉溺于N 区的安逸生活之中,他就
会很快滑落到原来的困境。所以,他每天都仔细检查奶酪N 站的情况。他在做一
切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尽量避免被意料之外的变化打个措手不及。

当他还有大量的奶酪贮备时,他就开始经常到外面的迷宫中去,他所新的领
地,以便自己与周围发生的变化随时保持联系。现在他非常明白,了解各种实际
的选择,要比呆在舒适的环境里把自己孤立起来安全的多。

“窸窸窣窣”,他听到什么,唧唧竖起耳朵听了听,他觉得是从迷宫里传来
的走动的声音。这声音渐渐大起来,他知道有人正向着这边跑来。

会是哼哼到了吗?他会循着那个弯转过来吗?

唧唧念了几句祈祷语,他真的希望;像他以前曾多次希望的那样也许,他的
朋友终于能够……

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

并享受变化!

结局……

或者是新的开始?

讨论

同一天傍晚,故事讲完以后的讨论

迈克尔讲完他的故事后,环顾四周,发现他的老同学都在微笑着倾听。

有几个人站起身来向他表示感谢,说他们从故事中得到了很多启发。

内森问大家:“一会儿我们聚在一起讨论一下这个故事,你们觉得怎样?”

大多数人都表示他们的确很想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于是,他们决定先去喝点
东西,再吃晚餐,然后一起讨论这个故事。

当天晚上,他们聚集在饭店的房间,相互开着玩笑说,看见他们自己在迷宫
中寻找各自的“奶酪”。

安杰拉要大家安静下来,并询问道:“你们觉得自己是这故事中的谁?嗅嗅
和匆匆,还是哼哼或唧唧?”

卡洛斯第一个回答说:“呃,整个下午,我都在考虑这个问题。我清楚地记
得,有一段时间,在我开始我的运动器材生产之前,我曾遇到过一次突如其来的
改变。”

“我不是嗅嗅我没能及早嗅出潜在的危机并看出已经发生的变化。我也不像
匆匆因为我没有立即投入行动。”

“我想我更像是哼哼,当时我只愿意呆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事实上,我根本
不想去应对改变,我甚至不想看到变化。”

迈克尔和卡洛斯在学校时是好朋友,现在还是像以前一样亲密,他不解地问
道:“兄弟,你所说的那个突然的改变究竟是怎么回事?”

卡洛斯说:“那是工作上的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

迈克尔笑起来:“你被开除了?”

“噢,还不如说,我只是从来不曾想过要去寻找新的奶酪。我曾经想到很多
理由,总觉得变化不应该发生在我身上,老实说,那段时间,我感到非常沮丧。”

刚开始的时候,有几位同学一直没有参加讨论,现在听了迈克尔的话也都开
始议论。首先是已经应征入伍的弗兰克。

“哼哼使我想起了我的一位朋友,”他说:“所有迹象显示他所在的部门将
被裁撤,但他不肯面对这个现实。公司为所有人做了重新安排。我们都试图劝说
他,只要愿意改变,公司里还有很多其他的机会,但他始终觉得自己没有必要改
变。当他所在的部门最终关闭时,他是惟一惊讶得不知所措的人。现在,他正在
做出艰难的调整,以适应他应为不该发生的变化。”

杰西卡说:“我也一向认为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我身上,但我的奶酪已经不
止一次地被拿走了,尤其是在我的个人生活中。但最后我总能找到我的奶酪。”

除了内森,大家都笑了。

“也许,这就是关键之处,”内森说:“变化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他补充道:“我真希望我的家人以前就听到过这个故事。不幸的是,我们第
一个人都不愿意面对发生在我们家族企业中的变化。现在为时已晚我们不得不关
闭我们的许多家店铺了。”

内森的话让很多人吃了一惊,因为大家一向都很羡慕内森幸运,认为他可以
躺在自己的家族企业中,年复一年地依靠它。

“发生了什么事?”杰西卡急于问个究竟。

“当超级商场进入小镇时,我们的小型连锁店突然间显得过时了。他们有大
量丰富且价格低廉的商品,我们完全与之竞争。”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这一切后果归咎于我的家人都不是嗅嗅和匆匆,我们
就象哼哼。我们呆在原来的地方固步自封,拒绝改变;我们故意忽略外面的世界,
企图对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现在我们陷入了麻烦,这一要只是因为我们不愿意
嘲讽自己,不愿意改变所做的。我们真应该从唧唧身上学到些什么。”

劳拉已经是一位很成功的商人,到现在为止,她很少说话,一直在聆听。
“这个下午,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故事,”这时她说:“我不知自己要怎样做才
能更像唧唧,才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坦然面对自己,改变自己,并将一切做得
更好。”

沉默了一会儿,她继续说:“我想知道,我们这时有多少人害怕改变?”见
没有人回答。于是她又提议:“请举手示意。”

只有一个人举了手。“很好,看起来,我们之中总算还有一个诚实的人!”
她说,并继续道:“也许你们更愿意回答下一个问题。有多少认为别人害怕改变?”
这一次几乎每个人都举了手。见此情景,大伙都大笑起来。

“刚才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我们都拒绝承认自己害怕改变。”内森回答。

“确实是这样,”迈克尔表示赞同,“有时候,连我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我
们在害怕,或者说我们在努力想掩盖自己的恐惧。我知道我就是如此,当我第一
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这句话,‘当你无所畏惧时,你会怎样’。”

杰西卡接口道:“我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是,变化无时无处不要发生,
无论我们是害怕还是喜欢改变,但如果我们能尽快调整自己适应变化,我们应该
可以做得更好。”

“我还记得几年前我们公司发生的事情。当时我们正在销售一套百科全书,
全套书有二十多本。有个人想要说服我们,他告诉我们应该把整套百科全书做成
一张计算机光盘,只卖现在价格的零头。这样做,既可以及时更新,又可以使生
产费用大为减少,而且将有更多的人买得起并可以使用它。但是当时我们拒绝了
这个建议。”

“你们为什么要拒绝呢?”内森问道。

“因为当时我们确信,我们企业的主力,是我们挨家挨户地推销的庞大销售
队伍,我们的高价产品使我们的销售人员可以获得高额佣金从而更加卖力气地工
作。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这样做并且做得很成功,我们都认为这种方式还会继
续有效。”

劳拉说:“也许这就是故事里所要表明的,哼哼和唧唧由于成功而形成的傲
慢。他们从来没有,他们需要改变那些曾经是有效的东西。”

“这方法就是你们的奶酪!”内森说:“并且你们认为这块旧奶酪是你们惟
一的奶酪。”

“的确如此,我们甚至想依靠这种方法直到永远。”

“当我回过头去想发生的事情时,我发现,奶酪不仅仅会被移走。奶酪也有
自己的生命,终究有被吃完的一天。”

“结果怎么样呢?”劳拉问。

“我们没有变。一个竞争者做了改变,所以我们的生意一落千丈,一直到现
在我们都很艰难。如今,在这个产业领域里技术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
们公司里却没有一个人想去应对这种变化。这看起来很不妙,我想我快要失业了。”

“这真是一个迷宫的时代!”卡洛斯忽然叫道。大家都笑了起来,杰西卡也
笑了。

卡洛斯转向杰西卡说道:“你已经可以坦然地嘲笑你自己了,这很好啊。”

弗兰克附和说:“这也是我从故事中得到的体会,我们常常过于认真地看待
自己。我注意到在故事里,当唧唧终于能够坦然嘲笑自己错误的过去时,他得到
了应对变化的方法。关键就在于要敢于否定自己,勇敢地嘲讽自己做的傻事,难
怪他的名字要叫作唧唧。”

大家都模仿这个词,发出哼哼唧唧的声音。

安杰拉问大家:“你们认为哼哼是否会改变,是否能够找到新的奶酪?”

依莱恩说:“我想他会的。”

“我认为不会,”柯瑞说:“有的人绝对不肯改变,并为此付出了代价。在
我行医的时候,我见过像哼哼这样的人。他们觉得他们天生具备拥有自己的奶酪
的资格和权力,当奶酪被拿起以后,他们觉得自己是受害都并为此而指责别人,
抱怨能够抱怨的一切。他们比那些最终能够放开自己去行动的人要病得厉害得多。”

这时,内森轻轻地、好像自言自语般地说道:“我觉得,真正的问题是,‘
我们需要放弃什么,以及应该朝哪里行动?’”

好一会儿,大家都不说话。

“我必须承认,”内森又说:“当我看到其他地方的商业经营运作方式正在
改变时,我完全有时间有能力改变自己去就应对这种变化,然而我们当时只是一
厢情愿地认为这种变化不会影响到我们。所以我认为,率先变化比对变化做出反
应和调整要强得多。也许,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移走我们自己的奶酪。”

“你的意思是……”弗兰克问。

内森回答说:“我不禁在想,如果当初我们卖掉我们商店的不动产,建立一
个大型的现代化商场与那些超级商场竞争,结果又会是怎样?”

劳拉说:“也许这就是唧唧写在墙上的意思‘尝试冒险,与奶酪一起变动’。”

弗兰克说:“我现在认识到,如果我很早就随着我的‘奶酪’移动,我会好
得多。但我觉得有些东西是应该保持不变的,例如,我们的基本价值观。”

“噢,迈克尔,这真是一个有意义的小故事。”理查德说,他是班上的怀疑
论者,“但是,我们究竟应该是怎样把它实际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呢?”

大家都不知道,但理查德自己的生活正在经历某些变化。最近,他和妻子离
婚了,因此既要做好工作又要照顾好十几岁的孩子。

迈克尔回答说:“你知道吗?以前我的工作就是处理每天正在发生的问题。
现在我发现实际上我应该做的是,朝前看,把注意力放在我们公司发展的在大方
向上,而不是不断地应付眼前的小事。”

“我整个人都投入到处理这些枝节问题中去了一天二十四小时,感受不到任
何乐趣。我陷入老鼠赛跑的圈子,无法跑出来。”

“所以,你总是为琐事纠缠无暇喘息,而其实你更应该抽身出来,主动支配
时间。”劳拉说。

“确实如此。”迈克尔说:“后来,当我听到‘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故事后,
我认识到我的工作应该是描绘一幅‘新奶酪’的图景公司全体员工都希望追寻的
‘新奶酪’,然后将这新奶酪清晰、真实地呈现在所有员工的面前。这样,我们
才会享受到变化和成功的喜悦,否认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

内森问道:“你在工作中是怎样去做的?”

“喔,我问我们公司里的人,他们是故事中的谁,发现我们公司中这四种角
色都有。我看到了嗅嗅、匆匆、哼哼和唧唧,每一种角色都需要区别对待。”

“我们的嗅嗅能够敏锐地嗅出市场的变化,以便我们能够及时调整公司的战
略。公司鼓励他们去识别哪些变化会影响顾客对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嗅嗅们喜
欢这项工作,他们告诉我,他们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在这里他们能够识别
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

“我们的匆匆喜欢做事,在公司的新战略,在公司的新战略中,他们被鼓励
去采取行动。他们只需要稍加引导,以免跑错了方向。公司获得了新奶酪,这应
归功于他们的行动。他们喜欢在这样的公司里工作,在这里能够体现行动的结果
和价值。”

“那么,哼哼们就像是船锚想使我们停下来,”迈克尔说:“他们或者是太
在意享受眼前的安逸,或者是过分害怕改变。不过当我向他们展示了具体的景象,
并说明变化将会带来的好处时,有些哼哼最终改变了。”

“我们的哼哼们说,他们想要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工作,所以,变化应在他
们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并增加安全感。然而当我让他们认识到僵化不变的可怕时,
其中有些人发生了改变,而且干得不错。这种景象使许多的哼哼变成了唧唧。”

“对那些没有改变的哼哼,你们怎么办呢?”弗兰克问道。

“我们不得不让他们走人。”迈克尔黯然答道:“我们希望留下所有的员工,
但我们清楚,我们必须要迅速而充分地改变,否则我们全体都会陷入麻烦之中。”

他又说:“我们的唧唧们起初还有些犹豫,值得欣慰的是,他们思想开放,
乐于去学习新的东西,及时调整并付诸实施,从而使我们获得成功。”

“他们甚至开始期待变化而且积极地寻求变化。他们了解大家究竟想要什么,
和我们一起描绘出一幅实际可行的新奶酪的美景图,让所有的人充满期待并积极
行动起来。”

“他们说他们希望在这样的组织中工作,能够给人自信和变化的工作。在我
们追随新奶酪的过程中,他们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迎接挑战的乐趣。”

理查德揶揄道:“没想到你从一个小故事中得到了这么多东西?”

迈克尔笑了:“因为我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听故事的层面上,而是从中找到了
我想要的东西,并且采取了行动。”

安杰拉点头表示同意:“这做法真的很有趣。因为在我看来,这故事中最有
影响力的部分是,当唧唧勇敢地嘲笑自己的畏惧,开始在头脑中描绘一幅自己在
享受新奶酪的情景,然后充满信心和喜悦地走进迷宫,追寻新的奶酪,并最终获
得了成功。我想这也是我常常想要做的事情。”

弗兰克笑了一下:“所以,甚至哼哼有时也能看到变化的好处。”

卡洛斯补充说:“甚至还有得到提拨的好处。”

理查德一直皱着眉头若有所思。这时他说:“我的上司一直在告诉我,公司
需要有所改变。我想她实际上是想告诉我应该做出某些改变,但我实在不想听到
这些。我觉得自己真的不知道,她想让我们去找的‘新奶酪’是什么,或者,我
能从那新奶酪中得到些什么。”

说到这里,一丝微笑掠过他的脸庞:“听了这个故事我必须承认,我开始喜
欢这个想法,看见新的奶酪并想像自己正在享用它。这种想法能使每件事都变得
更有希望。当你想到变化能使事情变得更好时,你就会有很大的兴趣去促成变化
的发生。”

“也许我应该把这些观念和方法运用到我的个人生活中去,”他说:“我的
孩子们觉得他们的生活不应该改变。我看他们也有点像哼哼当事情发生改变时,
他们会愤怒。因为他们不知道改变后会怎么样。这也许是我没有给他们描绘出一
幅‘新奶酪’的美景的缘故。也许因为连我自己都害怕变化,连我自己都没有看
到那‘新奶酪’的美景吧?”

听了这番话,所有人都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大家安静下来。

“呃,”杰西卡清了清嗓子,打破了宁静,“大家好像都在谈论自己的工作,
但是我听到这个故事以后,却想到了我的个人生活。我觉得我目前的情况,我的
家庭关系,就像一个‘旧奶酪’,上面长满了霉菌。”

柯瑞笑出声来,表示赞同:“我也是,也许我现在最该采取行动的就是让一
段不愉快的关系尽快过去。”

安杰拉反驳道:“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也许这个‘旧奶酪’只是一种旧的方
式。我们需要放弃的只是引起这种状态的旧的行为方式,而不是这个‘奶酪’。
这样我们才会朝更好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转变。”

“对呀!”柯瑞受到启发,“好观点。新奶酪说是用新的积极的行为方式与
一个人建立新关系。”

理查德说:“我在想,也许这个故事还有更多有建设性的启发等待我们挖掘。
我同意安杰拉的观点需要放弃的是旧的行为方式而不是关系本身。一成不变的行
为方式还是会导致同样的结果。”

“就工作而言,我应该成为帮助公司进行改变的人之一,而不是害怕公司的
改变而辞去工作。如果早这么想、早这么做的话,我也许就会有一个更好的职位
了。”

贝基生活在另一个城市,这次特意赶来参加同学聚会。这时她说:“当我在
听这个故事,以及听到大家的讨论时,我真的禁不住要讥笑自己。许久以来,我
一直像哼哼那样,害怕改变,凡事迟疑犹豫,拒绝改变,为此我不知道丢掉了多
少美味的奶酪。我不知道其他人怎样,我恐怕已经在不得不中,把这种哼哼式的
思想传给了我的孩子们。”

“当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和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后,我在想或许变化真的能把
你一个崭新的、更好的地方,尽管当时你担心事情的变化将并非如此。”

“我记得有五段时间,在我儿子上中学二年级的时候。因为我先生工作的需
要,我们必须从伊利诺搬到佛蒙特去,儿子为此很难过,因为他不得不离开他的
朋友们了。他是学校里的游泳明星,但在佛蒙特的高中里却没有游泳队。因此,
他对我们即将面临的变化感到很生气。”

“然而后来的情况是,他疯狂地迷上了佛蒙特的山区,开始学习滑雪,并参
加了大学的滑雪队和登山队。现在,他有了更多的新伙伴,他愉快地生活在科罗
拉多。”

“如果当初面对改变时,我们全家能端上一杯热巧克力,一起享受这个故事
的乐趣,或许我们家庭中的许多无谓的压力和紧张气氛早就烟消云散了。”

杰西卡赶忙说,“没错,我回去后,要把这个故事和全家分享。我还要问我
的孩子们,我像故事中的谁嗅嗅、匆匆,还是哼哼和唧唧他们又觉得自己像谁。
我们还要讨论,我们家的‘旧奶酪’是什么,‘新奶酪’又应该是什么。”

“这的确是个好主意!”理杰德大声赞同,把大家吓了一跳,连他自己都奇
怪怎么会这么大声。

弗兰克也受到快乐情绪的感染,喜悦之情溢于言青:“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像
唧唧,我已经做好准备随着奶酪的移动而移动,并且能够从中得到快乐!我也要
把这个故事讲给我这中的朋友们,他们正担心离开部队后生活的变化。这一定会
引起一场有趣的讨论。”

迈克尔接着说:“对,这也是我们当初改进我们企业的方法。我们搞过几场
讨论,讨论我们从故事中学到什么,以及如何把它们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

“这很重要。因为我们有了轻松的、共同的语言,用来谈论怎样应对变化,
包括公司的和个人生活的。这方法非常有效,它已经深深地渗入到我们公司的各
个方面。”

内森问道:“‘深深地’是什么意思?”

“喔,是这样的,我们发现,越是组织的内层,就越缺乏活力。可以理解,
他们比外层人员更加害怕改变,害怕上面强加给他们的改变会发生在他们身上。
所以,他们拒绝改变。”

“简言之,强加的改变是最易遭到反抗及阻力的改变。”

“当‘奶酪的故事’以书面的形式在我们机构中分发出去以后,它改变了大
家看待变化的态度。对于自己过去的畏惧,每个人都笑起来,至少是微笑了。每
一个人都开始主动地考虑‘改变’这个题目。”

“但我要是能够早点听到‘奶酪’的故事并把它用于公司讨论就好了!”迈
克尔加了一句。

“为什么?”卡洛斯不理解地问。

“因为当我们开始向变化靠拢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已经一团糟了。生意一落
千丈,我们不得不解雇一些员工,正如我前面提到的,甚至包括一些好朋友。这
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惟一值得欣慰的是,所有留下来的和大多
数离去的人都说,奶酪的故事使他们改变了看问题的方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对
付各种局面。”

“那些离开公司,出去找新工作的人说,开始时确实很艰难,但是,每每回
想起这个故事,就会得到极大的帮助。”

安杰拉问道:“对他们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迈克尔回答:“他们告诉我,超越自己的恐惧的最大好处是,他们认识到外
面到处有新奶酪等着被发现,只要他们愿意去寻找。”

“他们说,头脑中存有一幅新奶酪的景像看见自己在新的工作中干得很好会
使他们的感觉好一些。尤其是使他们在面试的时候表现得更为出色。有些人还因
此得到了比原来更好的工作。”

劳拉问:“那些留在公司的人又怎么样了呢?”

“噢,”迈克尔说:“人们不再抱怨市场环境正在发生的种种变化。他们说
‘既然我们的旧奶酪已经不见了,那么让我们去找新的奶酪吧。’这省去了公司
许多的协调时间,也减少了公司内部的紧张感和压力。”

“不久前还完全拒绝变化的人,如今也透过这个小故事看到了变化的好处。
他们越来越喜欢变化,并且积极创造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变化。”

柯瑞说:“是什么使得他们改变了呢?”

“我认为这和公司里面存在的同事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有关系,”迈克尔答道:
“如果这种影响力改变了,人们就会跟着发生改变。”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你呆过的机构里面,当上级宣布一项改变时,大多
数人会有什么反应?大多数人会说这改变是一个好主意还是一个坏主意?”

“一个坏主意。”弗兰克答道。

“没错。”迈克尔表示同意,又接着问道:“为什么会这样呢?”

卡洛斯说:“我想因为大多数人都喜欢稳定和有安全感,他们觉得改变会带
给自己麻烦甚至有可能对自己不得。当有一个人说这种改变是一个坏主意时,其
他人通常会随声附和。”

“的确如此,但这些随声附和的人在心里也许并不真的这样认为。”迈克尔
说:“只是他们为了看起来和最先提议反对的那个人一样聪明以及显得合群,就
会随声附和。这就是我所说的同事之间的相互影响力。这种影响力通常会阻碍机
构中发生的变化。”

贝基问道:“那么当人们听到奶酪的故事以后,情况又怎么样了?”

迈克尔耸了耸肩膀,轻松地说:“情况是同事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改变了,因
为大家都不希望自己被别人叫作哼哼!”

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他们都想提前嗅出变化的味道,并且赶快投入行动,而不再是落在后头哼
哼不停。”

内森说:“这是一个好点子。我想我们家的人也都不愿做哼哼,他们很可能
也会因为这个故事而改变。上一次同学聚会时,你为什么没有告诉我们这个故事?
要不然,它早起作用了。”

“它确实有用。”迈克尔说。

“而且非常有用!尤其是当你的机构中的每个人都知道它时不管是大公司,
还是小企业,或者是你的家庭因为,只有当其中的多数人的心态发生改变以后,
一个组织才会发生变化。”

最后,迈克尔又给大家介绍了一个经验:“当这个故事对我的公司起作用以
后,我们便把这故事告诉给那些我们希望能和他们在生意上有所合作的人,因为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公司都正面临变化和选择。我们提议说,也许我们就是他们正
在找寻的‘新奶酪’,也就是说,我们可能就是能让他们的生意更成功的合作伙
伴。这方法的确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机会和生意。”

这番话使杰西卡受到启发,她想起明天上午要谈的几笔业务。她赶紧看了看
时间,说:“喔,时间到了,该是我离开这个奶酪站,去寻找新的奶酪的时候了。”

大家都会心地笑了起来,然后站起身来互道晚安。尽管许多人觉得兴犹未尽,
还想继续聊这个话题,但时间的确已经不早了。分手的时候,他们再一次感谢迈
克尔。

迈克尔说:“我非常高兴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对你们有所帮助,我也衷心希望
你们有机会尽快与别人分享这个故事。”

(全文完)

--------
文学视界

5 Oct 2004

劝君莫“生气”

人间万事,危害健康最甚者,莫过于生气。诸如咆哮如雷的“怒气”,牢骚 满腹的“怨气”,齿唇难辩的“窝囊气”、“冤枉气”等等。

气,乃一生之主宰,与人体健康关系甚密。倘若“心不爽、气不顺”,必将 破坏机体的平衡,导致各部器官(首先是中枢神经)功能紊乱,从而诱发种种病 症和灾难。

美国生理学家为了研究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久前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他把一支支玻璃试管插在正好是0℃的冰水混合容器中,然后收集人们 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结果表明,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出的气冷凝成水后,是澄清透明、无 杂无色的,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蛋白色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 这位生理学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 就死了。由此他分析,人生气哪怕仅10分钟,也会耗费大量精力,其程度绝不亚 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因此爱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

很多人其实就是“气死”的。科学家的研究证实,心脏与大脑有着极为密切 的关系。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脑岛皮层”,当人的精神受到刺激,情绪发生变化 的时候,便会通过“脑岛皮层”把信息很快传递到心脏,使心肌负担加重,心室 纤维发生颤动,严重的则因心跳停止而死亡。 科研人员对健康者和“脑岛皮层”损伤者的心脏功能进行了比较,发现“脑 岛皮层”的某些机能失常,会使心脏受到损害而危及性命。有的人之所以“心胸 狭窄”,就是因为其大脑中的“脑岛皮层”的功能不健全,一旦受到沉重的打击 或刺激,就会气得难以自抑,于是,便一命呜呼,被气死了。

现代医学也证实,生气对人体健康起码有10害。

一害肝脏。因肝主怒,怒则 气积郁滞,肝气不顺,肝胆不和、引发肝病;

二害呼吸系统。生气可引起气促、 胸闷、肺腔膨胀、气逆咳嗽和哮喘;

三害消化系统。生气可导致胃粘膜充血,胃酸分泌增多、胃肠蠕动减弱,食欲减退,消化功能降低,容易发生胃溃疡;

四害心血管。生气可导致全身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从而诱发心肌梗塞或脑溢血,

五害神经系统。生气会引起神经衰弱,反应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失眠多梦等;

六害肾脏。逆气冲击肾脏,会出现肾衰、腰膝酸软无力, 性功能下降等;

七害泌尿系统。生气可引起尿急、尿频等;

八害皮肤。生气可引起皮肤干燥、萎缩、枯黄失泽等;

九害内分泌。生气会引起激素分泌紊乱,造成 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诱发月经不调和糖尿病等;

十害引发猝死。现实生活中大 怒暴怒后面赤耳红、心悸血涌、吐血而死者不胜枚举。

所以专家告诫人们尽量不要生气,起码不要动辄生气。

++网络社团制作

一个中国人舆一个美国人的差别

作者: 文扬 (推荐: 一读者) 万维读者网 2004年04月15日 http://www.clibrary.com

在一种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世界观中,人是被毫无理由地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在可以确认自己的存在这个事实时,早已经“未经商议”地进入了存在,而且是无奈地处于众多事实中的一个事实当中。一个不幸有了自我意识的人,或早或晚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他从未参与任何创造的情境,而且他还必须在这个情境中呆到老、熬到死。

海大师和萨大师们是在人与上帝的关系这个宏观层面上思考这个问题的,还没来得及涉及具体不同的人类,比如美国人和中国人。一双随便乱“抛”的上帝之手,把一个具体的人“未经商议”地“抛”成美国人或是“抛”成中国人,显然差别巨大,在当今世界尤其如此。

差别可能有多大呢?表面上看起来,中国有穷人,美国也有穷人,美国有体面人,中国也有体面人,似乎不足以在两者之间得出根本的不同之处来。但为什么中国人会被外人一眼就识别出来?为什么中国人自己也深知自己的特别?即使你满口英语、一身洋装、改名换姓、远离同胞,哪怕你入了人家的国籍、哪怕你乾脆学迈克尔?杰克逊去做植皮!还是不行。只要你一张口说话、一抬脚走路、一睁眼看人,中国人的味道就全出来了。林语堂称之为“狐大仙”,柏杨称之为“酱缸蛆”,总之没什么好词。

探讨中国人与西洋人之不同的论述汗牛充栋,贬抑也好、褒扬也好、羞辱也好、清狂也好、自卑也好、孤傲也好,几百年了,结果还是不能踏实地、磊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平和地、平等地理顺和西洋人的关系,如何解释呢?

可以按照意识决定存在的世界观,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意识形态中找到根源;也可以按照存在决定意识的世界观,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生存状态中找到根源。依前者的思路可以一直归结到中国人的儒教伦理(如马克斯?韦伯),依后者的思路可以一直归结到中国人的治水地理(如卡尔·魏特夫),都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如果将两者综合起来再做推论,就是具有儒教伦理观念的古代中国人在迫于常年治水的地理环境中逐渐生成了一种上下分明的专制社会制度。再做推论,就是上下分明的专制社会制度造成一种周期性的造反循环。再做推论,就是周期性的造反循环造成文明和财富积累总要不断从头开始。再做推论,就是文明和财富积累总要不断从头开始,造成每个中国人家族都会在最近的历史上至少有过一段一贫如洗。再做推论,如果造反的频率以平均三代计,就意味着几乎每个中国人家族都曾在三代之内经历过彻底的赤贫。

推论至此就差不多了,一个几乎每个人都刚刚从精神和物质双重赤贫中走出来的民族,与其他享受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和平的文明传承和财富聚敛的民族,无论如何是不一样的。

按三十年为一代计,当今中国人的三代之内大约就是近百年之内。所有大陆的中国人不必多说了,十几亿人都刚刚从双重赤贫中挣扎出来,噩梦还没全醒。即使一直在海外的中国人,也少有在近百年中持续三代没有经历过流离磨难、贫困交加的。

即便其他一些民族也有过集体贫困史,但中国人的赤贫常常是一种绝对的、甚至难以类同的贫困。我曾根据资料对百年前中国的“劳力者”与美国的“劳力者”之间做过一个比较,其结果也许可以说明中国穷人的物质赤贫与西洋人所谓的“工人阶级”收入可以相差到什么程度。

1907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推出新式T型汽车时,一个全日制产业工人一天的工资是80美分(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按同年十二月美国罗斯福政府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折算比率,“各国摊派赔款总数四百五十兆两,美国分得三十二兆九十三万两有奇,合美金二十四兆四十四万元有奇。”(胡适《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记》)即当时的1美元约合当时中国1·E35银两。再按清朝末年大米的市价:“每石以一两二钱或一两三钱”(《清史稿》志九十六),80美分就大约可买一石大米,清朝的一石合80多公斤,按现在的米价折就相当于160多元人民币。到了1914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给工人涨工资,每天5美元(曼昆《宏观经济学》),按上面的折算法,约合现在900多元人民币!(我真的希望自己犯了计算错误)

民国时期,中国的穷人卖孩子,一斗米能换两个孩子,就是说当时美国普通工人一天的工资能买20个中国穷孩子,而福特厂工人一天的工资能买125个中国穷孩子!穷人一天的口粮只够大人活命不够儿女活命,就是卖儿卖女的那条底线,就算一天一斤大米,就跟美国工人差160倍。打个折少说点儿,说中国的劳力者和美国的劳力者收入可以相差100倍毫不夸张。

在金钱社会里,一个人的货币收入就是其社会权利的一个度量,针对社会权利相差100倍的人群应用同样的社会科学理论必然是荒谬的。现代西方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公民”、“国民”、“社会人”、“经济人”,甚至“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等,实际上都很难直接应用于描述中国人的现实状况。严格来讲,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国民按照贫富之间的平均收入来定义,那么比美国下层工人还要贫困100倍的人群,是不大可能被当作正常的国民来看待的。

那些比美国工人穷100倍的中国“工人”,被当年的西洋人称为“苦力”(Coolie),现在被中国人自己称之为“民工”、“盲流”或“三无人员”。这是一群被制度性地剥夺了几乎所有权利、被社会性地剥夺了几乎所有尊严的人。他们因为集体沉默而常常被视而不见,他们因为人数众多而无法被正常对待。他们会偶尔出现在媒体的新闻标题上,人们于是知道他们当中又有几十人或上百人被透水的矿井埋死在大山深处、或被燃烧的厂房烧死在大门之后,或被炸死、被淹死、被毒死、被群殴致死……

“国民”、“公民”,甚至“工人”这些词语对于他们都太过奢侈了,因为这些概念是在承认人作为社会人的前提下的再定义,是明确地包括了权利含义的。而对于几乎所有权利都被严重侵犯、被剥夺殆尽,甚至连最起码的生存权利都随时可能丧失的人,也就无法被称之为“人”了,为了区别于动物,只能暂且称之为“非人”。“非人”就是连基本的生存权利都无法得到所在社会的保障的人,中国的整个底层社会、承受税费重负的农民、从事危险劳作的民工、遭受政治迫害的公民等,都属此类。

现在可以回到前面的那个问题上了,被不幸地“抛”为中国人的人,不仅有很高的概率会成为穷人,甚至有很高的概率会成为“非人”,这就是根本不同了。

还不仅如此。一个社会,在历时性上三代之内必有一代“非人”,在共时性上三个人里就有一个是“非人”,该社会中的其他人实际上也很难成为真正的“人”。在历时性上,对于不幸沦为“非人”的父母一代来说,养育子女的最大心愿必然是使子女脱离“非人”的苦海,而完全以此为宗旨的强化教育又必然会使儿女这一代充满愤世和暴戾之气、充满成王败寇的斗争意念,与宽厚平和的正常人文教育相去甚远。如若第二代仍然没能完全摆脱“非人”的境遇,或者只是没能摆脱“非人”的世界观,指望第三代人成为正常人也很难。

在共时性上,由于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非人”群体,整个社会心理会处于一种持续的紧张状态。由于“非人”几乎就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状态,所有有幸获得了制度上或者经济上的保障、暂时不会成为“非人”的人,会无时无刻不在拼死捍卫目前的地位。只要能在有生之年不再重回“非人”苦海、能让自己的儿女远离“非人”苦海、还能尽其所能地帮几个父老乡亲也逃出“非人”苦海,这辈子就算对得起做了几辈子“非人”的祖上了,就算不白活了;即使为此目的不得不时常诉诸“非人” 手段,也顾不得那么多了。这样一种人生观显然与正常公民社会中的公民意识也相去甚远。

如果标准再高一点,对于前后三代、亲朋好友都已经有幸做稳了非“非人”的人,是否可以踏踏实实做一个“人”了呢?结论是:仍然很难。古贤孟子早有标准: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如此说来,赤贫的穷人因为缺乏成为“人”的基本权利而“非人”,而视穷人的苦难而不见而无动于衷者,难免属于“无恻隐之心”而“非人”;视穷人的苦难为活该而幸灾乐祸者,难免属于“无羞恶之心”和“无辞让之心”而“非人”;视穷人的苦难为必然而肆意盘剥者,难免属于“无是非之心”而“非人”。按此标准,或者是政治经济上的“非人”、或者是道义上的“非人”,泱泱十几亿中国人,非“非人”不会很多了。

生为中国人,接受这个被“抛”的困境但又不想做“非人”,也不是不可能。最简单的一条路就是出国,出国或者只是居留,或者加入外籍,前者使自己与中国分属不同的社会,后者乾脆使自己与中国分属不同的国家。

坚决不出国,深怀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地做一个堂正中国人,不能说不可能,只能说的确很难。对于在如此艰难、难到连做一个“人”都难上加难的环境中,仍然做成了“人”、而且还做成了好事的中国人,是值得给予十二分的尊敬的。有中国人创造了世界第一、或在国际上获了奖、或做出了让外国人惊叹的事、或为人类福祉做出了贡献,都值得给予十二分的敬贺。哪怕是有中国人仅仅做出了一点有益于国人的事、或做出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或只是做成了一个不容易的人,也是值得给予加倍尊敬的。

不得不承认:对中国人来说,使人做“人”是传统的力量,使人做“非人”是现实的力量;使人做“人”是道德的力量,使人做“非人”是经济的力量;使人做“人”是外国闲人指手画脚的力量,使人做“非人”是生为中国人才能体会到的力量。一句话,生为中国人,大家都不容易吧!

2 Oct 2004

人生的五个球


◎ 人生的五个球

几年前在某个大学的毕业典礼中,可口可乐的总裁BrianDyson说了一段有关工作与生活中其他事物间的关系的话:

想像生活是一个比赛,你必须同时丢接五个球,这五个球分别是工作、家庭、健康、朋友以及精神生活,而你不可让任何一个球落地。

你很快就会发现工作是一个橡皮球,如果它掉下来,它会再弹回去,而其他四个球:家庭、健康、朋友以及精神生活是玻璃制的,如果你让这四个球其中任何一个落下来,它们会磨损、受损甚至粉碎,而一旦落下,它们将不再和以前一样。

你必须知道这些事而在生活中设法求得平衡,但要怎么做呢?


• 不要认为你应该与其他人做比较,因为每个人都不同,因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要将别人视为重要的事订为自己要达成的目标,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 不要将一切贴心的事物视为理所当然,要重视生活中所拥有的,因为一旦失去了它们,你的生活即将失去意义。

• 不要活在过去中或只是为了未来而活,而让你的生命由指端滑落。

• 重视现在、把握当下,你将每天过着充实的生活。

• 当你仍可以给予时,不要轻言放弃;

• 在你停止尝试之前,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已经结束的。

• 不要害怕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因为这是将我们联结在一起的微弱联系。

• 不要害怕面对风险,我们在尝试中学得勇敢。

• 不要说真爱难寻而将爱排除于你生活之外。接受爱的最快方法是给予,将爱握得太紧将会很快失去它,而保持爱的最好方法是给它自由。

• 不要匆忙的过生活而忘了自己曾经历过的种种事物,以及自己未来的方向。

• 不要惧怕学习,知识是没有重量的,你永远可以轻易的带着它与你同行。

• 不要挥霍时间或话语,这两样事物是无法收回的。

• 生活不是一个竞赛,但是在这条路上,每一步都能令你回味无穷。

• 昨天已成历史,明天仍未知,而今天则是一个赐予,这就是我们称它为PRESENT的原因.

mum talk

七堂必修课

电子书:(新营销)www.NewMarketing.Cn

第一课 命运是一只沦落在鸡窝里的鹰
第二课 自助者天助
第三课 爱心会吸引幸福
第四课 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第五课 蛋壳里面有奥秘
第六课 用上所有的力量
第七课 让心灵充满激情


第一课 命运是一只沦落在鸡窝里的鹰


话说人生大势,成败与否,在乎一心。通俗地说来,无论富家儿郎或寒门子弟,无论市井小民或工商巨贾,每个人都在用他自己的理念决定、进入他的生存状态,并且把他的生存状态解释为成功、失败或者命运。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很好地诠释了思想与命运之间的互动关系。出身贫寒的少年刘备,又用自己的人生历程,很好地诠释了这句经典名言。
  刘备是河北省涿州市的一名学生。因为幼年丧父,全靠寡母养家糊口,日子过得异常艰苦。上高三那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刘备上完晚自习回到家,看到母亲还在昏暗的灯光下缝着棉靴。刘备说:“妈,这天寒地冻的,早点睡呀!”
  母亲回答:“你明年就要参加高考了。我多做一双棉靴,就可以多卖十块钱,好给你凑足上大学的学费。”
  刘备蹲在母亲膝前,鼻子一酸,泪水就要涌上来了。他呜咽着说:“妈,上大学要花很多钱的。我们家太穷了,这点钱能派上什么用场呢?别做指望啦!”

母亲听得肩头颤抖了一下,问他:“难道你准备在这个穷窝里过一辈子吗?”
刘备苦涩地说:“那有什么办法?可能,这就叫命中注定吧?”
  母亲放下针线,看着她的儿子,说:“我小时候读过《三字经》,还能思考一些问题。你说的命中注定,究竟是人之初的事呢,还是人之后的事?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也许能帮助你找到答案。”
  一只鹰蛋从鹰巢里滚落了出来,掉在草堆里。有个人发现了他,以为是一只鸡蛋,把他拿回家去,放在鸡窝里。鸡窝里有一只母鸡正在孵蛋,他和其他的鸡蛋一样,被孵化了出来。
  于是,他从小就被当做一只小鸡,过着鸡一样的生活。由于长相古怪,许多的伙伴都欺负他。他感到孤独和痛苦。
  有一天,他跟着鸡群在稻场上啄谷子。忽然,山那边一道黑影飞掠了过来,鸡们惊慌失措,到处躲藏。等到危机过去,大伙儿才松了一口气。
  “刚才那是一只什么鸟啊?”他问。
  他的伙伴告诉他:“那是一只鹰,至高无上的鹰。”
  “喔,那只鹰真是了不起,飞得那样潇洒!”他发出内心的羡慕,“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像鹰一样飞起来,那该多好!”
  “简直是痴心妄想!”他的伙伴毫不留情地训斥他说:“你生来就是一只鸡,甚至连鸡们都为你的丑陋感到丢脸,你怎么可能像鹰一样飞呢?”
  母亲讲完故事,问道:“儿子,所谓命运,就是一只沦落在鸡窝里的鹰。现在,你愿意选择鸡一样的生活呢,还是鹰一样的展翅高飞?”
  刘备呆呆地问母亲:“您认为儿子是那只不幸沦落在鸡窝里的小鹰吗?”
  母亲肯定地说:“是的,你是鹰的后代,你应该去追求属于你的蓝天,不要为了眼前的一两颗谷子唉声叹气!”她告诉儿子,他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汉景帝的儿子刘胜,由此上溯,他其实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根红苗正的皇族血脉。
  刘备幡然醒悟,毅然对母亲说:“妈,我懂您的意思,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经过刻苦攻读,第二年,刘备终于考取了长江国际工商管理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母子俩悲喜交集,关着门抱头痛哭。


第二课 自助者天助
 

长江国际工商管理大学的校名出自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开卷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曾经造就过古往今来的无数英雄豪杰,是一所国际知名学府。刘备能够成为这所大学的学生,前途远景,已足以让人展开无限联想。
  叔叔刘元起知道这孩子长大后必有出息,过来对嫂子说:“这孩子总算给他死去的爹争了气了。你呢,守寡多年,也很不容易。往后他上大学的学费吗,就由我来负责吧!”叔 叔家里开了一间商店,平日里叔叔进货婶子营业,倒也小有积蓄。
  刘备和母亲感到既惊喜又奇怪。惊喜的是,那一笔高昂的学费终于有了着落。奇怪的是,叔叔一向嫌贫爱富,对嫂子、侄儿冷淡得很,怎么突然愿意慷慨解囊热情襄助呢?
  叔叔哈哈一笑,解释说:“俗话说,自助者天助。既然老天爷都愿意帮助你,何况我这个做叔叔的呢?”
  自助者天助?刘备的心弦怦然而动。直到他来到大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直到他经历每一次的困境,他一次又一次陷入沉思,一次又一次叩问苍茫中的那个神灵:自助与天助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他给自己列出了下列答案:
  1.真正的自助者是令人敬佩的觉悟者,他会藐视困难,而困难在他的面前也会令人奇怪地轰然倒地—这个过程简直有如天神相助。
  2.真正的自助者就像黑夜里发光的萤火虫,不仅会照亮自己,而且能赢得别人的欣赏—当人们欣赏一个人时,往往会用帮助的形式表示爱护—好运气因此而降临。
  3.人们相信,一个真正的自助者最终会实现他的成功,而所有帮助过他的人也会为此感到欣慰。
  4.如果自助者懂得报恩,人们就会给他更多的帮助,他因此可以更加轻松地面对生活。
  他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应用着这句富有神话色彩的哲理名言,居然屡试不爽。鉴于他能够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自强不息,学校也在从多个方面帮助他,给他减免学费,给他奖学金,给他勤工俭学的机会。等到大四毕业那年,他蓦然回首,曾经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贫穷问题,已经如同夜色一般,在晨曦中悄然逝去。


第三课 爱心会吸引幸福
 

他认为著名经学家卢植老师给他上了人生的第三堂课,那时他还是一名大一新生。卢植微笑着走上讲台,欢迎新同学的到来,他说:“作为一名老师,我希望能给你们一种mentor(良师益友/伯乐)式的、能够给你们指引的帮助。至于你们能否真正成材,就要取决于你们自己的悟性和追求了。”他告诉同学们,大学四年所学的绝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东西,也绝不仅仅是为了拿到一纸学历文凭,而是要获得一种vision(先见之明),一种逻辑思维的方式。
  “有谁玩过蟋蟀吗?”他忽然问道。
  一位名叫公孙瓒的男生回答说:“我玩过,可好玩了。”
  一位名叫蔡文姬的女生说:“我知道,蟋蟀还有个雅号,叫‘促织’。我爸爸说了,这种虫子让人玩物丧志。”
  卢老师说:“有人认为玩蟋蟀会让人玩物丧志。也有人认为蟋蟀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了童趣,而充满童趣的世界是轻松的、纯洁的。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蟋蟀的是与非,而是有别的目的。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关于一位昆虫学家和他的蟋蟀,关于昆虫学家的商人朋友和一枚硬币。我希望这个故事,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伴随着卢老师那富有魅力的形体动作,他的故事魔盒打开了:
  有一位昆虫学家和他的商人朋友一起在公园里散步、聊天。忽然,他停住了脚步,好像听到了什么。
  “怎么啦?”他的商人朋友问他。
  昆虫学家惊喜地叫了起来:“听到了吗?一只蟋蟀的鸣叫,而且绝对是一只上品的大蟋蟀。”
  商人朋友很费劲地侧着耳朵听了好久,无可奈何地回答:“我什么也没听到!”
  “你等着。”昆虫学家一边说,一边向附近的树林小跑了过去。
  不久,他便找到了一只大个头的蟋蟀,回来告诉他的朋友:“看见没有?一只白牙紫金大翅蟋蟀,这可是一只大将级的蟋蟀哟!怎么样,我没有听错吧?”
  “是的,您没有听错。”商人莫名其妙地问昆虫学家:“您不仅听出了蟋蟀的鸣叫,而且听出了蟋蟀的品种—可您是怎么听出来的呢?”
  昆虫学家回答:“个头大的蟋蟀叫声缓慢,有时几个小时就叫两三声。小蟋蟀叫声频率快,叫得也勤。黑色、紫色、红色、黄色等各种颜色的蟋蟀叫声都各不相同,比如,黄蟋蟀的鸣叫声里带有金属声。所有鸣叫声只有极其细微,甚至言语难以形容的差别,你必须用心才能分辨得出来。”
  他们一边说,一边离开了公园,走在马路边热闹的人行道上。忽然,商人也停住了脚步,弯腰拾起一枚掉在地上的硬币。而昆虫学家依然大踏步地向前走着,丝毫没有听见硬币的落地之声。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卢老师问。
  大家都在思考,没有人回答。
  等了一会儿,卢老师自己给出了答案:“昆虫学家的心在虫子们那里,所以他听得见蟋蟀的鸣叫。商人的心在钱那里,所以,他听得见硬币的响声。这个故事说明,你的心在哪里,你的财富就在哪里。”
  卢老师继续说道:“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你们也在追求人生的财富,请你们认真考虑,什么是你的财富?把心放在你的财富那里,这样你就能得到你的财富—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道理,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他拿出一只装满了沙子的大纸盒,一边展示给大家看,一边说:“这些沙子里搀杂着铁屑,请问你们能不能用眼睛和手指从中间把铁屑挑出来?”
  大伙儿摇着头。
  “我们无法用眼睛和手指从一堆沙子中间找到铁屑,就像我们很难从茫茫人海中找到我们的顾客一样。然而,有一种工具能帮助我们迅速地从沙子中间找到铁屑。大家可能都想到了,这种工具就是磁铁。”卢老师从包里掏出一块磁铁,把它放在沙子里面搅动着,在磁铁的周围很快地聚集了箭镞似的铁屑。卢老师把那一团铁屑举给同学们看,他说:“这就是磁铁的魔力,我们用手和眼睛无法办到的事,它却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得很好。”
  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注视着卢老师手中司空见惯的奇迹。卢老师说:“如果说这一盒沙子就像我们面对的生活、挫折和枯燥的书本,那么,这块磁铁就是一颗充满爱的心。心在哪里,你的财富就在哪里—如果你有一颗充满爱的心,那么,它会在你的书本里、在你的生活中寻找,从中找到许多有益身心的知识,就像磁铁能吸出铁屑一样。但是,一颗不懂得爱的心却像你的手指,它在沙子里面找呀找,可怎么也找不到一点点铁屑。难道不是吗?同学们,只要你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灵,你就总是能够发现,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天都有积累,每一天都有值得高兴的事情。”
  卢老师一边演讲,一边让同学们轮流做沙子和磁铁的游戏。他打着毋庸置疑的手势,声音洪亮地告诉孩子们:“心在哪里,你的财富就在哪里—不论你们今后遇到怎样的困难、怎样的逆境、怎样的迷茫,都要相信这句至理名言。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一颗真正的爱心,你们就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到有用的资源、美好的事物以及幸福的生活。”


第四课 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到校仅仅一个星期,刘备就因为在寝室里打架而被学生处喊去训话。刚好卢植老师经过,仔细看了刘备一眼,问学生处的那位老师:“他犯了什么错误?”
  学生处的那位老师说:“他们寝室里的同学联名告他的状,说他喜欢骂人。到校才几天,居然打了三场架。你看他一副刺儿头的相!”
  卢植说:“这个男孩我认识,你把他交给我吧!”
  于是,刘备跟着卢老师到了他的办公室。卢老师叫刘备坐下,给刘备倒了一杯茶,弄得刘备心里也像这杯茶一样热乎乎的。
  “告诉我,究竟怎么回事?”卢老师问。
  刘备委屈地说:“他们都瞧不起我,故意跟我过不去。”
  “他们为什么跟你过不去呢?”卢老师又问。
  刘备抓了抓头皮,回答说:“他们说我是乡巴佬。其实,我们寝室里七个人,七个人都是从农村来的,凭什么瞧不起我?”
  卢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很真诚地看着刘备的眼睛,说:“如果你不介意,我想讲一个故事给你听。”在征得刘备的同意之后,卢老师就娓娓动听地开始讲述一个关于狗的故事。
  有一只叫“孤僻”的狗,无意中闯进了一所模特儿学校的练功房。房间的四壁都镶嵌着玻璃镜子,照映出狗的无数个影子。
  看到这么多狗突然同时出现,这只孤僻狗大吃一惊,它本能地退缩了一下,龇牙咧嘴,发出阵阵低沉的吼声。
  镜子里所有的狗也不约而同地退缩了一下,一个个龇牙咧嘴,而练功房里也响起了狗吠的回声。
  这只孤僻狗开始惊慌失措了起来,它抗拒着、挣扎着……它在屋子里乱蹦乱跳,越来越疯狂、越来越混乱……直到它因为体力透支和绝望而昏迷了过去。
  刘备奇怪地问:“您说我就是那只孤僻狗吗?”
  “你说呢?”卢植老师反问道。
  刘备说:“我的性格是有些孤僻。可是,寝室的同学和镜子里的狗有什么关系呢?”
  卢植老师说:“难道你不明白吗?你眼中的同学就是镜子里的狗啊。记住,如果我们对别人友好,别人就会对我们友好;如果我们对别人不礼貌,别人也会对我们以牙还牙。你说同学们跟你过不去,那么,你又是如何对待同学们的呢?”
  刘备不吱声了。
  “你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对不对?靠打架骂人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吗?不能。”卢植老师笑了笑,说:“我有一个秘方,只要你信,准保能在三个月之内,让你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回到寝室,刘备立即把这个《受人欢迎的秘方》,毕恭毕敬地抄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
  第一,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微笑;
  第二,遇到同学,要亲切地打招呼;
  第三,以一颗善良的心主动去帮助别人;
  第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以同理心来宽容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五,坚信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的公关哲学。
  从此,刘备听从卢植老师的话,虔诚地实践着这些秘诀。没过多久,他就成了同学们中间最讨人喜欢、最有人缘儿、最谦逊和蔼的人了。在《三国志》中,陈寿评价说:“先主(刘备)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刘邦)之风、英雄之器焉。”意思是说,刘备之所以能够成长为工商界的英雄人物,最主要的是他待人诚恳、宽厚、富有亲和力。
  由于刘备的这种性格魅力,使他成了许多老师喜欢的好学生、同学们信赖的好朋友。即使在他后来创业艰难的那些日子里,无论怎样辛苦劳累、怎样颠沛流离,仍然有一些人才愿意追随在他的左右,和他一起同甘苦共患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与刘备义结金兰、“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关羽和张飞。


第五课 蛋壳里面有奥秘

  大四上学期,临近期中考试时,刘备在校园的超市里意外地遇到了买菜的卢植老师,忽然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和他亲近起来。那时卢植已经离开了讲台,是一家校办公司的总经理。刘备主动迎上去,帮他提着菜篮子。然后一起走出门去,不知不觉来到了卢植家的楼下。
  卢植说:“走吧,到我家去,一起弄饭吃!”
  刘备犹豫了五秒钟,脸憋得通红,点点头说:“好吧!”
  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刘备有些恍惚。他和卢老师一起择菜、做家务,一起谈天,谈到了他的家庭、他的母亲和那一只鹰的故事,谈到了他即将毕业面对的职业生涯。
  卢老师说:“无论小鸡或雏鹰,你知道是怎样孵化出来的吗?”
  刘备茫然地摇摇头。
  “从一只蛋变成一个鲜活的生命,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卢老师举起一只鸡蛋,说:“你可以把它想像为一只鹰蛋—我们把它打破,你看里面,根本就没有什么羽毛呀、眼睛呀、或者腿之类的形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团黏乎乎的东西里面,居然隐藏着生命之初的奥秘。把它放在一个暖和的环境里,经过适当的时间,它就会变成一只可爱的雏鹰。”
  卢老师回过头来,看着他的学生,意味深长地说:“人也是这样。一个人的潜能,经过培养之后,就会显现出令人欣赏的才华和优点。四年的大学生活过去了,你们现在就像蛋壳里的雏鹰一样,要冲破那一层壳。从蛋壳里出去,一个全新的世界正等着你们哪!”
  刘备说:“是啊,我这只从河北涿州田野上飞来的雏鹰,在长江大学这个蛋壳里经过四年的学习,现在面临着又一次的新生呢!”


第六课 用上所有的力量

 大四的学生几乎都在找工作或者准备考研,每个人都陷入了忙碌和恐慌之中。刘备也是这样,可是直到临近寒假,他的工作问题还一点眉目都没有。
  这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他从人才交流市场回来,坐在学校的操场边上发呆。他已经参加过许多次、各种名称的求职招聘大会,递出了数以百计的职位申请书,可还是一点效果也没有。
  不知从什么时候刘备开始注意到,离他大约100米距离有一个沙坑,一个小男孩正在用沙修筑公路。在沙坑旁边,放着一些玩具汽车。
  小男孩挥动着一把塑料铲子,非常热情地工作着。太阳暖洋洋地照耀着他忙碌的身影,而那些沙子在他的创作下,变成了漂亮的道路、桥梁和隧道。可是,在施工过程中,很意外地出现了一块大石头。
  小家伙开始挖掘石头周围的沙子,然后抱住它,想把它搬走。他是那样的小,而石头却那样的大,当他使尽力气把石头搬到沙坑的边缘,再也无能为力了。他咬着牙,呐喊着,一次又一次地向着石头发起冲击。可是,每当他刚刚有了一点点进展,石头就滑落了,重新掉进了沙坑。
  小男孩大声叫着,毅然决然地扑上去,拼出了吃奶的力气猛推那块大石头。大石头再次滚落下来,砸伤了他的脚。他一屁股坐在沙里,伤心地哭了起来。
  刘备把这些情景看得清清楚楚,他想要去帮助那个小男孩。他站起来,走到沙坑前蹲下来问:
  “小弟弟,你想把这块石头搬出去吗?”
  “是的。可是,我搬不动它,”小男孩沮丧地抽泣着,“我已经用尽了我所有的力量,可还是搬不动它!”
  刘备亲切地纠正他说:“小弟弟,你说得不对。你并没有用上你所有的力量,你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刘备跳下沙坑,抱起石头,把它搬了出去,就像把它从自己心里搬了出去一样。
  他忽然意识到了什么,迅速回到宿舍,坐到书桌前面,在一张纸的左边写上他遇到的困难,在右边列出他可以用得上的所有资源和力量。他发现,使用这种力量对比的方式,的确是一种有效解决困难的好办法。
  他在日记中写道:从今往后,无论遭遇到怎样的挫折和困境,无论感到怎样的绝望时,都应该想想那块石头,然后问自己:“你真的用上了所有的力量吗?”


第七课 让心灵充满激情

 热闹的春节很快过去了,大四的学生迎来了令人紧张的最后一个学期。刘备找工作的事还一点着落没有,他止不住地唉声叹气地问关羽、张飞:“你们说,为什么我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呢?”
  张飞不客气地说:“你看你,整天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谁要你呀?”
  关羽也说:“刘备,不是我们说你,你必须积极点儿。人一积极起来,精神劲儿也出来了。那些负责招聘的考官,要的是活力充沛的小伙子。像你这样消极,只能适得其反。”
  刘备又叹了一口气,说:“我也想积极呀。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做不到。”
  张飞把桌子上的两只玻璃杯摆在一起,倒入清水,然后从地上抓了一把灰尘撒在其中一只玻璃杯里,问刘备:“看见没有?我是一杯清水,所以我无忧无虑。你呢,是一杯浑水,整天灰头灰脸。你说,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这杯浑水清澈起来呢?”
  刘备说:“有两种办法,一是沉淀法,一是过滤法。”
  关羽正在看《左氏春秋》,他把书放下,说:“张飞的意思,这杯清水代表积极的思想,这杯浑水代表消极的思想。沉淀法意味着把那些忧郁藏在内心深处,有时候你以为自己淡忘了,没想到风吹浪起,它又重新弥漫了整个心灵。诗人们常常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的词句来描写这种状态,所以沉淀法不足取。”
  刘备问:“那么,过滤法呢?”
  关羽说:“过滤法可以比较彻底地解决问题,但也有两个缺点。挡在过滤网外边的泥沙容易堵塞过滤孔,当过滤网外边的压力过大时也很容易把过滤网弄破。因此,过滤法只能保持短时间的冰清玉洁,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却是人世间的常态。”
  刘备问:“难道你们还有别的好办法不成?”
  张飞说:“当然。”他把两位好朋友带到卫生间,把那杯浑水放在水龙头下面,拧开水源。在一股清流的冲击下,杯子里的浑水不断地被稀释、充溢了出来。不到一分钟,那杯浑水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了清水。他对刘备说:“看到没有?水龙头里的水代表着快乐、活力和积极的想法,它能稀释你的烦恼、冲走你的困惑、排除所有消极的东西。就像你需要一杯清水一样,你应该去选择那些积极的令人振奋的思想,让它不断地冲刷你的心灵。”
  刘备说:“你们知道,我虽然出身贫寒,却始终没有放弃过自我激励。可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注意力很容易转向另一面,让我无法积极起来。”
  张飞说:“是的,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到害羞、别扭、惊慌失措、难过、排斥,这些现象都很正常。但是,你不要让过程中的某些现象影响你的决心。你必须把你的注意力放到‘最终的结果’上,让那些积极的思想为‘最终的结果’服务。”
  刘备说:“我到哪里去找这种源源不绝的积极思想呢?”
  张飞说:“很简单,只要你不怀疑,那些快乐、肯定、哲理名言、对事物的美好想像、对自我的嘉许,甚至仅仅是一句座右铭,都能够源源不绝地激荡你的心灵。可是,只要你怀疑,你就会沉寂下来—只要你一沉寂下来,那些积极思想也会停止作用—而尘世间的种种烦恼仿佛漂移不定的灰尘,就会趁机把你的清水变得浑浊。”
  刘备开颜笑道:“你的推论很对,我的确常常怀疑,我想这正是我为什么无法积极的原因了。张飞呀,平时看你大大咧咧的,没想到你居然如此大智若愚。”
  关羽说:“你看他好像粗人,其实美人图画得比谁都漂亮,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心灵手巧着呢!”
  刘备沉思了一会儿,说:“张飞呀,你把你刚才的那一番宏论归纳成一句话,写成一幅字,作为我的座右铭,如何?”
  “好哇!”张飞慨然应允,立即回到寝室,铺纸研墨挥毫,写道:“不要怀疑成功,永远激情澎湃!”


课后小结

  刘备递交的毕业论文是《创业时代的七堂必修课》。高三时,母亲给他上了第一堂课,使他奋力跳过高考这道门槛,成为长江国际工商管理大学这所著名学府的学生。叔叔给他上了第二堂课,让他努力进取,终于顺利地度过了大学四年的学习时光。卢植老师给他上了第三堂课、第四堂课和第五堂课,使他懂得了爱、社会与成长的含义。那个小男孩给他上了第六堂课,让他知道什么叫全力以赴。关羽、张飞用两杯水的演示效果,给他上了第七堂课,让他真正明白了积极与成功之间的关联。他就像卢植老师所寓言的那个正在破壳而出的雏鹰 ,因为有了这七堂课的养育,他将义无返顾地用他稚嫩而又坚强的双脚和翅膀,走向蛋壳外的新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他和关羽、张飞在学校西山坡的桃园里结拜成了异姓兄弟。按出生年月排行,刘备是大哥,关羽是二哥,张飞是三弟。刘备说:“中国读书人的传统习惯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可我们的志愿并不仅仅是激扬文字,我们还要驰骋江山,进入一个创业的空间。俗话说,三人同心,其利断金。集中我们三个人的力量去追求成功,成功就志在必得了!”
  于是,桃园结义的故事天下流传,创业时代的三国演义从此开始。
  曾经担任中国足球队教练的米卢说过一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然而,只有很少人能够理解这句话的真谛。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在学习如何成功。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会抱怨他的客观条件,因而无力去追求成功。必须承认,令人失望的困境的确是生活的一种真相—同样必须承认,某种成功的可能性构成了生活的另一种真相。因此,如何理解自己的生活和客观条件,其实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态度。
  所有的资源和力量都可以支持你去实现那种成功的可能性。你的态度越积极,你的决心就越大,你所能调动的资源和力量就越多,成功的概率也会随之上升。态度决定了成功的最大概率,决定了成功的全部学问。
  这些学问包括了“创业时代的七堂必修课”。让这些学问支持你开创成功的起点,并帮助你管理好所有的过程。成功,就在过程的另一端等着你。


<<厚黑学>> ·李宗吾·

《厚黑学》                
·李宗吾·                
(1879——1944)


  我自读书识字以来,就想为英雄豪杰,求之四书五经,茫无所得,求之诸子百
家,与夫廿四史,仍无所得,以为古之为英雄豪杰者,必有不传之秘,不过吾人生
性愚鲁,寻他不出罢了。穷索冥搜,忘寝废食,如是者有年,一旦偶然想起三国时
几个人物,不觉恍然大悟曰:得之矣,得之矣,古之为英雄豪杰者,不过面厚心黑
而已。

  三国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长,全在心黑:他杀吕伯奢,杀孔融,杀杨修,
杀董承伏完,又杀皇后皇子,悍然不顾,并且明目张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
我。”心子之黑,真是达于极点了。有了这样本事,当然称为一世之雄了。

  其次要算刘备,他的特长,全在于脸皮厚:他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
权,依袁绍,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恬不为耻,而且生平善哭,做三国演义的人,
更把他写得维妙维肖,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对人痛哭一场,立即转败为功,所以
俗语有云:“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这也是一个有本事的英雄。他和曹操,
可称双绝;当著他们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一个心子最黑,一个脸皮最厚,一堂晤对
,你无奈我何,我无奈你何,环顾袁本初诸人,卑鄙不足道,所以曹操说:“天下
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此外还有一个孙权,他和刘备同盟,并且是郎舅之亲,忽然夺取荆州,把关羽
杀了,心之黑,仿佛曹操,无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请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
操稍逊一点。他与曹操比肩称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驾下称臣,脸皮之厚,仿
佛刘备,无奈厚不到底,跟著与魏绝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刘备稍逊一点。他虽是黑
不如操,厚不如备,却是二者兼备,也不能不算是一个英雄。他们三个人,把各人
的本事施展开来,你不能征服我,我不能服你,那时候的天下,就不能不分而为三


  后来曹操、刘备、孙权,相继死了,司马氏父子乘时崛起,他算是受了曹刘诸
人的薰陶,集厚黑学之大成,他能欺人寡妇孤儿,心之黑与曹操一样;能够受巾帼
之辱,脸皮之厚,还更甚于刘备;我读史见司马懿受辱巾帼这段事,不禁拍案大叫
:“天下归司马氏矣!”所以得到了这个时候,天下就不得不统一,这都是“事有
必至,理有固然”。

  诸葛武候,天下奇才,是三代下第一人,遇著司马懿还是没有办法,他下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终不能取得中原尺寸之地,竟至呕血而死,可见王
佐之才,也不是厚黑名家的敌手。

  我把他几个人物的事,反复研究,就把这千古不传的秘诀,发现出来。一部二
十四史,可一以贯之:“厚黑而己。”兹再举汉的事来证明一下。

  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咽鸣叱吒,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笑!他失
败的原因,韩信所说:“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两句话,包括尽了。妇人之仁,是
心有所不忍,其病根在心子不黑;匹夫之勇,是受不得气,其病根在脸皮不厚。鸿
门之宴,项羽和刘邦,同坐一席,项庄已经把剑取出来了,只要在刘邦的颈上一划
,“太高皇帝”的招牌,立刻可以挂出,他偏偏徘徊不忍,竟被刘邦逃走。垓下之
败,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他偏偏又说:“籍与江东子弟八
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念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于心乎?”这些话,真是大错特错!他一则曰:“无面见人”;再则曰
:“有愧于心。”究竟高人的面,是如何长起得,高人的心,是如何生起得?也不
略加考察,反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恐怕上天不能任咎吧。

  我们又拿刘邦的本事研究一下,史记载:项羽问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徒
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请问笑
谢二字从何生出?刘邦见郦生时,使两女子洗脚,郦生责他倨见长者,他立刻辍为
之谢。还有自己的父亲,身在俎下,他要分一杯羹;亲生儿女,孝惠鲁元,楚兵追
至,他能够推他下车;后来又杀韩信,杀彭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请问刘
邦的心子,是何状态,岂是那“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的项羽,所能梦见?太史公
著本纪,只说刘邦隆准龙颜,项羽是重瞳子,独于二人的面皮厚薄,心之黑白,没
有一字提及,未免有愧良史。

  刘邦的面,刘邦的心,比较别人特别不同,可称天纵之圣。黑之一字,真是“
生和安行,从心所欲不逾矩”,至于厚字方面,还加了点学历,他的业师,就是三
杰中的张良,张良的业师,是圮上老人,他们的衣钵真传,是彰彰可考的。圮上受
书一事,老人种种作用,无非教张良脸皮厚罢了。这个道理,苏东坡的留候论,说
得很明白。张良是有夙根的人,一经指点,言下顿悟,故老人以王者师期之。这种
无上妙法,断非钝根的人所能了解,所以史记上说:“良为他人言,皆不省,独沛
公善之,良曰,沛公殆天授也。”可见这种学问,全是关乎资质,明师固然难得,
好徒弟也不容易寻找。韩信求封齐王的时候,刘邦几乎误会,全靠他的业师在旁指
点,仿佛现在学校中,教师改正学生习题一般。以刘邦的天资,有时还有错误,这
种学问的精深,就此可以想见了。

  刘邦天资既高,学历又深,把流俗所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
一一打破,又把礼义廉耻,扫除净尽,所以能够平荡群雄,统一海内,一直经过了
四百几十年,他那厚黑的余气,方才消灭,汉家的系统,于是乎才断绝了。

  楚汉的时候,有一个人,脸皮最厚,心不黑,终归失败,此人为谁?就是人人
知道的韩信。胯下之辱,他能够忍受,厚的程度,不在刘邦之下。无奈对于黑字,
欠了研究;他为齐王时,果能听蒯通的话当然贵不可言,他偏偏系念著刘邦解衣推
食的恩惠,冒冒昧昧地说:“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后来长乐钟室,身首异处,夷及九族。真是咎由自取,他讥诮项羽是妇人之仁,可
见心子不黑,作事还要失败的,这个大原则,他本来也是知道的,但他自己也在这
里失败,这也怪韩信不得。

  同时又有一个人,心最黑,脸皮不厚,也归失败,此人也是人人知道的,姓范
名增。刘邦破咸阳,系子婴,还军坝上,秋毫不犯,范增千方百计,总想把他置之
死地,心子之黑,也同刘邦仿佛;无奈脸皮不厚,受不得气,汉用陈平计,间疏楚
君王,增大怒求去,归来至彭城,疽后背死,大凡做大事的人,那有动辄生气的道
理?“增不去,项羽不亡”,他若能隐忍一下,刘邦的破绽很多。随便都可以攻进
去。他忿然求去,把自己的老命,把项羽的江山,一齐送掉,因小不忍,坏了大事
,苏东坡还称他为人杰,未免过誉?

  据上面的研究,厚黑学这种学问,法子很简单,用起来却很神妙,小用小效,
大用大效,刘邦司马懿把它学完了,就统一天下;曹操刘备各得一偏,也能称孤道
寡,割据争雄;韩信、范增,也是各得一偏,不幸生不逢时,偏偏与厚黑兼全的刘
邦,并世而生,以致同归失败。但是他们在生的时候,凭其一得之长,博取王候将
相,炫赫一时,身死之后,史传中也占了一席之地,后人谈到他们的事迹,大家都
津津乐道,可见厚黑学终不负人。

  上天生人,给我们一张脸,而厚即在其中,给我们一颗心,而黑即在其中。从
表面上看去,广不数寸,大不盈掬,好象了无奇异,但,若精密的考察,就知道它
的厚是无限的,它的黑是无比的,凡人世的功名富贵、宫室妻妾、衣服车马,无一
不从这区区之地出来,造物生人的奇妙,真是不可思议。钝根众生,身有至宝,弃
而不用,可谓天下之大愚。 

  厚黑学共分三步功夫,第一步是“厚如城墙,黑如煤炭”。起初的脸皮,好象
一张纸,由分而寸,由尺而丈,就厚如城墙了。最初心的颜色,作乳白状,由乳色
而炭色、而青蓝色,再进而就黑如煤炭了。到了这个境界,只能算初步功夫;因为
城墙虽厚,轰以大炮,还是有攻破的可能;煤炭虽黑,但颜色讨厌,众人都不愿挨
近它。所以只算是初步的功夫。

  第二步是“厚而硬,黑而亮”。深于厚学的人,任你如何攻打,他一点不动,
刘备就是这类人,连曹操都拿他没办法。深于黑学的人,如退光漆招牌,越是黑,
买主越多,曹操就是这类人,他是著名的黑心子,然而中原名流,倾心归服,真可
谓“心子漆黑,招牌透亮”,能够到第二步,固然同第一步有天渊之别,但还露了
迹象,有形有色,所以曹操的本事,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第三步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至厚至黑,天上后世,皆以为不厚不黑,
这个境界,很不容易达到,只好在古之大圣大贤中去寻求。有人问:“这种学问,
哪有这样精深?”我说:“儒家的中庸,要讲到‘无声无臭’方能终止;学佛的人
,要讲到‘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才算正果;何况厚黑学是千古不传之秘,当然
要做到‘无形无色’,才算止境”。

  总之,由三代以至于今,王候将相,豪杰圣贤,不可胜数,苟其事之有成,无
一不出于此;书册俱在,事实难诬,读者倘能本我指示的途径,自去搜寻,自然左
右逢源,头头是道。


【作者简介】

  李宗吾,1879年(清光绪五年)生于成都,一度任国民党政府官员、四川
大学教授,后成为自由撰稿人,于1944年去世。

  奇书《厚黑学》成稿于1917年。曾连载于成都《公论日报》,后由故未能
载完。几经周折,在1934年正式出版。




让肝脏快乐的秘诀——良好的心情

[www.999.com.cn]

让肝脏快乐的秘诀——良好的心情





快乐的心情胜过十服良药医学研究表明,肝脏内分布着丰富的交感神经,气恼忧愁会直接导致肝细胞缺血,影响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应该改变对自己和他人过于苛求、牢骚满腹的不良行为模式,培养乐观、开朗、宽容、放松的健康行为模式和品性。

保持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遇人处事心怀坦荡,保持正常的思想情绪。中医曰“怒伤肝”。西医云,盛怒之下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肝静脉回流障碍,久之导致肝细胞萎缩,甚者可诱发癌症……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人的心理状态对免疫系统影响很大。有的患者病后愁眉不展、痛哭流涕、草木皆兵、日夜难眠,致使肝病长期不愈;有的人因鸡毛蒜皮、蝇头琐事就暴跳如雷,事后又以酒浇愁;结果以昏迷而罢盏;有的人因与别人吵架而诱发肝昏迷 ,最后与世长辞……正如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所云:“旷达者长寿,忧伤足以致命”。

中医认为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是疏泄功能,主要是指肝脏具有疏畅气机,调节清志,促进胆汁分泌与疏泄,协助脾胃消化。肝的功能正常,人才能心情舒畅,气机调顺。反之,怒伤肝,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不良的精神刺激反过来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出现胸胁胀痛,食少纳呆等症。临床上经常遇到肝病患者因情志刺激而致病情加重或愈后复发的情况。故对肝病患者,在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治疗,使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目前有许多治疗肝病的药物,其作用无外乎保肝,降酶,抗病毒等作用。由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研制开发的新一代保肝降酶中药“复方益肝灵片”,能全面改善肝功能,迅速缓解肝炎症状,迅速降低转氨酶,稳定肝细胞膜,修复受损肝组织的作用,对肝脏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其服用疗程为3个月,价格便宜,疗效确实,真正会令您的肝脏快乐起来。

1 Oct 2004

谁说“微波食品有害健康”?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载搜狐方舟子打假专栏:
http://it.sohu.com/45/35/column210733545.shtml

谁说“微波食品有害健康”?

·方舟子·

微波炉的发明纯属偶然。1945年,美国工程师斯宾塞(Percy Le Baron Spencer)
在测试用于雷达装备的磁控管时,发现口袋中的巧克力棒融化了。他猜测是磁控管发
射的微波烤化了巧克力,并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微波炉因此诞生。当然,斯宾塞在
做实验时本人也经受微波烘烤,不过这似乎对他的健康并无影响:他活了76岁(1894
-1970)。早期微波炉既笨重又昂贵,直到1967年才出现了适合家用的小型微波炉。
由于用微波炉烹饪既快速、方便又清洁,深受欢迎,目前发达国家几乎家家都有微波
炉,在中国也相当普遍。微波炉已成了现代生活的象征之一,因此,如果有谁说微波
食品有害健康,那可真有点骇人听闻了。这种小道消息本来只在网站和小报中流传,
可信度很低,本无需认真对待。但是最近有一篇翻译文章《微波食品弊大于利》(作
者/Raymond Francis,译者/吴轶凡,中国青年报2003年9月17日)出现在了中国一
份读者众多、有很大影响力的主流报纸上,把微波食品说得极其恐怖,而且言之凿凿,
似乎很有科学根据,让读者恨不得赶快把微波炉扔掉,这就值得我们重视了。

该译文后面的注释称文章作者是“美国麻省大学科学家”,这是译者为了夸大文
章的权威性而捏造出来的一个头衔。在原文后面,作者Raymond Francis只说自己是
“麻省理工学院(MIT)培养的科学家”,换句话说,就是曾经在MIT上过学。此人也
并非正儿八经的科学家。根据从网上检索到的他接受采访时的自我介绍,他曾经在MIT
得过化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管理咨询方面的工作。十几年前自己觉得健康状况不
佳,看了多个医生都未能让他恢复健康,于是对医学失去信心,自己研究医学,创建
了一家叫“超越健康”(Beyond Health)的公司,专门推销“最佳保健”,销售他
发明的保健品,并出过一本书叫《永不生病》(NEVER BE SICK AGAIN),声称人类
的疾病只有一种,即“异常细胞”,自吹这是“两百年来最重要的医学发现”,如果
按他那一套来做,就可以永不生病云云。可见这是个没有受过生物医学方面的专业训
练却自以为有天才发现的夸夸其谈的“科学猜想家”和保健品商人,而这篇文章正是
登在其推销保健品的网站上的宣传材料,里面有许多常识性错误和逻辑谬误。

作者承认微波在自然界也存在,但是声称微波炉产生的微波不同,“这个区别在
于微波炉是用交流电来产生微波的。”这是常识性的错误。一般的微波炉手册都有电
路图,有电工知识的读者不难看出,里面有一个整流电路,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
微波炉中的磁控管是用直流电来产生微波的。一篇抨击微波炉的文章,却连微波炉的
工作原理都没有搞明白,足见作者的学术素养低到何等程度,还能有什么可信度?

作者提到一次医疗事故,有一位妇女在接受输血后死了,原因是所用的血液是经
过微波炉加温的。他声称“这是第一次有重大证据表明微波炉对被加热的物品的化学
性质造成了根本的破坏”,并质问“如果仅用微波炉把血液加热到体温,就能使血液
包含致人于死命的毒性,那么我们用更高的温度在更长的时间内加热食品,又会有什
么情况呢?”现在医学界禁止用普通微波炉融化冰冻的血浆,原因在于普通微波炉在
加热时,由于受热不均匀,容易出现局部过热,而血液一旦温度升高到40摄氏度以上,
就会出现溶血。可见,这种医疗事故完全是由于融化血浆时局部过热引起的,而不是
微波加热本身会产生毒性。事实上,目前医学界专用的血液加温器,有许多就是用微
波加热的,并没有因此出现医疗事故。输血和饮食之间也没有可比性。不适合于输血
的加热方式,并不等于就也不适合于饮食。例如,如果用水浴加热血液也会出现溶血,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食品也不能用水浴加热呢?有点头脑的人稍微想想,就知道这种推
理之荒谬。

该文还提到了一个实验:“瑞士皇家科技协会(按:应译为瑞士联邦研究所)的
Hans Hertel博士和Bernard Blanc博士发现,微波加热破坏了食物的营养成分。他们
测量了吃微波食品志愿者血液中的病理变化。”Hertel博士曾经为瑞士食品公司工作,
后被解雇,也成了Francis那样的“保健专家”,但从来不是瑞士联邦研究所的成员,
与他合作的Blanc博士才是该所的技术顾问,不过Blanc博士后来宣布改变看法。他们
做的这项实验,是非常不严密,甚至有些荒唐的。他们总共只找了8名实验对象,其中
一位是Hertel本人,实验者本身就是实验对象,完全违反了临床试验中至关重要的双
盲原则(实验者和实验对象要互相不知情,以免在测量数据和解释结果时出现主观偏
差)。从统计上来说,只有8名实验对象,样本太小,没有统计意义。其实验设计也
相当荒唐:让实验者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在生食品、用普通方法烹饪的食品和用微波炉
烹饪的食品,在进食之前抽一次血,在进食之后15分钟和2小时各再抽一次血,然后
比较血的成分变化。他们声称,在吃了微波食品之后,血液成分马上发生了不良变化。
这是荒唐的。他们忘了,在进食之后,还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食物中的成分绝
无可能如此迅速地进入血液并改变其成分。

限于篇幅,我不想在这里具体地一一驳斥这篇文章的无稽之谈。我只想指出,只
要对微波炉加热原理有所了解,就不会相信微波食品会有害健康。微波是通过电场变
化让食品中的水分子高速旋转、相互摩擦产生热量来加热食品的,微波本身的能量极
低,不足以使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微波被吸收,全部转化成了热能,
一旦关掉微波炉,磁控管停止产生微波,微波也就立即消失了,不可能“储存”在食
物之中。如果说用微波炉加热有什么坏处的话,那也是由于受热不均匀导致的局部过
热可能破坏了某些营养成分(由于这个原因,有些专家建议不要用微波炉加热给婴儿
喝的奶)。但是总体上来说,微波食品是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什么特殊危害的,与一
般加热方式相比,它甚至可能还有某些益处。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发布的资料说:
“微波烹饪与普通烹饪相比,并不会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事实上,用微波炉烹调的
食物可能保留了更多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因为微波炉的烹饪速度更快,而且不必加
水。”

最后顺便谈一下微波泄漏的问题。微波辐射是否会影响人体健康,目前还在研究。
微波辐射能够加热食物,当然也能够加热人体组织。高强度的微波辐射能烧伤皮肤,
眼睛对之更敏感,有可能导致白内障。但是从微波炉泄漏的微波的强度,远远达不到
这个水平。微波炉有多重保险防止微波泄漏。国际和国家标准规定,在离微波炉5厘
米处,微波炉的微波泄漏必须控制在每平方厘米5毫瓦之内,这个强度不足以对人体
造成任何损伤,而事实上目前生产的微波炉的微波泄漏比国家标准还要低。而且,微
波强度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衰减的,在离微波炉50厘米处的微波强度只有离微波
炉5厘米处的一百分之一。微波炉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是不可能出现超标泄漏的,万一
由于微波炉损坏而出现大量微波泄漏,最可能的后果之一是让你觉得皮肤发热。

高技术产品对一般人来说,总是显得很神秘。神秘有时候会带来不必要的恐惧,
有些人也就利用这一点来吓人、蒙人。我们要了解这些人的背景,相信更权威、更可
靠的资料,不要被轻易吓住,自寻烦恼,自找麻烦。

2003.9.28.

附:
微波食品弊大于利

作者/Raymond Francis 译者/吴轶凡
中国青年报2003年9月17日

  在美国,90%以上的家庭拥有微波炉。微波炉既快又方便,经济实惠,是现
代快节奏生活的理想烹饪工具。但微波炉对健康极具危害。

  微波是很短的电磁波,属于大自然能量光谱的一部分。太阳产生微波,但是,
太阳产生的微波与微波炉产生的微波有重大区别。这个区别在于微波炉是用交流
电来产生微波的。

  微波炉是怎样烹饪食物的?所有的电磁波每经过一次电波周期,就会从正极
变为负极。交流电可以增快电波的周期。水分子有正极和负极,因此当水接受正
负交替的微波能量时,水分子会迅速转动。这有点类似用磁石把平面上的大头针
吸得团团转的情形。微波炉用交流电产生的微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以每秒钟几十
亿次的速度旋转,造成分子之间巨大的摩擦力,使食物迅速加热。人们通常以为
微波食品是安全的。

  事实上,质量检测机构只关心微波炉是否存在微波泄漏的情况。令人惊讶的
是,这些质量检测机构从未质疑微波食品本身是否安全。1991年,由于一场公众
瞩目的官司,人们开始意识到微波食品是不安全的。一位名叫Norma Levitt的妇
女的家人为她的误死起诉。

  Norma去医院进行髋部更换手术。手术很成功,但Norma却死了。Norma死于一
次输血之后,血液是经过微波炉加温的。这是第一次有重大证据表明微波炉对被
加热的物品的化学性质造成了根本的破坏。如果仅用微波炉把血液加热到体温,
就能使血液包含致人于死命的毒性,那么我们用更高的温度在更长的时间内加热
食品,又会有什么情况呢?微波炉的作用远不止于把物体加热那么简单。

  食物的分子吸收大量能量,足以分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导致通常情况下不
会发生的分子异变。结果许多新的奇怪的分子出现了。问题就在这里。食物的分
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人体不能识别的分子。这些奇怪的新分子是人体不能
接受的,有些有毒性,还可能致癌。因此,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或动物,体内会
发生严重的生理变化。

  瑞士皇家科技协会的Hans Hertel博士和Bernard Blanc博士发现,微波加热
破坏了食物的营养成分。他们测量了吃微波食品志愿者血液中的病理变化。令人
震惊的是,这些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减少了,这意味着血液携带的氧气减少,人体
组织无法得到所需的氧气。相反,白细胞和胆固醇增加了。白细胞增加会引起人
体的压力和紧张,通常只有当人体感染急性疾病、细菌感染或细胞受损坏时,白
细胞才会上升。此外,淋巴细胞减少了。淋巴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白细胞,对产生
抗体有重要作用。

  这还不是最坏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人的血清会导致发光细菌发射出更多的
冷光,似乎微波中的能量被转移积蓄在食物的分子链中,改变了血清的能量结构,
当细菌遇见血清时,就受到刺激发出光线。这一发现甚至使我们对饮用微波加热
的水是否安全发出了疑问。

  前苏联的研究表明,遭受微波辐射和食用微波食品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苏联于1976年取缔微波炉的使用,并对应用微波辐射制定了非常严厉的限制。苏
联还发表了全球警告,指出微波炉和其他微波设施对环境和生物健康的危害。

  在美国,俄利根波特兰的科学家也曾发表过苏联的研究发现。无论何种食物
一旦经过微波加热都会产生已知的致癌物。肉类、奶类、谷物、水果和蔬菜都会
产生引起癌症的化学物。吃微波食品的人消化系统紊乱,淋巴系统发生障碍,血
液中癌细胞增加。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更容易患胃肠癌,消化系统也会逐渐崩溃。

  科学家还发现,微波食品的营养价值减少了60%至90%,包括矿物质和生化
酶,维生素B、C和E以及抗脂肪胆物质,甚至连蛋白质的营养成分也减少了。荷
尔蒙也会发生异常情况,特别是男性和女性荷尔蒙的分泌和平衡出现异常。此外,
细胞膜的电解性出现不稳定现象。维持正常的细胞膜电解性对细胞的健康和细胞
间的连接是至关重要的。长期食用微波食品会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造成记忆力
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波动,智力下降。而每台微波炉都会泄漏辐射。微
波烹饪的食物会产生有毒和致癌的附加物。

  了解以上所有的事实后,很难想象还有人愿意继续吃微波食品。从现在起,
建议你拔掉微波炉的插头,再也不要用了。

  Raymonde是美国麻省大学科学家。原文登于www.beyondhealth.com网站,本
报有删节。

(XYS2003100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一个书呆子留学生的心路历程 ZT

一个书呆子留学生的心路历程ZT----呵呵,这个挺好玩。


送交者: fkula 2003年11月18日01:17:51 于 [教育与学术]http://www.bbsland.com




送交者: 老踢 2003年11月16日11:41:30 于 [茗香茶语]http://www.bbsland.com


一个清华学生在香港留学受到的心灵震憾 98年本科毕业,又顺利地被保研,当时的我只是一个憨憨的书呆子,纯洁的如同高中生,在清华这种和尚庙一般的理工学校里呆了四年,女孩似乎是山下的老虎,神秘得让我一见就脸红心跳。未来是什么对于我就是“读完研再说”,反正成绩还行,不读白不读。天上掉了馅饼,用我的兄弟的话来说。香港正好回归一周年,教育部要选派一批本科毕业生去香港科技大学读研,以加强两地的教育和科研交流。清华当然要占不少名额,系里的几个牛人去了美国,所以这个饼就掉到了我头上,确实是个不错的饼,不用考G、考托、 全额奖学金,连什么手续都是学校和教育部包办了,我分文不花,后来香港科大的联络人抱怨中国的办事效率和程序烦琐,至于怎样的麻烦过程,我至今都一无所知。


香港科大

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来到了香港。依山傍海的科技大学美得如同世外桃源,现代感的建筑更让我们爽眼。当时的一个哥们说:“妈的,就是用银子在荒山野岭堆出来的,这样的物质条件算是让我满足了。”后来得知就是亚洲最美丽校园,倒也丝毫不怀疑。据说是香港政府感到了贸易和服务的优势正受中国沿海城市的挑战,而科技就是竞争力,就下了狠心投钱建了这学校,请来了学者。耗资400亿港币,相当于微软公司一年的纯利。组织的参观,教授的讲话,英语的培训很快就过去了,当时的新奇兴奋也褪得干净,每天面对这青山海景,最后也麻木得没有感觉了。由此可以推测娶一个漂亮老婆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如果不是为了炫耀。教授大多是华人,台湾和大陆出身的不少,反倒香港人是少数派,很多都是在北美的名校里拿了PhD,奔这里的高薪来了,他们的PhD头衔总要和名字相片挂一起, 挂一辈子, Harvard和Standford之类的当然就香了。正教授可以一年拿到一百多万港币,也就是一个月可以买小汽车,比一般的美国大学高。知识真的值钱了,让我们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有回和教授们吃饭,谈及大陆大学教授的待遇,他们就感慨:“知识分子真被廉价到了可耻的地步。”我们也无话可说,反正不是我的错。然而钱不是好拿的,很多教师正是三十出头,教授职称还未到手,和学校只是几年合同,其他的学者也不断在申请进来,所以压力颇大,辛勤程度比公司打工仔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自己做学问要紧,培养学生的事就要往后排了。刚近来时很多教师和我们亲切讲话,之后就不见了,好久不见就不认得。研究生当然有导师的,只要自己不去找他,他是肯定不会找我的。上课之后就是绝对的自由,当时自由得很是惬意。


萧伯纳说人生的苦闷有二,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它得到了满足。这话的确是部分的真理。当我住在这绝世美丽的地方,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商店买东西不用担心付不起帐,可以任意的支配自己时间时,最初的半年里,却发现情绪每况愈下。西方化的建筑设计将个人的所谓 privacy保护发挥到极致,进了宿舍就基本感觉不到他人的存在,同单元的人也有独立的卧室,大家都是进了房,将门一关,隔离了,谁也不好意思去敲门。刚来时认识的一伙人,后来发现根本遇不着,如同消失了一般。同住一起的是三十好几的叔叔级人物,偶尔可以说上一两句话,却永无可能说很多。大家都像是住在不同的空间里做研究,忙碌的无瑕顾及他人。
平心而论,对于一个成熟的研究者,如果他有确定的目标和兴趣,对生活人生都不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准备投身科学研究中,那么这里真是一个好环境。但是我种茫茫睁着无知的眼睛的毛头小子,却是完全另外的感觉。 那种茫然的苦闷感觉真是难以描述,找不到人玩,只是将窗户开了又关,关了又开,不停的喝水,仍然感觉不舒服。怀念在清华的破楼里相互串门打闹的日子,怀念抱着篮球在走廊里叫一声就应者云集的日子,可是怀念解决不了问题。以孩子的心理去进入成熟严谨的环境,不可不说是一次考验。


多年的功利教育的辛勤培养,我一路顺当地走过来,发现完全的上当。我在成功的通过了一次次考后,最终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通过这些占距人生的考试,这个所谓的优秀学生只是在不停地让自己去符合那个“优秀”的外在标准来麻痹自己的虚荣心,而自己,那个真正的自己却一直没有存在过,没有发育过。

我学的任何课程都无法帮我解决当时的苦恼,那么每天学那些微分方程又是为了什么?还去为了父母的微笑,人们的赞许吗?年年得奖学金的清华毕业生是了这么一个怪物: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生活是什么,对社会毫无接触,二十出头,可是见女孩子就一身不自在,会解各式各样的方程,却不能解决自己的困惑,硕士博士的路就在眼前,可是不知道还应不应该这样走下去,这状态难道就是我的追求?一个智商还不错的人努力多年就变成这样?


这是一个问题,很早就有了,只不过太晚地暴露出来,我相信这样的问题依然将被很多师弟师妹们面临,我相信在清华依旧有很多像我当年一样的学生。当看到他们天真的讨论: G 2***, 托 6**,GPA 3.*, 学校名次Top **, 仿佛几年的辛劳就只为那么点数字,人生的终极标就是 go abroad. 我无法不为他们忧虑。这也是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没有对做研究的真正兴趣,但是用尽了精力去获得一个去国外做科学研究的机会,就洋溢在掩饰不住的喜悦里,甚至对人生毫无真正规划,对自己的兴趣一无所知,为出国而出国,那将在告别父老乡亲后去迎接苦闷的开端。


香港的学生很实际,决大多数本科毕业就去赚钱,三十之间为结婚买房奋斗,如果告诉一个香港人说你二十八了还在读博士,他会觉得你很失败,可能是根本不会赚钱。而留下来读博士的香港学生,就是真的很喜欢作研究的人,扎实地做事,他们的认真让我们一批朝三暮四,心猿意马的大陆学生汗颜。


生活在香港

都说香港是弹丸之地,其实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也不算小,不过大多是山,可利用的地方不多,很多商业区都是添海造出来的。亚热带的气候,又在到处是山和海湾的地方,风景当然好。香港的气候比北京舒适一万倍,冬天冷不了,夏天也不太热,甚至没有明显的四季感。只是上半年天气有些潮。成天都有湿湿的感觉,北方人有点受不了。

香港的交通极其发达,公共车从不拥挤,也很少堵车,可是香港的道路比北京的窄得多,车也不会少,布局和管理更好而已,看来北京走向国际化还须努力。这里是名符其实的购物天堂,东西也不算贵,电器和服装可能比北京便宜,特别是国际名牌,由于没有关税,肯定要比大陆便宜。所以不必带很多衣服来,足够便宜了。但是服务业,比如吃饭,理发,涉及到员工劳动和地租的就要比大陆贵好几倍。可以随便往来深圳也是在香港的一大好处,一天可以轻松来回好几次,在香港读书的学生可一得到香港的临时身份证,加上护照上盖个章,就可以自由出入境了。


常有人问及香港的影视明星,可是到了香港就觉得那些人也只是打工仔,背后是更有影响力的老板,一旦老板不想捧了,明星就会很快消失,新人会取而代之。看到他们卖力地载歌载舞,其实也是生存需要,在商业社会里那是绝对的驱动力。

香港的金融和资讯服务相当发达,在所谓第一世界里也算相当突出,可以很便宜的享受到信用卡,电讯,互联网服务,因此有些人在香港呆久了再回来反而不适应了,主要就是这些方面,当然还有其他制度等软件原因。
说到学校的生活,物质条件比国内任何大学好,甚至条件好过美国不少学校,香港的学生很少住宿学校,所以一到周末放假学校就很冷清。通常大陆学生独享学校设备,偌大电脑房和运动场,舒服的游泳池,都有不少美好回忆。学生宿舍条件不错,可以作饭,自己作比在餐厅里吃来的便宜,所以大陆学生会乐此不疲,周末常三五成群,作吃的为乐。餐厅里中西餐都有,中餐以广东口味为主,忙起来时以营养为重,口味不对也只能将就吃了。

现在在香港的大陆学生不算多,总共有四五百人,各个学校都有学生联谊会,是比较松散的组织,也有一些机会认识朋友。周末会组织放放电影,搞舞会。临近考试或论文时,谁也没心思搞活动。香港的学生很好打交道,在成熟的社会里长大的人,心理相对简单且好玩,不像一些大陆学生常常过分盘算自己的明天,将自己逼的很累。他们对大陆也渐渐感兴趣,虽然他们常常不知道湖南和四川,只说得上秦始皇和毛泽东。只要主动点和他们交流,是可以结识不少朋友的,粤语不是障碍,很多人可以听普通话,而且,广东话不难学,不留神就长进不少。


关于工作机会

很多人就终于跳到北美去了,大多还是接着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讲,香港只是跳板。在香港留下工作的机会不多,如果在进香港的第一天了解这一点,是有好处的。也有回祖国的,我就是,所以我在这里写文章了,看到很多朋友询问去香港读书的问题,作为过来人,就写了这些,如果能给这些朋友提供一点有益的信息,就很满足了。


上次写了文章发表在海外学子版,很多朋友给我回信,给了我很大的鼓励,真的没想到过自己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影响。留学的经历给了我很多,几乎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在一篇文章里是不可能都讲完的,所以我再写一个续集,好莱坞搞续集纯是为赚钱,我呢是什么都不图,万一有 ppmm看了之后找我,最爽不过。将心底里的一点点“龌龊” 都暴露出来,可以痛快讲了。


凡事都是虚空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难免在神情上都多一丝生存紧张,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尤其让人感觉到这一点。看不到出自内心的笑,连谈话时也似乎只有一个主题:今后有什么打算?每做一件事,都在问自己:对我有没有好处?

坦白的说我自己刚到香港时就是这样,只觉得自己多么没着落,无根无底的飘在他乡,我要努力
啊,绝不可浪费自己的任何精力,房子,车子,名誉,地位,还有漂亮老婆,我什么都要啊。要学最能给我带来利益的东西,去做最有利自己的事情,直到我成功。

当时我就是这么典型一????, 到现在我都想这样痛骂自己。

数学指出函数的极大值往往在最不稳定的点取到,人追求极端就会失去内心的平衡,到时候就不难体会到数学原理的深刻。我很快让我的????心理逼到无路可走了,对所学的东西怀疑,担心自己变成书呆子,对自己有信心,找不到真正的朋友,找不到让身心平静的乐趣,每天都在心潮起伏。最后我去找学生辅导员。愚蠢的诉说倒不多提了,不过我记得他大胡子的脸有了微笑,眼睛里放出宽容而温和的光。他告诉我觉的我很有意思,他第一次遇到这么坦白的学生。“那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你怀疑得很好。“之后就翻出圣经来,给我读某些章。Everything is meaningless.竟是圣经里的话语。 那是我看到的最为震惊的一句话,也是我后来觉得最深刻的一句话。中国人很难理解,对在功利教育里熏陶过来,缺少人格教育的中国学生,更无异于晴天霹雳。 成绩,offer, 学位,这样那样的好处,每天拼命算计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假设你突然死掉,世界将会怎样?世界将一样绚丽,地球转的一样快,太阳系每天在宇宙中换一个位置。大海还是大海,波涛还是波涛,一样的花开花落,潮起潮落。你的亲人可能会掉眼泪,但是周围的人在三个月内将你忘个干净,那是你曾经那么在乎他们怎么看你的一群人啊。如果上帝存在,在他的眼里,你是多么可怜的小虫子,在活着的短暂岁月里,在最美好的青春里,都不曾快乐过,用尽心力去聚集一大堆外在和心灵没有关系的小东西,只是出于对未来的没有信心,小小的心灵在接近熄灭的一天还在发出那个愚蠢的声音,让你忙碌,让你忧虑的声音:我要,我还要。天底下充满了这样的小虫子,当一个离开了,又有一个来了,做着同样的事情,汹涌着同样的小小念头,受着同样的煎熬。 于是上帝要感慨了: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已过的时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
------圣经 旧约 传道书



我不是在传教,当时的辅导员也不是在传教,但是让我立刻看到自身的渺小,物质追求的虚妄,内心的愚昧。看看资本主义的学生辅导,是不是比我们这边高明多了?马哲曾帮助过我们什么?


不要忧虑


“不要为明天忧虑,天上的飞鸟,不耕种也不收获,上天尚且要养活它,田野里的百合花,从不忧虑它能不能开花,是不是可以开得和其它一样美,但是它就自然的开花了,开得比所罗门皇冠上的珍珠还美。你呢,忧虑什么呢? 人比飞鸟和百合花贵重多了,上帝会弃你不顾吗?”

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在等美国 offer 的时候,常常梦到接到牛校offer, 过度兴奋到醒,更为郁
郁,感慨 “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样的故事大家听了不会太惊诧,由此不难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进中举了。 而得到offer的人到了海外,往往要经历更多的梦醒时分。

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生命本是如此美丽,连飞鸟和野花都可以尽情地享受上天的恩赐,而这些有高等思维的聪明人,却活活让思维搞得神情郁郁,哀声叹气。

常有人感叹西方人笑起来那么真实,那么出自内心,探讨起来,又归结到他们更有钱,他们的社会更发达。可我觉得那不是原因。原因就是他们比中国学生更接近飞鸟和野花罢了,更接近《阿甘正传》里的弱智罢了。他们更天真,相信那个万能的上帝会永不遗弃他,所以他们可以少想很多的问题,反而过得更顺利,在团队里表现得更凝聚,因为过分的私心是无法向大家共同的上帝交代的,他们可以很快做出一个Microsoft,一个Dell,但是大家可以看看中国的北大方正,联想,新浪, 管理层一年的地震比台湾还多, 这么多年来,连冲出亚洲的野心都没有真正实现过。 这难道不是上帝给西方人带来的好处,耶稣说信我就可以得救,不管这个上帝是不是虚拟的,但他在事实上填补了人性的巨大空白,人家的Microsoft 就证明了他的存在,正如计算机的虚拟内存,尽管虚拟,但事实上的作用是巨大的。中国学生总是怀疑这个看不见的上帝是否存在,更在私下里说,他对我能带来好处吗?其实中国人什么都不信,只信好处,从古时的考八股起,读书就是为了好处。因此,大家每天活在害怕没有好处的忧郁里,想靠自己小小的思维,在着巨大的世界系统里去谋取好处,上帝忍了泪水,背过脸去。


思维的无奈

我并不主张虚无,尽管我在上一篇文章里尽力去指出物质追求的虚妄。正如萨特认为,人生本是本无意义,但是怎样摆脱虚无却是有意义的。王朔的意义在于砸碎那些没有意义的假崇高,伍迪.艾伦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指出人生的荒谬。如果一切都是那么可笑,我们怎样面对每天的24小时? 但是活着就是这么简单,它只是一个过程,简单而自然地发生,以至于任何干扰和关注都是多余。就像飞鸟掠过天空,野花静静地开放。能把什么东西叫做现在吗?你能占有什么东西吗?一切的意义只在时间的流动的河中。就像一团火,哪个燃烧的过程才叫火,一旦过程停止了,火不存在了。人的思维在作怪,它是一个双面的东西,它不总是带给我们好处,虽然我们对它有那么多自信。 思维在很多时候严重地干扰了那个自然的生命过程,它在想单个的状态好不好,值不值得,合不合规范, 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所以我们很快变得不快乐,不安稳,再也无法享受那种自然的喜悦了,正像被摄像的人,他的表情立刻不自然起来。恐怖片里的鬼魂可能一直不曾出现,人们却开始牙齿打颤,是被自己思维折磨而已。学计算机的朋友肯定知道操作系统将一个进程悬挂起来的意思。人的那个蠢笨不堪的思维,凭什么要常驻内存?它那么长期的运转,又真正解决了多少问题?为什么不在必要的时候悬挂它,去享受生命的自然? 明白这一点将改变你的生活,思维会使你陷入矛盾,很多时候它是多余的,用心去体会,甚至用毛孔去感受就足够了。当你不再判断,不再分辨,不再比较,不再权衡,你就立刻、和谐起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时,还用考虑什么呢?“此间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连言语都是多余,因为言
语来自思维。佛陀的捻花一笑,详和的神情,虽静坐,似乎已飞跃世间一切,他坐在了那个生命的根本之上, 再也没有一丝的不和谐。


读书的时候,我常常到海边听滔声,坐下来看着太阳落下,那会是我一天最美好的时间,当太阳没下去,晚霞渐渐褪去颜色,波浪依然轻轻拍打岸边,幕色从四周将我围过来,静默中我会在心灵里升起喜悦,感觉到冥冥中那个永恒的力量,它在紧紧将我抱住,天地万物和我一样同在,也被温和地抱着,我将永不孤独,永不伤心,永不绝望,因为那力量就一直在那里,将永远在那里,我是它的恩赐,我的灵魂从未像那时一样枝繁叶茂,内心从未像那时一样宁静和谐。

我不用去分辨那种力量,是上帝也好,上天也好,老子说的道也好,有什么关系呢?分辨只是是思维常干的蠢事罢了。所有的心灵都是一样的,所以我相信所有人都有那个和谐的状态,就像收音机有那个频道一样,只不过太多人没有调到过。太阳,大海,清风明月,鸟语花香,生生不息的物种,是多么大的恩赐啊,只在我们断暂的生命里才可以感受到,可是太多的人从不念及。他们将自己全部地交给了少得可怜的脑细胞,心灵交给了那个拙劣的 CPU, 时时刻刻在做狭窄不堪的运算和判断,所以才会长时间挣扎焦虑,只看到85分和90分的区别, 5000元月薪和10万年薪的不同,牛校和烂校的分辨。所以“郁闷”,“无耻”,“倒霉”,“不爽”,“急”,这样的词汇就开始在嘴边泛滥了,就像破电脑的出错提示一样多。


我在香港学习的日子(之四)

本没有打算再写很多了,关于人生的刨根问底本来就是沉重的课题,无异让学业繁多的学子们再怀疑自己,平添忧虑。倒不如多说点逗乐的事,每天多嘻嘻哈哈一阵。前不久见到北大的一个女生,说我前面介绍香港的文字很实用,后面的文章就越来越看不懂了,可以理解,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像我一样想这些问题的,特别是女孩,一天多说几声“挺好的”“好温馨哟”就算过得不错了,古今中外都不曾出过一个女哲学家。

但是,这位未曾谋面的北大师弟在等我的续集,谢谢你,xmdl(阿扁鱼), 我不愿让你失望这一篇是为你而写的。

我们看的人文书

前面提到的女生就问我,在留学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回答是长了见识。就像在小地方呆久的人出来见了大海,这个收获大得很。所以我渐渐地学会了真正的谦虚态度,越来越承认自己所可以理解到的,可以认识到的只是这世界的太小一部分。在我的脑力范围外有太大的空间,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有过多的自负,每天都在或多或少的干着作井观天的蠢事,争论着盲人摸象的争论。

清华北大的学生的人文素养,我想,很多来源于图书馆的人文书籍,因为喜欢读书的学生多半在那里搬书回来看。可是那些书多产于七十,八十年代,基本上是被一把姓马的刀阉割了的太监式的书,我不怕得罪人。怎么阉割法?举个例子,“总体而言,宗教是唯心的,错误的世界观,被统治阶级利用来麻痹被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从此,你知道了这一点,你么读释迦,读耶稣,读老庄,都觉得如同太监一般阴阳怪气。在红色的年代里,马刀所向无敌,包括孔夫子到孙中山,从曾国藩到蒋介石,都少有可以逃脱的,因为他们有“阶级局限性”。

但是我到了香港,就看到了很多台湾的书,很多香港的书,原来这些书本不象太监的,甚至不比姓马的书少阳刚之气,可以读得让人忘食,哎,可怜它们的被阉。这些都是我以前脑子以外的东西,所以我立刻知道要谦虚了,人总是受着他的经历和环境的巨大局限,他甚至不意思到,没有选择地被限制隔离着。

耶稣呢,用我们的眼光看,他太失败了,没有妻子,没有儿子,没有房子,没有财产,没有地位,最后还要被钉死,他只是游走于四方去救助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有余的眼光总是看到了世界的外面,因为他也到过更高的维度里。

庄子至今看来还是活得最浪漫最洒脱的中国人,他是超脱的同义词,他也是高维空间的蚂蚁。
去读他们,去体会那种来自另外一个维度的智慧的震撼,尽管你可能无法改变无奈的现实,但是可以深刻地改变自己,尽管无法摆脱沉重的肉身,依旧无选择地活在平面上,但是,心灵获得了自由。愿意升起你的心灵吗?

我在香港学习的日子(之五)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我们永远只能是自己,卢梭说的,对于整个世界我微不足道,但是我对于自己确是全部。事实上我们只对于自己重要,如果我死掉了,没有几个人会在三年后保持对我的记忆,如果我痛苦,没有几个人会有真正的同情,因为太难了,每个人都无法了解我的意识。 所以我们要独立,活着就是成为自己,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去寻找自内在的完美与和谐,去实现句那没有选择的话: I am who I am。 Simply because I am not and can not be anyone else.可是我们受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教我们忘掉自己,去变成一个称为标准的人,不是这样吗?从小学起我们就要评三好,树标兵,学雷锋,学赖宁。老师总是看到我们的恶习,“你那样子不合行为规范,不可耻吗?”
到了大学,我们又自由了多少呢?我们依旧看别人,看典型,看所谓成功者,我们依旧活在要忘掉自己的标准包围中,去bbs看看,似乎所有人都统一了口吻,GRE 2400, 拿了牛校offer, 签了著名外企,找到了ppmm, 牛啊,羡慕啊,爽啊, 历史走到了21世纪,北大和清华人只剩下一副面孔了,每年招了很多新生,最后就剩下了一个。


比较是有意义的吗?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全部主宰,为什么要什么都和人家比才可以找到意义?为什么当别人考G的时候,我也一定要考,为什么考不过2200就要郁?为什么billgates 成功的时候,我也一定要学计算机?可是自己和别人是多么的不同,些不同难道可以在一些欲念的驱动下轻易的忽略?
崇拜是有意义的吗?明星是需要那样追捧的吗?中国的那支烂球队是需要那么多关注的吗?
当我们倾注希望的时候,他们借此赚到了更多的银子,活得更加嚣张,更加让我们失望,我们是在给富翁们献爱心,爱心那么多,为什么不献给需要爱心的更多的人们,为什么不献给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
当我们崇拜自己,热爱自己,追捧自己,关注自己,我们就都也是明星了。这样盲从将无法发生,起哄将无法发生,个人崇拜将无法发生。这个意义大的很,至少大跃进将不发生,文革将不发生,我们的经济有可能早三十年走上正轨,现在我们不需要拼命飞跃重洋,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就不要象现在一样,在亿万人没有工作时还竭力吹嘘7%的GDP增长,就像阳痿的人,为了脸面,郑重地去声名:请看我浓密的胡须,年增长率7%!

"平等"源起?需要?存在?

Subject: Talks on Equality

张三一言:"平等"源起?需要?存在?
(博讯2004年1月26日)
張三一言
"平等"是很難說清楚的東西。有哲學家、思家家、理論家作過正確完整論述,不過那只有一些學識多的人才看得明白,我們普通人望其門而不得入。我對這些東西也只是曾經把頭向門內望了幾下,略知一些皮毛而已。現在我想把我所知的皮毛用淺顯的方法講出來,希望大家能像我一樣對平等有一點點認識。因為我只懂皮毛,所以說出來當然又更皮毛一層了,因而希望各位知者指正。 (博讯 boxun.com)

[一]、平等是怎樣被提出來的?

話說閻羅王要讓眾多靈魂投胎,靈魂們對投胎後的人間一無所知,極之彷徨不安。於是閻王告訴他們: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有可能投胎為一個大國的實權皇帝的傳位人,將來當皇帝、有可能成為富貴、智者、名人...也可能成為囚犯、奴隸、乞丐、流浪漢、殘疾者、低能兒......同時,要求他們根據自己投胎後可能的處境,在投胎前確定一個做人的基本原則。靈魂們更不知所以。於是他們向上帝求助。上帝提示他們說:你們投胎後,最重要的是能適應人間和安全生存發展;你們要做到的是以最可能小的損失去得到最可能大的利益。同時上帝給了靈魂們足夠的選擇決定做人基本原則的智能。於是,靈魂們心中有了決定。

到報到投胎之日,絕大部分靈魂選擇了"平等"作為做人的基本原則。但有幾個靈魂決定選擇"不平等"。有幾個原本決定選擇"不平等"的,但到最後一刻還是決定了選擇"平等"。

N年後經陰間廉政公署查明,決定選擇"不平等"者是買通閻王書記,得知其投胎後將成為皇室富貴望族等高人一等之人,故不願和比他們低一等的人平等,所以決定選擇"不平等"。那幾位臨時改變主意選擇平等者,是因為他們考慮到自已富貴時不願與人平等,萬一自己的子孫後代不富貴了,甚致要是有一天成為囚犯、奴隸、乞丐、流浪漢、殘疾者、低能兒...時,豈不是"愧對後代"?很不划算!所以最後選擇了"平等"作為做人的基本原則。

這些靈魂投胎後,人間就出現了平等與不平等的意識形態,並因而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一條線。

平等意識就是在這樣從人類"無知"狀態中引申出來的。

在"已知"的世界裏,位居高人一等者一般反對平等,因為平等有可能損他們既得利益;位處低人一等者要求平等,因為平等給他們改變現狀的機會。

在"不知"的世界裏,所有人都要求平等。若選不平等,即使有幸成為富貴,最大利益是保證"原有"不失,萬一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時,就失去了改變和發展機會,是全輸;是以最大損失去博取最小的益。若選平等,不論自己處境好或壞,都不一定會失去"原有",但都有繼續改變和發展機會,即只會小輸,不會全輸。所以在"無知"的狀態下,平等是損失利益最小,獲取利益最大的選擇。這是人們選擇平等的"元理由"。

由於人總的情況是不可能全知、更不可能預知,所以選擇平等是最為理性和安全的決定。

一百年前愛先覺羅家族肯定是主張不平等的,但今天或再過一百年後,愛先覺羅家族中人,大多數會主張平等了。細想一下,可有很大道理在裏面。

從人性的角度看。人性的一面是自私。要想壓制或消滅自私本性,是不可能的。不平等,則必然導致一部分人可自私,大部分人不能作同類的自私,這樣一來就可能會在人與人之間引起矛盾、鬥爭、動盪和失序。人類史周而復始的改朝換代理由在此。

人性的另一面是有"公心"(愛心、憐憫心、道德觀念等),當地位高等的人壓制或剝奪地位低的人的"私利"時,會引起人們對被壓制或被剝奪者的同情和對施壓者的反感;這是構成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類常存不息的"大同世界"思想就是這些"公心"不死、道德尚存的證明。

[二]、事實存在不存在平等?

在這個世界上,不論是自然狀態或人為狀態都存在不平等,也存在平等。

人的天生智力體力不平等、由之衍生的結果不平等、性別事實不平等、"天定"生於貧富之家的不平等、某人中了六合彩眾人落空的機遇不平等...也有無法避開的平等事實。任何人都只能空手到人間空手回天堂(地獄)、任何人都同樣有生必有死、任何人都只有一次生命、沙斯平等地關照窮人和富人...有些是平等中有不平等,例如歲月催人老對任何人都平等,但富人和有知識的人有保建能力會長命些,這是平等中的不平等。有些是不平等中的平等,權貴、富者可"包N奶"或"包N公",貧者家有一妻已是幸運,這是不平等;但你要生育只能通過性交配達致,這是不平等中的平等。

所以否認事實的平等或不平等都是站不住腳的。同樣以事實平等或不平等作理據來論證平等是否合理也是說不通的。

有時候若取消某些類不平等或取消某些類平等,都可能給人們造成大災難或滅絕人類。例如若取消人生存權利的平等,人類就會處於虎與羊的關係中而遭逢大災難,嚴重者會令人類滅亡。若取消人們以自己智慧和努力取的成果造成的不平等,其災難性記憶猶新、人所盡知的事。

問題不在存在不存在平等或不平等,而在於要怎麼樣的平等。

[三]、應該和可以得到甚麼樣的平等?

就現實世界而言,大體上,我們有如下幾種重要的判定。

(其一)、堅決要機會平等,不可強求結果平等。

要求結果平等最典型的是土改人民公社大鍋飯。這種結果平等最大危害是它窒息人們創造發展的欲望,導致社會萎縮不展。因為中國人對此有深刻體會,不用多言。機會平等,民主制度的社會大體上實現了這種可能。這種機會平等,最大好處是與結果平等相反,它鼓勵和激發人們的發展創新欲望,並讓欲望有可能成為事實。中國人可以(出國)直接或(從網上等)簡接認識到,也不多言。

(其二)、我們要爭取的是起點的平等,不要爭取過程的平等。

例如,賽跑時,我們要求的是大家都在同一起點線起跑,不能有人在前有人在後。但我們亦不能要求在跑的過程中各賽手必須劃一在同一線上不能超前或落後。做生意,我們只要求每一個人都可以依同樣規定的手續去謀利,但不可以要求每一商家用同一手段或同樣價錢經營,更不能要求同樣賺蝕。只要起點是平等的,人們就不應該改變由這種起點平等造成的結果不平等。

(其三)、要自私的平等,不要大公無私的平等。

人要平等之原由是因為人要為自利找到損失最小獲益最大的道路;即平等是為了私利的要求。如果要人們選擇"大公無私的平等",根本就與平等的由來和目的相違背,所以不合理,也不可能。因為在邏輯上,如果人可以大公無私的話,在無知狀態下,根本就沒有平等的需要和理由。因為人人都大公無私了,世界上不會有人來損害你的利益,你也全不在乎別人損害你的利益,相反,人們都相爭輸送利益給你,所以,你的利益會在別人競相爭送下一定保證無缺,在這樣狀態下,要平等來做甚麼?在這樣狀態下,平等概念就根本無從產生,更沒有必要。關於"大公無私的平等"的平等,因為有毛澤東的土改、公社化、鬥私批修、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歷史和現存遺害的深刻教訓,對中國人來說是不用多講了。

(其四)、要大家都能接受的妥協性平等,不要單方面強加的平等。

現在我們必須強調爭取的是機會平等、遊戲規則平等;即法律平等。

比如,有些地方在取得地主和農民雙方同意妥協情況下,用贖買方法進行土改讓地主轉化為資本家;以改變農村地主與農民不平等現實。這是妥協地改變不平等結果,效果良好。毛澤東的土改資改是單方面強加"平等"給地主資本家,其效果和危害亦不用說了。

(其五)、我們要求的是基本權利方面的平等,不是所有權利方面的平等,也不是要求權力方面平等。

例如我們只要求兩個國際人權公約規定的基本權利方面的平等,要求每一個人有同等權利決定國家行政首腦和立法者的權利平等,而不是要求所有方面,例如財產方面的平等,不是要求"人人管理國家大事"權力方面的平等。

或者說,我們要求的是殘缺不全的相對的平等,而不是"完美無缺的烏托邦絕對平等"。

[四]、怎麼樣爭取平等

平等為人們所需,但人類幾千年來爭取平等是挫折多磨的。這一則是平等的正確理論指導遲來後覺,平等的現代化意識是近世的事;二則是人們爭取平等的內容有錯,例如爭取結果平等、追求大公無私的平等...;三則是爭取手段有誤,例如用暴力手段等。

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對結果平等的爭論。我上面用的是"不可強求結果平等","不可強求",顯然是不可用強求方法,但可用"理求"的方法要求改變結果的不平等。這點頗具爭論性。

我們先看事實,同是民主制度的國家,美國和瑞典的財富分配結果大不相同,瑞典和中國的貧富兩極分化情況更不同。很明顯,美國和中國都有人不肯改變自己既存的不平等結果,去接受瑞典式的相對平等結果,瑞典人也不願改變自己相對平等的結果去接受美國式的相對不平等結果,更會拒絕中國式的兩極分化的不平等結果。

從歷史角度看,人們對結果不平等的容忍度也是不同的。古代人們大多視一個人掌握全部政治權力為理所當然,不會提出對這種不平等的異議;但是現代人對這種不平等是不能容忍的。

對一些大家原來認同的規則下產生的不平等結果,當人們覺得這種結果不能再容忍時,只能在提出要求又得到對方同意後才能逐步改變,絕不可由單方面強行改革。同時,這改變也不能過度,以至產生扼殺人們創建發展積極性。要怎麼樣才算是恰當,這要在不斷嘗試和磨合中才能取得成功。

為甚麼可以對這些結果不平等提出平等要求,又是合理的呢?

在經濟方面,因為財富累積的依據是根據人們選定的社會制度和為利益分配而定的法律行事的結果。這個制度有沒有不夠合理之處,這個法律是否公正合理,人們是可以質疑的,所以人們對經濟分配不均的結果提出質疑也是合理的。

在政治方面,現在有人用錢權勾結的手段取得了不平等的暴富結果,這是違反上述正當平等要求的產物。有人要求改變這種結果,是合理的。權力強行集中是侵犯人權的不義行為,對這種不義之不平等結果,用單方面壓力令它改變是可以接受的。所以要求改變這種不平等結果,是天公地道之事。

(本文只是一種初步思考,若能得到網友的批評或質疑,我會進一步思考作修正。)

2004/1/22 _(博讯记者:博讯自由发稿) (博讯 boxun.com)

为什么会衰老?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载新浪网方舟子专栏:
http://tech.sina.com.cn/focus/fangzhouzi/index.shtml
为什么会衰老?
·方舟子·
不同动物的寿命有长有短,果蝇的寿命只有几周,龟的寿命却可以长达
百年。植物也是如此,许多植物是一年生的,在一个生长季节就完成了生长、
结子、死亡的生命史,但是也有许多植物能活到千年以上,而且每一年都能结
子。生长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刺果松(Pinus aristata)就是植物中的老
寿星,从其年轮计算,有的寿命已超过4500年,却丝毫没有衰老的迹象。
衰老的多样性,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达尔文首先指出,自然选择
是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机制。生物之所以能够进化,是因为生物的个体存
在变异,没有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的,它们在身体大小、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奔跑速度、视力强弱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如果某个个体的某些性状适合于
在其生存环境中生活,它将会比其他个体活得长一些,留下的后代多一些。
代表这些性状的基因也就会遗传下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散开去。
长寿意味着可以多次生育,有可能留下更多的后代。但是长寿也意味着要花
更多的能量来维护自己的身体,并不一定比那些虽然短命,但是把全部能量
都投入到传宗接代的物种有优势。生物体的主要目的是繁殖,而它们的生存
能力和繁殖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其生存环境。如果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一个
物种的寿命太短,自然选择将会让它们变长。反之,在一个恶劣的环境中,
长寿者将会被淘汰。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衰老模式。但是
从根本上说,衰老都是一种不良的性状,它既降低了生物体的生存能力,也
降低了其繁殖能力。那么,为什么自然选择没有把这种不良性状淘汰,反而
在生物界如此常见?
衰老是怎么起源的?为什么我们会衰老直至死亡?这是自人类诞生之日
起,就困扰着我们的难题。各个民族也都有神话、传说试图对此做出解释。
只有到了19世纪,才开始有科学家尝试对之做出科学解释。有人说这是自然
规律,生老病死,不可抗拒。这只是把问题换了一个说法,并没有给出真正
的原因。而且这条“自然规律”也并不普遍成立。那些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
进行无性繁殖的生物,例如海葵,虽然会因为生病或意外的原因而死亡,却
不会自然老死。如果细心培养,它们可以永褒青春。衰老而死乃是有性繁殖
的生物的特征。也有人说衰老死亡可以避免世界变得更拥挤。这是一种目的
论的说法,要接受它,我们需要首先相信天地间有神秘的力量做这种巧妙的
安排。死亡使得世界不那么拥挤,这是死亡的额外意义,却不是死亡的原因。
有人说衰老是基因程序决定的。的确我们现在经常见到与衰老有关的基因的
报道,研究人员也经常说“受编程的细胞死亡”。但这只是表明了我们是如
何衰老的,并没有告诉我们衰老是如何起源的,也即那些“衰老基因”都是
怎么来的。
显然,我们需要找出衰老的进化因素,才能最终回答这个问题。一种说
法是,老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9世纪德国大生物学家魏斯曼就持这种观点。
他认为长寿是一种不合理的奢侈,那些身体已受尽生活磨难的个体继续活着
对其物种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因为它们在和年轻一代争夺生活资源。老死
为后代腾出了生存空间,省下了生活资源,有利于后代的生存,而自然选择
的结果,不就是留下更多的后代吗?但是这种貌似有理的说法,其实是违背
了自然选择的原理的。一个群体的老一辈的死亡,的确有利于后代的整体的
生存;但是,单个个体的死亡,却不能直接有利于它的后代的生存。自然选
择不可能为了群体的长远利益,而牺牲个体的直接利益。自然选择只能在对
个体及其后代有直接的优势时才能起作用,而衰老对个体及其后代而言,并
没有优势。
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荷尔登(J.B.S.Haldane)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首
先指出,老死并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恰恰相反,乃是自然选择不起作用的
结果。另一位英国生物学家米达瓦(Peter Medawar)在1952年进一步阐述
了这个观点。自然选择是通过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繁殖能力而表现出来的,
因此,那些在个体丧失繁殖能力之前就起作用的基因,才受到自然选择的选
择。一个致命的基因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就得到表达,病人很可能在留下后代
之前就已死亡,因此这样的基因将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很难遗传、扩散开去。
相反的,那些隐蔽起来等过了青壮年才表达的致命基因,它的携带者在患病
之前已经留下了后代,这样的基因是无法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的,而会持续遗
传下去。自然选择会使对生存、繁殖有害的基因的表达时间越来越往后推。
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有越来越多的只在老年时候表达出来的致命基因在群
体中累积起来,扩散开去。在每个人的身上就或多或少都有这种致命基因,
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会衰老、死亡。而对无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它们一直
保有生殖能力,自然选择一直在起作用,迫使它们一直保持健康,因此不会
衰老。
1957年,美国生物学家乔治·威廉斯(George Williams)对衰老理论
做了重要补充。他注意到了许多基因都具有多效性,在生物体的不同发育时
期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指出那些在生命的后期有害的基因,在生命发育的早
期并不一定都要保持沉默,只不过它们在当时能起到有益的作用。换句话说,
那些在生命的早期发挥正常的功能的基因,在生命的晚期即使没有发生突变,
也能造成损伤。这样的基因也会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因为自然选择更注重
在生命早期的益处,而无视生命晚期才出现的害处。这个假说和后来分子遗
传学的发现相符。许多在老年时导致癌症的基因,都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分
化有关,在早期发育时起到重要的作用。
很显然,一个生物群体中,老年个体的数目高低与年轻个体的死亡率成
反比。如果年轻个体很少因为天敌、恶劣气候、食物短缺、传染病等因素
死亡,那么就会有许多个体能进入老年。反之,如果许多年轻个体都因故而
死,就较少有个体能活到老年。因此,如果衰老的起因是由于自然选择无法
清除导致衰老的坏基因,那么如果年轻个体的死亡率越高,坏基因就越没有
机会表达出来让自然选择清除,就会在后代中越积越多。我们可以预测,那
些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群体,就会整体上衰老得更早、更快。美国爱达
荷大学的斯蒂芬·奥斯达德(Steven Austad)对弗吉尼亚负鼠的观察巧妙
地验证了这个预测。弗吉尼亚负鼠做为一种寿命很短的哺乳动物,成了研究
哺乳动物衰老的有用工具。这种负鼠的寿命大多数不到两年。在其生命的第
二年,所有的弗吉尼亚负鼠都出现了衰老的迹象,例如体重减少,眼球出现
白内障,雌性生殖器官萎缩,生殖力下降。奥斯达德研究的是生活于佐治亚
州沿海一带的弗吉尼亚负鼠。在那里的岛屿和大陆都分布着负鼠群,不过,
生活在岛屿的负鼠天敌很少,而在大陆上则很容易成为多种天敌的食物。因
此,大陆上的负鼠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根据我们的预测,它们也会衰老
得更快,寿命更短。
奥斯达德发现,大陆的负鼠的确寿命比较短,但是这是不是由于衰老引
起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奥斯达德测定了从野外不同年龄的负鼠尾巴抽
取出来的胶原蛋白纤维的强度。胶原蛋白彼此之间能够相互交联而形成纤维。
随着年龄的增长,交联的胶原蛋白越来越多,导致胶原蛋白组成的组织失去
了弹性。奥斯达德把胶原蛋白纤维浸在尿素溶液中,然后拉扯胶原蛋白纤维。
尿素能够打破胶原蛋白纤维的交联,减少胶原蛋白纤维的机械强度,直到它
们承受不了拉扯而断裂。因此,交联的胶原蛋白数目越多,它们在尿素溶液
中能够承受拉扯的时间就越长。奥斯达德发现不仅胶原蛋白的交联数目随着
负鼠的年龄增长而增加,而且大陆负鼠要比岛屿负鼠更早出现这种衰老信号,
表明它们衰老得更快。
英国生物学家汉密尔顿(W.D.Hamilton)在六十年代为衰老理论建立了
数学模型。自七十年代以后,这个模型已被许多实验所证实。这
个衰老理论预测,如果我们让有性生殖生物的繁殖期提前,那么经过若干代
后,其寿命就会缩短。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的戴维·梅兹(David Mertz)
用面包虫检验了这个预测。面包虫的寿命大约一年,在其约270天的成年时
期都能繁殖。梅兹对每一代面包虫,只选择那些在成年后的前10天产下的卵
培养。他的假设是,由这些早期卵产生的后代要比晚期卵产生的后代受到更
大的自然选择压力,将会倾向于更早产卵。经过12代后,面包虫早期生殖力
提高了大约10%,第一个月的产卵数目从417个增加到460个,而它们的寿
命也相应地缩短了,雄虫的寿命从271天降到231天,雌虫的寿命从228天降
到207天。
反过来,这个理论预测,如果延缓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繁殖期,那么,经
过若干代后就能延长其寿命。有多个实验室以果蝇为材料验证这个预测,都
得到类似的结果。果蝇长到两周左右就开始产卵。在其中一个实验中,研究
者将这些年轻的果蝇产的卵全都扔掉,只孵化那些年老果蝇(至少六周老)
下的卵。这样进行了十代以后,得到的果蝇的寿命是普通果蝇的两、三倍,
而且,它们显得更充满青春活力。它们更耐饥饿,更抗干燥,行走能力和
飞行能力也更强。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我们也对人类进行类似果蝇的实验,强迫晚育,而
且在其后代患病时不用医学技术拯救而听任自然选择将其淘汰,那么进行十
代以后,人类的自然寿命也会明显延长。当然我们不可能做这种野蛮的实验。
要延年益寿,我们只能寻找别的办法。既然衰老是由于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累积了太多有害基因的结果,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去除这些有害基因呢?
几千年来,人类已通过人工选择的办法根据我们的需要培养了无数动植
物品种。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类似,也是一个去除坏基因、积累好基因的过
程,只不过基因好坏的标准,是培养者认定的。在20世纪初,遗传学刚刚建
立的时候,有许多人也想到要对人类进行一番人工选择,在西方国家掀起了
一场“优生学”运动。这场运动由于后来被纳粹德国拿来做为进行种族灭绝
大屠杀的借口,而臭名昭著。但是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用符合人道的方法搞
“优生学”,未尝不可。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优生学的办法使人类变得
更长寿?
优生学的一种办法是让携带“坏”基因的人节育或绝育,从而消灭该
“坏”基因。但是,衰老并不是由个别的“坏”基因引起的,导致衰老的遗
传因素在所有的人身上都存在,因此是不可能通过这种办法将其消灭的。而
且我们在前面说过,有些导致衰老的基因在生命的早期具有正常的必要功能,
更不可能将其清除。优生学的另一种办法是让携带“好”基因的人多生,提
高该“好”基因在人群中的频率。某些人非常的长寿,这可能和他们携带了
能抗衰老的“长寿基因”有关。但是特别长寿的人只占人类的极小的比例,
提高他们的生殖率,对人群中长寿基因的频率几乎不会有影响。而且,我们
很难预测某个人是否会长寿,等到一个人以长寿出名时,他早已过了生育期,
没办法再让他留下更多的后代了。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为我们征服衰老带来了新的希望。当人类基因组计划
接近尾声的时候,有些生物学家甚至宣称在20年内人类就能通过遗传工程而
长生不老。的确,我们已经开发出和正在试验多种遗传工程技术,比如基因
疗法已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在某个基因有缺陷时,我们可以往体内引入
有正常功能的基因加以弥补。或许有一天,我们也能用类似基因疗法的办法,
在适当的时候置换掉那些导致衰老的基因。但是根据我们上面介绍的衰老理
论,衰老乃是长期累积的许多致命基因表达的结果。这些基因可能有成百上
千个,与人体绝大多数的生物化学功能有关,并在不同时期表达。我们要
征服衰老,首先要弄清楚衰老的所有机制,这意味着要找到所有这些跟衰老
有关的基因,并了解它们的作用。这是一件极其复杂而困难的工作。即使找
到了各种跟衰老有关的基因,也并非在实际上都能够有办法、有能力将其置
换。这是一个并不令人乐观的希望。
(XYS2003092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hi

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