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Sept 2007

四马路观音堂


四马路观音堂的故事

  四马路观音堂最初立庙于1884年,至今已有112年历史。但最早的建筑早已拆除,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4年重修扩建后的规模。扩建后该庙总面积达1500平方公尺,比原有面积增加了一倍。
  根据该庙左边的墙上刻的颂德碑记,在公元1884年(清光绪十年)农历五月,由一家叫“陈两成”的商号献地,及众善男信女捐款而在原址建庙。1895年曾有过一次重修。而规模最大的重修是从1980年开始筹备与策划的,这次扩建耗资五百多万元。
  百多年来,四马路观音堂一直以香火鼎盛而名声远播,据说,这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首先是有过观音显灵的传闻(反正是传闻,根本无法证实),其次是一些在那里求过签的人说,其签相当“灵”且“准”,再其次是有些人许的愿后来果然实现,当然太过离谱的愿,例如想一夜之间变亿万富翁,或想当皇帝,当然是实现不了的,那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观音堂附近的一件事,也增加了这座庙的神奇色彩,据老前辈说,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飞机第一次空袭新加坡,四马路也挨了日军的炸弹,当时观音庙隔邻几间房屋被炸毁,而观音庙被强烈的爆炸声波震动了一下,但没有中弹,只是隔邻房屋的被炸断的梁柱飞进了观音堂,并没有造成很大的破坏,当时人们啧啧称奇。
  1980到84年重修扩建期间,观音堂照常开放,让各方善信去敬拜观世音菩萨。由于主堂在重建,十八手的观音圣像是该堂的主神像,所以庙堂的管理者小心翼翼地安置在后堂,在这期间,临时搭建了一座简易的进香堂,壁上悬挂三张千手观音彩色像,这么一间小小的临时庙堂,仍旧吸引千千万万虔诚的善信前去敬拜祷告,成了当时的奇闻佳话。






观音圣像10年镀金一次




  经常去观音堂进香的人都知道,堂内那座金碧辉煌的观音圣像,每到10年就要再镀金一次。
  几十年来,负责为圣像镀金的是葛家的师傅,最近一次镀金是在1994年,那时主持这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的是那年47岁的葛师傅,他从17岁时起就跟随父亲学习这套本领。前年,他是第四次为圣像镀金了。
  据说,为观音像镀金可是一件十分隆重的事,马虎不得,必须选定黄道吉日,为圣像举行“退光”仪式,然后由三名壮汉,合力小小翼翼将圣像抬下来,移到楼上,以方便进行镀金工作。镀金工作完成之后还要举行开光仪式。
  1994年那次镀金用了两三万元,所用的是比916还纯的黄金。
善男信女抢插大年初一的头柱香
  四马路观音堂是少有的一天到晚都有人潮的庙堂,星期六、星期天、公共假期,还有农历每个月的初一与十五,都是该庙堂的旺日。而一年当中最旺的日子主要是四个:首先是农历年除夕,接下来是二月十九的观音诞、六月十九观音出家修道日及九月十九的观音成道日。在这四个日子,数以万计的善信从全国四面八方涌来,还有一些人是从新柔长堤对岸过来的。由于人数太多,庙内已挤得水泄不通,还有数千人站在庙外的马路上,整条四马路几乎站满了人。
  很多人都以为观音有三个诞辰,其实,只有农历二月十九才是她真正的诞辰,不过,另两个日子是观音菩萨生平最重要的一天,所以,崇敬者也将另外两个重要日子当作像诞辰一样隆重庆祝。







正月二十六开‘财库’




  该堂另外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日子: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大开“财库”和“富房”,让善男信女讨(借)红包与还红包。
  借出的红包每个只是象征性放一角钱,每人只限借四个。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红包的人明年都会加倍奉还。
  借红包干什么?有的人是希望讨个财运,但也人是为了讨个吉祥与平安。
  关于四马路观音堂,还有几件事大家不妨知道:
  到该堂拜观音,只能用三支小香,不能用大香。大量小香在进门处摆放着,由客自取,要捐献香油钱也是随各人的心意。该堂强调是上香要心诚。
  1984年扩建重修之后,该堂就遵照政府的规定, 不设让人焚烧金银纸的器具,所以,香客们千万不要拿金银纸去那里焚烧。
  过去,观音堂附近摆满了无执照的各种小摊,有的是卖神像及拜神的用具,有的替人解签。几年前,这些非法的摊贩已被政府执法人员彻底取缔。如果有人拿了签不得其解,可在庙堂内免费查阅解签的小册子(有中英文版本) 。
  该堂约20年前已设大学生基金,用以资助大专学府的学生完成学业。每年受惠的有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工艺学院及义安工艺学院的学生。该堂是每年捐出一笔款项,交给各大专学府,由校方决定如何分发给需要帮助的学生。
《联合晚报》







四马路观音堂被列为历史古迹



(2001-09-22)

  位于滑铁卢街的观音堂佛祖庙将于本月29日(星期六),正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我国历史古迹之一。
  历史标志立碑仪式将于当天下午3时45分,在观音堂佛祖庙位于滑铁卢街178号的场地举行。纳丹总统将担任仪式贵宾。






  国家文物局为四马路观音堂佛祖庙设立历史标志,纳丹总统昨天主持了设置历史标志仪式。今后,观音堂除是善男信女烧香祈福的地方,它也将负起延续历史的使命。




走过漫长117年历史



  四马路观音堂佛祖庙建于1884年,由来自中国的南山祖创立。走过漫长117年的历史,它一直是本地香火最鼎盛的庙宇。50多年前日军南侵时,观音堂周围的房子几乎都被炸为平地,惟有观音堂安然无损。
  在日治时期,观音堂成立救灾组织,为贫困的百姓提供粮食,并且收留无家可归的灾民,成为他们的避难所。它还设立了救护队、救恤会,协助安顿与救济灾黎。
  观音堂信托委员会的委员余月琴(50岁)说:“当时庙里面有一些懂得中医的人,还会开中药处方,施药给生病、受伤的人。”
  她说,或许是基于对宗教信仰的尊敬,当时日军并没有进入观音堂骚扰。
延续扶危济困精神 致力于慈善事业
  一直到今日,观音堂还延续其扶危济困的精神,多年来致力于慈善事业,捐赠多笔款项给各个宗教与慈善团体。
  它在1998年设立的100万元教育助学金,吸引了无数家境贫困的学生申请,助他们升学。它也跟全国肾脏基金会合作,展开全国“早期疾病检查计划”,并且在1997年,捐献250万元,在四美组屋区设立东南亚最大的洗肾中心。除此以外,观音堂也捐款资助学校、疗养院、社区服务中心等。
  观音堂曾在1895年和1982年重修扩建。里头的石像、琉璃瓦、敦煌壁画等都是庙堂的已故前主持陈慎谦祖师,在80年代初庙堂重建时,远赴中国采购和订作的,至今依旧焕发盎然的古意。
  国家文物局总裁林长鑫致词时说,香火鼎盛的观音堂和周围的兴都庙、教堂、犹太教堂和回教堂,一起塑造了四马路这历史性街道的风格。为了肯定它在我国的社会和文化历史价值,文物局把它列入我国的历史标志。
  至今,国家文物局已在58个具有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的建筑和旧址设立了历史标志。







人涌观音堂 争插头柱香
● 陈坤纲 (25/01/2001)
大年除夕晚上,四马路观音堂又出现人山人海场面,来自全岛各角落的信徒,纷赶到观音堂进香祈福。
  大年初一凌晨,四马路观音堂又出现人山人海场面,来自全岛各角落的信徒,多达万人,纷赶到观音堂进第一炷香祈福,要“迎新春、接财神”。
  今年是金蛇年,是“蛇来运转”的一年,观音堂大殿从傍晚开始,就呈现新春闹哄哄气氛,信徒们拿着大香和鲜花,祈求蛇年全家平安,事事顺利。
  当晚8时左右,四马路附近的道路,人潮就开始涌现,有人吃了除夕团圆饭后,不等午夜到来,就扶老携幼,赶早来进香许愿。
  到了晚上11时,人群把观音堂前挤得水泄不通,内外都挤满高举大香的信徒。殿前的大香炉,更变成大家的焦点。工作人员通过扩声器,不断劝告大家不要推挤,以免使场面混乱,而且提醒信徒小心混在人群的扒手,避免破财。
  接近午夜12时,工作人员把大香炉清理干净,暂停进香,等待午夜12时“新年”的降临。大香炉被众多举香的信徒包围,大家要争插新春第一炷香。
  午夜12时一到,“迎新年,财神到”喊声一起,刹那间,数不尽的手,把新年第一炷香插进香炉,当晚虽人潮蜂拥,却秩序井然。新春佳节,大家都笑脸迎人,互相祝福。
  象征大年初一“迎新春、接财神”的第一炷香,深受信徒们重视。传说,谁先插中头香,便会在新的一年“鸿运当头”,怪不得大家都争先恐后抢插第一炷香。
  一些成功抢在前插第一炷香的人,都满怀兴奋,脸上流露出满足的笑容。而随后进香的人,也开开心心举香拜拜,许愿求福后离开。据一名信徒说,人这么多,要争插第一炷香,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其实只要在午夜新年降临,大家所烧的香,都是新年第一炷香。
  除夕深夜的一股热潮,四马路观音堂在维持秩序与保安方面,都做好准备工作。观音堂大门前围起铁拦,由警员把守,进香的人需按照秩序排队轮流进庙,两边的出口也有保安人员及警员把守。
年年进香许愿 商人祈求市道好
  祈求经济繁荣!
  四马路观音堂在大年除夕凌晨6时,就开门让信众膜拜,人潮不断,充满新年欢腾气氛,一直热闹到大年初一傍晚才关门。据估计,从除夕到大年初一,约有数万人到观音堂进香。
  据商人林雅福说:“20年来,每个大年除夕,我都到观音堂进第一炷香,许愿祈福。最近市面行情不好,我也祈求蛇年经济繁荣,让市场充满活力,我们更有生意好做。”
  家庭主妇刘女士说:“每年的除夕,我和家人吃了团圆饭后,便到观音堂进香,风雨不改,除了为家人祈求平安外,也祈望孩子学业进步。”
《联合早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