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Sept 2007

无知是持续很久的


无知是持续很久的,

或者说时间是不影响无知的,

学习可以改变无知




-------------------------------------
Ketchup (or less commonly catsup) also known as Tomato Ketchup, Red Sauce, or Tomato Sauce is a condiment, usually made with ripened tomatoes. The basic ingredients in modern ketchup are tomatoes, vinegar, sugar, salt, allspice, cloves, and cinnamon[citation needed]. Onions, celery, and other vegetables are frequent[citation needed] additions.

23 Sept 2007

贫穷是怎么回事













zt from: 万维读者社区 BBSLAND.com

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


贫穷之痛

作者:一剑飘虹

看了《为西安交大的这个研究生感到悲哀》一文,我感到很悲痛,看了那些回复,我无言。我的手在发抖,我几乎不能打字,但是,我还是坚持着写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我知道,很多人都很愤怒。人类的感情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大特征之一,我知道大家对亲情都很珍爱,我也理解大家的这种感觉。但是,大家有没有仔细考虑过,到底是什么造成这样的悲剧?无法否认四个哥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政策有没有问题?淮桔成栀的所谓的“教育产业化”政策有没有责任?我们国家在农村的政策有没有责任?我们国家对待农民的政策有没有责任? 大家可曾去试着了解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你可知道他们的生存状态?你可曾想过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子?他们时刻处于自责、自虐、自卑的状态之下的生活你可曾了解?你可知道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高中时候的奋斗? 我是来自山东沂蒙山区的一名学生,我以自己在高中的经历来告诉大家一些家庭贫寒的学生的精神世界。在高中,支撑我每天挑灯夜战到凌晨两三点的动力是什么?是一种愿望,是一种欲望,是一种信念!所谓的愿望就是以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找一个好工作,让父母能安度晚年,让父母的下半生不再像别的很多农村人一样凄惨!所谓欲望就是出人头地,就是不在做农民,就是要永远摆脱那种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人格上受歧视、精神上受摧残的处境,就是永远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所谓信念就是以为考上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会找到一个好工作,以为凭自己的努力能实现自己那点小小的愿望!那时候,每当父亲到学校给我送干粮,我都会哭,但是,却不敢当着父亲的面哭,哭完之后,就去发泄——把废纸撕的粉碎,或者找一个没人的地方痛骂这个世界,骂这个世界的不公平!骂这个世界的一切!诅咒这个世界的一切!我感觉到自己的心理已经扭曲了!那时候,我甚至想去抢银行,把钱给父母,然后,等着被警察抓走、被判死刑!那时候,在我的眼中,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对我们这种家庭贫寒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什么正义,没有什么公理,在我们的眼中,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就是地狱!我们生来就是要反抗这个世界对我们的压迫!我们是在仇恨中长大的,我们是在备受歧视、践踏与压抑中长大的!我们是在精神与物质的极度贫乏中长大的!我们是在对世界充满了欲望中长大的!我们连很多作为人最基本的需要都满足不了的环境中长大的!我自认为,在上大学之前,我们上小学、初中、高中的目的只有一个,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考大学!因为,考大学几乎是我们走出农村的最好的出路——如果不是唯一的出路的话!我曾告诉自己:我考大学是为了我自己,为了父母,为了我的儿子、孙子!是为了争取一点点作人的权利!是在为自己争取一点点可怜的作人的资格!考大学是我们争取能够相对公平地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最佳捷径!我们获得社会财富的机会和途径太有限了!几乎是没有多少! 我在初三毕业后、高一、高二的暑假在建筑工地打过工,我是在高考完的当天就到建筑工地打工的!在建筑工地上,一位50多岁的老工友曾悲愤的说,我们这些人都该死了!我们活着就是罪过!我们整天价卖命干活都是给别人干的!我们早死早脱生,早死早不受这份罪 ! 如果,你了解了这些,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农村的学生不惜倾家荡产、砸锅卖铁多年复读也要考大学!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在“黑色的七月”之后会有更黑的八月和九月!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每年都会发生高考上榜的贫寒的家庭会发生悲剧(自杀或者抢劫或者考上大学却不能入学)!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很多农村的学生在小学、初中辍学!高中辍学的据我所知不是很多(除非高考失败或者多次高考失败),因为上到高中付出的代价太大,这时候辍学和在小学、初中辍学后的境遇不会相差很大,这时候辍学太不划算,要辍学的话早在小学、初中就进行了! 如果,你真正了解中国绝大多数农村的状况的话,你就会理解为什么现在民工潮为什么那么汹涌,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恶性刑事犯罪会出现所谓“第五次高峰”,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很多贫困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心理多多少少会有些扭曲与变形(当然,很多人会在以后慢慢的矫正过来,会慢慢的化解掉那些暴戾之气)!

话题扯远了,再回到我们的话题吧!现在高校的收费政策,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不要说贫困农村的学生不堪重负,就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城市的一般收入家庭也是苦不堪言。那些贫困农村来的大学生的心理,你清楚吗?他们是怎样地压抑自己的欲望和需要,你知道吗?在很多城市孩子和农村富裕家庭的孩子眼里很正常的很不起眼的消费,在他们眼里都是极其奢侈的。如果你了解这些情况,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很多例如郊游、请客吃饭等消费性活动贫困农村的学生是很少参加的;你就会理解为什么贫困农村的学生在很多事情上会那样精打细算!你就会理解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在你们眼中会显得有些吝啬!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有些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不敢谈恋爱,为什么有些贫困农村的男生不敢追求城市里的女孩子(特别是那些漂亮的家庭条件好的女生)!自卑,深深的自卑!可以说,很多贫困农村的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就是用自己的个人努力不断洗去深刻在心灵深处的自卑的过程(包括他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人生旅程),就是他不断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重新塑造其心理的历程!知道这个历程多么痛苦吗?知道这个历程多么艰难吗?不知道,你根本就不知道,因为你已经习惯了自己宽松的生活环境,因为你把自己所拥有的很多东西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你根本就不知道在你的生活中在你看来是“应该的”东西,在他们(包括我)那儿是要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的!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欲望稍微占了上风,自己的灵魂就要受到无尽的煎熬,自己就可能“堕落”,自己的灵魂就可能掉进无底的深渊,自己的灵魂就会被魔鬼所攫取!你知道时刻在欲望与理智之间摇摆所经历的精神折磨吗?你知道在亲情和欲望之间挣扎的痛苦是什么吗?你知道,很多人能心理健康的成长起来有多难吗?你知道有多少人曾经迷失在小小的欲望之中?你知道为什么很多贫困大学生的业余特长很少吗?因为,在上大学以前,由于学习的压力(其实,就是生存的压力)他们根本没时间也不敢去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并且有些业余爱好是要花钱的(比如,买一把吉他或其他乐器)!如果,你了解了这些,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有些悲剧会发生在贫困大学生身上。你会理解为什么有的大学生会偷东西,为什么有些女大学生会去做三陪、卖淫!虽然,这只是极少数!!! 我承认,有些贫困农村来的大学生的表现不是很好,有的甚至让人失望。但是,这其中的痛苦你能真切感受吗?他们在精神上失去自我(至少暂时和部分的失去)的心酸与凄苦,你能感受吗?你不知道,你真的不知道! 游走在精神的与欲望的泥潭和黑洞之间的危险你可曾了解?你可曾理解? 你可以说,为什么你不能品学兼优?为什么你不能拿奖学金?为什么你不去勤工助学?为什么不去贷款?是的,你说的都有道理,都能部分的解决问题,可你想过没有在精神受极度压抑的境况之下,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只能是少数?你在比较优越的条件下完成学业都不是很轻松,他们要一边打工,一边完成学业,其中的困难有多大,你想过没有?且不要说奖学金名额少的可怜竞争力极大,就是那备受称赞的国家助学贷款的惠及范围又能有多大?知道现在有些农村为什么又轻视上大学吗?因为,考上大学(特别是非常普通的大学和冷门专业)不一定能找一个好工作,投入巨大却不一定能有预期的回收! 回复帖子的人说,那位同学不该读研究生,等等,等等。但是,知道他为什么考研究生吗?因为本科生的就业形式极其严峻,找工作困难不说,找到了收入也很低!我本科的同学(我本科是在山东的一所财经类专门院校读的)告诉我,他工作一年了,作外贸,现在一个月到手的是600多块钱;在一家银行的同学说,他现在到手的是一个月800多元……这点钱,只能够自己糊口,根本没有能力补贴家庭(当然,很多人的家庭不用他们补贴,甚至给他们钱)。读研究生是为了将来有更大的收益,经过预期收益与各种成本的综合比较后,我们很多人才痛苦的选择了考研究生,但是,随着研究生扩招而带来的就业压力问题也日益紧迫。 拿我自己来说,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大概开学不到三周),我就开始找一些师兄师姐们了解我们学校以及我们专业的就业形式(主要是在山东省的就业形式),去试图了解在招聘会上招聘单位所看重的硬件(对我们做外贸的人来说,也就是所谓英语四六级证书,高级剑桥商务英语证书,二外,外销员证书,报关员证书,金融英语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大体就这些。当然,党员、学生会干部也算是找工作时候的有益的附加吧);经过考察发觉就业形式不妙,就想考研(我在大一上学期的10月份开始收集各个重点大学的考研招生简章),但是,大一寒假回家过年的时候看到父母衰老的样子,我暗自哭了,决定放弃考研。如此反复几次,我在决定考研与放弃考研之间几经摇摆,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到了大四上学期了!在一个下雨的下午,我爬到了学校旁边的山上(我们学校依山而建,学校的一部分就是建在炸平的山脚),我哭着对自己说:我宁愿考上不上也要考!考研是我从初三起就许下的愿望,我决不会放弃这次机会!考是为了证明我的能力!毕业的时候,我发现去山东省工商银行的工作并不是很令人满意,再加上,大学期间自己不太争气居然迷恋上所谓的人文精神、所谓的“学问”(要知道,迷恋某些冷门的人文学科对我这种人来说这是很奢侈的),就决定来交大读书(毕竟不收学费,还发一点生活补助嘛)。一年了,这一年来,我知道,我很对不起父母,自己长这么大还拖累父母,我也有一个小妹,在读初三,我对她也充满了愧疚感。我知道,我是在吸父母的血汗。我现在,还在犹豫,我不知道是该做学问,还是该干别的。

在我心里,父母、小妹和学问都难以割舍,但是,我知道家庭对我更重,所以,我决定申请提前毕业,工作挣钱回报父母。我知道,做冷门专业的学问,需要耐得住贫穷和寂寞,但是,我可以耐得住贫穷,我没有理由让我父母和小妹跟着我受穷,我曾发誓:很多我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等小妹上大学了,我会让她全都做到,在我身上失去的,我要让小妹得到! 现在,我有面临选择是否考博,这次我仍然打算考,因为学术是我的第二生命,学术是我的精神生存方式,学术能证明我还活着还在思考!不过,这次,如果我足够幸运,我考上了,我会真的放弃读博士的机会,因为,我真的怕“子欲养而亲不待”(我初中的一个老师就是这样的遭遇,那次,她一病几个月,几乎痛不欲生。当时,我在上大二。看着她在我面前痛哭,我不禁想到了自己)! 我理解大家对亲情的珍爱,但是,请大家原谅那位同学,他的痛苦和悲伤已经够多了,我希望大家不要再这样评论他,这样很残忍(虽然,你觉得自己充满了正义感)!如果,他看了大家的回复而有什么不测,大家都是杀人凶手(至少是帮凶)! 做学问,特别是不能赚很多钱的学问是需要付出很多的;或许,做学问对我们这种出身贫寒的人来说真的是一种奢侈,我们真的不该这么自私,“学问”只好留给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来做! 忽然想到马克思,自己的孩子不行夭折却没钱来埋葬,大家会不会觉得他更残忍(虽然,他是伟人,我们根本没有可能望其项背)? 有忽然想起何清涟女士的“贫困的代际传递”理论来,还有就是所谓“道德强制”。 我现在思路混乱,已经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是,我想说:让我们来祈祷吧,祝福那位小妹妹在天堂里能幸福!祝福这位小妹妹的来生能出生在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里,祝福她来生快乐!也祝愿他的四位哥哥能从悲痛中走出来,去帮助那些像他们的小妹那样需要帮助的人!祝愿他们兄妹在来生能再做兄妹,哥哥们能弥补今生的悔恨! 但愿,天堂里没有贫穷!

$$$$$$$$$$$$$$$$$$$$$$$$$$$$$$$$$$$$$$$$$$$$$$$$$$$$$$$$$



神秘的“财丁不能两旺”的社会学和生物学基础

作者:水寒

发表于光明网《光明观察》周刊

神秘的“财丁不能两旺”的社会学和生物学基础

作者: 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yi@yahoo.com

《诗经》“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调控规律,人口也一样。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控着人口的数量。

在中国夏商西周三朝,中国人口在1100万到1400万范围内摆动,春秋战国时期人口两千万,到清朝初期人口仍然是两千多万。就是说这四千多年间人口总量一直在1000万到6000万之间波动[1]。

全球人口增长只是近三百年的事情,比如中国人口在明朝时期曾经达到六千万,但是经过明末清初战争后,到康熙时期降低到两千万左右后,乾隆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到19世纪初已经达到四亿(占全球人口1/3以上),这主要应归功于美洲高产作物玉米、土豆、番薯(红薯、白薯)、南瓜等在中国的推广移植。玉米早在明年嘉靖年间就传入广西等地,但是到清朝康熙中期才传入湖南、四川等地。而传入并不意味着推广普及,比如安徽《霍山县志》(乾隆41年,1776年)说:“四十年前,人们只在菜圃里偶然种一二株,给儿童吃,现在已经延山蔓谷,西南二百里内都靠它做全年的粮食了。”[2]。番薯是在1580年左右(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玉米、番薯虽然在明朝末年就已经传入中国,但中国当时瘟疫流行,清代档案就提到崇祯十六年北京城的大疫情:“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万历、崇祯时期华北数省因为鼠疫就死亡上千万人口。加上当时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战乱乱纷纷,不利于玉米、番薯等作物的推广普及。顺治元年(1644年),即清兵入关的次年,华北日趋风调雨顺,大范围的鼠疫流行也已熄灭。社会开始复苏,迎来了康乾盛世[3]。土豆也是在清朝初年传入中国。

番薯、马铃薯、玉米、南瓜的单位面积产量,比中国传统的谷子、高粱、小麦要高出许多倍,番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并且“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田勺皆可以长”,还可与其他作物(如小麦等)构成一年两季收获,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所以成为当时中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如福建“地瓜一种,济通省民之半”。其他地方也有“红薯半年粮”的谚语流传。番薯、马铃薯的秧蔓又是极好的饲料。玉米以及土豆、红薯的淀粉的耐储存性,使得丰收年份的玉米和淀粉可以储存起来,可以补充歉收年头的粮食。而当时“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新的税收政策,放松了国家对人口束缚[4]。而欧洲还因为移民美洲并将粮食从美洲运往欧洲。根据马尔萨斯的估算,当时英国人口是以每25年左右增加一倍的速度在增加。乾隆皇帝看了1792年的人口统计册,说:“朕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说明康熙初年人口最多三千万,中国人口在一百多年之内增加十几倍。

中国有些学者无视全球人口增加的原因,推测中国人口在宋朝就上亿,到明朝17世纪初就突破2亿大关,康熙时期还有一亿多人口,这样岂不说明1792中国人口有十几亿了?这些学者认为是康熙、乾隆时期对“丁”、“口”统计方法有差异,但文献显示清朝初年以及其前中国对于“丁”、“口”概念就已经很分明。即使当时有隐匿人口问题,难道乾隆皇帝连他爷爷时候的人口情况了解程度还不如现在的人口专家?洪亮吉在1793年写了《治平篇》描述当时人口增长情况:“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尽管不很准确),比马尔萨斯描述英国人口以每25年倍增的速度还要快。难道东西方的同时期的两位学者都是信口开河?1492年哥伦布才发现美洲,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计有玉米、番薯、豆薯、马铃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马豆、西洋苹果、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参、番木瓜、陆地棉、烟草等近30种[5]。而在当时交通、信息、战乱等情况下,美洲作物陆续引入欧洲、从欧洲引入菲律宾、缅甸、越南等亚洲国家、再引入中国、试种推广,完成这个过程没有一两百年时间是不行的。因此中国人口在18世纪快速增长是可信的。现在中国能够承载13亿人口,是因为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农田水利、作物品种、化肥、农药、杀虫剂等),比如现在90%以上的氮肥是由空气中的氮气合成的,而过去却主要来自人和畜的粪便等有机物的副产品[6]。在只有传统的水稻、高粱、小麦等主粮,肥料来源非常有限,而很多地方还没有开发的情况下,宋、明时期中国能够养活一两亿人口?

在人口急剧增长的时期,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了他那令人沮丧的名作《人口原理》:人口呈几何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算术增长,人口将不断增长,一直达到人类食物供应的极限为止,大多数人注定要在贫困中和在饥饿的边缘上生活。

世界人口自马尔萨斯人口悲观论出现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时期,人口悲观论就没有停止过,世界一直被耸人听闻的,周期性的预言--人口灾难即将到来所困扰。恐怖和灾难往往是很好的娱乐题材,尤其是在和平年代。而美国可能是因为“文化上的怪癖”,对全球人口爆炸的预言格外着迷(大概象中国人着迷小品、相声一样)。1968年,保罗·埃利希(Paul Ehrlich)的新马尔萨斯宣言《人口爆炸》预测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会发生大饥荒[7]。

1972年全球思想库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里描述了像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模式一样的人口过快膨胀的恐怖预言;它预言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因为石油等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并对第三世界进行了不合理贬斥。外界批评罗马俱乐部具有极端马尔萨斯主义和强烈的精英主义色彩,是欧洲权力精英和美洲盎格鲁精英的联盟,该俱乐部发表警告的动机是其左倾政治日程,而非科学事实。有人甚至把该俱乐部与一些国际阴谋联系到一起,比如“新的世界秩序”。然而这些批评并不降低罗马俱乐部的影响力,《增长的极限》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卖出了三千万本,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现在已经今非昔比,一种思潮的误导远比武力效果大,要是一个民族的精英们老是随着国际思潮(即便这些思潮是善意的)人云亦云,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做”(比如现在各国鼓励生育),而不能闻“说”起舞。如果罗马俱乐部关于人口问题的预测也是阴谋的话(不会公然要求你干什么,但制造舆论,让你心甘情愿地干什么;然后再谴责你,你因为逆反心理而坚持不改),那么中国是其唯一(至少是最大)的受害者。

从1798的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到1968年的《人口爆炸》,到1972年的《增长的极限》,再到2000年Robert D. Kaplan 的《无政府状态的到来》(the coming anarchy),两百多年来马尔萨斯主义者做出了大量的末日审判式的预言,但所有已到期的从而可以用事实检验的预言全部破产了,无一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尔萨斯主义与邪教有某些共同点:世界末日、战争、灾难,说严重点,是反人类的,是杀人的工具。对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克思批判过;恩格斯批判过;孙中山批判过;毛泽东也批判过,看来伟人毕竟是伟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马尔萨斯主义者这些预言也只是象看恐怖小说一样(就像中国人看《聊斋》一样),既喜欢又害怕,但也只看看而已,最多做个噩梦,生育还是要鼓励;中国却已经急不可待地从小说走入现实—实行计划生育。在国际社会已经臭名昭著的马尔萨斯人口论至今仍是中国计划生育的理论“圣经”,从马寅初“新人口论”到宋健的“人口控制论”,无不受其影响。即使使得自己“断子绝孙”,也还心怀感激。马尔萨斯主义者步步进逼,1994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更是直指中国,多少影响着中国的人口政策的调整。

几十年过去了,悲观论者的预言并没有出现,而世界人口却已经由埃利希著文时的35亿左右跨过65亿大关,并且情况已发生根本变化。

人口灾难“狼来了”喊了上百年,狼真的来了,不过来的不是“大灰狼” (人口爆炸),而是“白眼狼”(人口减少)。

据联合国预测,到2100年,欧洲的人口将减少一半。在欧洲一些农业地区,由于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加上现有人口迁出,村落渐趋凋零,废弃的房屋周围长起了茂密的树林,狼和其它一些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罗马俱乐部所在地意大利妇女的生育率在1995年时达到历史最低点,平均每人生1.19名小孩,此后就缓慢回升,但现在也还不到1.3。在今后40年,适龄工作者将下降40%。意大利政府在千方百计鼓励生育。看来罗马俱乐部的意大利精英们希望人口减少的想法不过是叶公好龙。

日本2005年人口减少了约两万人,为二战后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比预期提前2年。2005年12月16日日本政府公布的人口白皮书警告说,如果日本人口增长率继续低迷,到2100年日本人口大概只有现在的一半。

俄罗斯是世界上人口减少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俄罗斯人口1992年达到历史最高点,为1.48亿,然而1992年至今,俄人口死亡率比人口出生率高50%以上,在过去14年内,俄人口减少了近800万,预计到2050年俄人口将降低到0.8-1亿。普京总统称之为“国家危机”,人口危机已成为威胁俄罗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头号敌人,将来俄罗斯的国家基础都会受到动摇。到2025年,俄罗斯全国15至24岁年龄段的人口数将不会超过600万。这至少意味着作为军事强国的俄罗斯到那时将不复存在。就政治意义而言,俄罗斯人口的减少将使俄罗斯在包括联合国安理会在内的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发生变化。为了缓解长期以来人口下降、经济衰退的不利局面,俄罗斯总统普京决定修改法令,欢迎2500万流亡国外的俄罗斯人回到家乡。

中国社会学家潘光旦注意到中国古代风水学家观察到的这样一种现象:财丁不能两旺。放大了来看,在中国,总是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村生育率高于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在世界范围,也是富裕的发达国家生育率逐步下降,而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这导致了什么样的变迁呢?凡是人口迅速增长的国家或地区,如印度等,都呈现出上升的势头;而发达国家或地区,由于人力不足,不得不引进大量外部移民,这些来自生活水平较低国家的移民,慢慢地取代、占据了本土人原有的优势地位。

是什么原因导致“财丁不能两旺”?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控着人口的数量,通过这一升一降的方式,来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与文明的兴衰更替。

“财丁不能两旺”量化图

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621313542716094.jpg


在古代通过“左手”调控人口:

瘟疫、战争、饥荒、自然灾害、猛兽、疾病等激烈手段。远古时代,寿命非常短(比如,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之间的北京人掌握了火的使用,寿命大为延长,但是仍然有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人类繁衍非常缓慢,在这个过程中无数民族相继灭绝(全世界各地都发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但是这些部落在艰难繁衍数百万年后都先后灭绝),整个人类也曾几度到了灭绝的边缘(现在全球所有男性Y染色体都来自5.9万年前一个非洲男性祖先,女性的线粒体DNA都来自14.3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女性祖先,就是说当时数万、甚至上百万的同期人口中都没有后代相传,要是没有这两个祖先,就不会有现在人类)。

母系氏族时期建立了族外婚制,避免近亲婚姻对人类体质的危害;父系制度的确立,完善了婚姻制度,并且激发了男性养育后代的动力(毕竟男性是物质再生产的主力,在“知母不知父”的母系社会男性缺乏养育后代的动力)。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在远古时代,生存的压力大,寿命短,难以产生文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财富有所积累,开始出现人类文明。但即便到了农业文明时代,平均寿命也还不到二十岁,“人到七十古来稀”。一场瘟疫、战乱足以毁灭繁衍上千年的家族,比如“黑死病”曾经导致欧洲1/3到1/2的人口死亡。

近代人口的增加主要归功于人类成功地扼住上帝的“左手”。曾经肆虐一时的鼠疫、黑死病、天花、伤寒、痢疾、斑症伤寒等被有效控制,死亡率降低,寿命延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天花的消灭和青霉素的发明。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困扰了人类上千年,死亡率一般可达25%,因其流行迅猛和极高的致死率而被称为“死神帮凶”,曾造成至少一亿人死亡,另外两亿人失明或留下痘皮后遗症——终生疤痕。1796年,英国医生Edward Jenner成功地进行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医学试验——天花接种。到1801年,接种牛痘的技术已经在欧洲许多国家推广开来,并在十九世纪中期传入我国。通过全人类长期持续的不懈努力,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郑重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8]。十八世纪以前,人类的平均寿命不到20岁,牛痘的研制成功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发生了首次飞跃,提高到40岁。在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美国制药企业于1942年开始对青霉素进行大批量生产。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的问世挽救了无数被细菌感染的病患,人类平均寿命出现第二次飞跃,加上1970年代以来在心血管等疾病的防治上取得的进步,现在全世界人均预期寿命上升到67岁。外来因素引起的死亡率已经降低,现在寿命的延长更大程度取决于人的本身,如果癌症和心脑血管等决定寿命的关键疾病能被攻克,那么人类的平均寿命还能所有延长。但考虑到细胞分裂规律,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我们正在慢慢逼近人类的长寿极限。

现在通过“右手”调控人口:

1、养老逐步社会化:养育孩子是国家的财富,但却是个人的高消费,不是多子多福,而是多子少福。俗话说:“小子不吃十年闲饭”,以前孩子几岁就开始干活(砍柴、放牛、看鹅鸭、烧火做饭),养孩子是一种投资,越穷越生,越生越富;养老社会化后,养孩子单纯是为了精神寄托,就像养宠物一样,成本高,收益小,越养越穷。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既然养孩子没有个人利益,生育意愿当然低。儒家是强调“老吾老”,然后“以及人之老”、“人不独亲其亲”,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现在西方的福利制度几乎完全脱离“老吾老”这个前提直接要求“人不独亲其亲” ,养老完全社会化。养老社会化将个人利益与养育孩子的付出脱钩,而政府又不能将养育孩子也相应社会化(西方国家在养育孩子方面已经部分社会化,但程度不够)以实现 “不独子其子”,导致养小孩是国家的财富却是个人的高消费,造成了“不劳(养育孩子)而获(养老金)” 对养老金这个“大锅饭”的投机空间。很多人因此没有“幼吾幼”的动力,出现“无后”(丁克、少子女思想在流行),犯了儒家文明的禁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其说是中国生育文化的精粹,不如说是生物学界的普适规律),没有足够的“后”来保证国家社保制度,也没有足够的“后”使国家持续发展。由于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不和谐,必然导致今后“人不独亲其亲”的社会养老破产。北京青年报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关于“打算要孩子的原因”问项,选择最高的是使人生更加完整,有40%;其次是非常喜欢孩子,22%;认为孩子可以促进夫妻感情的占16%;养老并不是要孩子的主要原因,只有6%;至于外人的压力似乎作用更小了,因为配偶施加的压力和来自社会的压力分别只有3%和5%。养老已经基本不影响生育意愿了。

2、养孩子成本增高,教育周期延长是其中一个原因。以前孩子几岁就开始干活,12、13岁就相当于半个劳动力了,现在到20岁左右才成为劳动力。西方养小孩已经部分社会化,比如加拿大有“牛奶金”,德国有高达每个月上百欧元的儿童抚养金,而美国等国家也有类似的税收抵免政策。但是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一个人人力资本积累的大部分是发生在家里,特别是在生命周期中的最初阶段。家庭花费在婴幼儿身上的开销仍然是巨大的支出,政府的福利援助只起一种辅助作用。 美国2003年农业部的研究表明,美国中等收入家庭(2003年中等收入家庭年收入4.3318万美元)每年要花近1万美元抚养一个孩子,在孩子从出生到18岁成年以前,平均每个孩的花费约为16.5万美元;0-4随平均每周开销250美元[9]。英国2005年资料显示,一个从0-5岁之间幼儿大约需要9万美元(包括从怀孕开始的花费)。上述开销还不包括所谓的“隐性支出”,比如妈妈辞职造成的收入减少,换一辆大一点的车,换一套大一点的房子以及水电煤气等日常开销的增加等等。2005年日本人口问题白皮书列举了一组数据:夫妻年龄在30岁以上,孩子年龄在6岁以下的家庭中,有31%年收入低于400万日元(约合3.4万美元);但养育一个1至3岁的儿童平均每年支出是50万日元(4300美元),4至6岁儿童每年的抚养费则达到65万日元(5600美元)。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徐安琪在上海市徐汇区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一个家庭将孩子抚养至16岁,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果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在成年的未婚子女中,有85%仍需要父母支出生活费,这样算到30岁,抚养子女的总成本达到49万元(以2003年的物价水平);而1986年北京市0—16岁孩子的家庭养育成本仅为1.7万元,1995年厦门市0—16岁孩子则约12万元,这次调查结果以最直接的数据证明了中国家庭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也指出,子女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被排在第一位。

3、避孕率增加。《孟子》:食、色,性也。食,是个人的生存所必需的;人的寿命有限,需要通过生殖作用使得世代更替,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的大事。性行为是动物的本能,具有繁衍(工具)和享受(玩具)两重性,从造物主的安排来看,繁衍是第一位的,“玩”是为了增加繁衍的积极性、是一种奖赏(古代宗教将手淫视为邪恶,并割礼,就是要确保性行为的“工具”地位)。从十几岁开始有生殖能力的时候才有性欲;21岁左右是女性生殖能力最强的时候,也是一生最漂亮的时候(以吸引异性);怀孕和脯乳期因为专注于繁衍后代,性欲降低 。古代每个妇女需要生育六七个孩子才能确保种族的延续,而当时平均寿命只有三十来岁,在十几年的生育时间内,扣去怀孕和脯乳期,女人享受性的欢悦的时间不长,而女性在繁衍中贡献大,造物主可能是作为补偿,增加女性在单次性行为中的享受(男人为女人服务,女人为男人也为自己生孩子)。但是在现代社会,由于存活率增高,维持世代更替只需要每个妇女生育2.1个孩子,而寿命在延长,在几十年的两性行为中,性行为的享受功能跃居第一(性行为的成本降低,利润增加)。尤其是现在社会福利制度下,繁衍后代已经与自己的利益脱钩,越来越多的人们贪图性行为的欢悦而不承担繁衍的责任。这些避孕的主观动力加上避孕的客观条件的改善,使得生育率下降。有些女性反感成为生育的“工具”,但却是不自觉地成为男人的“玩具”。造物主其实仍然在对于繁殖了后代的女性的进行补偿:生育年龄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远远低于男性,而绝经期后女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与男性没有差异;脯乳减少乳腺癌的发病率,多次生育延迟绝经期;而对于滥交的女性,除了性病外,子宫癌的发病率也高。

4、结婚率降低、离婚率升高。家庭是利益共同体,生育时间是有限的,离婚率高一方面浪费生育时间,一方面使得女性不敢多生育孩子(会造成物质上的损失和工作技能上的损失)。中国2003年离婚率比1979年增加5倍,离婚水平已超过日本和韩国,与新加坡同属亚洲离婚率较高的国家。2002年北京市离结率高达50.90%,也就是说,这一年平均每天不到两对夫妻结婚就有一对夫妻离婚。

5、经济政策所致心理安逸感下降,物质水平在提高,但精神压力反而增加;女性受教育的总体水平提高和教育年限延长,导致女性育婴期缩短;同时,妇女就业率上升,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生活节奏快,没时间养育孩子,职业妇女一般不愿多生小孩受拖累;生孩子需要休产假,工作会交给他人管理,对今后自己的“回归”相当不利;孩子肯定会分散自己的精力和财力,影响升职。过去自然经济时代,虽然生活水平低,但是生活节凑慢,能够预测未来几十年的生活,物质上虽然贫穷,但心理上比较安逸;现在就像坐上快速行驶的列车,对这个车开往何处都没有底,个人只是社会分工的一个链条,稍一疏忽就脱离社会的主链,人人自危。2005年上海劳动报一项在职场适龄白领女性中开展的万人调查显示,近一半的职业女性选择为了职业发展而暂缓生孩子,认同“现在就业压力重,生孩子时机尚不成熟”的比例将近50%。2006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央视《时空调查》合作,通过新浪网新闻频道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工作忙、压力大等原因,女性的婚育年龄被一再推迟。调查中,未生育者占73.3%,其中仅有3.4%的人打算在25岁之前要孩子,而计划在29-33岁期间怀孕的比例高达57.4%,此外还有21.5%的人打算“33岁之后再说”。看来职业女性不原意生育孩子,如其说是洒脱不如说是无奈。生孩子是女人的天性,即使在古代妇女被“压迫”的时代,生孩子的权利也还有。现在妇女被“解放”出来了,但却被“解放”进了一个无形的枷锁。难怪有人质疑:连个孩子也不敢生能叫妇女解放吗?

6、生理的病态:不明原因的降低生育能力(下文将详述) 。

7、心理的病态:单身、丁克、同性恋等,婚龄、育龄延迟。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曰:“内无怨女,外无旷夫”,也就是男女都能适时缔结婚姻,内无大龄未嫁的怨女,外无大龄未婚的旷夫,老百姓都能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而现在怨女、旷夫比比皆是。比如日本25%的男人和16%的女人在近40岁的时候都还是单身[10]。日本1953年出生的女性中,到30岁时有18%没有孩子;1961年出生者,有30%没有孩子;1967年出生者,有40%没有孩子;1973年出生者,到30岁时候有51%没有生育[11]。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的调查显示,51.5%的30岁女性2004年时还未生儿育女,31岁女性的未生育比率是51%,32岁女性是49.8%,33岁女性是48.9%(这些人即使今后想要生孩子也有相当部分没有生育能力了)。而按照产科学和遗传学的说法,20岁出头是黄金生育年龄,生育质量和生育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高而下降,30岁以上的孕妇被称为“高龄产妇”,要是过了35岁,甚至会成为“高危孕妇”。中国上海、北京的政策生育率再1.0以上,但是实际生育率只有0.7左右,说明有30%左右女性没有生育。

8、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的关系没有理顺,政府忽视人口再生产,只关注物质再生产,男女分工紊乱。《易经·家人卦》所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亦即《礼记》所说:“男不主内,女不主外。”此乃分工合作之意,本来没有平等不平等的意思。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其实就体现了男女在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分工。远古时代的太极图体现阴阳、男女,其实也体现了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的矛盾统一体的和谐。现代社会为了突出男女平等,无视男女生理、心理的差别和男女天然的分工,将妇女本来应该花在人口再生产的时间转移到物质再生产,妇女都在职业场所拼搏,增加就业压力,导致女人没家庭(很多连孩子都不要),婚姻不稳定,家庭在解体。破坏了儒家所强调的“男有分,女有归”男女分工。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心理抚养能力下降。

10、电视、电脑等娱乐活动等导致婚内性生活减少,无性婚姻的兴起;而婚外性生活却泛滥。

可见这只“右手”可比“左手”复杂多了,既有制度因素,也有心理因素,还有生理因素。要遏制“右手”,还任重道远。

在“左手”时代,和平年间富人占有优势,但古代历史上毕竟动乱年间为多,在“左手”出手的时候,吃苦耐劳的穷人对瘟疫的抵抗力比富人高,并且逃避战乱的能力比富人强,并且富人容易被人嫉恨,容易被强盗劫杀(“财不露白”是古训),这些大概是“左手”时代的“财丁不能两旺”的原因。而在“右手”时代,由于上述10个方面的原因,“右手”对富裕国家、阶层的打击力度更大,也导致“财丁不能两旺”。在两个时代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富人虽然在物质的占有上处于优势,但却因为生育本领(生理的本领、心理的本领)的丧失而在繁衍中处于劣势。

这里单独重点谈谈生殖能力的下降:发达国家不孕不育症的发生率约为15%-20%,据世界卫生组织甚至认为有些地域发病率最高已达36%。中国主流学者认为中国不孕不育人群比例20年增10倍,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1%-2%上升至现在的12.5%,并且还在快速上升;部分学者认为已经接近20% [12]。

以前主要是女性不孕,现在由于精子数量和质量显著下降,男性不育占更大比例。四川省成都市计划生育指导所,最近公布市内十四所大学大学生的精子测试报告,发现近四成人精子不合格,预计将来不育率可高达三分一,较医学文献公布的全国男性不育率高出一倍以上。专家担心大学生不育率大幅上升,将严重影响未来国家的人口质素。

与1940年相比,今天全世界男子的精子密度下降了一半,平均每年下降1%;几十年之后,人类甚至可能会出现“无精危机”。美国的一位化学教授甚至预言,到2040年,美国将有一半的男人没有生育能力。据日本庆应大学医学教授1998年做的一次医学普查,70年代日本男性的精子数为每毫升6500万,80年代为每毫升6300万,90年代精子数骤减到每毫升5700万。日本不孕不育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一些学者担心,日本未来是否会出现“无精危机”。除了精子数下降,活动精子的比例和正常形态精子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分别为每年下降0.6%和0.5%)[13]。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钟南山院士悲观地推测50年后人的生育能力就丧失了。女性的生育能力也在降低,只是目前还没有男性生育能力下降的那么惊人。

有人说男人精子上亿,都浪费了,精子数量下降不可怕。但整个生育过程是:精卵结合-着床-怀胎-分娩。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精卵结合。那么精子的任务就是要从阴道进至宫颈口,通过宫腔进入输卵管,最终在输卵管与卵子结合,当出现分裂细胞的受精卵后,回到子宫里着床。这个过程要求精子的质量要高,否则很难完成这一艰难的长途跋涉,而且绝大多数精子又受到各种障碍、不利的环境以及吞噬细胞的作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强者生存,弱者灭亡"的筛选过程,对优生是极为有利的。使得只有那些最强壮的精子,才能"过五关、斩六将"而到达受精的终点,与卵子结合。由此可见精子肩负着如此重任,而行走的又是一条如此艰难的道路。当精子密度小于于2000万/毫升时就会不孕,现在不但数量降低,精子成活率、活动率、正常形态精子都在减低。

笔者近年参加多次与生殖有关的国际会议,对人类生殖问题有所了解。参观过美国一些生殖实验室,男性不育正在急速上升,目前只好借助实验采取精子再筛选,然后体外试管婴儿再移植到母体,花费为8000美元左右,但成功率只有40%。笔者亲眼看到一些病人几乎无精子,只好采取睾丸组织培养出几个精子细胞(就远没有自然选择那么有利优生了),但受孕成功率只有30%左右(出生成功率更低)。当全社会有40%不育时,得花费多大社会成本(虽然到时候成本会有所下降)?

生殖能力的下降原因很复杂,西方国家在1950年代不育不孕人群比例就已经达到中国现在的水平。更主要是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古代皇帝虽然有三宫六院,但生育能力不高,有的甚至需要过继兄弟的儿子才能延续皇权),工业化所引起的生活习惯的改变(比如电器辐射)、精神压力增加。性开放(娼妓和婚外情泛滥)所致生殖道感染也是重要原因。

人们想当然地将生殖力的下降归罪于环境污染,其实环境污染可能是其他一些疾病的元凶,但对生育能力下降来说最多只能算是帮凶。美国环境比中国要好多了,但不育比例更高,因此不能将生育能力的降低归因于人口增加所造成的环境恶化。

对于男性不育来说,最最重要原因是:阴囊温度的提高。正常情况下,阴囊温度低于体温2℃~3℃左右,这种温度差异乃是确保精子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隐睾要是不及时通过手术将睾丸从体温的腹腔引入低温的阴囊,将终生不育)。阴囊皮肤对外界温度的高低很敏感,阴囊无皮下脂肪而有丰富的汗腺,有助于散热。温度过高,生精作用就会出现障碍,甚至完全停止,一些研究发现阴囊温度上升1摄氏度就足以抑制精子的产生,同时睾酮的分泌也将减少。如肥胖引起阴囊脂肪过多,静脉曲张使血流速度减慢而不能及时把热量带走,紧身不透风的内裤、牛仔裤影响空气流通并把睾丸紧紧压向会阴部等。而笔记本电脑、手机辐射等都可以升高阴囊温度,研究人员称,将笔记本电脑放在双腿上,在使用一小时后,阴囊的温度平均上升2.6℃-2.8℃。因此对于男性不育来说,阴囊温度的升高应该是最主要原因:以前饥寒交迫,衣不遮体,并且绝大多数人忙于农活(现在只需要10-20%左右农业人口),面向黄土背朝天,阴囊散热快,阴囊温度当然低,生育能力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丰衣足食,冬季室内温度也提高了,肥胖引起阴囊脂肪过多,有条件泡热水澡,阴囊温度提高。上帝将阴囊从体内拉出来;现在人们将阴囊放进去(衣服),阴囊温度(反映生活水平)可能是上帝暗设的调控人口的开关之一,这大概就是“财丁不可两旺”的生理学基础。人类精子数量下降的几十年恰恰是阴囊温度升高(生活水平提高所致)的几十年。人口学家所看不起的阴囊看来是很多人口问题的症结所在。今后为了提高生育率,可能对男性内裤得有卫生标准:必须有冷却功能。

生活水平提高也降低女性生殖能力,比如香港每年约有7万至11万女性因肥胖而患卵巢多囊症,导致不能生育。

40年前亚洲黄种人不孕不育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白种人(可能是当时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国家生活水平都低),现在反而有后来居上的趋势。目前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东亚地区的生育率都远比欧美低,虽然主要原因是生育文化和民族心理,但生育能力的因素也不容忽视。比如不久前,日本和欧洲的科学家从欧洲和日本男子体内提取精液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日本男性的精子数倒数第一。如果日本男性的精子数以100来计算,芬兰男性则有147,苏格兰男性为128,法国男性为110[14]。笔者在北美有所感受,白人比亚洲人耐寒,白人办公室冬天空调温度开的比亚洲人低,春天亚洲人还需要穿两件衣服的时候,白人已经只穿短衣、短裤了,是不是这也是日本精子数目低的原因之一?

人类文明的进步导致调控人口的手段由“左手”换成“右手”,应该算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是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由于有“两手”的存在,在人类历史上鼓励生育是主流,限制生育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并且还是因为认识错误)。让人不生育容易,让人生育难;破坏房子容易,建设房子难。

上帝调控人口的手在各民族间是有选择的。数千年来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在15世纪印加文化已经达到了鼎盛,对当时的人口的总数,不同的学者估算结果不一,四、五百万可能是相对比较准确的数据[15],要知道中国人口在清朝初年才两千多万。然而随着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绝大多数印第安人都在几十年间死去,到16世纪末,生存下来的人口估计刚刚超过100万。美国的印第安人在1920年降到了35万的低点,很多部落完全消失。夺取印第安人生命的最直接杀手并非欧洲人的枪炮,而是他们带来的疾病。当哥伦布抵达新大陆时,欧亚大陆已经与多种致命传染病斗争了数千年,人们产生了一些抵抗力,而且也找到了治疗的方法。但是,美洲印第安人几乎与这些疾病完全隔绝。西班牙人在征服美洲的时候将这些疾病传入新大陆。天花、霍乱、腮腺炎、麻疹、淋病和黄热病,这些早已被欧洲人适应的疾病对印第安人却是极具杀伤力,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几乎完全没有抵抗力。比如欧洲人当时的天花病死率只有10%,而印第安人则高达90%,天花成了欧洲人征服美洲的同盟军[16]。

同样,在英国人入侵澳大利亚的时候,天花等传染病也成了最得力的同盟军,1789年,与新近到达悉尼港口的英国定居者为邻的澳大利亚土著人当中,暴发了天花流行,并向内陆扩散。据英国人估计,当时这场天花杀死了50%的土著人。此次大流行可能是澳洲土著遇到过的最大一次“人口地震”[17]。

就是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改变了世界人口格局,一方面因为从美洲引入红薯、玉米、土豆、南瓜等高产作物,减弱“左手”在欧亚大陆的强度,使得欧亚人口激增;另一方面又将天花等烈性传染病传入美洲,增加“左手”在美洲的强度,而这种疾病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单向的,也就只是从欧洲到美洲,唯一一种可能从美洲传入欧洲的疾病是梅毒,而欧亚大陆人受到的影响也要小得多。“左手”引起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短短几十年时间美洲大地就换了主人。

可见“左手”可以短时间就改变世界人口格局,而现在“右手”对世界人口格局的影响与当年的“左手”不相上下。如果生育率下降的趋势不能得到有效的逆转,欧洲和日本人口将在100年之内下降一半。而拉美裔和穆斯林人口比例将不断增加。各国对上帝之手躲避唯恐不及,而中国却主动送上门去。

人类起源非洲的同一祖先,民族的形成往往是从一元到多元,然后从多元再到一元。首先是人种的形成,其次是民族的分化,然后是民族的融合。最近数千年来民族的融合多于民族的分化。中华民族的形成也不例外,先是分布于黄河流域的多个部族互相融合形成了华夏族;之后华夏族又融入其他多种族群(基本也是炎黄子孙)而形成汉族。汉族的形成始于春秋,完成于汉朝,因此称汉族。全球化是今后的历史的趋势,小民族的被融合是不可避免,人种之间的差别也将变得越来越模糊。

但综观历史,民族融合过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相反还充满痛苦。文明的传递具有“血脉性”, 家里条件再苦,孩子还是觉得留在母亲的身边最安逸。历史上产生过无数文明,但是大多被历史的风雨所湮灭,现在是为全球化建立规则的时候,现在的幸存文明已经站在最后的冲刺跑道上,人口是文明的载体,有足够的人口并且策略性地参与才能将我们的文明烙印刻进新的规则,否则将来只能被动地适应别人的规则而承受痛苦。

参考文献

1.历代人口数目简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http://agri-history.ihns.ac.cn/history/renkoubiao.htm
2.万国鼎.《中国历史小丛书·五谷史话》人民出版社1962年http://agri-history.ihns.ac.cn/agrobiology/wugushihua.htm
3.周同. 被瘟疫灭亡的明朝. 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812&BigClassID=16&SmallClassID=93&SpecialID=49
4.黄启臣.明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度发展http://gb.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doc/docDetail.jsp?docid=100151090
5.王思明. 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3762&BigClassID=16&SmallClassID=16&SpecialID=93
6.化学肥料的发明与应用 http://novel.jschina.com.cn/hanyuwenxue/jiswx/jishiwenxue217.htm
7.Nicholas Eberstadt. Doom and Demography. http://www.wilsoncenter.org/index.cfm?fuseaction=wq.essay&essay_id=162417
8.潘锋.传染病:人类不可承受之痛 科学时报 10月24日http://www.cas.cn/html/Dir/2005/10/24/13/56/02.htm
9.How Much Does It Cost To Have Kid? http://www.channeloklahoma.com/family/2600672/detail.html
10.Single, childless Japan emerging. http://www.cnn.com/2003/WORLD/asiapcf/east/07/16/japan.singles/index.html
11.Catastrophic drop in births in Japan. http://majorityrights.com/index.php/weblog/comments/catastrophic_drop_in_births_in_japan/
12.中国不育不孕情况:www.cctv.com.cn/program/zgrk/20050831/101649.shtml,www.cctv.com.cn/program/zgrk/20050831/101652.shtml
13.科学家惊讶发现精子也有团队精神http://www.people.com.cn/GB/keji/1057/2625621.html
14.小泉呼吁国民提高生育率用词闹笑话http://news.163.com/06/0601/07/2IH0CCDO0001121M.html
15.LEWIS LORD. How many people were here before Columbus? http://www.usna.edu/Users/history/kolp/HH345/PRE1492.HTM
16.传染病打败印第安人? 新京报 http://news.thebeijingnews.com/0582/2006/05-21/018@181761.htm
17.世界瘟疫史http://gb.chinabroadcast.cn/3601/2005/07/21/1266@631375.htm

做人的沉着应战


上海知青L ,原水稻连农工。他身体非但不是强壮的,而且患有比较严重的 疾病。按理,他是可以避免上山下乡的,可偏偏被分在水稻连当了一名农工。


勤勤恳恳地劳动,决不以身体不好为由而要求减轻劳动,尽管他确实需要照顾, 甚至根本就不该上山下乡。


他为人谦虚谨慎而不张扬


也从不在领导或别人面前 打任何人的小报告或说他人的不是


相反当别人在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提供恰当地帮助,自然这种帮助必须是有分寸的


那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兄弟“义气” 他是既不敢做,也不能做,更不肖做。因为“干好自己的事”是他为人的准则。


因此在农场都是初出茅庐不谙人事的知青中,他的老练和沉着就显得格外突出 (现在想想,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愿意“为朋友两肋插刀”?我很佩服L 知青当年 就有的稳重和沉着)。


知青L ,在农场里的最终职务是孟定农场第6 分场的副场 长。知青L ,虽位居第6 分场副场长,想必他也不会安心农场,因为他明知自己 的身体是不适宜在农场“坚持到底”的,但他更知道,“上山下乡”是国策, “国策”是不会因为知青们的不安心而改变的,而且他身为副场长的身份,更不 容许他有依附普通知青的言论,因此,每当知青们在他面前流露出不安心农场的 思想时,他就抱着听天由命的心态,总是找借口离开或者作某种“你们的牢骚是 徒劳的”之类的暗示。可贵的是,在各种场合他总是尽量避免作扎根表态——除非不得已时也是轻描淡写、顾左右而言他——知青L ,他比一般知青要来得更为 成熟和稳重。

知青的怨, 农民的怨


知青的怨言, 农民的怨言

--


庚戍三十年祭
                 董浩

  “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
利用,给黨、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黨历史上具有深
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一九七六年十月以来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
面,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命’中及其以前‘左’倾错误。”

  ——摘自《中×中央关于建国以来黨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1 章

  庚戍年4 月8 日(公元1970年5 月12日)中午,上海北站又一列知青专列满
载着哭声沿“沪昆线”缓缓启动了。专列上的乘客包括76名上海市长风中学1969
届的初中生,他们此行的最终目的地是中缅边境的一个山间的小盆地——孟定。

  “上山下乡”作为一个政治运动而波及整个国家,这在国际史上都是绝无仅
有的。它的发生、发展,是有着极其深刻的政治历史背景。

  它的源头最早可以追述到20世纪30年代末的延安时期。当时先进的青年学生
为了理想,从各大城市奔赴各解放区,切切实实地走进农民的生活,既向后者传
播文明,加快了抗日战争的步伐和革命事业的发展;又向后者学习同生存有关的
技能,以改造自身的小资产階級思想从而真正成为后者中的一员。因此,毛澤東
主席在他著名的《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高度评价了他们的精神。他指出:
“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
准,那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这
篇文章和他以后关于这方面的讲话成了指导新中国知青运动的经典理论。

  3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青们由于革命的成功,他们也成功地实现了自身的价
值。他们是胜利者。

  50年代末,毛澤東主席对回乡知青大加赞赏:“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
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大有作为”无疑是个充满信心的热切期待,它至少确
立了知识青年与工农階級地位平行的精神地位。

  60年代中期的上山下乡就初露了后来知青运动的端倪。虽然没有“接受再教
育”的口号,但已开始从自愿转为对知青带有半强迫和惩罚的性质;因为涉及的
对象都是出身不好的中学生,在上海,多数人的去向是新疆。

  “上山下乡”由学生的自发行为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政治“运动”,是不
能不提到“文化大×命”的。

  始于1966年的“文化大×命”到了1968年的份上,老人家以他虽已垂暮而仍
犀利的洞察力已痛苦地发现了自己所作决定的轻率:“×革”已违背了他发起这
场运动的本意,而显出它本身的丑陋。1966年以来,全国初中、高中(包括部分
大学的)各届毕业生急待就业安置,而各企、事业单位又处于几乎全面瘫痪的境
地。无力接受和安置变得狂妄不羁的红卫兵。因此,这些“红卫兵”的出路便提
到议事日程上,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对农民是情有独衷的。如果把目空一切的他
们交由他信任的农民兄弟来看管,利用他们的保守来遏制学生们的不安份,显然
是个好办法。而这种“分而治之”则被冠之“一片红”的美名。

  60年代末,毛澤東同志鉴于国内政治、经济等各种形势,终于在1968年12月
22日提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各地农村的
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的口号,而且去向必须是“老、少、边、穷”的地区。事
物的发展在这里起了质的变化。“从大有作为”到“接受再教育”,知青运动历
史性的演变,决定了知青命运悲剧的必然性。

  至此,尽管农村的天地依然广阔,但“接受再教育”的知青却注定没有“大
有作为”的可能。与他们30年前的前辈相比,他们是彻底的牺牲品和失败者。倘
若他们的失败仅止于此,那他们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人们将看到在今后漫长的
岁月里,他们的劣势和痛苦将以更大的失败出现。

  出生于癸已年~已未年(公元1952~1954年)这个年龄段的绝大多数是当知
青的,他们几乎可算共和国的同龄人。而刚刚成立的共和国对比她稍后诞生的这
一代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她用她认为最好的方式呵护着培育着这代人。祖国的
花朵在精心的呵护下茁壮成长,他们怀着“等我长大了,要把农民当”的美好理
想,背上书包,去学做共產主义的新农民……

  1969届初中生是这个年龄段的集大成者,丙午年(公元1966年)他们唱着
“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的《少先队队歌》读完了小学,
但“文化大×命”也如火如荼地开始了。他们一出小学校门,就怀着无比的赤诚,
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的滚滚洪流中。这时,领袖又
要他们“复课闹革命”。于是他们跨进了中学校门,但一般意义上的学一天也没
上就又出了校门,仅学了几句应景的如“Long Live Chairman Mao”之类的英语,
就美其名曰:“初中毕业”,虽然没有什么毕业证书。

  “初中毕业”了,既然“知识越多越反动”,所以无学可上,而“知识青年”
的桂冠却是必定要带的。这时,领袖的个人意志再次决定了人民的群体意识,因
为他说:“告诉小将们,现在轮到他们犯错误了。”虽然学生们并不明白为什么
“犯错误”也要轮班排队,但想不“犯错误”就要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走“一
片红”的道路。

  领袖希望他们到“三大革命”的第一线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并对他们
寄予无限的厚望:“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
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8 、9 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
身上”。

  庚戍年,“上山下乡”达到高潮,上海每天至少有一趟知青专列发往全国农
村,在整个“上山下乡”运动期间,几乎每个家庭只要有辛卯年~辛丑年(公元
1950年~1960年)期间出生的,就一定产生一个甚至是几个下乡知青。上海的知
青大致有7 个去处:向北有安徽、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向南有江西、贵州、
云南等地。这些地区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老、少、边、穷”的特点。由于领袖的
个人意志决定了人民的群体意识,因此被上山下乡运动裹挟的绝大多数知青是被
动的。从1969年到1978年的10年间,全国下放的城市学生达数以千万计之多。

  当斯时也,国内各项形势持续恶化,加之中苏边境形势骤紧,中央军委决定
以国营农场为班底,在全国建立12个生产建设兵团。这样数以千万计的知青中产
生一个特殊的群体——兵团知青。

  庚戍年3 月(公元1970年4 月)的一天,1969届的初中生被告知去坐落在海
宁路的胜利电影院,听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来“征兵”的动员报告,
1000多名的学生把电影院挤得座无虚席。建设兵团第2 师第7 团的政治处主任向
他们描绘了地处北纬23. 以南的云南孟定是一个盛产热带作物的美丽的地方,生
活上:“头顶香蕉,脚踩菠萝”;终年四季如春,住的是“楼上楼下”,用的是
“电灯电话”;逢着雨季,就是休息,学习。主要任务是:1 、发动当地的人民
开展“无产階級文化大×命”“革革过命的命”。2 、保卫边疆,发扬国际主义
精神,协助缅甸共產黨建立社會主義国家(虽然官方并不鼓励)。3 、在17年来
资产階級路线教育下,他们这一代青年学生受了“封、资、修”的毒害,造成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因此知识青年要到“三大革命第一线”去接受再教育
……。在肩负了老一辈革命家这种殷切的期望后,学生们深感任重而道远而砰然
心动,他们自然是热血沸腾。囤垦戍边、扛枪卫国是何等的光荣和浪漫。一些非
“红五类”出身的人,作为“可教育好的子女”能够有资格聆听这类报告自是黨
组织的信任,积极报名是义不容辞的,而且毫不顾及老母亲们的暗自垂泪,还自
以为是从思想上与本階級划清界限。何况诸如“草帽当锅盖、3 个蚊子一盘菜、
吹火筒当烟袋、抱着娃娃谈恋爱……”等等的“云南十八怪”显得多么的怪异、
诡秘和令人神往?因此,终于在这年5 月的某天,他们登上南行的专列向着中缅
边境的孟定狂飙突进。

  同学C ,自由投资者。他抽着很一般的“牡丹”牌香烟,烟瘾很大。他没什
么别的爱好,不喝酒,不打牌;就好喝浓茶和抽烈烟,这嗜好还是在农场养成的。
“我喜欢外烟,过瘾!但抽不起。要不是怕丢人,我甚至想抽更便宜的,在我看
来国产烟都一样。过去没烟时,树叶我们不也一样抽?现在条件好多了。”多年
不见,加之股市的涨涨跌跌、牛牛熊熊和多多空空使他显得有些苍老和憔悴,言
语间有着明显的自嘲。他抽烟喝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可直到现在依然觉得好
茶好烟不过瘾,如果不用眼看,他不能象一些人那样区分香烟的品牌,至于让他
根据茶的口味来区分种类,那就更别提了。

  “5 月,正是雨季的开始,出上海、进浙赣、入湘桂、上黔滇,沿”沪昆线
“一路冒雨西去,下了火车再换军用卡车,继续西行。在这山路的颠簸5 天里,
吃的是又肥又酸又辣的干肉;住的则是睡在仓库的水泥地上的回潮的干草上,连
脚上的鞋也湿漉漉地穿了5 天。对了,有个女孩因一脚踩进泥泞,拔出脚时,一
只鞋没了,她就这样一脚鞋,一脚光地在别人的扶持下才直抵目的地,娇嫩的小
脚自然是血肉粘连。”我为他惊人的记忆力而诧异。“你一定感到奇怪,这么小
的一件事我都记得住?”他抬眼看定我。的确,我们这30年来经历了太多的风雨,
可有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总是挥之不去。话又说回来,在宏观的人生中什么是大
事呢?

  “一路上纷纷扬扬的雨始终追随着知青。透过雨帘,泥泞的盘山路两边,弥
望的是一片红土地,寸草不生。由于雨季,山地大面积滑坡,经常的情况是卡车
仅三只轮子着地,紧贴着悬崖小心翼翼地驶过。这时我的心开始逐渐下沉,现实
环境的险恶把原先想象中的荣耀与浪漫击个粉碎,突然产生象俄国”十二月黨人
“被流放的感觉。在连续的降雨停止时,一大批疲惫的孩子也穿越了千山万水,
终于到了边境小镇——孟定街。”

  孟定,云南西南部山间的一个小盆地,像一颗绿色的明珠镶嵌在从山峻岭之
中。这种盆地在云南叫坝子。它隶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耿马,《辞海》的记
录:旧县名。在云南西南部、南定河流域。元属孟定路,明设耿马安抚司,清属
顺宁府,仍设安抚司,1942年设耿马设治局。1952年改耿马县。居民有傣、佤、
汉、拉牯、布朗、彝等族。产有稻、玉米、花生、茶叶、甘蔗、香蕉、咖啡等。
森林茂密,有马鹿、野猪、孔雀等野生动物。

  “望着简陋的茅草棚和挂在墙上晃来晃去的煤油灯以及地下放着几大盆毛没
刮净的肥肉,还有一大帮围着肥肉淌口水的当地小孩和咽着唾液的大人,我们无
言地抚摸着满脚的血泡。不是说”楼上楼下“吗?不是说”电灯电话“吗?不是
说”头顶香蕉,脚踩菠萝“吗?原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空中楼阁(大
多数知青直到离开农场,住的仍是茅草棚,用的仍是煤油灯),”头顶香蕉,脚
踩菠萝“?原来价格是很贵的。”受骗了,我们被骗了,你们怎么可以如此?从
几千公里外去骗一群孩子呢?也不怕累么?“,脑海里始终在转着这几句话,我
终于忍不住地流下眼泪,由此引来全体的号啕大哭……直到现在,我仍然坚信,
别人越是鼓吹好的东西,我就越不信,这个教训或者说经验,不知多少次帮我认
识事物的本质或接近它的本质。大家边哭边把大肥肉扔在地上……唯有老农工养
的瘦狗在大快朵煦。”

  “现在想起来,我们知青太过分了,会有报应的,在以后的岁月里,别人怎
样我不知道,至少我很怀念那些大肥肉。这些肥肉是兵团老战士舍不得吃而特意
留来款待我们的,听说他们都是原刘、邓所属”二野“部队的,又听说是在追击
逃向缅甸的蒋帮李弥兵团,没追上后就留下垦荒的。

  这夜,我躺在用竹子搭成的床上,透过稀疏的茅草屋顶,可以看得见星空。
与世隔绝和绝望的念头在胸中弥漫而久久无法入睡,耳边听着连里的高音喇叭一
遍遍地播放着老人家的语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
有必要,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或者是雄壮的进行曲。突然,广播
中断了,只听得喇叭里传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广播伟大领袖毛主
席在今天发表的庄严声明”。这就是后来被广泛传播的著名的“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小国可以打败大国,弱国可以打败强国。”提出“现在世界上究竟谁
怕谁?”伟大论断的“五。二零声明”。

  哦!那天是1970年5 月20日。

  虽然他叙述的都是我熟悉的,但仍有一种被震撼的共鸣。C 同学大学毕业,
有着较好的口头及文字表达能力,因此心气孤傲。他颇通法理;擅长策划,行政
和劳动人事管理。但最终一事无成,只能寄希望于股市中赚点生活费。他虽心有
不甘,然奈何?“看来,我要将自由投资进行到底了。”我无话可说,惟有默然。
“自然,投资于股市,也可以算工作,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自然,是风险更
大的事业。”他有点自嘲。同学C 大口大口地吸着烟,沉浸在30年前的岁月里。

  第2 章

  青年学生们怀着虔诚坚定的信念,肩负着领袖的重托,来到祖国最需要他们
去的地方。他们相信自己被17年的教育制度“毒害”了,因此盼望在广阔天地里
脱胎换骨、大有作为,成为一代共產主义新人……

  同学T ,职业:出租车驾驶员。他美丽的妻子Y 同学也是长风中学76人中的
一员。由于油价飞涨,他说挣不到钱。出车24小时,第2 天休息。“知青生活的
艰难是不言而喻的,但总使我牵肠挂肚。”他在农场里把身体搞坏了,回到上海
不久,因溃疡病而被医院切除了80% 的胃。

  “其实我报名去云南,实在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只是因上山下乡是个大趋势,
而云南对当年只有16岁的我们来说只是个概念,到底有多远?我实在是不清楚。
但兵团毕竟是每月发工资,吃大米。可结果呢?并非如我们想象的……返城已20
多年了,可知青生活的10年常常时隐时现地在心里盘旋并烧灼着我。扪心自问,
我好象不记得自己有过很开心和很放松的日子,某种似是而无的负担总是如梦魇
似的横垣在心头而挥之不去。”T 同学苦笑着。“对了,我们连队边上有一条河
……”

  假使在地图上找小黑河,是要失望的。严格地说,它不是河而是一条大山涧,
名为“黑”可河水非但不黑且清冽。沿着河边走,随处可见如铁锈水似的的小水
洼,居懂化学的同学讲,小黑河水含硝量特大,故水质清冽而略甘甜。其口感在
我的印象里决不比现今的“农夫山泉”差。虽然它决不如黄浦江那样可考出许多
典故,因此没人去考,也许也考不出。我想大约因河里到处是黑的大礁石而因此
得名罢。

  小黑河从原始丛林中流来,我没见过苏轼咏过的那种“乱石穿孔,惊涛掠岸”
的壮景,但却领略过小黑河的威势。两岸峭壁大多刀劈斧凿般,崖上巨木参天,
确如李白所叹“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
倒挂倚绝壁”。小黑河水发出巨大的轰鸣,稍远点说话,便要大声喊叫。真奇怪,
这样的小河居然有这样的声威。这里虽没有“惊涛掠岸”,但“卷起千堆雪”却
是随处可见的。一到晚上,两岸一片寂静,只有河水拍岸的声音,喧嚣着向前,
让人感受到大自然那永无休止的步伐。

  小黑河向南流入南定河,这可是条有名的河,在1 :400 万的全国地图上,
它也有一席位。南定河,《辞海》的记录是:在云南西南部。源出临沧县南,北
流至云县勐赖镇附近,再折向西南流,下游在缅甸境,注入萨尔温江。南定河的
流速虽然比黄浦江快得多,但比小黑河可差远了。这两条河互相提携着向西流入
萨尔温江,再进入莫塔马湾。小黑河与南定河的交汇处也象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
汇处一样,有着明显的分界线,此清彼浊泾渭分明。

  小黑河不但清冽,且流速很快,虽然大多数地方水深不过腰部,但人要在水
中站稳也是困难的,可见它的湍急。小黑河有的地方深一些,也就约两米左右,
但极个别处却有着幽深的寒潭,知青们伴着小黑河住了十年,它究竟有多深?谁
也不敢去探险。虽然湍急处通常有滑溜如碉堡的黑礁石或尖利如狼牙的小礁石。
这些幽幽寒潭即使在夏天也似乎冒着丝丝寒气,它看上去水流平缓,但平缓下面
却隐藏着极危险的潜流和足以淹死水牛的旋涡。

  小黑河多礁石,多浅处,因此不能象澜沧江、瑞丽江那样可供些小船通航。
河两岸的摆渡,是以一种颇带原始色彩,把树干掏空而成的独木舟来完成。小舟
没有撑船人,两岸各栓一只,供渡河人自己撑用。倘若此岸有人撑渡而彼岸无人
过来,那么再有人想从此岸到彼岸,要么淌水,要么只有等了。小黑河虽不能通
航,但仍起着交通工具的作用。假如在深山里打猎,碰巧又打到马鹿之类的大猎
物,想把它从大山里扛下来是不可思议的,于是猎人们便把马鹿顺水放下来。所
以当地人都充分利用小黑河的价值,一切都顺流而下。

  小黑河的两岸住着傣族,山上是佤族。在知青去之前,这里的民风十分纯朴。
记得知青刚到滇边时,少数民族无论“普哨”还是妇人,外出时下身自然是统裙,
而上身大多仅穿“内衣”,说白了,就是稍宽点的胸罩而已。可当时的知青一见
她们是多么的惊骇,男生是目瞪口呆,女生则惊叫着别过身去,而少数民族妇女
更用惊诧的目光看着知青:“小汉人怎么了?”现在想起来,当初的女同学心里
一定颇为眼红“她们竟敢穿裙子,竟敢穿胸罩外出。”这些当然让女战友羡而又
慕的了。

  小黑河使坝子富饶,盛产各种热带作物。坝子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天气酷热,
而小黑河总是清凉的。因此无论什么民族,都爱下河洗澡。关于洗澡,古人白居
易就赞过出浴的扬玉环,今人朱自清也有过“如出浴的美人”一句,可见洗澡给
人的美感。而少数民族洗澡,男女间也不刻意避忌,嬉笑玩耍十分热闹,洗澡时
也常发生在我们汉人看来是伤风败俗的事。在知青到后很久,他们才稍有改变这
种风俗,但仍有残余。现在想起来,这种民风或许应该保持下去?但感觉又不太
文明。可“文明”也许正是“文明”人的遮羞布?听说东亚小国日本现在还有男
女同浴的习俗,也许就是受“唐山文化”的熏陶?自然,他们是腐朽的资本主义,
在“欣欣向荣”的我们,这种文化“糟粕”,我们自然是不肖继承的。

  小黑河依旧,但岁月悄然的流失却使小少离家的孩子,男的愈见阳刚,女的
更显阴柔。由此小黑河神秘的面纱上又抹上浪漫的色彩。河的下游是一片以细小
的鹅卵石铺就的滩头,黄昏时男生洗澡,女生洗衣,也很热闹。自然,“文明”
人恪守“文明”的戒律,白天男女是决不“同娱”的。天一黑,小黑河就成了
“爱河”,这里没有黄浦江边那种防洪堤,所以没有站的劳累,也没有黄浦江边
那么挤,恋人们悠然地迎着河谷吹来的清风,顶着朗月或繁星,呢喃娇嗔,相依
而拥。彼此搂着数星星,数萤火。而决无浦江畔情侣身上那种油汗腻腻的感觉,
身上永远是凉爽光滑。显得悠闲浪漫。(自然晚上倘若去查铺,则说不定某间宿
舍的四张床上可抓到三对,剩下的一个一定挤在别的宿舍。)这可是知青的一大
发明,其意义绝对比某连杀猪要激动人心。不知从何时起,傣族的少男少女们也
来此相聚,有别与知青的是,他们偶尔也会燃起篝火,边唱边跳,但与知青们,
此处彼处,互不相扰。

  后来听说师部也知道了小黑河,便想利用小黑河的湍急在河上建电站。按说
这是好事,听说遭到许多知青和老乡的反对,究其根源,无非是少了个“恋爱角”
……电站终于没有建成。

  “现在想起来,还是不太明白人们对小黑河的微妙感情,那个年代,在那片
没有娱乐的地方,人们宁可不要代表文明的电,也要这种原始的‘娱乐场所’。
咳,也不知现在电站建起来没有,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要小黑河上建电站,必先
给人们精神满足,这是不是又一个奇怪现象?到底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
不是说物质第一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T 同学的神态看上去有些伤感。“其实,只要是上山下乡,都一样……那管
什么南方北方。”

  无论白雪皑皑的北国,还是瘴疠笼罩的南疆,抑或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
草原,从盐碱满地的江淮大地到贫瘠崎岖的云贵高原,从泥泞的沼泽到深山密林,
举凡大田、河滩、窑场、胶林、工地,到处可见衣衫褴褛的兵团知青们瘦弱的身
影。这些轻信和无知的少年莫名其妙地承担起社会和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他们
血气方刚,认真体验着农民的贫穷和艰辛,苍白的精神世界使知青们极其虔诚地
“改造”没什么可改造的世界观。他们极具使命感地毫不怜惜自己,如苦行僧似
的“修炼”着向体能的极限挑战。兵团知青们披星戴月地脸朝黄土背朝天地把旺
盛的青春精力发泄在无功的辛勤劳作上。

  相信大多数知青都能背出这样一段话并把它作为人生的坐标:“人的一生应
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而悔恨,也不会为碌碌无为而羞
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
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在这种纯真思想的支配下,他们狂热地崇拜
和渴望成为英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里得到巨大的自由和扩张空间。尽管领袖
无数次告戒他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
的英雄。”可“英雄”在成为一呼百应的英雄之前,不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你、我、
他吗?而且二千多年前的陈胜、吴广更对他们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
“英雄不论出身”、“豪杰出自草莽。”的思想极大地鼓舞着大多数成为兵团知
青的学生。他们希望用青春塑成一座无怨无悔的纪念碑。

  第3 章

  凡是当过知青的,都知道黑龙江有个上海知青金训华,他为救几根被大水冲
走的木头而牺牲,被追认烈士,因此名动天下;凡是当过知青的,都知道云南出
个上海知青朱克家,他深入大山里的村寨而终成“正果”,官运亨通,所以华夏
扬名。他们正是这种疯狂的献身精神的典型代表。(朱克家后来成了“四人帮”
的爪牙,此乃后话)

  回顾那段并不久远的历史,其实人们心里都明白,为上山下乡贡献生命,贡
献青春的又岂止金训华、朱克家?更多的年轻生命和本应辉煌的青春已经在默默
无闻中被湮没、被浪费、被遗忘。

  云南,最艰苦的时候莫过于雨季,知青们顶淫雨、踏泥泞——插秧、收割,
开荒、植胶,干得腰也直不起,直至跪在泥泞里继续到昏厥。由此在凡有知青的
地方都涌现出许多“钢汉子”、“铁姑娘”。他们的虔诚使他们可以自豪地大声
宣布:“哪里最艰苦、最危险,哪里就有我们知青”。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2 师第7 团农田大战指挥部始建于癸丑年(公元1973年)。

  第7 团是以种植橡胶等经济作物为主的农垦团。粮食供应由国家调拨和自产
自供相结合。“农田大战指挥部”組建的原因是由于盲目地毁林植胶,造成大面
积水土流失,加上辛亥年(公元1971年)“9.13”林彪的垮台,“副统帅”的
“大力发展橡胶,满足祖国建设的需要;大力发展热带作物,满足中国人民的需
要。”的口号理所当然地被批判和遭屏弃,由此大规模毁林植胶因此停止,但各
营的人员就显得过剩。各橡胶连除了必要的胶林管理,大多数知青几乎无工可出,
这对精力旺盛的知青来说,不出工或者少出工可工资并不少,这自然是好事。但
无形中滋长的各种不安定因素,却更使各级领导忐忑不安。为求粮食自给,尤为
重要的是,可以使富余人员得到安置,以便“再教育”向纵深发展,因此报请上
级批准,团黨委决定完全按照南泥湾精神組建由副团长担任指挥长的“农田大战
指挥部”(简称指挥部)。开发南定河沿岸的芦苇荡,提出“把芦苇荡建成米粮
川”的口号。

  “指挥部”以第7 团第5 营的2 个水稻连为基础,各类人员,各种机车、农
业机械以及其他设备从其他各营抽调、补充。“指挥部”下辖9 个连级单位,沿
南定河北岸一字摆开。各连的番号由原所属营的序列命名。比如由2 营各连抽调
来的,就混编为指挥部2 连等等。“指挥部”組建伊始,依照“先生产,后生活”
的南泥湾精神传统,各项生活环境、劳动条件、劳动强度均异常艰苦,但艰苦的
条件也确实为一些“虔诚”改造的知青提供了从普通知青成为知青干部的“崭露
头角”的机会。那时的他们也许并不知道古圣贤曾有过这样的话“天将降大任於
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此微言大义的话可是耳熟能详的。虽然两者在
当时都是被打入批判之列的。

  大面积开发芦苇荡,是一项异常艰苦和近乎“残酷”的劳作。一眼望不到边
的芦苇荡有着近乎沼泽般浅处没膝、深处没腰的淤泥,头顶着热带雨林的烈日,
一脚下去是热腾翻泡的水汽蒸腾,由此,手脚被锋利的芦苇切口割伤和在密不透
风的芦苇荡里泡得下肢发白或浮肿或昏厥晕倒,实在不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由
于毫无起码的劳动防护,使人们随时都要提防和忍受着沼泽里野蜂、蚊子、毒虫、
蚂蝗、蛇螨的袭击。

  开发芦苇荡初步的工作是首先把芦苇砍倒,再把砍倒的芦苇翻晒干后烧掉,
然后开挖排水沟,最后再一锄一锄地翻挖出土里成片成团的芦根……由于没膝的
淤泥,机车不能下去,因此,砍芦苇、翻晒芦苇、挖排水沟、翻挖芦根等工作全
由人工承担。

  上海女知青N ,原水稻连农工。她出身于非“红五类”家庭,在“×革”中
她家受到很大的冲击。“我们这种家庭出身的人是很受歧视的,为了证明自己是
‘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为了不再受歧视,改变自己的政治命运,为了我的下一
代或者下下一代可以不受歧视。我是真心希望能有脱胎换骨的机会。当初北方局
势吃紧,因此我报名去黑龙江兵团。在插队、国营农场、和建设兵团之间,我选
择兵团是因为它是军事化组织,更有利于我的锻炼,而并非看中兵团是拿工资的。
但因出身问题没被批准,才退而求其次到云南兵团。——我们是内控对象,是被
有限使用的。”

  她的脸上带着一些沧桑,但仍保持着与现在年龄不太相称的朴素的性格。

  她对组织上不因为家庭出身和有机会洗脱与生俱来的“原罪”,批准她参加
边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激动不已。她坚信黨的“有成分论,但不唯成分论,重在表
现”的“给出路”政策,坚定地信仰共產主义,因此她比一般知青更积极地改造
自己。指望能够加入光荣的中国共產黨,籍以此证明黨提出的“出身不由己,道
路可选择”的政策的伟大。

  劳动中,她自动抹去性别差异,把女性的柔美封存在心灵深处。与男知青并
肩战斗,其劳动强度甚至让男知青自愧不如。“你们男知青以为割谷是轻活吗?
那好,我与你们一起掼稻、扛粮包,你们认为稻田里薅草是轻活吗?那好,我与
你们一起去砍芦苇荡。”为了防止野蜂、蚊子、毒虫、蚂蝗、蛇螨叮咬和钻入,
她就把裤脚袖口扎紧,一样光脚踩在尖利的芦根上……哪怕是例假期间,她也毫
不啃声地下到有着齐膝深淤泥的芦苇荡里挥动钐刀,“实在干不动了,便跪着干
……”腰酸得好象断了似的。“以至许多男知青都”忘了“她的性别。在日常的
生活中,她大批”资产階級法权,“尽一切可能与老农工打成一片。因此她在”
指挥部“范围内是比较有名的”铁姑娘“。最终被上级任命为水稻连的副连长。
但当时的黨组织还是以”有成分论,但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的理由继续考验
她的忠诚……直至大返城,她还是没了却自辛亥年(公元1971年)以来的心愿。

  “其实,由于土质的关系,芦苇荡最终还是还给了芦苇荡,并没有变成水稻
田,我们的辛苦都白费了。我真不明白,团部那些决策者不都曾经是农民吗?居
然不懂什么样的土质可以种水稻。看来开发芦苇荡的意义确实在于它的政治功能。”
当年的女知青N 副连长看着她那双曾经掼稻谷、握钐刀的手苦笑着。“现在不是
号召‘退耕还林’吗?我们那时早就办到‘退耕还荡’了。”一本正经的“铁姑
娘”居然也会说一些具有黑色幽默的话,我真是有点诧异。

  回上海后,她被安置在街道服装厂,客观环境的变化,并没有泯灭她心中对
黨的追求,坚信共產主义的信念一如当年。在接受了15年的考验后,终于在丙寅
年(公元1986年)那个迟到的春天,当年的女知青N 终于实现了自己长久以来的
理想。她站在庄严的黨旗下举起了拳头向黨宣誓:“为共產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

  只要说起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人们的头脑里至少会有“橡胶+ 武装”这2 个
概念。

  第7 团第4 营5 连是全团唯一的武装连。所以军事化程度最高。它地理位置
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孟定坝的地形特点是东西长,南北窄,连接内地和
边境的的公路从5 连门口经过。如果从边境到内地的角度或从军事角度看,5 连
的是前面当地驻军的一个教导队,后面是驻军的指挥机关。因此5 连与驻军遥相
呼应,从而构成象征意义上的3 道“防线”。同时5 连还拥有全团最好、最成熟、
最符合标准的样板橡胶园。一棵棵橡胶树整齐、茁壮、挺拔。如果你是在炎热的
酷暑里身处这样平坦的橡胶园时,浓重的绿荫使人顿消暑意,倍有有心旷神怡之
感——当然倘若你只是去游玩或者观光——所以无论兵团、师、团、营或者兄弟
师团再或者是哪个“知青慰问团”的哪级领导到第7 团或者第4 营参观、视察、
检查或取经交流什么的,团营首长都会建议他们要去5 连看看。因此从某种意义
上说,“橡胶+ 武装”这2 个要素使该连具有外人心目中的真正意义上的“云南
生产建设兵团”的特点——正是这个,吸引着城里的学生。因此5 连是第7 团或
者第4 营的样板和招牌。

  由于5 连的特殊性,因此在人员的组成上,领导机关还是颇动了一番心事。
首先,与第7 团大多数连队的知青都来自同一学校不同的是5 连的知青来自不同
的学校——这样知青就不太容易组成“小圈子”,其次,凡是分配到5 连的知青
看上去相对“乖”一些——这样的知青就容易领导而不至于出乱子。事实上,5
连的知青也确实不太与别的连队知青很密切地交往。他们走到外面,也总有着一
丝潜在的荣誉感和优越感。(顺便说一下,全云南农垦系统的知青中出了2 个地
师级的高级干部,5 连的成都知青唐朝明就是其中一个。他离开农垦系统前的最
终职务是临沧农垦分局副局长。最近听说唐副局长在成都开了一个上海人俗称
“阿诈里”的皮包公司,现正被警方通缉)

  “你看,那是我当年的照片。”T 同学的妻子Y 从相册里小心翼翼地抽出一
张有点发黄的用当年老式的120 相机拍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Y 同学英姿飒爽,
肩挎冲锋枪,一手虚扣扳机,一手遥指远方,稚气的脸上满是严肃,作“提高警
惕,保卫祖国”状。应该说,照片上的Y 同学确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个年代所
具有的“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时代特点。

  5 连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是在一次全营植胶大会战的动员大会上。会场内
各连按序列坐好,会场四周则是由5 连荷枪实弹的游动哨。在那个讲求人海战术
的“大呼隆”年代,各种各样的“大会战”层出不穷,已经不能激起知青们的任
何激情。因此这样例行公事的动员大会搞得如此夸张,实在叫人感到好笑和滑稽。
无怪乎这些知青组成的游动哨在遇见熟人时难免露出尴尬的笑容。

  应该说5 连的知青与其他连队的知青境况从宏观还是看,大致上差不多,但
他们的各项状况比起其他连队的知青,还是要好一些。门口就是公路,因此出行
方便,全部住瓦房,知青宿舍完全按标准——3 、4 个人一间,而且伙食条件也
相对比较好,只要5 连没菜了,团部或营部就会从别的连队调拨,而不象其他连
队那样没瓦房就住草房,没菜吃就喝盐水。就劳动条件而言,5 连的橡胶园是名
副其实可以称为“园”的橡胶园——而其他各橡胶连的“橡胶园”根本就是“橡
胶山”。所以5 连的知青在劳动中不用很费力地爬山。这种“园”的优势特别是
在雨季里的割、收胶时就更明显地凸现出来。

  与其他工种相比,割胶、收胶是一项强度不太大的劳动,一天的工作时间也
就是4 ——5 个小时,它的特殊性在于橡胶产胶的高峰时间是凌晨4 、5 点钟—
—上午9 、10点钟。黎明时分,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头带电石灯的胶
工们已经穿梭在橡胶林中割胶了。与其他连队的胶工在没有一丝亮光中爬山相比,
5 连的知青可以舒服地行走在平坦的胶园里而少了些许被绊被摔的担心。如果是
雨季,这种优势就更为明显了,别人要小心翼翼,一步三滑地上下山,更何况在
收胶后要挑2 大桶胶水下山?因此5 连的胶工是不会有这种提心吊胆的。

  “你们说的不错,试想一下,在漆黑平坦的橡胶园里,踩着被露水湿润的土
地,在清新的空气中只看见星星点点的电石灯在移动着,好象挺有诗意的,对不
对?”曾经是5 连胶工的Y 同学有点愤愤不平:“可当我们频繁地在半夜里突然
被紧急集合的哨声从床上叫醒,全副武装地进行战备拉练时,你们却在做着美梦
……特别是下着大雨紧急奔袭芦苇荡,而且还要在沼泽里趴上几小时,忍受着蚂
蝗、毒虫的叮咬……再赶回来……拖着满身的泥浆,根本来不及换衣服就去割胶
……就拿上山‘砍岜’(大面积毁林)挖穴(植胶)来说吧,你们只要带好个人
的必需品,而我们还要带上十多斤重的枪并看管好……真是麻烦……万一枪被谁
偷了,那可真是要命了。”当年的女兵团战士象冲锋枪射击似的,对着我和她丈
夫T 同学说了一连串的话。“果然厉害。”我们相视一笑。

  公平地说,5 连的知青在生活条件、劳动强度等方面,虽然要比其他连队的
知青略好一点,但他们的另一种辛苦,的确同样是其他连队的知青所没有的。

  原本粗砺的锄把、刀把、斧把等一切工具与原本光滑柔润的手掌发生了相反
的变化——前者光滑了而后者粗砺了。但两者能量互动产生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却
没有出现,于是知青们开始明白:知识与这种带有惩罚性的原始劳作的价值在一
开始就发生了颠倒,劳动价值在于扼杀知识和窒息人的思想而不在于创造使用价
值。由此,知青们的思想和心灵怎不产生欲哭无泪的感情?并开始怀疑“接受再
教育”的真正含义。

  ——历史在这里开了倒车。

  同学M ,职业:港务公司报关员。多年来生活的磨砺,使他对一些事看得比
较淡薄,已经很少有使他激动的事了,但惟有知青生活恐怕是极少数的例外。

  在乍浦路的小酒馆里,他有些微醺。“你还记得那次我们在山上伐木遭火灾
吗?结果一根原木都没运下山……真是浪费啊!……”

  这是滇西南的一片莽莽的原始森林,在这片终日幽暗。潮湿的山林中,有间
简陋的茅草棚,那是十几个兵团战士安在人迹罕见的丛山峻林中的“家”。这个
家没有墙,四周用塑料布胡乱围着,地上满是痰迹。烟蒂等,一片狼藉。屋角,
一大段檀木发出幽蓝的火苗,既驱蚊,也是火种,还兼照明。一到晚上,满屋香
烟袅袅,蓬壁熠熠生辉,火光把十几个身影投到各处,光陆怪离,恰似十几尊罗
汉。这环境丝毫不亚于当今任何一座庙堂。森林中决无许多童话里常见的那种小
白兔。梅花鹿或者燕语莺声。周围除了满鼻子的霉味和一耳朵麂子单调、凄凉的
悲鸣外,便是一片死一般的寂静了。

  因为雨季,公路塌方,给养送不上,他们自然下不去。以为天的食也日见告
罄,烟抽完了,但枯树叶食之不尽,用《红旗》裹着一样咂叭,条件如斯,可兵
团战士仍然胸中揣红心,手里攥大斧,砍伐那无尽的栋梁。

  原木横七竖八地躺在坡上,谁也不愿想一下,这些木料怎样运下山,似乎这
些树木的被伐,“凶手”决非知青。倘若谁敢提这问题,准遭一顿粗俗的恶骂。
全麻木了。

  “你知道放倒一棵直径60厘米左右的树,要砍多少斧?”我虽然也伐过木,
可从来没计算过。“告诉你,大约要全力挥动800 次左右的斧子……那还是普通
的树……科学的叫法……对了,该称乔木吧?砍那些特别硬树的就不止这个数喽。”
他脸上带着恍如隔世的神色。

  当黑夜牵来一抹晨曦并把它涂抹在峻岭之巅时,当十几条睡眼惺松的汉子晃
动着疲惫的身形,走在崎岖的山道上时,他们都已等待着太阳升到头顶,等待着
太阳落到山那边。在远离家的工地上,汉子们都在等待开饭信号,枪声。墨客们
常用“万山丛中一点红”来描绘他的思绪,而知青的思绪之所系,仅是草棚的颜
色,褐黄。它尽管脏,遍地痰迹和烟蒂,没有床,都睡在泛潮的干草上。然而它
是我们的家,无论走到哪里,心里总记挂着它。哪怕翻过这座山,就算出国了。

  当落日的残辉还挂在树梢时,他们披一身晚霞,嘻笑打骂着回家,人虽未到,
心却已在灶前狂吞猛咽了。

  命运也许是有的,要不,怎么非在这天粮食完了?他让炊事员去采竹笋,可
他们的家却被毁了,烧得真干净,真痛快。人为的麽?或者是那段檀木干的。十
几个挎枪执斧的汉子围着焚尽的家,恰似那一根根残留木桩。“鸣枪”,他低沉
地说。“哒……”冲锋枪朝天射出的火焰,代表了他们极复杂的心理。四周死寂,
与此呼应的唯有那没燃尽的檀木,依然悠闲地缭绕着香烟,酷似大雄宝殿前的信
香,仿佛有谁在冥冥之中为这灰烬祝祷。超渡……。

  “我们走了,离开了这在我们心中留有脉脉温情的家,唯有这满山的被砍断
根部。无法运走的栋梁陪伴着这留在兵团战士心中的家。”

  也许不用多久,这些伟岸的栋梁将化为腐朽,上面将长出美味的菌种,出现
化腐朽为神奇的景象,或者在这片灰烬上将腾起绚丽灿烂的凤凰。我这样想。我
双手合十。“M 同学十分感慨。

  “来!为浪费干杯!”不知道他指的是什么被浪费了?原木?抑或是青春?
或者是桌上的残羹剩菜?他一仰脖把半杯的残酒灌进喉咙。

  第4 章

  随着知青的大批到来,同样是大批的现役军人进入兵团,担任了连长以上的
全部正职干部。生活和劳动是如此艰难,但知青们的精神却更倍受蹂躏。兵团的
各级领导在各种场合不断地在提醒着知青们:你们是“二劳改”,要生存,只有
“黨叫干啥就干啥”,因为在兵团,干部就是黨,至少是黨的代言人。——能够
任意地摆弄城里的学生,特别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把城里的姑娘抱在怀里,“各地
农村的同志”当然欢迎他们去,而且多多益善。

  青春,是一个美丽的字眼,在人类的思维定势里,它是短暂的。惟其短暂,
所以才愈见耀眼。它总是与“幻想、单纯、虔诚、灿烂、辉煌”等词连在一起。
看着大街上充满缤纷活力的少男少女们,如同电影的蒙太奇镜头,眼前豪华的景
观大道和健康的少男少女们幻化成当年泥泞的山路和我那些苦难的衣衫褴褛的兵
团知青们瘦弱的身影。我突发奇想,如果把这些少男少女们的青春还原到当年,
那么对知青们来说,青春是什么?他们美丽的青春是与血泪相伴共生的。特别是
“少数女知青”,她们的青春对她们来说,无疑是噩梦,是心中永远的痛。

  上海女知青P 在第一声出工哨子中从睡梦中醒来,她敏捷地换好衣服,直奔
胶林。今天是她从后勤班调到橡胶班的第一次割胶。由于经度的差异,这里的阳
光要比上海晚几个小时。女知青P 深深地吸了一口黎明的新鲜空气,抬眼看去,
一粒粒的头灯像星星似的在胶林的道路上曲曲弯弯。她感到景色美极了。“疑是
银河落九天”,女知青 P的头脑里突然出现这样的诗句。渐渐地星光稀疏了,一
个个钻进密密的胶林,四周寂静无声。要是以前,作为“臭老九”家庭出身的娇
小姐的她,是一定不敢在漆黑的黎明来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密林中的。她由衷地感
到自己确实得到了锻炼。昨天听了连长关于要发展新团员的动员后,就连夜写了
入团报告,准备在割胶后交到连部。

  P 的林段在山坡上,她稍微喘了口气,抽出锋利的胶刀开始工作。她割得很
认真,但这并不影响一颗由于年轻而不会停歇的大脑在跃动。出身于非“红五类”
家庭的她是自愿从十里洋场来到偏鄙的西南密林中的,这里的传说和神秘吸引了
不少和她同样年轻的少男少女,他们怀着改造自己和改造边疆的志愿离开家乡,
把青春和汗水洒满红土高原。是的,这里很艰苦,但她觉得这里的一切都还不错。
尤其是那个面和心善的现役军人连长,对知青,尤其对女知青们关怀备至。

  上面一层林带传来“悉悉梭梭”的轻微响声,她的心一下子缩紧了。听说附
近经常有野猪出没……P 哆哆嗦嗦地抬起头,上面林带有一团光亮向她这里移动。
她看出来了,是连长在帮她割胶。她放心了。连长几乎天天出现在各个林段中,
检查生产情况或帮助生手、慢手割胶。由于她是新手,因此对连长帮她割胶,P
是十分感激的。在连长的帮助,她比平时快一个小时割完了胶,连长邀她在胶林
的一块空地上休息一下。他把挂在腰上的雨布铺开,自己坐下后,让P 坐在他的
身边。P 正想找机会想向连长递交入团申请书,于是驱赶了一下蚊子后,坐在连
长身边……一只有力的手爬上她的脊背,似乎在帮她驱赶什么,她很感谢,侧脸
冲连长笑笑。连长也在笑,眼中燃烧着一股P 从未见到过一团火。她不太明白连
长为什么会这样笑,可当连长的手挪到她胸前时,她顿时吓呆了……

  事后,连长向她许了不少愿,入团、入黨、提干等等。P 本来可高声呼叫,
但她不敢。连长的权势,红领章、红帽徽的尊严,给出身于不好的她的心里压力
太大了,以致于觉得如果她大声呼救,人们反而将指责她在勾引现役军人……

  不多久,女知青P 被调离了割胶第一线,担任连部文书,再也不用天不亮就
直奔胶林,但她却从此沉默了,再后来,在大返城前夕她走“招亲”的路离开农
场……从此,她没有了音讯。许是她故意要割断与云南的一切联系?

  云南兵团的知青们初到边疆时,口味特别挑剔,不吃肥肉,不吃生、腥、膻
味的东西。但过不多久,个个就如狼似虎地扑向任何可以进口的食物,而不管它
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抑或是地下长的。他们守着肥沃的土地,却没什么可吃
的。贫困的物质生活与繁重的体力劳动所需的食品成反比,他们每天就着盐水下
饭,食量大得惊人。无论什么可以果腹的东西都不能从他们嘴边溜走。比如第7
团第2 营某部的知青为吃一顿粥而到十几公里的山下去背米,哪怕因此而消耗几
顿干饭所转换的能量也再所不惜。在这里,吃,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功能,而成
为一种目的。为咀嚼而咀嚼!此时的知青正是生长发育之际,但毫无营养补充,
饥饿之下,便或去掏老职工的鸡窝,或偷着宰杀连里的牲畜。偷窃的对象也从老
农工、公家财产,发展到少数民族的村寨、地方上的供销社、气象站……实在没
有油水,就冒险到缅甸去走私罂粟油。

  地处北纬23o 附近的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2 师第7 团驻地的孟定有一条河,
取名“南定”。南定河平时夹着泥沙缓缓西去,十分温顺。远远望去,就象一条
土黄色的毛毯蜿蜒地铺在绿色的坝子里。倘若是雨季,那么其狂暴是人见人怕的。

  丙辰年5 月13日(公元1976年6 月10日),是雨季里的一天。农场为纪念领
袖畅游长江10周年而组织知青在南定河武装泅渡,距离是10000 米,犒劳品为一
只猪肉罐头,知青们为这只罐头而雀跃报名。

  为那次泅渡,场部特意在水流较平缓的河段组织了2 天的训练,知青们很是
努力,生怕被淘汰而与猪肉罐头失之交臂。因此方阵基本保持不散,排演结果大
致使垦区首长满意。

  正式下水的那天,场部后面的河滩上红旗猎猎,雨随风势,打在身上感觉凉
凉的。湿衣服贴在身上,在风雨中不时会打个哆嗦。既然是武装泅渡,站在方队
里的知青个个都背着包在油布里的3 截碗口粗的竹筒(既是救生工具,又象征背
包),在风雨中听坐在雨棚里各级领导、知青代表的动员或发言,颇为庄严肃穆,
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气势。

  “其实,真是很危险的,你沿南定河走过吗?噢……南定河多弯道,湍急的
河水把弯道处的河岸冲塌,岸上的不少大树都倒在水里,万一急流把人冲向某根
被折断树杈,那结果必定是惨不忍睹的。”30年后的今天,G 同学说道:“因此
下水不多久,方阵就冲散了。背着3 截竹筒,淹死自然是不会的,但被冲走的危
险是存在的——自然冲到缅甸是不大可能的。”G 同学还是那么幽默。“别人怎
么上岸,我不知道,我是默诵着毛主席‘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
取胜利。’的语录挣扎上岸的……居然为一只罐头从而把可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
的危险抛至脑后……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可思议。这是不是叫……什么来着?…
…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行动,对吗?”他苦笑着边摇头边向我发问。

  如果你去问任何一个曾在云南当过知青的人,到气候炎热潮湿的云南后,过
的第一关是什么?知青经历在他们肉体上留下什么痕迹?他们一定会告诉你,是
水土不服。如果他们愿意,他们一定会撩起裤脚,让你看看他们腿上的大面积因
水土不服而曾深烂及骨、触目惊心的深深的疤痕——而这些疤痕无声地诉说着当
年的艰辛。这是云南留给知青们的唯一永远刻在肉体上的纪念。

  在炎热的夏天,当你看见眼前正在走过的姑娘的裙摆下那两条美腿时,你一
定会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你不得不承认,这是都市的炎热中的一道赏心悦目的
风景。的确,哪个姑娘不爱美?有哪个姑娘不愿意人们欣赏和赞美她们健美圆润
的小腿?而裙子则是她们展示这种美的最好载体。可在刚回城的那几年,为了遮
盖这些因热带雨林炎热潮湿所引起的水土不服产生的烂腿的疤痕,女知青们都不
敢穿裙子。

  云南,历来就有着瘴疠蛮荒之地一说。是热带病的高发病区。比如疟疾、麻
风、疥疮等。《辞海》记录:瘴者,“今西南一带俗称疟疾为瘴气。”疠者,
“即麻风。”而疥疮则更多发于炎热潮湿地区。相对以上3 种疾病,知青对麻风
病不怎么害怕,因为他们被告知,国家对麻风病人实行隔离治疗政策,传染的途
径是体液和直接接触。何况麻风杆菌是厌氧菌,在空气中只能存活极短时间。在
非麻风病区的日常生活中不太可能被传染的。因此疟疾和疥疮是知青们已知的十
分害怕的2 种疾病。

  疟疾是一种致命的急恶性传染性疾病,传染的媒介是无所不在的蚊子。因此
传染速度非常快,发作时的症状十分凶猛可怕。疥疮虽不至于致命,一旦染上,
便使人食不知味、寝不安席。它与中越边境冲突中我军指战员患的“烂裆”症状
是一样的,是极大地影响战斗力的。这2 种病在医疗稍微发达一点的地区已经基
本消灭或得到有效控制或者根本就不会有发生的条件。但在缺医少药的热带边境
地区,非但无法预防,一旦染上,其治疗之难是现今人们无法想象的。

  乙卯年至丙辰年(公元1975—1976年)国营孟定农场相继大规模流行这2 种
疾病。特别是疟疾。一时间,从场部医院到分场卫生所,所有的病房——连为临
时收治病人的简易棚也全部爆满,就是在当时也是普通得不要再普通的药——
“奎宁”在那时的国营孟定农场却是供不应求。由于没有药,所以这种住院不是
治疗,而是靠退热药和输液尽量维持病人生命,等待药的到来,有的病人熬不住
了,走了。最后退热药和输液都用完了,只有熬大锅药来维持。

  “想想真可怜,我们团种植的热带作物中有金鸡纳树,居然没想到是否可用
金鸡纳树皮来熬药……不过……也许我们喝的大锅药就是?”C 同学沉吟着。也
许是的,要不可能死的人更多。

  由于雨季,公路塌方,药也运不进来。因此整个农场人心遑遑,流言四起。
一会儿传“地方上××村寨是死亡寨,政府一点也不知道,直到当地公社下去检
查秋收,看见稻谷无人收割,才知道整个寨子的人已经全部死亡。”一会儿传
“解放军已经封锁了整个地区,任何人员只进不出”,一会儿传“×营×连的×
×死于”奎宁“到达前的一、二天……团部医院后面又添了几座死于疟疾的新坟
……”等等。

  C 同学又递给我一支烟继续说:“疟疾真是可怕,当初那些流言谁也没有去
证实,现在看起来,可能有些夸张,但是有点可信度的。因为我也得了疟疾,确
实没有药,医院也住不进,只能在宿舍里挺着。浑身发起寒来,连骨头里面都会
酸疼,加几床被子都没用,发起高烧的时候,浑身的汗啊,整个人就像从水里捞
起来一样,烧得嘴唇起泡、满口胡话,昏昏沉沉的。好象灵魂出了窍,浮游在半
空中看着床上躺着的另一个自己……真可怕……除了同连队的T 同学在出工前后
来探视外,平时连个端水的人也没有,烧得口渴,只有喝冷水……庆幸的是,我
熬到了有药的时候。痊愈后一称体重,你猜几斤?只有30多公斤,大概就是一副
骨架的重量吧……知道吗?当时我最想什么?”“什么?”“不是想病早点好,
而是想有一个女朋友就好了,她可以来照顾我。”真是奇怪,病到那种程度,求
生的欲望仍是这样强。生命力居然如此旺盛,这种时候还在想有个女朋友!居然
幻想着在女朋友面前“发嗲”!是的,其实我当时也是这么在心里默默地想的。

  疥疮上海人俗称“癞疥疮”,发作时无论男女都不分场合地把手伸到裆部去
抓那种深入骨髓的奇痒(女生大约要稍微文明一些?),哪怕把阴部的皮肤抓破
而再感染其他皮肤病。在此之前我从没见过“癞疥疮”,仅仅听大人说起过,感
觉上是很龌龊、下流的,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那种皮肤病。由于它的临床症状
呈针头大小的丘疹和水疱,所以在不知道是什么病时,四川知青又戏称它为“国
民黨籽籽”,因为在过去的宣传中,只有国民黨兵才生这种下三滥、见不得人的
“癞疥疮”。它虽不会致命,但也使人望而生畏。

  关于疥疮,《辞海》的记录是这样的:疥疮,“传染性皮肤病,多见于手指
间、手腕、肘部、腋窝、腹股沟等皱褶部位,呈针头大小的丘疹和水疱,甚痒。”
当时,知青们都以为这仅仅是普通的湿症,自然药不对症。虽然人们对如此大范
围的人得“湿症”也略有担心,可并不怎么放在心上,概因其不致命。其实此病
并不难治,但由于不知道病名,可能农场各级医疗机构仅通过速成《红医班》培
训的医生也没见过这种皮肤病,因此没药。我想,大约由于并不致命,也就不能
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毕竟“革命”是第一位的。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何况区区并不致命的
皮肤病?……

  此病最后的治愈,全赖于某个成都知青探亲回来,带回了“疥疮”这个皮肤
病的学名和治疗这种病的硫磺软膏。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疥疮”这个词。由此启
发了全体知青:雷管、炸药、子弹里的火药、甚至火柴里不都有硫磺成分吗?而
雷管、炸药等在当初的农场里是俯仰皆是。至少我是听说这个消息后用炸药涂抹
患处,于是病愈。

  突然想到:如果现在孟定又流行疟疾或者其他什么恶性疾病,如果药也用完
了,如果因雨季公路塌方,如果药不能及时送到,如果……,无论怎样的“如果
……”政府一定会动用直升飞机运送医疗队、药物和病人!而且决不会再有什么
与国与民都有害的“上山下乡”运动,因为我们的国家已经了走进新时代。

  第5 章

  第7 团某连建在大山里,交通十分不便。知青们的文化和物质生活与其他连
队相比要艰苦的多。长期的精神压抑和高强度的劳动,使男女知青在生活和劳动
的相濡以沫中产生了感情。呜呼,具有5 千年文明史的炎黄子孙,“贪婪”扑向
异性新鲜的肉体。上海知青D 和他的恋人就是这样热烈地品尝着爱情的“禁果”,
不幸的是女知青意外地怀孕了,但他们不能结婚,结婚意味着取消探亲假。而回
上海探亲对他们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因为上海已不是作为“故乡”那个抽象的
符号那么简单,而是他们的寄托和每二年就可以去取食物的大后方。为了免于被
取消二年一次的探亲假,他们决心堕胎把孩子打掉。女知青无所不用其极地用带
子勒腹部、拼命干重活、故意摔跤,以至到处找药吃,但那孩子仿佛铁了心似的
牢牢地占据着年轻母亲的子宫……最后那孩子还是生了下来,可却成了白痴,并
且终身站不起来了……

  现在仍是漂亮雍容的上海女知青S ,直到现在仍对一些知青的恋爱投去轻视
的目光,认为他们眼光短浅,意志薄弱。“不要太吓人哦……我从来就没想过在
农场一辈子……不要太吓人哦……”她有过许多追求者,但她严格地把握住男女
交往的分寸。“是的,当时有不少人追求你,你就没有动心或者中意的?”在一
次聚会上有人问她。“我有过中意的……虽然他不是上海人……其实,一个女生
独自生活是很艰难的……是很想有个男生帮助的。”她显然陷入回忆之中。“但
我和他都坚持不越雷池,把彼此的好感牢牢地锁在心里,而不任其发展……不要
太吓人哦……找一个人随便结婚,住在看得见天,四面漏风的破草棚里……盐水
下饭……随便生几个孩子……连自己都养不活……不要太吓人哦……”她的表情
带着点夸张和自诩。“那么,当初你就知道自己能回上海?”某同学善意地揶揄
她。“如果我能未卜先知,那我一定恋爱了……互相照应总是不错的……反正总
能回上海的。”她一点也不在意别人的嘲讽。“我只有努力地表现自己,走曲线
迂回的道路,也许有一天我能离开基层连队……毛主席不是说吗:”坚持数年,
必有好处……‘,万一有一天能搞到一个病退证明,营部或团部也许会看在我的
要求上进的表现上,放我走……可一旦恋爱,因感情问题而走不了,或者走了也
牵肠挂肚的……又何必呢?“她很认真地继续说着。

  为了万一能走,而且走得省心。“不许谈恋爱!”几乎是全部的家长都这样
叮嘱或告戒自己当知青的孩子的。也确实因返城而出现过诸如“孔雀东南飞,五
里一徘徊”的劳燕分飞的结局,可当初的知青呢?却是那么地想恋爱而又惧怕恋
爱。究其根源,无非是害怕由城里人成了乡下人。

  在情感需要和理智现实面前,人们总是怀着极大的遗憾和克制被迫接受后者,
这实在是无可厚非的。是不是?若非亲临亲为,这种选择带来的苦痛,岂是旁人
所能理解的?倘若在今后的漫长里,更被事实所证明这种身不由己的选择是错的,
为这种选择付出的代价将是“一生”的时候,你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呢?“如鱼饮
水,冷暖自知。”因此,女知青S 的想法是许多知青共同的做法——哪怕的确是
错过了好因缘。

  话虽如此,但还是有个别知青出于政治上的幼稚、生活上或者一些其他羞于
启齿的原因终于扎根了。他们如今生活的怎样?

  有一天,我接到一个成都来的电话:为了上山下乡30周年纪念,成都知青发
起一次重返云南的活动。当那些身着式样陈旧服装的扎根知青和服饰光鲜的他们
互相面对面时,昔日的战友是经受着怎样巨大冲击和百感交集?

  第7 团第3 营某连上海女知青B ,是一个扎根知青。她没有跟随大家一起返
城而嫁给了老农工的后代。这30年她是怎样过来的是可以想见而不用一一道来,
但更是一言难尽的。B 皮肤黝黑,额头刻着深深的皱纹,关节粗大的手掌不时驱
赶着蚊子。

  昔日的战友相比,更本谈不上保养,因此她看上去要比她的那些城里的同龄
人至少老上20岁。全然没有了一个曾是大上海子民的成熟妇女的风韵而恹恹然似
一个边地老妇矣。她操着流利的当地方言,向昔日的战友诉说着别后的境遇。简
单地说,B 的丈夫上山劳动死于毒蛇咬伤,儿子参与中缅边境的贩毒而被判入狱。

  我耳边似乎也听到了B 的一声叹息:“当年我也回上海就好了。”的确,如
果她当年与我们一起返城,也许遭遇不至于此?我想应该是的。毕竟在大城市里
各种规章和法制要健全的多,死于毒蛇咬伤和犯罪的概率毕竟要小得多。不知道
上海是不是还可以接纳似乎她?其实按政策,现在的她仍是可以回上海的——但
对她来说上海已经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B 决定要老死云南。“使我们稍有宽慰
的是她已经住上了瓦房,也有一些家用电器。”这是电话那头说的关于成都知青
返滇内容的最后一句话。

  甲寅年(公元1974年),兵团改制为农场,就像当年农场改制为兵团一样。
随着现役军人的撤离,农场——兵团——农场,乱哄哄“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场
面在本来就不安心兵团的知青中掀起轩然大波。知青在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兵团来
的,囤垦戍边、扛枪卫国是何等的光荣和浪漫。(在云南农垦10年,“建设兵团”
只存在了4 年,但知青们仍然下意识地拒绝“国营农场”或“农场知青”这些词,
直到现在,当年的知青们依然习惯于用“兵团”这个称呼,自称为“兵团知青”,
就是现在,一般在相互间的交流或介绍上还是沿用兵团时期师、团、营、连的番
号。如“×师×团×营×连”,而很少称“×农垦分局×农场×分场×队”。似
乎“建设兵团”的“档子”要比“国营农场”高似的,这真是个奇怪的心理现象。)
“现在不算兵团了,”我们知青怎么办?“可农场认为,如果放任这种思想骚动、
蔓延,整个农场势必陷于瘫痪。由此,农场中扎根与反扎根的斗争便空前地展开,
各分场纷纷开展”表态“活动。

  表态,是非此即彼的宣言,有时是一种虚伪的矫情和谋生的手段,它只说明
你表面上的立场和以此产生的影响,与你的真实思想无关。哪怕你确实不知道自
己本质上的需求,或者你根本就是违心的。因为面对太多的不确定,你有许多既
得利益要维护。

  知青们分成两派。“扎根派”知青在各种大小会议上认真地宣誓,虔诚地的
表态,他们也许是真心的。也许他们明白,这不是真正的他们,而是给别人看的
他们。然而这是形势的需要。但反“扎根”们则对此嗤之以鼻,始终认为,他们
不属于农村,因此以沉默来抵制扎根。他们是诚实的先知先觉者。而且双方都能
背诵并深刻理解老人家的语录:“最后胜利的取得,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
力之中。”

  随着兵团改制为农场,第7 团“农田大战指挥部”亦更名为孟定农场第6 分
场。但因改制而引起的骚动却不象改制本身那样简单。由于该分场是新建单位,
生活条件差,财产底子薄,劳动强度大,而且人员(包括指挥机关)全由全团各
单位抽调组合,因此凝聚力、向心力就显得格外不足。星期天,如果谁要到6 分
场去玩,除非你事先预约,否则准扑空,人都回原来连队去了。在大家的思想里,
6 分场的连队并不是自己的家。所以人心的骚动与其他分场相比,第6 分场各连
显得特别动荡。因此在6 分场,扎根与反扎根的斗争便尤为激烈。

  其实扎根是绝望知青的无力自拔的虚妄的精神宣誓。谁都明白,越扎根就越
没希望,越没希望就越扎根。因为他们本质上还不够出类拔萃,既没指望回城,
那么只能寄希望在农场混得好一点。可一旦有望回城,他们的转向决不比谁慢,
这些人是典型的“红皮白心”,而这类人通常以知青干部居多,因为他们有他们
的苦衷。

  上海知青L ,原水稻连农工。他身体非但不是强壮的,而且患有比较严重的
疾病。按理,他是可以避免上山下乡的,可偏偏被分在水稻连当了一名农工。他
勤勤恳恳地劳动,决不以身体不好为由而要求减轻劳动,尽管他确实需要照顾,
甚至根本就不该上山下乡。他为人谦虚谨慎而不张扬,也从不在领导或别人面前
打任何人的小报告或说他人的不是。相反当别人在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提供恰当
地帮助,自然这种帮助必须是有分寸的。那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兄弟“义气”
他是既不敢做,也不能做,更不肖做。因为“干好自己的事”是他为人的准则。
因此在农场都是初出茅庐不谙人事的知青中,他的老练和沉着就显得格外突出
(现在想想,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愿意“为朋友两肋插刀”?我很佩服L 知青当年
就有的稳重和沉着)。知青L ,在农场里的最终职务是孟定农场第6 分场的副场
长。

  知青L ,虽位居第6 分场副场长,想必他也不会安心农场,因为他明知自己
的身体是不适宜在农场“坚持到底”的,但他更知道,“上山下乡”是国策,
“国策”是不会因为知青们的不安心而改变的,而且他身为副场长的身份,更不
容许他有依附普通知青的言论,因此,每当知青们在他面前流露出不安心农场的
思想时,他就抱着听天由命的心态,总是找借口离开或者作某种“你们的牢骚是
徒劳的”之类的暗示。可贵的是,在各种场合他总是尽量避免作扎根表态——除
非不得已时也是轻描淡写、顾左右而言他——知青L ,他比一般知青要来得更为
成熟和稳重。

  L 副场长最终积劳成疾,加上长期营养不良,旧病终于急性发作,由团部医
院发出病危通知单,才不得不丢下他苦难的知青战友而以真正的病退回到家乡。

  “……那时侯的农场实在太苦了……再会了……有空我们再聊……”这是他
在30年后的一次聚会将要结束而临告别时,握着我的手淡淡地对我说的最后一句
话!这话使我隐约看到L 副场长当年的埋在心底的苦衷。

  对不起!L 副场长——为在扎根与反扎根的过程中我们曾经误会过你。

  由于他的能力加上成熟和稳健,知青L ,现任某银行行长。

  女知青N 副连长,在营、连各级组织的各种扎根会议上,她总是以先进知青
代表的身份上台发言,她忠于理想,真诚地大声疾呼“横下一条心,扎根一辈子!”
在戊午年(公元1978年)开始的知青们罢工期间,她顶住了种种风言风语的打击,
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只是显有些得形只影单……

  大返城开始了,应该说,看着昔日的同学一个个的离开,想来N 副连长的心
理也是彷徨和落寞的,幸亏此时农场的态度从尽量不放行知青到动员知青离开,
来了180o的转变——因为“知青是‘飞鸽牌’,总是要走的,我们要培养自己的
‘永久牌’!”——所以她还是得以踏上了归程。

  后来她所在的某服装厂与外商合资,女知青N ,现任该合资企业人事部经理。

  历史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当你成熟并懂得反思时,你已经不再拥有曾经有
过的某种身份。

  第6 章

  当现实环境的险恶把原先想象中囤垦戍边、扛枪卫国的光荣和浪漫的憧憬击
个粉碎后,任何可以离开兵团农场的手段知青们都无所不用其极。由于生活的艰
难,每天都有大量的知青流回城市,使国家铁路的不少运能都放在运人上,比如,
上海到昆明的客运列车本来是隔天发一趟,后来不得不每天发一趟,而且不少知
青因“囊中羞涩”以至坐车不买票。同时他们返城后并不及时返回而滞留,又给
各自的家庭和城市社会带来相当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更有甚者,相当多的
“少数女知青”被相当多的“一小撮”上司蹂躏,为了返城或生存,她们都抛下
城市女孩的矜持,“心甘情愿”地伺候这些“土皇帝”,或嫁夫生育,或甘当
“玩物”。凡此种种,都极大地破坏了黨和政府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因此
知青们“创造性”地挖空心思寻找离开农场的途径。如为考取大学而不惜自残肢
体以换取休息而得以有时间来补习文化,又如,大量地服用“麻黄素”以引起心
动过速而指望能“病退”,再如嫁、娶内地的男或女,以期离家乡近一些……

  这些手段大致可用“红”与“黑”来概括。所谓“红”,就是通过自身拼命
地“改造”来获得提干、参军、病退、被推荐上大学等机会,这通常是平民子弟
的做法,比如前面提到的女知青N 等;所谓“黑”,就是通过后门来实现上述目
的。比如第7 团第4 营8 连的昆明女知青苏建萍,就是先在昆明打通某些关节,
带回了权威医院的病理诊断报告,然后自己再在连队装癫痫病,仅“发病”一次
就办成了“病退”。

  其实,“红”与“黑”的道路也非彼此对立的,在许多时候“红”与“黑”
是以互相转化、结合的方式出现的。这通常是“知青贵族”的手段。

  原上海长风中学的76名知青被分配在第2 师第7 团第4 营。时至今日,每当
同学们有机会相聚时,会谈起两位男女同学,他(她)们都是在癸丑年(公元1973
年)时人生的轨迹发生相反的突变。

  屠梅汀,这是个在第7 团许多不能被遗忘的沉重而又黑色的名字中的一个。
他风华正茂的生命在癸丑年(公元1973年)嘎然而止,把年轻身体永远留在了他
决不愿意留的地方。而留下他肉体的原因恰恰是不想留下的灵魂,这实在是一出
黑色的悲剧。

  屠梅汀,生于已未年(公元1954年),家住上海山阴路,是原上海市长风中
学红卫兵团团部成员。他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据他说,味精是他外公在日本发
明的,所以味精的原名叫“味之素”。他,1.77米的个子,背微逅,长着一张在
人前总浮着微笑的十分生动的圆脸,圆圆脸的上有一对圆圆的大眼睛和一双圆圆
的耳朵,给人的影响是友好温顺、具有较强的“外交”活动能力的。有人说,他
的死亡是由于他向某个美丽的女生求爱不成,而决意走“红”与“黑”相结合的
路,籍此离开“伤心地”。他希冀凭借自己的活动能力和自身的“改造”,渴望
成为一个“准知青贵族”,来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步。如果屠梅汀“甘心”扎根,
那后来的悲惨就不会发生了。

  癸丑年的一个普通的星期天,他和平常一样,外出展开他的“外交”活动。
这次的地点是营部机务排。当他得知有台机车在外抛锚时,便主动放弃休息把一
根钢丝绳扔进驾驶室后,便陪一位驾驶员驾着履带式拖拉机去把故障车拖回来。
“东方红75”在宁静宽敞的橡胶园里全速地奔驰着,显得十分惬意和意气风发。
机车的巨大的轰鸣和履带飞速地抖动声打破了橡胶园的静谧,连互相之间的对话
也要大声喊叫。这时,屠梅汀发现由于震动,驾驶室里的那根钢丝绳已大部份被
颠出去,快要缠在飞速滚动的履带上了,于是他就想用脚去把它钩上来,哪想到,
就是那根他随手扔进驾驶室钢丝绳一下子把他的脚套住,并把他活活地拽出驾驶
室,跟随着飞速滚动的履带一轮轮地向前……钢铁的履带残酷地每转动一轮就在
他身上碾一次,一轮……二轮……当驾驶员发现屠梅汀的惨剧时,立刻慌了神,
竟然忘了煞车,也想去用脚钩死套在屠梅汀脚上的钢丝绳扣,指望把它解下来,
于是他也被卷入履带……无人驾驶的“东方红75”机车就这样拽着两个年青的生
命一直到撞倒橡胶树后才因水箱撞破而停下。这时的屠梅汀整个人已被钢铁履带
撕成残肢碎体,惨不忍睹,气息全无……殷红的鲜血在履带的压痕上汩汩地聚成
小血洼……最终屠梅汀被安葬在团部医院后面的山坡上。他的时间在此时此地终
止,瞬间化为永恒。终年19岁!

  团部按“因公死亡”的有关政策,每月把他工资26元的40% 按时寄回上海。
至今应该没有中断。

  使我们不解的是,他们竟不知道在飞驰的机车上这样做是操作规程所不允许
的吗?“谁知道,我当时吓坏了,也许冥冥中自有天意吧?”那个将终其一生与
双拐为伴的驾驶员仰天叹息着。他比屠梅汀稍幸运,仅一条腿被碾断,造成重大
残废。最终他以病退回到上海。

  此次事故在第7 团,特别是在原上海市长风中学赴云南兵团的知青中引起极
大震动。即便在30年后的今天,同学们每谈起云南,仍要想起屠梅汀。而那位美
丽的女生直到现在仍把屠梅汀的死因归结于自己,有着“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
而死”的心结,浓重阴影始终在她的心头挥之不去,当她遇到什么坎坷时,就委
屈地说:“因为屠梅汀,是老天在惩罚我……虽然我根本不爱他,何况我已经有
对象了……这根本不能怪我……”她的双眸里时有一丝抑郁和阴翳闪过,使人为
之叹息。

  3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平心静气地回首往事,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屠
梅汀的死亡实在是整个知青命运的缩写,是因历史的倒退所造成的。面对死者和
生者,我们不禁要问:屠梅汀希望通过走“红”与“黑”相结合的道路而离开基
层连队,最终达到离开兵团的目的,是因为那位女生拒绝他的示爱而萌发并与此
有着必然的联系吗?他希望通过自身的活动能力成功地离开基层连队,他一定在
想:“为什么有人能籍此离开基层连队,而我就不能?我也要奋斗。”毛主席曾
经教导我们:“有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即便那位美丽
的女生接受了屠梅汀的求爱,屠梅汀就会“甘心”在兵团扎根吗?答案是显然是
否定的,他(她)们一定会通过“红”与“黑”的道路去寻找回城之路的。因此
那位美丽的女生是无须有着歉疚和自责的心理的。愿她早日卸下背了近30年的重
负。

  哦,归去来兮。我那友善温顺永远19岁的同学屠梅汀,愿他灵升天国,魂归
故里。

  黄金芳,这是个在第7 团许多有着传奇色彩的响亮名字中的一个,她成功地
通过“红”路改变了自己人生的轨迹,从而脱离基层连队进入团部机关。她与许
多知青干部一样,在动荡的岁月里无数次地表示要扎根,而且宣誓决不动摇。但
她最终还是回到了城市。发誓扎根的人突然发现自己竟是表里不一、言不由衷的。
这也实在是一出具有黑色幽默的喜剧。

  黄金芳,家住上海四川北路,是工人的女儿。在我的记忆里是个很本分的女
同学,她长得极普通,是那种看过一眼后转过身就会忘记的女生。好象也没听说
过她有什么惊人的表现和突出的能力。癸丑年的有一天,某个同学自豪地告诉我,
我们长风中学的“铁姑娘”黄金芳从基层连队直接调团部任副政委,兼团黨委副
书记,我大吃一惊,也不知她付出了什么巨大代价。旋即跟着骄傲起来,毕竟是
我们长风中学出来的,是整个第7 团上海知青中职务最高的。虽然我从未与黄金
芳讲过一句话,更无半点交情,但我对她印象不坏。因为从没见过她在大小会议
上声嘶力竭地吼着什么,我听到的只是关于她的美谈,比如,有同学告诉我,黄
金芳虽身居县团级的高位,但从不以官位压人,仍然平易近人,也不怎么搞特权,
依然保持着作为工人的女儿所与生俱来的本階級的朴实无华。

  在庚申年(公元1980年)前后的大返城的浪潮中,知青干部们的处境实在很
尴尬,在广大知青眼里,黄金芳们已不能算“自己人”了,但在农场干部眼里,
她仍是“他们知青”。因此在知青们闹得最厉害时,她明白自己的双重身份,所
以聪明地回上海探亲,从而远离使她难于表态的尴尬局面。直到大返城开始后,
她刚返回农场就被推到处理知青返城工作的“第一线”。在许多农场干部惟恐过
去过分地压迫知青而遭痛打时,黄金芳却安然无恙(这种“以夷制夷”的方法,
果然是个高招)。这实在与她平时为人有关。突然想起:团黨委看中黄金芳作为
兵团门面的装饰,也许正是由于她这个特点。要不,有能力的“铁姑娘”有的是,
为什么选中她?

  我不知道黄金芳看到一批批的昔日同学纷纷回城了,她心里的波澜是不是壮
阔的。但我确切地知道,农场领导把放行知青的大印交给了黄金芳,让她负责给
知青盖章,一拨一拨的回城知青像一波一波巨浪似的团团围住她、冲击着她的办
公室,连吃饭睡觉甚至上厕所的时间也不给她,以至黄金芳大哭起来,毫无县团
级干部应有的处乱不惊的风度。这就是我们的副政委,团黨委副书记。褪去头上
耀眼的光环,她本质上还是一个朴实无华知青女孩。

  我回城不久,黄金芳也终于悄无声息地回到了上海,顶替进了卷烟厂,由于
她是县团级的副政委和黨委副书记,因此成了当然的卷烟厂黨委副书记。又后来
听说她由于能力不太强和大致归入“火箭式”干部等原因,职位逐级下降,最后
成了车间里的普通工人。她的经历像画了一个圆,完成了从哪来到哪去的过程。
知青时期的荣耀和既得利益在一夜之间全部褪色,她与普通人一起站在同一起跑
线上,也可能面临着生存竞争。

  哦,别来无恙。我那朴实无华的女副政委同学黄金芳,愿她全家健康,孩子
出色。

  第7 章

  戊午年(公元1978年)是上山下乡运动到了深入人心的第10周年,这一年的
10月,国人瞩目的国务院“知青工作会议”又一次召开了,此次会议的背景是在
打倒“四人帮”后,国内各个领域都在拨乱反正、落实政策,而知青是个很敏感、
牵涉到全国千家万户,可以说是事关全国是否安定的问题。因此,可以认为此次
会议是上山下乡运动的转折点,会议明确地告诉全国人民:全员上山下乡运动结
束了。今后中学毕业生的安排将遵从:“四个面向——即面向农村,面向工矿,
面向部队,面向基层。”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即老知青
的去向问题。现在想起来,从上山下乡运动一开始最高决策层心中就有着隐隐的
不安,要不何以中央设“知青工作领导小组”,各省、市、自治区直至街道层层
设“知青办”,而且每年都有不少“××知青慰问团”去各地巡回?

  在国务院“知青工作会议”召开期间,在云南农垦总局临沧垦区的孟定农场,
知青们比任何时候都关心报纸,他们力图从字里行间看出一点对于他们命运的消
息。小喜大忧、喜忧参半的情绪始终在知青们心中挥之不去。终于有一天“火山
爆发”了。其实引起全体农场知青愤怒、也是导致云南农场知青首先公开打出返
城旗号,从而成为引发全国知青大返城浪潮的导火线的,只是从“知青工作会议”
结束后形成《知青工作四十条》里的一句话:在国营农场或生产建设兵团务农的
青年学生,属于“农工”而不算“知青”!这句话使农场知青产生被出卖、被打
入另册的感觉。与插队知青相比,云南的农场知青虽有每月28元的收入,但却少
了插队知青所享有的国家补贴,准军事化组织的生活更使他们没有了人身尊严和
自由。连当年素有儒雅著称的周恩来总理在看完一份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关于一些
干部迫害知青和奸污女知青的法西斯行径的材料后也击案而起,勃然大怒:“这
不是共產黨,这是国民黨!”

  前几年的以《中国知青梦》为代表的一些作品,已经把云南农场知青的苦难
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在整个生产建设兵团里干最重活的是城里来的孩子,吃最大
苦的是知青,就某些方面而言,生产建设兵团的确有点像“劳改营”——我们应
该向这些作者致以知青的敬礼!

  现在“知青工作会议”居然把农场知青聊以自慰的“知青”桂冠和唯一的祈
盼——接受“再教育”的权利给“剥夺”了。因为“再教育”也是“教育”,是
“教育”就有“毕业”的一天,可现在糊里糊涂地被“剥夺”了接受“再教育”
的“权利”,这就意味着从一开始所谓“接受再教育”从根本上就是假的。于是
西双版纳垦区的知青开始了去北京“上访”的行动,他们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北京,
并受到了王震等人的接见,以至老一辈无产階級革命家如李先念等听说了云南农
场知青境况之悲惨,也禁不住潸然泪下、拍案而起,愤而下令枪毙了那些蹂躏知
青的“红顶土皇帝”并派出中央调查组,调查云南农场知青的生活现状。平时很
凶的各级领导突然都对知青“客气”和“敬而远之”起来,知青们不出工也可以
拿工资,场、分场、连各级组织都纷纷尽力改善知青的生活……然而,这些都与
事无补,也来得太迟了……

  直到现在,我还是搞不懂,在交通如此不发达的云南,西双版纳垦区知青上
访团到达何处;何时通过边境关卡等情况竟然如此准确地传到我们临沧垦区,传
到我们孟定农场,而且决不会是官方的渠道,要知道,彼此间的车程至少4 天,
也无电讯可利用……知青们每天自发地集中到分场,互相打听情况。某天,分场
广播站突然广播通知:“明天,国务院”知青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业
部副部长赵凡亲临我农场,召开慰问全体知青的大会,届时分场有车送大家……”
这当然使知青们兴奋起来,“‘知青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农业部副部长赵凡
要来?”虽然知青们知道赵凡的到来无非是当“消防队”,但“搞大了”,“有
希望了”的念头还是在胸中涌动,大家奔走相告着喜讯和疑虑。应该说,在这场
“知青运动”中,冲在最前面,也最有组织的是四川知青——北京、上海、昆明
等地知青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坐享其成者——至少在孟定农场是这样!

  场部大操场上坐满了黑压压的知青,主席台好象一座孤岛,又像一条小小的
舢板,被知青的汪洋大海包围着,显得十分渺小。前几排的知青显然是有组织的,
他们穿着白衬衣,曾经无比自豪的头颅上缠着白布条,屈辱地低垂着,直挺挺地
跪在沙砾地上,仔细看才能发现他们的膝盖部都在渗血,这种下跪已失去了本来
所具有的哀求的色彩而变得具有强烈的示威和抗议的精神,当年叱咤风云的红卫
兵低下了藐视一切的头颅,显得十分绝望和悲壮。高音喇叭一遍遍地播送着已故
的毛主席10年前的语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
要,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我们又算‘知青’了?不算‘农工
’了?”人群中不时传出揶揄的嘲讽。居然惊动了国务院“知青工作领导小组”
副组长、农业部副部长,知青们由衷地感到自己的力量和失落已久的自尊……赵
凡出来了,当他看到前几排跪得膝盖渗血的知青,应该说对他的震撼是巨大的,
他立刻过去搀扶起他们,向他们、更向全体知青深深地鞠躬。“知青同志们,我
们来晚了……”这话一出,立即引来许多知青,特别是女知青的恸哭。接下来就
是说他也有子女当知青的,他是可以理解知青的,等等。以及空洞无力并无新意
的说教,赵凡在台上只是扮演了传声筒的角色。于是“对抗”升级了,前几排知
青有的咬破手指在白衬衣上写下“我们要回家”的血字,有的进入预先准备好的
地方开始绝食。群情激愤的知青开始骚动,人群中有人向台上扔石块,这是农场
当局和“中央调查组”始料不及的,自然,主席台上的人在场部“警(卫)通
(讯)排”全副武装的保护下,撤入场部。慰问全体知青的大会就这样不了了之
了。我想,这对于作为老一辈的黨和政府的高级干部赵凡来说,应该是痛苦的,
也是无奈的。别人怎么看,我不知道,我以为至少赵凡是同情我们知青的……。

  过不多久,从北京、上海、成都、昆明等地纷纷传来好消息,孟定农场的知
青开始逐渐返城了。据说这是鄧小平在顶住了“两个凡是”后,替知青及其知青
家庭作的好事,这是又一件顺应民心、深得人心的事。而云南农场知青的行动更
引发了全国知青大返城的浪潮……

  已未年(公元1979年)到了,我也终于收到了“顶替”母亲回沪的调令。这
是怎样的欣喜若狂呢?从庚戍年到已未年,前后达10个年头,期间探亲4 次,现
在,“小少离家”的孩子,好容易“老大归”了,这次可是永远的了。怀着“世
纪末”似的“疯狂”,把任何可吃的东西统统吃完;把当初带去的全部日用品统
统留给了老农工,颇有些“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潇洒。这在一般人看来,
这种做法有点“张狂”,其实不然,在我心深处是对10年来给过我帮助的人作最
后的感谢,对自己的青春作一次“祭奠”,以面对新的人生……。

  早晨,一样的天气晴朗,美丽的彩霞依旧漫天。与过去任何一天的早晨没什
么区别,但对我来说却是生命的新的一页翻开了。分场机务排的拖拉机来了,就
象当年接知青一样,但今天却是专门送我们走的。坐在拖拉机上,面对在路旁默
默地目送我们走的老农工和他们的孩子,突然想起“青春无悔”这个词,我开始
有点依依不舍起来,喉头仿佛哽塞了似的。想起了许多……那些?哪些是我难于
忘怀的?丝毫没有“风飘飘以轻扬”的感觉。也许今后我会有机会再返回去看看?

  其实,在今天看来,这许多纷繁复杂的思想岂是苍白贫乏、多少带点色厉内
荏的一句“主旋律”式的“青春无悔”所能涵盖的?顺便说一句,当我每每听到
一些时来运转的同龄人高唱着所谓“知青精神”的调子,看到他们高扬着“青春
无悔”和旗帜时,便感到困惑,这实在是自欺欺人。到底有多少人愿意重返?他
们何必向那些一误再误、或者没机会没能力、有能力没机会再或有机会没能力的
同龄人炫耀自己的“成功”?如果他们认为“无悔”,当初又何必返城?或者让
子女们荒废学业去他曾经流过血汗的地方实实在在地住上几年,也“无悔”一次?
我不知道……自然,旅游不在此例。现在那些孩子们的所谓“吃苦夏令营”与知
青们的当年相比,实在是“玩笑”而已。但至少我自己仅希望“有机会或者带女
儿再返回去看看”,凭吊青春,仅此而已。而决不会让女儿去云南孟定住上几年。
因为它今日以及今后的结果是那么的沉重,沉重得让人“有悔”的无比痛心疾首。

  由于中越边境的冲突,行程被终止,但也终于在2 月10日与分场小学的女教
师倪红一起踏上归程。到达昆明是2 月17日,在昆明火车站的广场上看到最多的
人群是返城的知青和越军俘虏以及在火车站广场上摆地摊的从越南逃回的华侨难
民。

  这天,中國政府正式向越南宣战。

  第8 章

  至此,1969届的初中生在走过了从庚戍年到庚申年的10年苦难,终于回到了
家乡。想当初,青年学生打着红旗,以藐视一切的胸怀上山下乡,在伟大祖国的
广阔天地里埋葬了一个浪漫瑰丽而又雄心勃勃的拓荒梦后,又丢盔弃甲、溃不成
军地低下曾经高昂的头颅,如高原洪水般地从天南地北泄下,散落在上海这个大
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

  知青们的返城犹如他们当年的下乡,从轰轰烈烈到“兵败如山倒”,上山下
乡运动倏地飞灰烟灭了。这次返城,是知青们人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他们
面临着对他们来说是百废待新的又一次“创业”。

  应蓓仪,内蒙古插队知青。在插队时,就是一个优秀的知青典范,她曾冒着
生命危险去破灭草原大火。后因患严重疾病而病退回沪,返城后被安置在某街道
羊毛衫厂。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街道工业生产所必需的原料和产品是不纳入
计划渠道的,更何况羊毛是国家一类物质中的重要原料。面对这种局面,应蓓仪
挺身而出,利用在内蒙古插队的经历,重返大草原组织原料,落实车皮,历经千
辛万苦,终于把羊毛运回厂里。然后又带领职工调查市场,设计样式;终于为厂
里的产品打开了销路。她的创业史被刊登在当时的《解放日报》上。应蓓仪,现
任中×上海市某区区委书记。

  原上海长风中学赴云南兵团的知青回到了阔别10年的故乡,他们去时是76人,
回来却不足这个数。除去死难、另找门路外,不少同学如“开枝散叶”似的追随
农场非上海籍的恋人而散落在西南各省。为了忘却的纪念,同学们郑重相约,每
年的5 月一定要聚会。

  同学Z ,外柔内刚、妩媚脱俗。庚申年(公元1980年)回到上海,她坚信苦
难中萌发的爱情是至高无上的。因此置亲友的劝阻于不顾,毅然为追随爱情而再
次离沪远嫁西部,希望落地生根。但终因婚变而黯然。

  在外滩的一家咖啡馆,我无言地听着她平静地叙述她那令人砰然心动的爱情
以及后来的黯然失色。看着Z 同学平静的面容,感觉上好象她是在讲别人的故事。
她看上去已经没有了表面上的那种柔肠寸断似的痛不欲生,但这种貌似平静的痛
定思痛的叙述,却并不能掩盖由此给她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摧残和伤害。她的
一生从此改变。我真心希望友情和亲情能给处在被伤害中的Z 同学减少一些痛楚。
——更希望有人能抚平这种创伤或使伤痛稍减。这不?随着桌上碗烛火光幽幽的
跃动,仿佛在抚慰着什么似的,幽静的咖啡馆里轻柔地播送着萨克斯风的名曲—
—《Going home》。

  自庚戍年到乙亥年,她在外漂泊长达25年后依旧是形只影单地踏上返回故乡
怀抱的归程——这是怎样的代价和沉痛?——正如她25年前的出发。Z 同学时至
今日尚不能用家乡方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依然坚信爱情的至高无上。至
今孓然一身。

  毋庸违言,“是金子总会发光”,由于抓住了机遇或凭各自的能力,76人中
的极少数获得了成功而成了佼佼者,他们之中产生了公务员、学者、企业家、小
老板等等。

  同学F ,水稻连农工,当年的“铁姑娘”。她在兵团里虔诚地“改造”自己,
开荒、插秧、收割,干得腰也直不起,直至跪在泥泞里继续到昏厥。在农场里的
最终职务是水稻连的副指导员。回城后进了街道工厂,又一次地与广大知青站到
同一起跑线上,她从头做起,凭着知青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知青干部的领导能力,
才华和机遇使她逐级上升。F 同学,现任上海市某区民政局长。

  同学L ,苗圃排农工。在丁已年(公元1977年)恢复高考时,被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录取而离开农场。23岁的“老三届”初中生在本该跨出大学校门时,才刚
进入大学。天道酬勤,学业有成。勤奋使“老”大学生的他获得生物学硕士学位。
L 同学,现受聘于美国某研究所。

  同学W ,橡胶连胶工。原是个本分的小个子,现是某公司的总经理。在他的
公司里,有不少原兵团时期本营或本团的知青战友。有人说这决非偶然。的确,
当W 先生在众多应聘者中发现某人是自己在兵团时期本营或本团的知青战友甚至
是76人中的一员时,他心中作何感想?“拉兄弟一把”,这必然是他的第一念头。
因为不管他和他们今天的地位是怎样的不同,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过去和名称
——“知青”。

  同学H ,橡胶连胶工,后被选拔参军。在参加了中越边境的战争后无恙退伍,
返城后用多年的积蓄和筹资,在几年前开了一家网吧,当起了老板,生意比较清
淡。他想转行干别的,但这十几台电脑的出路在哪里?“总不能扔了吧……混混
再说吧……”当年知青生活和战场上血与火的锤炼,并没有使在生意场上的摸爬
滚打的他沾染上多少铜臭,面对多年的同学好友,惨淡经营的网吧老板十分感慨,
他以为:

  人总是容易忘却的,可那十年,却时时提醒并困扰着他。也许永远忘不了了,
他暗自叹息着。

  终于从几千里外的边陲回到人声鼎沸的故乡,已经20年了。可对他来说,故
乡仍使他感到迷茫,人如流,车如流,各种声音组成嘈杂而雄浑的都市交响曲。
那混浊的被称为“母亲河”的江水粘粘缓缓地淌着,带着历史的重负融入大海的
怀抱。

  最能体现故乡特点的莫过于夜都会喧嚣纷繁的灯光广告了,它为城市赢得
“不夜城”的美誉,明明“吸烟有害健康”但Marlboro的牛仔却颇为雄健,是
“男人的世界”。各国靓女:媚眼与红唇齐飞;玉腿共丰乳一色,争相邀宠,非
迷死你不可,除非你买“我只用某某”的产品。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会著称的外滩
依然保持着经典的美丽和经久不衰的魅力。而江对岸的“NEC ”广告宛如红灯笼,
又象渴睡人的累眼。故乡,对他而言是高节奏的,疲惫的,狭小的,浮躁的。如
果让他以比喻来指称它,用什么词?他头脑里立刻出现一间站不直腰,开着老虎
天窗的小阁楼。

  他总也忘不了那个“坝子”——边陲的山水风貌时时在半睡半醒中象云一样
地飘入他的梦境,——当第一抹霞光涂亮峰巅时,这里的一切似乎都还在梦中,
近的胶林、村寨,远的山脉、大田,一切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晨霭。如同少女经
常更换服饰一样,朝霞也向大地展示它奇幻的色彩,——红的热烈、紫的多情,
丝丝白云恰似姑娘的头纱,而无垠的蓝天,更人使想起永远的“勿忘我”。——
还有那点缀着纯净早晨的袅袅炊烟。

  黄昏,伙伴们三五成群地荷锄牵牛,嘻笑打骂着收工时,弥望的是一片嫩绿,
微风起处,荡起阵阵绿的涟漪。如果是秋天,遍地的金黄一直延伸到很远的山脚,
沉甸甸的谷穗如情窦初开的少女,羞羞地低着头,似窃窃私语般地发出细微声响。
路旁不知名的野花的芬芳和着泥土的腥味沁人肺腑,不禁使人要大口呼吸。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佩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
云彩是晚霞的衣裳……”。哦,甜美的歌,流畅的曲,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慰籍。
这是怎样的意境呢?怎么会有如此摄人心魄、令人回肠荡气的魔力?每当这类旋
律在心中回荡,他胸中便升腾起迷雾般的悠思和惆怅。

  “……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多少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乡间的小
路上”。 H同学情不能已地轻声唱着。是啊,好美的歌!

  那时节,这类令人的回味眷恋、心旷神移的歌曲刚在大陆流行,可他敢说,
他和同伴们在当初也有过写一支类似的歌或其他什么的原始的冲动,来寄托自己
情思。

  不是说“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么?不是在盼着我们去解放他们吗?”
他们居然能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去吟唱田园风光,真是不可思议。

  “现在才知道我们当初是何等的闭塞、荒唐。居然胸怀‘无产階級只有解放
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壮志,而以‘解放者’自居;居然关起门来自吹
自擂;为了‘红旗上天,宁可卫星落地’,而‘宁要社會主義的草,也不要资本
主义的苗’;居然不知‘洞中才数天,世上已千年。’这种‘宁要……不要……
’论断的提出者真是自欺欺人、愚不可及。可笑,可悲,可叹。没想到现在却把
人家请来当老师,教我们怎样才是市场经济!”他嘴角噙着一丝讥嘲。

  如果把知青的命运以返城为界而分两个阶段,即“前知青命运”阶段和“后
知青命运”阶段。现在的问题是:那些“后知青命运”阶段中因机遇和能力而出
类拔萃者毕竟是少数,而没机会没能力或有能力没机会再或有机会没能力的这些
当年听从号召主动或被动地上山下乡的知青中的绝大多数,回到城里后目前过得
怎么样?

  人们有理由在为那些实现个人价值的成功者感到欢欣和骄傲的同时,更为由
于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使那些不甘平庸可又不得不平庸的绝大多数知青感到悲
凉。其现状是大可哀痛的。

  第9 章

  1969届是“文化大×命”自己培养的首批初中生,当年他们能够熟练地背诵
“老三篇”却不知化学元素周期表,没学过地理,却敢扒火车出门“大串联”,
不懂句子成分的划分,不会解二元一次方程,却顶着“知识”青年的招牌。返城
后他们发现事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和幸福。而是面临着就业、住房、成家
等诸多难关,农村里学到的生存技能,在城里毫无用处。他们的回归,也使本来
紧张的住房变得更为拥挤,一定程度上,他们在家里也成了多余的。是一群“多
余的废物”。两手空空、身无分文“小少离家老大归”的知青没时间稍事休息,
就要面对另一场“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

  同学X ,橡胶连胶工。当年是现任中×某区区委书记应蓓仪的同事。羊毛衫
厂并不因为向国家输送了应蓓仪这样的优秀的人才而壮大,最终还是关门了。因
为他没有后门,且毫无必须的技能,只得三天两头地跑劳务市场,好容易觅得一
个推销员的工作,微薄的收入与业绩挂钩,很辛苦。因为他已经没有了青春、没
有文凭。

  同学Q ,橡胶连胶工。在原上海长风中学的76人中素有“三美人之一”的称
号。返城后进入某无线电厂,姑娘因各种原因,匆忙地嫁人,后婚姻破裂,与年
龄尚幼的女儿相依为命。“我们这种人有什么资格挑选别人?只有被别人挑选的
资格”。她嘴角噙着的一丝微笑折射出她某种复杂、讥嘲的心态。她因单位效益
不好而下岗,现在某国际俱乐部当通宵收银员,工作时间为每周6 天,每天18点
到凌晨2 点。严酷的生活使她屏弃了姑娘时代的矜持,变得很坚强也很实在。她
经常这样教育女儿:“不能事事靠别人帮忙,万事还得靠自己”。因为她已经没
了青春、没有文凭。所以女儿很乖,很争气。

  同学G ,橡胶连胶工。返城后被安置在某街道厂。他努力地学技术、学管理,
希望能从有所作为到“大有作为”。果然,因他不懈的努力,被上级任命为副厂
长。但他的运气就不如某书记或者某局长那么好了。因为当他准备大干一场时,
经济形势的低落开始了,国营大厂尚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何论技术及设备均落
后的街道企业?他明白,离开这个厂,他就什么都不是了。因此他四处奔波,拼
命为厂里揽业务,但依然不能维持正常生产。于是厂子关闭,他失业了。但尚有
读书的孩子,家里的日常开销全凭在国营单位的妻子的不足千元的收入。为节约
开支,他戒掉烟酒,拼命地寻找工作。到处打工,挣钱以补贴家用,以尽男人的
责任,很艰难。因为他已经没有了青春、没有文凭。

  坐在G 同学的家里,我四处打量着,因动迁分配的房子没怎么装修,家具仍
是十几年前结婚时的“五件套”,现在一般人家里已是很难找到的18英寸的旧彩
电时不时要击上一掌,才能发挥着“余热”,家里没什么的现代消费品,但却有
台电脑!“二手货,儿子读书要用。”他见我准备去摆弄电脑,连忙阻止我说道。
“我们吃够了没文化的苦了,只想下一代能好好读书,能够光宗耀祖,有个好工
作。”生活是如此的严峻和困难,可他仍然达观。

  难道知青们缺少的仅仅是文化吗?何况缺少文化责任应该由他们来负吗?我
头脑里电光火石似的倏地闪过一个巨大的问号。

  “我曾是上海一家颇有名气的某外资地产公司行政、人力资源总监,后来又
到了另一个外资房产公司任办公室主任。日常工作除了维持公司正常的秩序外,
说白了,不过是充当‘为虎作伥’的‘刽子手’而已。前前后后的5 年,我干得
最多也是压力最大的是处理劳资双方的劳动争议。”

  “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外方总经理就对我说:”你是公司的行政、人力资源
总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是工会主席……‘真是言简意骇。照理说,在
处理辞退员工的事情上,应该严格地按国家的法律办事。可我面临着职务和良心
的双重压力。在就业难的今天,如果我不能使老板满意,那么自己也就危险了,
因为老板永远是正确的。我也是个打工的,何况’牺牲‘了自己,并不能改变某
个将被辞退的员工的命运,老板是可以’换马‘的。所以我只有使尽浑身解数,
拼命钻法律的空子,有时甚至是很’无耻‘地把老板的愿望变成现实——顺便说
一句,我还从来没有在劳动争议的官司中输过——这么做还美其名曰’在公司,
维护公司的利益……‘试问,哪个公司的人事或行政主官不是这样的?也许我还
不是最’丧尽天良的‘……现在好了,至少再也不用违背自己的良知了。“C 同
学苦笑着。

  同学C ,砖瓦连砖瓦工。顶替母亲进了某国营单位。从仓库保管员一直到总
经理助理。他深感知识的重要,于是自学,从初中一直到大学。由于企业效益的
不景气,经动员主动带头下岗,在市场上寻找自己的位置。他当过踌躇满志的外
企行政、人力资源总监、办公室主任,干过“低三下四”满街乱窜的推销员。他
最大的焦虑是失业,激烈的竞争使他感到力不从心。但最终因所在的公司被兼并,
他毕竟失业了。职务和岗位的大起大伏以及生活角色的剧烈变换使他深感悲怅和
世态炎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他有着一大把诸如大学文凭、经济师职称、计算机证、ISO9000 内审员证等
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所应具备的资历,但却找不到工作。“昨天我在某环卫公司
报了名,预交了60元报名费。”在电话里他对我说。“是景观道路的保洁工,试
用期3 个月,试用期间月薪400 元……他们说,3 个月之内通知我是否录用,倘
若录用了而我不去,那么这60元钱不退,不录用则退款。”他接着说:“过一段
时间,你一定不认识我了——一个又黑又瘦的‘老干巴’……我知道,他们预收
所谓报名费是非法的,但我愿意,与其让别人作贱自己,不如自己作贱自己。何
况凭力气吃饭并不丢人,是不是?”“ Q同学不是说吗?我们这些人什么苦没吃
过?不是说‘能上能下’吗?……至少我努力地去找工作了……对了,你在写作,
如果有可能发表的话,请把我的确确实实努力地去找工作了的心情告诉大家。”
他的语气有些颓唐,但是否也有些偏执?可见,C 同学还没修到“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的境界。

  心气颇高的C 同学居然愿意去扫马路,太可惜了。自然,从理论上说,工作
并无贵贱高低之分,因为“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这是毛主席早
就教导过我们的。不是吗?死于非命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和掏粪工人时传祥还“平
起平坐”呢!然而,经典的《政治经济学》不是说劳动有简单和复杂之分吗?
“脑力劳动是倍加的体力劳动。”——至少教材是这么定义的。难道我们劳动力
的素质已经提高到受过高等教育的只能去做诸如清扫马路之类的简单劳动吗?这
个社会什么时候开始这么浮躁、奢侈的?如果说,当年的上山下乡是一种浪费,
那么,受过高等教育的只能去扫马路,不更是一种教育成果的浪费和贬值吗?西
方的哲学家告诉我们:“人不能2 次渡过同一条河。”那么,人力资源是不是可
以2 次被浪费?关于这点,那些西方的哲学家没说。但是东方的伟人说过:“人
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然而,最可宝贵人却被重复地浪费。这实在是悖论。我
叹息着。古人曰:大凡人者,必有四欲,谓之“食欲、利欲、色欲、名欲”。C
同学现在是什么“欲”?

  自此,年近50岁的C 同学的人生履历大致上可以这么概括了:下放知青——
仓库保管——储运结算——业务访销——国营某沪东分公司经理——国营某公司
总经理助理——某外资地产公司行政、人力资源总监——某直销公司业务推销员
——某外资房产公司办公室主任——某环卫公司(待录用)的马路清扫工。

  C 同学很想退休,因为他已经没有了青春。但孩子尚幼,需要他挣钱,因此
他提前“预支”了父母的“遗产”,每天暂时混迹于股市,希望赚点生活费。

  “现在是市场经济,要生存就得竞争”,人们作如是说。但问题是参与竞争
的起点是不是公平?当绝大多数知青从广阔天地回到城市时,已不再是当年的青
春飞扬的男女学生,而是皮肤黝黑没有文化没有技能没有积蓄的男人和女人。

  奥斯特洛夫在他的书中写道:“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
他不会因虚度而悔恨,也不会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不知道知青们在回首往
事的时候会不会为虚度青春而悔恨?会不会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也许他们现在没
时间考虑,但将来有一天,他们坐在冬日的暖阳下打盹或在夏日的傍晚坐在弄堂
里摇着蒲扇注视着斜阳时一定会的。也许在他们想留住最后的余辉?而我现在至
少感到茫然。

  哲学家“居庙堂之高”而侃侃而谈,他们高瞻远瞩地把辩证法教给芸芸众生
:“回顾是为了发展。”那么,“处江湖之远”的我们怀着“知青情结”,回顾
上山下乡给知青们带来的状害,是为了谁的发展?国家?民族?还是知青本身?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因为真理在宏观上永远是绝对正确的。比如整体和局部的相对关系。毫无疑
问,当整体利益发生危机时,局部利益理所当然地让位与整体利益,并承担起有
时是超负荷的牺牲。可当整体利益被满足后,“局部”们的利益呢?

  一艘满员的巨轮在风雨飘摇或惊涛骇浪中航行,为尽快到达目标港,有时在
需要时要在中途动员一些乘客下船。当这些主动下船的乘客看着因轻装而迅速变
小的巨轮,心中一定是茫然和不知所措的。这时,航运当局会来安慰他们,或给
他们一些补偿,再安排他们用别方式到达目的地。

  知青不就是那些被动员“下船”的“乘客”吗?当初为社会为城市乃至为全
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承担了上山下乡的重担,将10年最宝贵的青春埋葬在了人迹
罕见的从北国雪原到南蛮荒漠的广袤的农村,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人们常用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话来褒奖一些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我不知道知青们
算不算?就像我同样不知道知青们是不是可以得到社会的褒奖和安慰?但现在社
会不需要他们了,对他们说:你们是“废弃物”,要么自生自灭,要么自寻出路。
正如任何航运当局会对那些被卸下的乘客作一些使他们聊以自慰的补偿一样,可
知青呢?由此,一种沉重的失落感和被遗弃的酸楚在他们心中油然升腾。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知青们用青春播种希望,收获却是苦
难和失望。“青春无悔?当初我们能够选择吗?”Q 同学故作轻松。

  泰戈尔说:“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天去领受谢词。”

  如今他们“廉颇老矣”,虽然“尚能饭”,但心中壮丽的光束却渐渐暗淡,
最终势必倏然熄灭。但他们仍不得不鼓起几乎湮灭的余勇,力图找回已经逝去的
青春,与更青春勃发的当代青年竞争。尽管他们经历广阔、经验丰富,正是年富
力强的黄金岁月,但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却全处劣势。因为社会告诉他们,年龄
是他们挥之不去的阴影。在鲜花怒放的树下,时光老人拾起溪流中的落英,轻轻
放在手心。让它停留一下吧,不要这么快流逝,因为他们的肩负实在太重……

  自懂人事以来,便感到生命是不断的重复,每天都大致上干着同样的事,不
是吗?昨天跟今天一样,今天跟明天也必定是一样。是不是只有不断的改变环境,
不断地应付新的挑战,或把自己不断陷进不同的境况内,才可感受到生命新鲜动
人的一面呢?

  第10章

  庚辰年4 月(公元2000年5 月),是他们上山下乡30周年纪念。按当年的郑
重约定,同学们又照例相聚。此刻,“同学”一词极具感召力,彼此间的亲密一
触即发,当年的知青们完全放下了中年人应有的含蓄和城府,好象突然减去30岁
似的各自释放出略显生疏的率真。大家如数家珍地述说着当年的旧事及现在的境
遇,勾肩搭背,自斟自酌……在杯盏交错、嬉闹玩笑中,早生华发的同学们很动
情地在互祝平安,互致慰籍,彼此交换着1 年来的变化。无论在各自的领域里你
是怎样的角色或怎样的成功或怎样的试图借助人生的余辉再创辉煌而力不从心。
但在这里,在今天的这个范围内只有一种身份——同学加知青。因为,共同的经
历比什么都重要。

  30年后的今天,当他们回首往事,抹不去的是知青生活的艰难和与此相关的
心路历程。也许明天各自都会为今天的话而一笑了之,或者后悔或者不把它当一
回事,仍然要去尽全力为生活拼搏而无暇顾及其他,但此时确是真诚的。我在感
受到同学间相濡以沫的温情是多么的珍贵之余,似乎聆听到了大家心底疲惫的叹
息。努力地在维持温饱中“苟延残喘”,是他们早在30年前就已经被注定了的命
运。面对严酷的现实生活,他们差不多没有希望和梦想了,但依然重负着向前。

  30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在亚平宁半岛上有一位老人——他就是已故的意
大利著名的电影制片人安东尼奥尼。老人在30年前拍了一部名为《中国》的记录
片。影片中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解说词:“中国人既怀念过去,又忠于现在。”这
句话从本质上开掘出中国人良善温顺和深明大义的民族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种“怀念”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对一些失去的东西的“痛惜”呢?可见,“知青
情结”并非是对上山下乡运动本身的眷恋,而是由人生的角度对那段刻骨铭心的
生命和心路历程作的一次慨叹和别一种感悟。

  知青J ,团宣传队小号演奏员。他已在一周前赴美。“当年上山下乡,快50
岁的人了,没想到今天又要抛妻别子、飘洋过海去‘洋插队’!”他神情十分复
杂。J 知青原供职于纺织系统某科研单位,因单位效益问题而下岗,后自费学习
烹饪而取得厨师证书。在单位生意清淡的“三产”饭店里度日。他母亲在美国开
了一间餐馆,生意不错,与其请别人帮忙,不如让当厨师的儿子来大洋彼岸一起
干。临行前的中秋节,是一个薰风沉醉的晚上,在他家的阳台上,他倚着栏杆顾
望着楼下小区的夜景。“我们哪……这辈子……到过许多地方,可我总忘不了农
场的夜晚。”

  白日终于辉煌地沉下去了,黑夜像一泓温柔的潮水悄悄地涨起来。逐渐地淹
没了万物。风乍起,胶林便发出一阵絮语。漆黑的天幕笼罩着大地,可今夜星光
灿烂,它眨着晶亮的眼睛,仿佛在窥视什么。假使有月亮,那夜色就别有一种情
趣了。远处山脉平缓的轮廓就象远古时代巨兽的脊梁,这又引起人们多少遐思?
万物象镀了一层银色,显得格外迷蒙。路边婆娑的凤尾竹长掩着情侣们热切眷恋、
也许还带点苦涩的拥吻。远近池塘里的蛙鸣彼起此伏,错落有致,宛如在演奏交
响曲。斜挂空际的明月把池塘旁的房舍投影到水面上,形成与现实并存的另一个
影子世界,处处呈现出梦一般缥缈的意境,美得像一个不真实的梦域。可茅屋内
却是宁静的,油灯摇曳,土墙斑剥,在不显眼的地方,蜘蛛悄悄地织着它的网,
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神秘和不可知。感受着这静谧的,但又充满着各种生命的
细微声响和青春骚动的环境以及天地间明净广袤的天籁之音,使人柔柔地觉察到
某种情感的升华。这些常引起他许多模糊的伤感和不明确的思想……,是谁和着
口琴忧伤的伴奏,轻轻地哼起了那叩击心灵的歌?哦,那是属于一代人的《知青
之歌》,唱着它,有的回城了,唱着它,有的扎根了,唱着它,有的过早的走完
了人生而升向永恒……。

  20年了,回到故乡整整20年了,可蓦然回首一切都历历在目,或许那里的山
水,人们已把他忘了,或者淡漠了,最多在饭后茶余,坐在宽大的芭蕉树叶下纳
凉时,偶然会提起知青们的许多趣闻,而后打着哈欠各自钻进蚊帐,这时也许会
有一颗流星划过夜空。可他怎能忘记那永别的充满活力的十年,怎能忘记那长眠
于地下的同学和南疆獨特的风貌呢?流星虽然稍显即逝,可它毕竟燃烧过的。他
是多想再见到那淡淡的晨霭、绚烂的朝霞、神秘的月光和不可知的夜色以及墨水
瓶做的小油灯;听到在散发着干草味的茅屋中常飘起的忧伤的歌和兵团战士都熟
悉的起床号音……

  “也许这听上去有点虚伪?”他看着我发问。

  那已是过去的了,可时常象云一样在半睡半醒中飘洒在他的梦中。在那乡间
的田埂上,林中的小路上,边境的界碑旁,毕竟留下他青春的血汗和泪水,尽管
辛酸多于甜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即将赴美的J 知青喃喃地吟诵
着苏轼的《江城子》。长歌当哭!

  此岸、彼岸,有什么区别?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一部分的梦一定会留给彩云
之南!——如果他还有梦的话。至少我是这样想的。

  回顾四周,我那些善良而又纯朴的同学们,他们经历共和国迄今为止的各个
时期,虽然大好的年华被浪费了,但仍然在国家需要他们时,承担起历史和社会
赋予他们的各种责任,比如下岗,比如失业……等等。但他们仍遵循着公民的义
务,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规挣钱而鄙视歪门邪道;教育子女认真读书,争取将
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他们普普通通毫无光环,但是不是也可以被誉为鲁迅
曾称赞过的“中国人的脊梁”?虽然他们并不出众。我想大概是可以的。因为他
们赤子之心不泯。

  在得知云南临沧地区发生地震,同学们立刻有钱出钱,有物出物。“譬如我
少出一天车……”开出租车的T 同学拿出了一天的营业额:“譬如我今天我套牢
某只股票……”C 同学捐出了股市的一点赢利:“我没什么钱,但我向居委送去
了衣物和棉被。”G 同学如实说着。“希望我们的心意不要成为‘贪官’们桌上
的这个……”M 同学冷冷地看着手中杯子里黄澄澄冒着气泡的啤酒。

  中华民族的先贤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能他们并不
是绝对意义上的“穷”,但绝对谈不上任何意义上的“达”,但他们一样“兼济
天下”。因为“位卑未敢望忧国”。

  有个知青说:“我们的沉痛,唯有在那沉痛过的一方土地上可以埋存。”

  的确,知青们很“沉痛”,颇有还没大干一场,就有老之将至之感。昨日的
苦痛还未来得及清算,明天的新事物又扑面而来,实在太累。但他们依然鄙视平
庸,渴望进取。在自己希望快要丧失殆尽时,却大声鼓励别人不要失去信心。也
许有人会问:“自己没有了希望,却鼓励别人不要失去信心,这不是二律背反吗?”
不!一点也不!因为他们没时间过于沉溺在怨天尤人中,必须面对严酷的现实。
这种借鼓励别人而达到鼓励自己的情况,是不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因为“生命诚
可贵。”因为他们具备了“知青”吃苦的素质,因为他们“贫贱不能移”而有自
尊,因为他们失败不气馁而要争气,所以他们努力着。所以他们要在借鼓励别人
的时候,更要鞭策自己。

  这种可贵的品格是在稚气与纯真、无奈与蹉跎、苦难与奋斗中磨砺出来的。
所以他们是知青,是共和国历史上特殊的一代人,是一代为理想献身的人。因为
他们心中有着一座他们自己竖起的无形但永不磨损的丰碑——尽管这被社会视为
微不足道的。

  我突然感到了11届3 中全会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断至
今还在发出耀眼的光芒和振聋发聩的巨大回响。

  “经历是一种巨大的价值和财富,而不管其是幸福还是苦难。”电视里的年
轻人作深沉状地在侃侃而谈。说这种话的人一定是对自己的近况比较满意。问题
在于“价值”是否有价值?“价值”的实现首先在于得到社会的承认后,“价值”
才成为其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知青们苦难的“价值”得到社会承认了吗?

  我们是否把理论太虚妄化了?当社会实践在进行时,理论反而有些是似而非
了。

  我曾读到过英年早逝的北京籍知青作家王小波的这么一段话:“上山下乡是
件大坏事,对我们全体老三届来说,它还是一场飞来横祸。当然有个别人可能会
从横祸中得益,比如,这种特殊的经历可能会有益于写作,但整个事件的性质却
不可因此混淆。”的确!“当然有个别人可能会从横祸中得益,比如,这种特殊
的经历可能会有益于写作。”何等的举重若轻!了不起的王小波。

  “热闹是他们的,我们什么也没有”。朱自清低声对知青们说。

  由此,我写下以上的文字,祭奠我和我那曾经相濡以沫、休戚与共的亲爱的
知青战友们那遥远而永逝的青春。为生者,为死者,为一切感情和物质上得意和
不得意以及贫困的知青们。为人们不要忘了散落在他们周围的许多把青春埋葬在
南蛮荒原和北国黑土上的知青们。

  是为庚戍30年祭。

发布日期:二○○一年九月七日

22 Sept 2007

龟兔赛跑


龟兔赛跑
我要设计一个时钟,

菱角



菱角



今天逛超市看到这个东西, 标签写叫CALTROP,
好尖的角, 一边一个, 有点象长了俩牛角的怪物, 也象长了蝠翼的妖魔, 好奇怪啊!

查网, 更准确叫Water-Caltrop,
中文是菱角, 可以煮熟吃仁的..很常见的...

是我忘了,一个遥远的记忆中, 陪好朋友去挖菱角, 在水塘浅泥里, 我喜欢他的笑脸!



----------------------------------------------
Caltrop is a kind of weapon:--

21 Sept 2007

Buffett Lecture @ University of Florida School of Business

Buffett Lec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School of Business October 15, 1998

Warrent Buffet
译者: 易晓斓

译者序:
这里翻译的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个Video。确切的说,是Warrent Buffet(巴菲特)在University of Florida商学院的一次演讲。在演讲里,巴菲特谈投资,谈做人,使译者受益匪浅。在这里翻出来以嗜读者。这是一次一个半小时的演讲,翻出来着实要费些功夫。一蹴而就比较难做到,这里恐怕只好做连载了。见谅。


(一)

我想先讲几分钟的套话,然后我就主要来接受你们的提问。我想谈的是你们的所思所想。我鼓励你们给我出难题,畅所欲言,言无不尽。(原文:我希望你们扔些高难度的球,如果你们的投球带些速度的话,我回答起来会更有兴致)你们几乎可以问任何问题,除了上个礼拜的Texas A&M的大学橄榄球赛,那超出我所能接受的极限了。我们这里来了几个SunTrust(译者注:美国一家大型商业银行)的人。我刚刚参加完Coca Cola的股东大会(译者注:Warren Buffet的投资公司是Coca Cola的长期大股东之一),我坐在吉米●威廉姆斯边上。吉米领导了SunTrust多年。吉米一定让我穿上这件SunTrust的T恤到这来。我一直试着让老年高尔夫联盟给我赞助,但是都无功而返。没想到我在SunTrust这,却做的不错。吉米说,基于SunTrust存款的增长,我会得到一定比例的酬劳。所以我为SunTrust鼓劲。(译者注:巴菲特在开玩笑)

关于你们走出校门后的前程,我在这里只想讲一分钟。你们在这里已经学了很多关于投资方面的知识,你们学会如何做好事情,你们有足够的IQ能做好,你们也有动力和精力来做好,否则你们就不会在这里了。你们中的许多人都将最终实现你们的理想。但是在智能和能量之外,还有更多的东西来决定你是否成功,我想谈谈那些东西。实际上,在我们Omaha(译者注:Berkshire Hathaway公司的总部所在地)有一位先生说,当他雇人时,他会看三个方面:诚信,智能,和精力。雇一个只有智能和精力,却没有诚信的人会毁了雇者。一个没有诚信的人,你只能希望他愚蠢和懒惰,而不是聪明和精力充沛。我想谈的是第一点,因为我知道你们都具备后两点。在考虑这个问题时,请你们和我一起玩玩这个游戏。你们现在都是在MBA的第二年,所以你们对自己的同学也应该都了解了。现在我给你们一个来买进10%的你的一个同学的权利,一直到他的生命结束。你不能选那些有着富有老爸的同学,每个人的成果都要靠他自己的努力。我给你一个小时来想这个问题,你愿意买进哪一个同学余生的10%。你会给他们做一个IQ测试吗,选那个IQ值最高的?我很怀疑。你会挑那个学习成绩最好的吗,我也怀疑。你也不一定会选那个最精力充沛的,因为你自己本身就已经动力十足了。你可能会去寻找那些质化的因素,因为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很有脑筋的。你想了一个小时之后,当你下赌注时,可能会选择那个你最有认同感的人,那个最有领导才能的人,那个能实现他人利益的人,那个慷慨,诚实,即使是他自己的主意,也会把功劳分予他人的人。所有这些素质,你可以把这些你所钦佩的素质都写下来。(你会选择)那个你最钦佩的人。然后,我这里再给你们下个跘儿。在你买进10%你的同学时,你还要卖出10%的另外一个人。这不是很有趣吗?你会想我到底卖谁呢?你可能还是不会找IQ最低的。你可能会选那个让你厌恶的同学,以及那些令你讨厌的品质。那个你不愿打交道的人,其他人也不愿意与之打交道的人。是什么品质导致了那一点呢?你能想出一堆来,比如不够诚实,爱占小便宜等等这些,你可以把它们写在纸的右栏。当你端详纸的左栏和右栏时,会发现有意思的一点。能否将橄榄球扔出60码之外并不重要,是否能在9秒3之内跑100码也不重要,是否是班上最好看的也无关大局。真正重要的是那些在纸上左栏里的品质。

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拥有所有那些品质。那些行动,脾气,和性格的品质,都是可以做到的。它们不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力所不能及的。再看看那些右栏里那些让你厌恶的品质,没有一项是你不得不要的。如果你有的话,你也可以改掉。在你们这个年纪,改起来比在我这个年纪容易得多,因为大多数这些行为都是逐渐固定下来的。人们都说习惯的枷锁开始轻得让人感受不到,一旦你感觉到的时候,已经是沉重得无法去掉了。我认为说得很对。我见过很多我这个年纪或者比我还年轻10岁,20岁的人,有着自我破坏性习惯而又难以自拔,他们走到哪里都招人厌恶。他们不需要那样,但是他们已经无可救药。但是,在你们这个年纪,任何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可以有,只要你们愿意,就只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就象本杰明●格拉姆(上个世纪中叶著名的金融投资家)一样,在他还是十几岁的少年时,他四顾看看那些令人尊敬的人,他想我也要做一个被人尊敬的人,为什么我不象那些人一样行事呢?他发现那样去做并不是不可能的。他对那些令人讨厌的品质采取了与此相反的方式而加以摒弃。所以我说,如果你把那些品质都写下来,好好思量一下,择善而从,你自己可能就是那个你愿意买入10%的人!更好的是你自己本就100%的拥有你自己了。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谈谈你们所感兴趣的。我们可以从这儿或那儿举起的手开始。


序:下面是前几天提交的“巴菲特的一次演讲”的第二部分,主要集中于与学生们的问答交流。

(二)

问题:你对日本的看法?

巴菲特:
我不是一个太宏观的人。现在日本10年期的贷款利息只有1%。我对自己说,45年前,我上了本杰明●格拉姆的课程,然后我就一直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也许我应该比1%挣的多点吧?看上去那不是不可能的。我不想卷入任何汇率波动的风险,所以我会选择以日元为基准的资产,如地产或企业,必须是日本国内的。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挣得比1%多,因为那是我资金的成本。可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发现一家可以投资的生意。这真的很有趣。日本企业的资产回报率都很低。他们有少数企业会有4%,5%,或6%的回报。如果日本企业本身赚不了多少钱的话,那么其资产投资者是很难获得好的回报的。

当然,有一些人也赚了钱。我有一个同期为本杰明●格拉姆工作过的朋友。那是我第一次买股票的方法,即寻找那些股票价格远低于流动资本的公司,非常便宜但又有一点素质的公司。我管那方法叫雪茄烟蒂投资法。你满地找雪茄烟蒂,终于你找到一个湿透了的,令人讨厌的烟蒂,看上去还能抽上一口。那一口可是免费的。你把它捡起来,抽上最后一口,然后扔了,接着找下一个。这听上去一点都不优雅,但是如果你找的是一口免费的雪茄烟,这方法还值得做。不要做低回报率的生意。时间是好生意的朋友,却是坏生意的敌人。如果你陷在糟糕的生意里太久的话,你的结果也一定会糟糕,即使你的买入价很便宜。如果你在一桩好生意里,即使你开始多付了一点额外的成本,如果你做的足够久的话,你的回报一定是可观的。

我现在从日本没发现什么好生意。也可能日本的文化会作某些改变,比如他们的管理层可能会对公司股票的责任多一些,这样回报率会高些。但目前来看,我看到的都是一些低回报率的公司,即使是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说来也令人惊奇,因为日本这样一个完善巨大的市场却不能产生一些优秀的高回报的公司。日本的优秀只体现在经济总量上,而不是涌现一些优质的公司(译者注:对中国而言,这样的问题何止严重10倍!)。这个问题已经给日本带来麻烦了。我们到现在为止对日本还是没什么兴趣。只要那的利息还是1%,我们会继续持观望态度。

问题:有传闻说,你成为长期资金管理基金的救场买家?你在那里做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机会?(译者注:长期资金管理基金是一家著名的对冲基金。1994年创立。创立后的头些年盈利可观,年均40%以上。但是,在1998年,这家基金在4个月里损失了46个亿,震惊世界)

巴菲特:
在最近的一篇财富杂志(封面是鲁本●默多克)上的文章里讲了事情的始末。有点意思。是一个冗长的故事,我这里就不介绍来龙去脉了。我接了一个非常慎重的关于长期资金管理基金的电话。那是4个星期前的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吧。我孙女的生日Party在那个傍晚。在之后的晚上,我会飞到西雅图,参加比尔●盖茨的一个12天的阿拉斯加的私人旅程。所以我那时是一点准备都没有的。于是星期五我接了这个电话,整个事情变得严重起来。在财富的文章发表之前,我还通了其他一些相关电话。我认识他们(译者注:长期资金管理基金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人我还很熟。很多人都在所罗门兄弟公司工作过。事情很关键。美联储周末派了人过去(译者注:纽约)。在星期五到接下来的周三这段时间里,纽约储备局导演了没有联邦政府资金卷入的长期资金管理基金的救赎行动。我很活跃。但是我那时的身体状况很不好,因为我们那时正在阿拉斯加的一些峡谷里航行,而我对那些峡谷毫无兴趣。船长说我们朝着可以看到北极熊的方向航行,我告诉船长朝着可以稳定接收到卫星信号的方向航行(才是重要的)(译者注:巴菲特在开玩笑,意思是他在船上,却一直心系手边的工作)。星期三的早上,我们出了一个报价。那时,我已经在蒙塔那(译者注:美国西北部的一个州)了。我和纽约储备局的头儿通了话。他们在10点会和一批银行家碰头。我把意向传达过去了。纽约储备局在10点前给在怀俄明(译者注:美国西北部的一个州)的我打了电话。我们做了一个报价。那确实只是一个大概的报价,因为我是在远程(不可能完善细节性的东西)。最终,我们对2.5亿美元的净资产做了报价,但我们会在那之上追加30到32.5亿左右。Berkshire Hathaway(巴菲特的投资公司)分到30个亿, AIG有7个亿, Goldman Sachs有3个亿。我们把投标交了上去,但是我们的投标时限很短,因为你不可能对价值以亿元计的证券在一段长时间内固定价格,我也担心我们的报价会被用来作待价而沽的筹码。最后,银行家们把合同搞定了。那是一个有意思的时期。

整个长期资金管理基金的历史,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对它有多熟悉,其实是波澜壮阔的。如果你把那16个人,象John Meriwether, Eric Rosenfeld,Larry Hilibrand,Greg Hawkins, Victor Haghani,还有两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Myron Scholes和Robert Merton,放在一起,可能很难再从任何你能想像得到的公司中,包括象微软这样的公司,找到另外16个这样高IQ的一个团队。那真的是一个有着难以置信的智商的团队,而且他们所有人在业界都有着大量的实践经验。他们可不是一帮在男装领域赚了钱,然后突然转向证券的人。这16个人加起来的经验可能有350年到400年,而且是一直专精于他们目前所做的。第3个因素,他们所有人在金融界都有着极大的关系网,数以亿计的资金也来自于这个关系网,其实就是他们自己的资金。超级智商,在他们内行的领域,结果是他们破产了。这于我而言,是绝对的百思不得其解。如果我要写本书的话,书名就是“为什么聪明人净干蠢事”。我的合伙人说那本书就是他的自传(笑)。这真的是一个完美的演示。就我自己而言,我和那16个人没有任何过节。他们都是正经人,我尊敬他们,甚至我自己有问题的时候,也会找他们来帮助解决。他们绝不是坏人。但是,他们为了挣那些不属于他们,他们也不需要的钱,他们竟用属于他们,他们也需要的钱来冒险。这就太愚蠢了。这不是IQ不IQ的问题。用对你重要的东西去冒险赢得对你并不重要的东西,简直无可理喻,即使你成功的概率是100比1,或1000比1。如果你给我一把枪,弹膛里一千个甚至一百万个位置,然后你告诉我,里面只有一发子弹,你问我,要花多少钱,才能让我拉动扳机。我是不会去做的。你可以下任何注,即使我赢了,那些钱对我来说也不值一提。如果我输了,那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我对这样的游戏没有一点兴趣。可是因为头脑不清楚,总有人犯这样的错。

有这样一本一般般的书,却有着一个很好的书名,“一生只需富一次”。这再正确不过了,不是码?如果你有一个亿开始,每年没有一点风险的可以挣10%,有些风险,但成功率有99%的投资会赚20%。一年结束,你可能有1.1个亿,也可能有1.2个亿,这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你这时候过世,写亡讯的人可能错把你有的1.2个亿写成1.1个亿了,有区别也变成没区别了(笑)。对你,对你的家庭,对任何事,都没有任何一点点不同。但是万一有点闪失的话,特别是当你管理他人的钱时,你不仅仅损失了你的钱,你朋友的钱,还有你的尊严和脸面。我所不能理解的是,这16个如此高智商的能人怎么就会玩这样一个游戏。简直就是疯了。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决定基本上都依赖于一些事情。他们都有着所罗门兄弟公司的背景,他们说一个6或7西格玛的事件(指金融市场的波动幅度)是伤他们不着的他们错了,历史是不会告诉你将来某一金融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他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统计,他们认为关于股票的(历史)数据揭示了股票的风险。我认为那些数据根本就不会告诉你股票的风险!我认为数据也不会揭示你破产的风险。也许他们现在也这么想了?

事实上,我根本不想用他们来作例子,因为他们的经历换一种形式,很可能发生在我们中的每个人身上。我们在某些关键之处存在着盲点,因为我们懂得太多的其他地方。正象Henry Gutman所说的,破产的多是两类人:一是一窍不通者;一是学富五车者。这其实是令人悲哀的。

我们是从来不借钱的,即使有保险做担保。即使是在我只有1万块钱的时候,我也决不借钱。借钱能带来什么不同玛?我只凭我一己之力时我也乐趣无穷。一万,一百万,和一千万对我都没有什么不同。当然,当我遇到类似紧急医疗事件的情况下会有些例外。基本上,在钱多钱少的情况下,我都会做同样的事情。如果你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想想你们和我的不同,我们穿的是同样的衣服,当然我的是SunTrust给的;我们都有机会喝上帝之泉(说这话的时候,巴菲特开了一瓶可乐),我们都去麦当劳,好一点的,奶酪皇后(译者注:即DairyQueen,一家类似于麦当劳的快餐店),我们都住在冬暖夏凉的房子里,我们都在平面大电视上看Nebraska和Texas A&M(美国的两所大学)的橄榄球比赛,我们的生活没什么不同,你能得到不错的医疗,我也一样,唯一的不同可能是我们旅行的方式不同,我有我的私人飞机来周游世界,我很幸运。但是除了这个之外,你们再想想,我能做的你们有什么不能做呢?

我热爱我的工作,但是我从来如此,无论我在谈大合同,还是只赚一千块钱的时候。我希望你们也热爱自己的工作。如果你总是为了简历上好看些就不断跳槽,做你不喜欢的工作,我认为你的脑子一定是进了水。
我碰到过一个28岁的哈佛毕业生,他一直以来都做得不错。我问他,下一步你打算做些什么?他说,可能读个MBA吧,然后去个管理资询的大公司,简历上看着漂亮点。我说,等一下,你才28岁,你做了这么多事情,你的简历比我看到过的最好的还要强十倍,现在你要再找一个你不喜欢的工作,你不觉得这就好像把你的性生活省下来到晚年的时候再用吗?是时候了,你就要去做的(不能老等着)。(这是一个比喻)但是我想我把我的立场告诉了他。你们走出去,都应该选择那些你热爱的工作,而不是让你的简历看上去风光。当然,你的爱好可能会有变化。(对那些你热爱的工作,)每天早上你是蹦着起床的。当我走出校园的时候,我恨不得马上就给格拉姆干。但是我不可能为他白干,于是他说我要的工资太高了(所以他没有要我)。但我总是不停地bug他,同时我自己也卖了3年的证券,期间从不间断地给他写信,聊我的想法,最终他要了我,我在他那儿工作了几年。那几年是非常有益的经验。我总是做我热爱的工作。抛开其他因素,如果你单纯的高兴做一项工作,那么那就是你应该做的工作。你会学到很多东西,工作起来也会觉得有无穷的乐趣。可能你将来会变。但是(做你热爱的工作),你会从工作中得到很多很多。起薪的多寡无足轻重。
不知怎么,扯得远了些。总之,如果你认为得到两个X比得到一个让你更开心,你可能就要犯错了。重要的是发现生活的真谛,做你喜欢做的。如果你认为得到10个或20个X是你一切生活的答案,那么你就会去借钱,做些短视,以及不可理喻的事情。多年以后,不可避免地,你会为你的所作所为而后悔。


问题:讲讲你喜欢的企业吧, 不是企业具体的名字,而是什么素质的企业你喜欢?

巴菲特:

我只喜欢我看得懂的生意,这个标准排除了90%的企业。你看,我有太多的东西搞不懂。幸运的是,还是有那么一些东西我还看得懂。

设想一个诺大的世界里,大多数公司都是上市的,所以基本上许多美国公司都是可以买到的。让我们从大家都懂的事情上开始讲吧(巴菲特举起他的可乐瓶),我懂得这个,你懂得这个,每个人都懂这个。这是一瓶樱桃可乐,从1886年起就没什么变化了。很简单,但绝不容易的生意。

我可不想要对竞争者来说很容易的生意,我想要的生意外面得有个城墙,居中是价值不菲的城堡,我要负责的、能干的人才来管理这个城堡。我要的城墙可以是多样的,举例来说,在汽车保险领域的GEICO(译者注:美国一家保险公司),它的城墙就是低成本。人们是必须买汽车保险的,每人每车都会有,我不能卖20份给一个人,但是至少会有一份。消费者从哪里购买呢?这将基于保险公司的服务和成本。多数人都认为(各家公司的)服务基本上是相同的或接近的,所以成本是他们的决定因素。所以,我就要找低成本的公司,这就是我的城墙。当我的成本越比竞争对手的低,我会越加注意加固和保护我的城墙。当你有一个漂亮的城堡,肯定会有人对它发起攻击,妄图从你的手中把它抢走,所以我要在城堡周围建起城墙来。

三十年前,柯达公司的城墙和可口可乐的城墙是一样难以逾越的。如果你想给你6个月的小孩子照张像,20年或50年后你再来看那照片,你不会象专业摄影师那样来衡量照片质量随着时间的改变,真正决定购买行为的是胶卷公司在你的心目中的地位。柯达向你保证你今天的照片,20年,50年后看起来仍是栩栩如生,这一点对你而言可能恰恰是最重要的。30年前的柯达就有那样的魅力,它占据了每个人的心。在地球上每个人的心里,它的那个小黄盒子都在说,柯达是最好的。那真是无价的。现在的柯达已经不再独占人们的心。它的城墙变薄了,富士用各种手段缩小了差距。柯达让富士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赞助商,一个一直以来由柯达独占的位置。于是在人们的印象里,富士变得和柯达平起平坐起来。

与之相反的是,可口可乐的城墙与30年前比,变得更宽了。你可能看不到城墙一天天的变化。但是,每次你看到可口可乐的工厂扩张到一个目前并不盈利,但20年后一定会的国家,它的城墙就加宽些。企业的城墙每天每年都在变,或厚或窄。10年后,你就会看到不同。我给那些公司经理人的要求就是,让城墙更厚些,保护好它,拒竞争者于墙外。你可以通过服务,产品质量,价钱,成本,专利,地理位置来达到目的。

我寻找的就是这样的企业。那么这样的企业都在做什么生意呢?我要找到他们,就要从最简单的产品里找到那些(杰出的企业)。因为我没法预料到10年以后,甲骨文,莲花,或微软会发展成什么样。比尔●盖茨是我碰到过的最好的生意人。微软现在所处的位置也很好。但是我还是对他们10年后的状况无从知晓。同样我对他们的竞争对手10年后的情形也一无所知。

虽然我不拥有口香糖的公司,但是我知道10年后他们的发展会怎样。互联网是不会改变我们嚼口香糖的方式的,事实上,没什么能改变我们嚼口香糖的方式。会有很多的(口香糖)新产品不断进入试验期,一些以失败告终。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果你给我10个亿,让我进入口香糖的生意,打开一个缺口,我无法做到。这就是我考量一个生意的基本原则。给我10个亿,我能对竞争对手有多少打击?给我100个亿,我对全世界的可口可乐的损失会有多大?我做不到,因为,他们的生意稳如磐石。给我些钱,让我去占领其他领域,我却总能找出办法把事情做到。

所以,我要找的生意就是简单,容易理解,经济上行得通,诚实,能干的管理层。这样,我就能看清这个企业10年的大方向。如果我做不到这一点,我是不会买的。基本上来讲,我只会买那些,即使纽约证交所从明天起关门五年,我也很乐于拥有的股票。如果我买个农场,即使五年内我不知道它的价格,但只要农场运转正常,我就高兴。如果我买个公寓群,只要它们能租出去,带来预计的回报,我也一样高兴。

人们买股票,根据第二天早上股票价格的涨跌,决定他们的投资是否正确,这简直是扯淡。正如格拉姆所说的,你要买的是企业的一部分生意。这是格拉姆教给我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策略。你买的不是股票,你买的是一部分企业生意。企业好,你的投资就好,只要你的买入价格不是太离谱。这就是投资的精髓所在。你要买你看得懂的生意,你买了农场,是因为你懂农场的经营。就是这么简单。这都是格拉姆的理念。我6、7岁就开始对股票感兴趣,在11岁的时买了第一只股票。我沉迷于对图线,成交量等各种技术指标的研究。然后在我还是19岁的时候,幸运地拿起了格拉姆的书。书里说,你买的不是那整日里上下起伏的股票标记,你买的是公司的一部分生意。自从我开始这么来考虑问题后,所以一切都豁然开朗。就这么简单。

我们只买自己谙熟的生意。在坐的每一个人都懂可口可乐的生意。我却敢说,没人能看懂新兴的一些互联网公司。我在今年的Berkshire Hathaway的股东大会上讲过,如果我在商学院任教,期末考试的题目就是评估互联网公司的价值,如果有人给我一个具体的估价,我会当场晕倒的(笑)。我自己是不知道如何估值的,但是人们每天都在做!如果你这么做是为了去竞技比赛,还可以理解。但是你是在投资。投资是投入一定的钱,确保将来能恰当幅度地赚进更多的钱。所以你务必要晓得自己在做什么,务必要深入懂得(你投资的)生意。你会懂一些生意模式,但绝不是全部。


问题:就如你刚才所说,你已经讲了事情的一半,那就是去寻找企业,试着去理解商业模式,作为一个拥有如此大量资金的投资者,你的积累足以让你过功成身退。回到购买企业的成本,你如何决定一个合适的价格来购买企业?

巴菲特:

那是一个很难作出的决定。对一个我不确信(理解)的东西,我是不会买的。如果我对一个东西非常确信,通常它带给我的回报不会是很可观的。为什么对那些你只有一丝感觉会有40%回报的企业来试手气呢?我们的回报不是惊人的高,但是一般来讲,我们也不会有损失。

1972年,我们买了See’s Candy(一家糖果公司)。See’s Candy每年以每磅1.95美元的价格,卖出1千6百万磅的糖果,产生4百万的税前利润。我们买它花了2千5百万。我和我的合伙人觉得See’s Candy有一种尚未开发出来的定价魔力,每磅1.95美元的糖果可以很容易地以2.25的价钱卖出去。每磅30分的涨价,1千6百万磅就是额外的4百80万呀,所以2千5百万的购买价还是划算的。我们从未雇过咨询师。我们知道在加州每个人都有一个想法。每个加州人心中对See’s Candy都有一些特殊的印象,他们绝对认这个牌子的糖。在情人节,给女孩子送See’s Candy的糖,她们会高兴地亲它。如果她们把糖扔在一边,爱理不理,那我们的生意就糟糕了。只要女孩子亲吻我们的糖,那就是我们要灌输给加州人脑子里的,女孩子爱亲See’s Candy的糖。如果我们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可以涨价了。我们在1972年买的See’s Candy,那之后,我们每年都在12月26日,圣诞节后的第一天,涨价。圣诞节期间我们卖了很多糖。今年,我们卖了3千万磅糖,一磅赚2个美元,总共赚了6千万。十年后,我们会赚得更多。在那6千万里,5千5百万是在圣诞节前3周赚的。耶稣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笑)。这确实是一桩好生意。

如果你再想想,关于这生意的重要一点是,多数人都不买盒装巧克力来自己消费,他们只是用它来做为生日或节日的馈赠礼品。情人节是每年中最重要的一天。圣诞节是迄今为止最最重要的销售季节。女人买糖是为了圣诞节,她们通常在那前后2-3周来买。男人买糖是为了情人节。他们在回家的路上开着车,我们在收音机节目里放广告,“内疚,内疚”,男人们纷纷从高速路上出去,没有一盒巧克力在手,他们是不敢回家的。
情人节是销售最火的一天。你能想像,在情人节那天,See’s Candy的价钱已经是11美元一磅了(译者注:又涨价了)。当然还有别的牌子的糖果是6美元一磅。当你在情人节的时候回家(这些都是关于See’s Candy深入人心的一幕幕场景,你的那位接受你的礼品,由衷地感谢你,祝福剩下的一年),递给你的那位(6块钱的糖),说,“亲爱的,今年我买的是廉价货”?这绝不可能行得通!

在某种程度上,有些东西和价格是没关系的,或者说,不是以价格为导向的。这就像迪斯尼。迪斯尼在全世界卖的是16.95或19.95美元的家庭影像制品。人们,更具体的说,那些当妈妈的对迪斯尼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座的每个人在心中对迪斯尼都有着一些情愫。如果我说环球影视,它不会唤起你心中的那种特殊情愫;我说20世纪福克斯公司,你也不会有什么反应。但是迪斯尼就不同。这一点在全世界都如此。当你的年纪变老的时候,那些(迪斯尼的)影像制品,你可以放心让小孩子每天在一边看几个小时。你知道,一个这样的影片,小孩子会看上20遍。当你去音像店时,你会坐在那儿,把十几种片子都看上一遍,然后决定你的孩子会喜欢哪一部?这种可能性很小。别的牌子卖16.95,而迪斯尼的卖17.95,你知道买迪斯尼的不会错,所以你就买了。在某些你没有时间的事情上,你不一定非要做高质量的决定。而作为迪斯尼而言,就可以因此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多得多的影片。多好的生意!而对其他牌子来讲,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

梦想家们一直努力打造出类似于迪斯尼概念的品牌,来同它在世界范围内竞争,取代人们心中对迪斯尼的那份特殊情愫。比如,环球影视吧,妈妈们不会在音像店里买他们的片子,而放弃迪斯尼的。那是不可能发生的。可口可乐是在全球范围内和喜悦的情绪关联在一起的。不管你花多少钱,你想让全世界的50亿人更喜欢RC可乐(译者注:巴菲特杜撰出来的饮料牌子),那是做不到的。你可以搞些诡计,做折扣促销,等等,但都是无法得逞的。这就是你要的生意,你要的城墙。


问题:在你购买公司的分析过程里,是否有些数字会告诉你不要买?哪些东西是质化的,哪些东西是量化的?

巴菲特:

最好的买卖里,从数字的角度来讲,几乎都要告诉你不要买。你可能对(被购买公司的)产品的印象是非常之深,但是你对那套雪茄烟蒂式的廉价思维已经根深蒂固。我曾经拥有一个风力发电公司。相信我,风力发电公司如同雪茄烟蒂一般廉价。我们买的也很便宜,只相当于公司流动资金的三分之一的价钱。我们却实赚了钱,但是这种收益是不可复制的,更象是一次性的买卖。你可不想做那样的事情,但我经历了那样一个阶段,在那个阶段里,我还买过租车公司等等一些生意。

谈到质化的东西,我可能在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了。几乎我们买的所有企业,只需要10分钟,15分钟的分析。我今年买了两个企业。General Re(译者注: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之一)是一个180亿的交易。我连它们的总部都没去过。我希望它们的的确确有个总部(译者注:巴菲特在开玩笑)。在那之前,我买了Executive Jet,主要做部分拥有小型飞机的生意(译者注:美国近年来,很流行私人拥有飞机。但毕竟花销很大,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所以,买一部分飞机的拥有权,这样你可以有一段你自己的飞行计划和路线,变得很实际)。在我们买之前,我也没去过它的公司总部。四年前,我给我的家庭买了一个飞机计划的四分之一拥有权。我亲身体会了他们的服务,我也看到了这些年它们的迅速发展。(在购买交易发生之前,)我拿到了它们的经营数据。

如果你不能马上足够了解所作的生意,即使你花上一二个月,情况也见得会有多少改观。你必须对你可能了解的和不能了解的有个切身体会,你必须对你的能力范围有个准确的认知。范围的大小无关大局,重要的是那个范围里的东西。哪怕在那个范围里只有成千上万家上市公司里的30个公司,只要有那30家,你就没问题。你所做的就应当是深入了解这30家公司的业务,你根本不需要去了解和学习其他的东西。在我早年的时候,我做了大量功课来熟悉生意上的事情。我们走出去,采取所谓‘抹黄油’的方式,去与企业的用户谈,与企业以前的雇员谈,与企业的供应商谈,我们能找到的每一个人。每次我看到业界的专业人员,举例来说,我对采煤业有兴趣,我会遍访每一家采煤公司,问每一位CEO,“如果要在业界买一家公司,你认为我该买哪一家?为什么?” 如果你把这些片段的信息串起来,你会学到很多业界的信息。当你问到竞争对手的时候,你会得到非常相似的答案。比如说,如果你有一个解决一切问题的良方,那么你首先要解决的竞争对手是谁?为什么?通过这种手段,你很快会发现谁是业界最好的企业。

做投资的好处是你不用学习日新月异的知识和技能。当然你愿意那么去做,就另当别论了。四十年前你了解的口香糖的生意,现如今依旧适用,没有什么变化。我认识一个人,他的岳父去世了,丢下一间他创建的制鞋公司。这个人托Goldman Sachs来卖掉这家公司。他和我的一个朋友在佛罗里达打高尔夫,提到了这件事。我朋友让他给我打电话。他打了,结果我们用五分钟谈成了这桩生意。我认识这个人,我基本了解制鞋生意,所以我就买了。质化的方面定了后,就是价格了。我的答案只有是或者不是,很简单,谈判的时候没什么圈子可兜。只要价格合适,我就会买。不然的话,谈判之前我很快乐,谈判不成我也一样。


问题:可口可乐最近发布了对未来季度调低盈利预期的消息。你对可口可乐并没有因为在美国之外的许多问题,包括亚洲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而撒谎怎么看?

巴菲特:

我很喜欢他们(的诚实)。
事实上,在未来20年,可口可乐在国际上的市场增长要比在美国国内好得多。在美国国内的人均消费量会增长,但在别的国家的增长会快得多。可口可乐可能会有一段3个月,也可能是3年的艰难时期,但不会是未来的20年。人们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高效地工作,他们会发现换取一瓶可乐(巴菲特举起手中的可乐瓶),就占他们每天所获得的劳动报酬的比例而言,实在是一笔很好的买卖。实际上,我是一天五瓶(笑)。在1936年的时候,我第一次用25美分买了6瓶可乐(单卖是5美分一瓶)。那是6.5盎司的瓶子,2美分的瓶子押金,实际上是6.5盎司的可乐只要5美分。现在是12盎司的罐子,如果你在周末去买大瓶装的,减少一些在包装上的费用,你基本上可以花20美分多一点买12盎司。你现在在每盎司上花的钱只是1936年的两倍多一点点。相对于人们不断增长的购买力而言,可乐实际上在年复一年地变得越来越便宜。

在全世界的两百多个国家里,这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产品的人均消费量每年都在增长。它霸占着饮料市场,真的是难以置信。有一件人们可能不懂,但却使这个产品有着数以百亿元的价值的简单事实就是可乐没有味觉记忆。你可以在9点,11点,下午3点,5点喝上一罐,5点时你喝的味道和你一早上9点喝的味道一样好。其他的饮料如甜苏打水,橙汁,根啤都做不到这一点,它们对味道有着累积作用(译者注:累积使味觉麻木),重复的饮用会使你厌烦。我们在See’s Candy的雇员可以免费享用公司生产糖果。在他们第一天工作的时候,他们渴着劲儿吃。但在那之后,他们再吃起来就跟要花钱买似的。为什么?巧克力一样有着味觉累积。但是可乐就没有味觉累积。这意味着,全世界的人们可以每天都可以消费很多次可乐,而不是其他的饮料,所以你得到的就是可乐之难以企及的人均消费量。在今天,全世界范围内可乐的日销售量超过800亿盎司。这个数目还在年复一年地增长。增长还体现在无论是以国家计还是人均计的消费量上。20年后,在美国之外的增长讲远远超过美国国内。我分外看好国际市场的前景。(目前可乐的国际危机,)短期来讲对他们确实有消极的影响,但这不是一个大不了的问题。

可口可乐公司于1919年上市,那时的价格是40美元左右。一年后,股价降了50%,只有19美元。看起来那是一场灾难。瓶装问题,糖料涨价,你总能发现这样那样的原因让你觉得那不是一个合适的买入时机。一些年之后,又发生了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核武器竞赛等。总是有原因(让你不买)。如果你在一开始40块钱买了一股,然后你把派发的红利进行再投资(买入可口可乐的股票),一直到现在,那股可乐股票的价值是5百万。这个事实压倒了一切。如果你看对了生意模式,你就会赚很多钱。

切入点的时机是很难把握的。所以,如果我拥有的是一个绝佳的生意,我丝毫不会为某一个事件的发生,或者它对未来一年的影响等等而担忧。当然,在过去的某些个时间段,政府施加了价格管制政策。企业因而不能涨价,即使最好的企业有时也会受影响,我们的See’s Candy糖果不能在12月26日涨价。但是,管制该发生的时候就会发生,它绝不会把一个杰出的企业蜕变成一个平庸的企业。政府是不可能永远实施管制政策的。
一个杰出的企业可以预计到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但不一定会准确到何时会发生。重心需要放在“什么”上面,而不是“何时”上。如果对“什么”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对“何时”大可不必过虑。


问题:谈谈你投资上的失误吧。

巴菲特:

你有多少时间?(译者注:巴菲特的幽默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失误的有趣的一点是,在投资上,至少对我和我的合伙人而言,最大的失误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没有做什么。对于我们所知甚多的生意,当机会来到时,我们却犹豫了,而不是去做些什么。我们错过了赚取数以十亿元计的大钱的好机会。不谈那些我们不懂的生意,只专注于那些我们懂的。我们确实错过了从微软身上赚大钱的机会,但那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懂微软的生意。
但是对于在医疗保健股票上理应赚得的几十亿,我们却错过了。当克林顿政府推出医疗保健计划时,医疗保健公司获益非浅。我们应当在那上面赚得盘满钵满的,因为我懂那里面的因果。80年代中期,我们应当在Fannie Mae(译者注:美国一家受政府支持,专做二级房贷的超大型公司)上获利颇丰,因为我们也算得清个中的究竟。这些都是数以十亿计的超级错误,却不会被GAAP会计法则抓个现形。
你们所看到的错误,比如我买下了几年前我买的US Air(译者注:巴菲特在这笔交易中几乎损失了全部的投资,3.6个亿)。 当我手里有很多现金的时候,我就很容易犯错误。查理(译者注:巴菲特的合伙人)让我去酒吧转转,不要总滞留在办公室里(笑)。但是我一有闲钱,又总在办公室里,我想我是够愚昧的,这种事时有发生。

总之,我买了US Air的股票,虽然没人逼着我买。现在我有一个800的电话号码,每次我打算买航空公司的股票后,我就打这个电话。我跟他们讲我很蠢,老犯错,他们总是劝我别买,不断地和我聊,让我别挂电话,不要仓促地做任何决定。最后,我就会放弃要购买的冲动。(译者注:真有这么回事吗?听起来像是巴菲特在开玩笑)
于是我买了US Air的股票。看上去我们的投资要打水漂了,而且我们的投资也确实几乎全打了水漂,(那笔糟糕的投资)理应全军覆没的。我因为价钱非常诱人而买了那些股票,但是那绝不是个诱人的行业。我对所罗门的股票犯了同样的错误,股票本身价廉诱人没错,但那应该是杜绝涉足的行业。
你可以说那是一种犯错的模式。你中意具体交易的条件,但不感冒交易公司所处的行业。我以前犯过这样的错误,很可能将来我还会犯这样的错误。但更大的错误还是我一开始所讲的因犹豫和迟疑所致。当我只有1万块钱的时候,我投资了两千在汽修厂,而且肉包子打狗,那笔机会成本高达60个亿(笑),是个大错。当Berkshire的股价下降时,我还能感受好些,因为那也降低了汽修厂的购买成本(笑),以及20%的机会成本。
当你聊到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时,我笃信你最好还是从他人的失败中来学习吧,越多越好(笑)。在Berkshire公司里,我们绝不花一点时间来缅怀过去。我和我的合伙人是40年的哥们了,从没有任何的争吵。我们有很多事情上会有不同的见解,但从没有过争吵,我们也从不回顾过去。我们总是对未来充满希冀,都认为牵绊于‘如果我们那样做了。。。’的假设是不可理喻的,那样做不可能改变既成的事实。
你只能活在现在时。你也许可以从你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但最关键的还是坚持做你懂的生意。如果是一个本质上的错误,比如涉足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因为其他人建议的影响等等,所以在一无所知的领域做了一些交易,那倒是你应该好好学习的。你应该坚守在凭自身能力看得透的领域。
当你做出决策时,你应该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扪心自问,“我以一股55元的价格买入100股通用汽车的股票是因为。。。”。你对自己所有的购买行为负责,必须时刻充满理性。如果理由不充分,你的决定只能是不买。如果仅仅是有人在鸡尾酒会上提起过,那么这个理由远未充分。也不可能是因为一些成交量或技术指标看上去不错,或盈利等等。必须确实是你想拥有那一部分生意的原因,这一直是我们尽量坚持做到的,也是格拉姆教给我的。

问题:谈谈目前的经济形式和利率,和将来的走向?
巴菲特:
我不关心宏观的经济形式。在投资领域,你最希望做到的应该是搞清楚那些重要的,并且是可以搞懂的东西。对那些既不重要,又难以搞懂的东西,你忘了它们就对了。你所讲的,可能是重要的,但是难以拎清。了解可口可乐,Wrigley(译者注:美国一家营销口香糖的公司),或柯达,他们的生意是可以拎得清的。当然你的研究最后是否重要还取决于公司的评估,当前的股价等因素。但是我们从未因对宏观经济的感觉来买或者不买任何一家公司。我们根本就不读那些预估利率,企业利润的文章,因为那些预估真的是无关痛痒。1972年,我们买了See’s Candy,那之后不久政府实施了价格管制,但那又怎么样呢,(如果我们因为价格管制的原因没有买)我们就错过了以2千5百万买下一个现如今税前利润6千万的生意!
我们不愿因为自身本就不精通的一些预估而错过买到好生意的机会。我们根本就不听或不读那些涉及宏观经济因素的预估。在通常的投资咨询会上,经济学家们会做出对宏观经济的描述,然后以那为基础展开咨询活动。在我们看来,那样做是毫无道理的。
假想Alan Greenspan(译者注:上一任美联储主席)在我一边,Robert Rubin(译者注:克林顿时期美财长)在我另一边,即使他们都悄悄告诉我未来12个月他们的每一步举措,我是无动于衷的,而且这也不会对我购买Executive Jets飞机公司或General Re再保险公司,或我做的任何事情有一丝一毫的影响。
问题:深处乡间(译者注:指Berkshire Hathaway所在地,Nebraska的Omaha)和在华尔街上相比有什么好处?
巴菲特:
我在华尔街上工作了两年多。我在东西海岸都有最好的朋友。能见到他们让我很开心,当我去找他们的时候,总是会得到一些想法。但是最好的能对投资进行深思熟虑的方法就是去一间没有任何人的屋子,只是静静地想。如果那都不能让你想的话,没有什么可以。
(身处华尔街的)缺点就是,在任何一个市场环境下,华尔街的情况都太极端了,你会被过度刺激,好像被逼着每天都要去做点什么。
钱德勒家族花两千块钱买了可口可乐公司,除此之外,就不要再做其他的事情了。事情的关键是无为而治,即使在1919年也不要卖(钱德勒家族在这一年卖掉了可乐公司)。
所以,你所找寻的出路就是,想出一个好方法,然后持之以恒,尽最大可能,直到把梦想变成现实。在每五分钟就互相叫价一个来回,人们甚至在你的鼻子底下报价的环境里,想做到不为所动是很难的。华尔街靠的是不断的买进卖出来赚钱,你靠的是不去做买进卖出而赚钱。这间屋子里的每个人之间每天互相交易你们所拥有的股票,到最后所有人都会破产,而所有钱财都进了经纪公司的腰包。相反地,如果你们象一般企业那样,50年岿然不动,到最后你赚得不亦乐乎,而你的经纪只好破产。
就像一个医生,依赖于你变更所用药品的频率而赚钱。如果一种用药就能包治百病,那么他只能开一次处方,做一次交易,他的赚头也就到此为止了。但是,如果他能说服你每天更新处方是一条接往健康的通途,他会很乐于开出处方,你也会烧光你的钱,不但不会更健康,反而处境会更差。
你应该做的是远离那些促使你做出仓促决定的环境。华尔街自有它的功效,在我回Omaha之前,每六个月都有一个长长的单子的事情去做,一大批公司去考察,我会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旅行花的钱。然后,我会(离开华尔街)回Omaha,仔细考量。
问题:投资人如何来给Berkshire或微软这样从来不分红的公司估值?
巴菲特:
这是个关于Berkshire从来不分红的问题。Berkshire将来也不会分红,这是一个我可以担保的承诺(笑)。你能从Berkshire得到的是将(红利)放进安全的存款箱,每年你可以拿出来好好地把玩一翻,然后再把它放回原位。这样,你会得到巨大的自我满足感。可别小瞧了这样的自我满足感!(译者:像不像葛朗台数钱?)
当然,这里的核心问题是我们能否让截留下来的钱财以可观的幅度升值。这是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查理和我的立身之本也在此处。当然,这项任务正变得越来越难。我们管的钱越多,就越难做到(以可观的幅度升值)。如果Berkshire的大小只有现在的百分之一,我们升值的幅度要比现在好得多。如果我们能做到不断地升值,那么派发红利自然是不明智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做到了让截留下来的红利再投资胜过直接派发红利。但是,没有人可以保证在将来还能这样。在某一个阶段,总会有物极必反的时候。
保持持续增长是我们努力的目标。那也是唯一衡量我们公司价值的标尺。公司总部的大小等等都不能用来衡量公司的价值。Berkshire有4万5千名雇员,但在总部只有12人和3千5百平方英尺(译者注:300多平米)的办公室。这一点我们不打算改变。
我们用公司的表现来评估自己,我们也以此来谋生。相信我,比起从前来,(保持持续增长)难得多了。

问题:什么时候你会认为你的投资已经实现了它的增长极限?
巴菲特:
理想的情况是当你购买生意的时候,你不希望你买的企业有一个增长极限。我买可口可乐公司的时候,我不希望10年,15年后看到可乐弹尽粮绝。不排除有这个可能,但可能性接近于零。
我们想看到的是,当你买一个公司,你会乐于永久地持有那个公司。同样的道理,当人们买Berkshire的股票的时候,我希望他们打算一辈子持有它。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这可能行不通。我不想说,这是唯一的购买股票的方式,但是我希望依据那样的方式来购买股票的一群人加入Berkshire,因为我不希望总是看到一群不同的股东。我实际上对Berkshire股东的变化更替实行跟踪。
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个教堂,我是行祷告之人,看到做礼拜的人每个星期都换掉一半,我不会说,这真是太好了,看看我的成员流动性有多强呀(笑)。我宁愿在每个星期天看到教堂里坐满了同样那么一批人。
当我们考量生意的时候,这就是我们的原则。基本上我们寻找那些打算永久持有的生意。那样的企业并不多。在一开始,我的主意比资金多得多,所以我不断地卖出那些我认为吸引力差些的股票以便来购买那些新近发现的好生意。但这已经不是我们现在的问题了。(译者注:我们现在不缺钱,而是缺好生意)
购买企业的五年后,我们希望彼时如同此时一般的满意。如果有一些极其庞大的兼并机会,也可能我们需要卖出一些股票(来筹措资金)。当然,我很乐于拥有那样的问题。
我们在购买企业时从来不预先定下一个目标价。比如,如果我们的买入价是30,当股价到达40,50,60, 或100时,我们就卖,诸如此类。我们不再如此的行事。当我们花2500万买私有公司See’s Candy时,我们没有“如果有人出5000万我们就卖”的计划。那不是一个考量生意的正确方式。我们考量生意的方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买下的企业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利润?如果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任何其他问题都是多余的。

问题:你是如何看待对所罗门的投资的?类似的,长期管理资金的买卖?
巴菲特:
我们投资所罗门的原因是,在1987年9月,所罗门公司是一家9%资产被证券化的企业,道指在这一年涨了35%,之前我们卖了很多股票,一下子手里有了很多现金,并且看上去我们暂时不会用得到它们。所以,在这个我通常不会购买股票的行业里,我们采用了这种有吸引力的证券形式,购买了所罗门。这是一个错误。最后结果还不错,但那不是我应该做的。我应该再等等,这样一年后我会多买一些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或者我在当时就该买,即便可乐那时的卖价真的不便宜。
对于长期管理资金,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了对和证券有关的其他生意的了解。其中一个就是套利。套利,我做了45年,格拉姆做了30年。套利是必须靠近电话,我自己也必须东奔西跑地做,因为它要求我跟紧跟大市的脉动。现在我已经不做了,除非出现我自己看得懂,又是极大的套利机会。
我这一辈子可能做了300桩,可能更多,套利的交易。套利本身是很好的生意。长期管理资金有很多套利的头寸,它前10名的头寸可能占据了90%的资金。我对那前10名的头寸有一些了解。我虽然不了解其中所有的细节,但是我已经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同时,交易中我们将得到可观的折扣,我们也有足够的本钱打持久战,所以我们觉得交易可以进行。我们是可能在那样的交易中赔钱的。但是,我们占据了一些有利因素,我们是在我们懂得的领域作战。
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头寸,不像长期管理资金那么大,因为像那么大规模的确实不多。那些头寸或涉及到收益曲线的关系(译者注:Yield Curve),或跟不同时期发布的政府债券有关等等(译者注:on the run, off the run)。如果在证券业足够长的话,这些品种都是要接触到的。它们不是我们的核心生意,平均大概占到我们年收益的0.5% 至0.75%,算是额外的一点惊喜吧。

问题:谈一谈投资多元化吧。
巴菲特:
如果你不是一个职业投资者,如果你的目标不是远超大多数人表现的话,那么你就需要做到最大可能的投资多元化。98%,99%,甚至更高比例的人需要尽可能地去多元化,而不是不断地买进卖出。你们面临的选择就是管理成本很低的指数类的共同基金了。(译者注:指数类的基金指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股票指数,如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所包含的股票,权重,和走势。投资者可以将指数基金当成普通股票来投资)
如果你认为拥有部分美国是值得的话,就去买指数基金。你拥有了一部分美国。对此我没有任何异议,那就是你应该的做法,除非你想给投资游戏带些悬念,并着手对企业做评估。一旦你进入对企业做评估的领域,下定决心要花时间,花精力把事情做好,我会认为投资多元化,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是犯了大错。
那天我在SunTrust的时候,有人问了一个问题。如果要做到真正懂生意的话,那么你懂的生意可能不会超过6个。如果你真的懂6个生意的话,那就是你所需要的所有多元化,我保证你会因此而赚很多钱。
把钱放在第七个主意上,而不是选择投更多的钱于最好的主意,绝对是个错误。很少有人会因他们第七好的主意而赚钱,很多人却因为他们最棒的主意而发财。我认为,对任何一个拥有常规资金量的人而言,如果他们真的懂得所投的生意,6个已经绰绰有余了。
在我最看好的生意中,我只拥有一半左右。我自己就没有去做所谓的投资多元化。许多我所知晓的做的不错的人都没有多元化他们的投资。唯一的例外是Walter Schloss(译者注:同巴菲特一样,也是本杰明●格拉姆的门生。他的基金收益50年来一直领先大市),他做到了多元化,投资了方方面面。我管他叫诺亚,因为他在每个行业都投两个企业。(笑)(译者注:诺亚方舟的典故)

问题:你如何区分P&G和可口可乐公司?
巴菲特:
P&G是一个很好的公司,有着很强的行销网络,旗下有很多名牌,等等。如果你告诉我,我要离开20年,这期间我们家族的资产都放在了P&G上面,我不会感到不高兴的。P&G是我5%的选择之一。20年的时间,它不会消亡的。
但是,未来20年,30年的时间里,相对于P&G,我对可口可乐公司的单位增长率,定价能力更看好些。目前可乐的定价能力可能差些。设想以下,数以十亿计的日均消费量,多一分钱,那就是一千万。Berkshire拥有8%的股份,那就是每天80万。看上去不是不可能,不是吗?现在就想涨价,在很多市场是行不通的。但假以时日,二十年后,可乐在单位消费量里一定赚得更多,并且总量上也会卖得更多。我不确信这个涨幅会有多大,但是我确信一定会增长。
我不认为P&G的主要产品有可乐这样的统治力,有这样的消费量增长率,但是P&G依旧是好公司。即使我可能会更中意其他一些公司,但是那样的公司凤毛麟角。
问题:麦当劳的20年前景如何?
巴菲特:
麦当劳的情况里,许多因素都起作用,特别是海外的因素。麦当劳在海外的处境比在美国国内要强势一些。这个生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难。人们,那些等着派发礼物的孩子除外,不愿每天都吃麦当劳。
喝可乐的人,今天喝五罐,明天可能还会喝五罐。快餐业比这要艰难得多。但是,如果你一定要在快餐业里,世界范围里这个行业规模是巨大的,选择一家的话,你会选麦当劳。它有着最好的定位。虽然对小孩子虽是美味,对成人而言它却不是最好吃的。近来,它进入了用降价来促销的领域,而不是靠产品本身来销售。
我个人更中意那些靠产品本身就卖钱的公司。在这一点上,我更喜欢吉列。人们不是因为还有一些附送的小礼品而买Mark 3。在本质上,吉列的产品更强势些。Berkshire拥有很多吉列的股票。当你想到几十亿的男人脸上每天每夜长出的胡子,更好的是,还有女人的两条腿,你晚上的睡眠一定会很香甜。那才是你要的生意。
如果你想的是下个月我要用什么降价策略来压制汉堡王(译者注:Berger King),如果它们和迪斯尼签了协议,而我却没有。。。等等。我偏爱那些独立的产品,不需要做降价促销这些噱头来让它更有吸引力。虽然你可以用那些伎俩来做好生意,比如,麦当劳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企业,但它终究不像可乐那样,像可乐那样的几乎也没有。
如果你一定要在那个领域买一家企业,就买奶酪皇后吧!我是开玩笑的,还是买麦当劳吧。一段时间以前,Berkshire买了奶酪皇后,所以我在这儿给奶酪皇后不知羞耻地做广告(笑)。


译者序: 终于,再有一次,巴菲特的演讲就要全部翻完了。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耐心。One more to go:-)
问题:你对能源基础行业的公司怎么看?

巴菲特:
我考虑了很久了,因为这方面的投资要花很多钱的。我甚至考虑过要彻底买下一个公司。我们Omaha公司总部的一个人员通过CalEnergy(译者注:一家位于Omaha的地热能源公司)做了一些投资。

但是,对于能源行业在政府的调控下究竟会如何发展,我还不是太懂。我看到了一些因素对高成本的企业在曾经的垄断地域是如何的具有破坏性。我不确信哪家会因而得益,程度又是如何等等。

当然,不同的能源企业的成本会有高有低。水利发电的成本是每千瓦2分钱,它们的优势就非同小可了。但是在它们所产出的电力里,它们自己能保留多少,它们又可以把多少电力发送到区外,我还没想通。所以,对于这个行业未来十年的情况,我还看不清。(译者注:在美国,发电公司的电力交易和定价并不完全是市场行为,而是有政府做管理调控的)

但这的确是一个我一直以来不断考量的行业。一旦我理出些头绪,我会付诸行动的。我晓得产品的吸引力,各个方面用户需要的确定性,还有现在这些公司的价钱可能很便宜,等等。我只是不确定在未来的十年里,谁会从中赚大钱,所以我还处于观望的态度。


问题:为什么资本市场更青睐大型企业,而不是小型企业?

巴菲特:
我们不在乎企业的大小,是巨型,大型,小型,还是微型。企业的大小无所谓。真正重要的因素是,我们对企业,对生意懂多少;是否是我们看好的人在管理它们;产品的卖价是否具有竞争力。

从我自己管理Berkshire的经验来看,我需要将从General Re带来的750到800个亿的保费进行投资。我只能投资5桩生意,我的投资因而就只局限于那些大公司。如果我只有10万块,我是不会在乎所投资企业的大小的,只要我懂得它们的生意就行。

在我看来,总体而言,大企业过去十年来表现非常杰出,甚至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没人能预计到美国公司的资产收益率能接近于20%。这主要归功于特大型公司。由于较低的利息率,和高得多的资产回报率,对这些公司的评估也必然会显著的上调。如果把美国公司假想成收益率20%的债券,比起收益率13%的债券自然是好得多。这是近些年来确实发生的情况,是否会一直如此,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个人对此表示怀疑。

除了我所管理资金多少的因素,我不会在乎企业的大小。See’s Candy在我们买它时,还只是一个年收入二千五百万的生意。如果我们现在还能找到一个类似的,即使按照我们公司现在的运作规模,我也乐于买下它。(我认为)是那些令人确信的因素才真正重要。

问题:在过去的五年里,不动产业的主流都是私有的。你对不动产业的证券化有何高见?

巴菲特:
巨大的不动产业债务的证券化的确是近来资本市场里的一个疑难症结。以房屋贷款为基础的证券了无生气。我指的是商业房贷,而不是居民房贷。我想你的问题是关于资产(证券化)方面的。

拥有公司是一种很不好的拥有资产的方式。如果你把公司收入税摊派给个人,因而个人就可以只交纳一种税。如果是常规的公司形式,人们被迫两次缴税(译者注:一次公司,一次个人)。在不动产业,你不需要那样做的,(真那样的话)回报上会因缴税而受很大的影响。

REIT(译者注:专门投资不动产业的共同基金,公司税率很低,但主要盈利都要派发给股东), 巧妙避开了法律的规定,因而人们不需要两次缴纳。但是它们的管理费用也很高。如果你进入不动产业,举例讲你如果买最简单的REIT,每年有8%的收益,除去1%或1.5%的费用后,所得也不是那么有吸引力了。对只有千把块钱或5千块钱的投资,可能还可以。但是如果是百万级的投资,直接去买不动产可能更划算些,这样你能避免在中间人上可观的开销。

在不动产领域,我们鲜有令人激动的发现。看到一些特大型的地产公司,有些人可能会有些迷惑,我在这里试着不冒犯在座的各位,这里举一个例子,得克萨斯太平洋土地基金,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公司,在得克萨斯州有着几百万公顷的土地,每年卖掉1%的土地,并以那为基准,得出一个比市场行情高得多的估价。我认为,如果你是土地的拥有者,那样的估价是毫无道理的。你不可能交易50%,甚至是20%的土地,这比流动性很差的股票还要差得多。

我认为对许多不动产公司的估价都是愚蠢的,都是那些不曾拥有土地的人或是想卖出大量土地套现的人的伎俩。

REIT基金今年的市场表现很不好,这个你们可能都知道。不难想象它们将会变成没人要的一类,同你的不动产卖价相比,它们会以很大的折扣贱卖。事情会变得很有趣。因为接下来的问题是REIT基金的管理层是否会同你斗争到底,因为(卖出不动产的过程中)他们不得不放弃管理物业的收入。他们的实际利益同股东的正好相反。我总是在想,REIT基金一直在鼓吹他们优秀的不动产和廉价的股票,而管理层却在市场上卖股票,比如他们说28块钱的股票很便宜了,他们却在28元以下卖股票,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但是,我们还是在关注着这一块。我们懂得这个行业,在不同的时段,我们会考虑进行一些特大笔的交易。如果有长期资金管理公司的事件在不动产领域里发生了,我们会敞开胸怀的。问题是其他许多人也会纷至沓来的,所以出现让我们兴奋的价格的可能性并不大。

译者注:有生以来,不要说翻译,写都没写过如此之长的文章。是两个原因,让我一直坚持下来。一是来自大家的鼓励,包括雷声大雨点大等人对我的支持是我的动力。译言的读者群是最棒的,从你们的反馈中我也学到了很多。这一系列文章如果能对大家有点帮助,那是我最欣慰不过的了。第二点,是我对巴菲特为人深深的折服。不仅仅是他的机敏睿智,见多识广,更重要的是他的质朴平实,率真幽默,从未忘记做人的根本。很小的时候,就希望身边有个智慧的长者,能将人生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真的,巴菲特是那种可以与你聊一辈子的人,以他的至诚和实在。也许我们也可以试着去做那样的人。
问题:据我的理解,在你的理论里,熊市对抄底买家是很有利的。你是如何预计,在一个走下坡路的市场里,你的长期性盈利状况呢?

巴菲特:

对于大市的走势,我一无所知。虽然我的偏好无足轻重,但是我希望它向下调整。市场对我的感情是无暇顾及的(笑)。这是在你学习股票时,首要了解的一点。

如果你买了100股通用汽车之后,对通用一下子充满了感情。当它降价时,你变得暴躁,怨天尤人;当它攀升时,你沾沾自喜,自以为聪明,对通用也是喜爱有加。你变得如此情绪化。但是,股票却不晓得谁买了它。股票只是一个物质存在而已,它并不在乎谁拥有了它,又花了多少钱,等等。我对市场的感情是不会有一丝回报的。我们这里靠的是一个异常冰冷的肩膀(笑)。

未来10年里,在座的每个人可能都是股票的净买家,而不是净卖家,所以每人都应该盼着更低的股价。未来10年里,你们肯定是汉堡包的大吃家,所以你盼着更便宜的汉堡包,除非你是养牛“专业户”。如果你现在还不拥有可口可乐的股票,你又希望买一些,你一定盼着可乐的股价走低。你盼着超市在周末大甩卖,而不是涨价。

纽约证交所就如同公司的超市。你知道自己要买股票,那么你盼着什么好事呢,你恨不得股价都跳水,越深越好,这样你就可以拣到些便宜货了。20年以后,30年以后,当你退休开始要支取养命钱了,或者你的后代支取你的养命钱时(笑),你也许会希望股价能高点。在格拉姆的“智慧的投资者”一书中的第8章,描述了对待股票市场上下波动的态度,以及第20章中讲到了安全边际效应的问题,我认为是所有描写投资的著述中最好的两篇。因为当我在19岁读到第8章时,我恍然大悟。我领悟到了上面涉及的心得。看上去它们显而易见,但我从前没有体会过。如果不是那文章里的解释,恐怕过了100年,我还在盼着股价节节高呢。

我们希望股票降价,但是我并不晓得股票市场会有如何的走势。恐怕我永远也不会。我甚至想都不去想这些事情。当股市真的走低时,我会很用心的研究我要买些什么,因为我相信到那时我可以更高效地使用手上的资金。


这时主持人插嘴过来,说下面的问题将是最后一个问题了。巴菲特马上笑着说,好,你就帮我选那个最后的幸运儿吧。你也可以选自己。(笑)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你有幸再重新活一次的话,你会去做些什么,让你的生活更快乐?

巴菲特:
这听上去有点让人反胃。我也许会从活到120岁的那群人的基因池中做个选择吧(笑)。

我认为我自己是罕见的幸运。让我在这里花上一到二分钟讲个例子,也许值得我们好好想想。让我们做这样一个假设,在你出生的24小时以前,一个先知来到你的身边。他说,“小家伙,你看上去很不错,我这里有个难题,我要设计一个你将要生活的世界。如果是我设计的话,太难了,不如你自己来设计吧。所以,在24小时以内,你要设计出所有那些社交规范,经济规范,还有管理规范等等。你会生活在那样一个世界里,你的孩子们会生活在那样一个世界里,孩子们的孩子们会生活在那样一个世界里。”你问先知,“是由我来设计一切吗”?先知回答说是。你反问,“那这里肯定有什么陷阱”。先知说,“是的,是有一个陷阱。你不知道自己是黑是白,是富是穷,是男是女,体弱多病还是身体强健,聪明还是愚笨。。。你能做的就是从装着65亿球的大篮子里选一个代表你的小球”。

我管这游戏叫子宫里的彩票。这也许是决定你命运的事件,因为这将决定你出生在美国还是阿富汗,有着130的IQ还是70,总之这将决定太多太多的东西。如何设计这个你即将降生到的世界呢?

我认为这是一个思考社会问题的好方法。当你对即将得到的那个球毫不知情时,你会把系统设计得能够提供大量的物品和服务,你会希望人们心态平衡,生活富足,同时系统能源源不绝地产出(物品和服务),这样你的子子孙孙能活得更好。而且对那些不幸选错了球,没有接对线路的人们,这个系统也不会亏待他们。

在这个系统里,我绝对是接对了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降生后,人们让我来分配资金。这活本身也并不出彩。假设我们都被仍在了一个荒岛上,谁都走不出来,那么在那个岛上,最有价值的人一定是稻谷收获最多的人。如果我说,我能分配资金,估计不会招什么人待敬。

我是在合适的时间来到了合适的地方。盖茨说如果我出生在几百万年前,权当了那些野兽的鱼肉耳。我跑不快,又不会爬树,我什么事也干不了。他说,出生在当代是你的幸运。我确实是幸运的。

时不时地,你可以自问一下,这里有个装着65亿小球的篮子,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在这里;有人随机取出另外100个小球来,你可以再选一个球,但是你必须把你现有的球放回去,你会放回去吗?100个取出的小球里,大约5个是美国人吧,95个不是。如果你想留在这个国家,你能选的就只有5个球。一半是男生,一半是女生,一半是高智商,一半是低智商。你愿意把你现在的小球放回去吗?

你们中的大多数不会为了那一百个球而把你自己的球放回去。所以,你们是世界上最幸运的1%,至少现在是这样。这正是我的感受。一路走来,我是如此幸运。在我出生的时候,出生在美国的比率只有50比1。我幸运有好的父母,在很多事情上我都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幸运地出生在一个对我报酬如此丰厚的市场经济里,对那些和我一样是好公民的人们,那些领着童子军的人们,周日教书的人们,养育幸福的家庭。它们可能在报酬上未必如我,但也并不需要像我一样呀。

我真的非常幸运,所以,我盼着我还能继续幸运下去。如果我幸运的话,那个小球游戏给我带来的只有珍惜,做一些我一生都喜欢做的事情,并和那些我欣赏的人交朋友。我只同那些我欣赏的人做生意。如果同一个令我反胃的人合作能让我赚一个亿,那么我宁愿不做。这就如同为了金钱而结成的婚姻一般,无论在何种条件下,都很荒唐,更何况我已经富有了。我是不会为了金钱而成婚的。

所以,(如果我有机会重新来过的话)我可能还会去做我做过的每一件事情,当然,购买USAir除外。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