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Jun 2008

「懂人」、「懂事」、「做人」、「做事」

讀書其實很簡單,「懂人」、「懂事」、「做人」、「做事」比較難。


韓劇「玉琳的成長日記」中,姊姊講了一段話:「我沒有妹妹漂亮,也沒有妹妹手巧,我只好拚命讀書。」她說:「讀書其實痕簡單,只要坐下來就好了。」的確,讀書真的只要坐下來,打開書本,好好讀就可以了。
但要「懂人」、「懂事」、「做人」、「做事」,就沒那麼容易了。

拚命要孩子讀書的家長都以為,只要他的孩子把功課讀得很好很好,上了明星大學、熱門科系,以後就一帆風順了。殊不知,進了社會,才是人生考驗的開始。

讀書培養的只是專業能力,但「做事的能力」、「認識人性、能與各種人相處的能力」、「與各種人溝通協調把事情做好的能力」,才是工作能否順利、事業能否成功的關鍵。

**********************************
思想左右人生,思维决定命运 读雾满拦江博文《懂事》

在这世界上,成功者各有各的成功方法,他们的选择不尽相同,他们的个性也是五花八门,所以他们的成功也是异彩纷呈。而失败者却显得多少有些千篇一律,他们在本质上是属于同一类型的人,不管他们的失败在表面上看起来有多少个性化的表现,但主导他们最终走向失败的成因却是毫无区别的。

从纯粹而冰冷的技术角度出发,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一样的,都是属于“碳基生命”,都是碳水化合物聚合而成的生命个体,科学家断定,如果真的存在着外星人而且他们已经来到地球上的话,他们能够辨认出地球人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最大的可能是他们将人视为金属生命——汽车火车或是飞机等生命个体的寄生物。
但只有人类自己,才知道他们与其它物种的区别,知道他们是居于食物链最高端的智慧生物。
同样的,在社会,在职场上,所有的人看起来都没什么区别,都是一个鼻子两个眼睛,都是一个脑袋两条腿。不论是男人女人,不论是国人还是老外,在外形上好象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但每一个人却又能够真切的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如此的遥远,从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相互之间的理解往往会花费一生的时间。所以唐人王摩诘有诗: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早达笑弹冠。意思是说一生相知的朋友到得老来还要相互提防着对方的暗算,这样子的生活实在是有些太累了,但累也没办法,人的思维活动是一个永远也无法窥知的黑箱,任何时候如果你自认为你已经了解别人的话,那么你肯定错了。

人的所有失败都是源于对别人的缺乏了解与认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可以不成功的实验上一千次,仍然不能说是失败,至少他知道了一千种不成功的情形。但与人的交往沟通中那怕失败一次,就可能是全部。

人和人的绝对性差异表现在社会活动上,只有成功者才知道,虽然职场中每一个人的外形差别不大,但他们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一个是迟早也会成功或成为成功者事业伙伴的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懂事”。另一个群体将成为前者的衬托,以他们的失败映衬出前者人生的辉煌。

不懂事的人会慢慢变得懂事起来,懂事的人也会面临着人生诸多的问题与失败。但除非一个人真正“懂事”了,否则他决没有理由取得人生的成功。

年轻人听得最烦的是这么一句话:年轻人要先做人,后做事。可是先做什么人?怎么才能做成这个人?这句话不讲明白,不想清楚,年轻人就永远听不懂这个道理,永远也不会“懂事”,永远也不可能成功。

一生也无法成功的人,在这世界上在所多有,他们甚至也会教育自己的儿女们要先做人,后做事,可麻烦的是他们真不知道做人要做什么样子的人,所以他们只能拿这个道理去要求别人,却无法自己亲身奉行,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懂事”,不明白这个道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一来我们所面临着的人生问题就有了一个眉目:先做人,后做事也好,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具有一个成功者的潜质也好,这些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要求于自己先做人的话,那么应当做一个什么样子的人。或者说:一个成功者与其它人的区别表现在哪些地方?我们是否能够要求自己达到这一基本要求?

正确的问题标志着最为有效的思维,通过这种思考我们才有可能寻找到正确的答案。

这个有效问题表述起来非常简单,但却很少有人认真的考虑过这一表述:“懂事”指的是什么?不懂事的人又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形?判定一个人是否“懂事”的基本标准有哪些?懂事的人懂的是什么事?不懂事的人所弄不懂的又是什么事?

我们说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这一问题,不是没有依据的臆断。事实上,有关于做人处世的哲学思想虽然是源远流长,但近代人却明显表现出对这一基本社会常识的隔膜。简单说来,有关事理学的研究对于我们大多人来说仍然是一个空白区域,不懂事的人仍然无法意识到他不懂事,甚至认为他在智商上并不低于任何人。而懂事的人虽然一眼就能够判别出别人是否懂事,但是他却无法明确的指出不懂事的人到底是如何一个不懂事,最糟糕的是,越是不懂事的人就越是情绪化而主观化,越是无法接受别人的指导。一旦一个人懂了事,就决不会徒劳无益的去指点别人,因为这样做非但不能让不懂事的人懂了事,反而会引发不懂事和人的怨怼与不满,甚至会在心里对指导者的帮助产生反感。

但是,排斥他人的忠告不只是“不懂事的人”特有的心态,懂事的人对于别人的劝告也未必就会从谏如流。这就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不懂事的人有时候也会表现得很聪明,懂事的人有时候也会因为主观而变得不懂事起来,所以衡量一个人是否懂事,就只能从他们做人处世的思维模式上入手,而不能够硬性的将人划分为懂事和不懂事两类。

这就意味着,懂事也好,不懂事也罢,都只不过是一种思维方式而已,“懂事”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人生的事业成功,而“不懂事”的思维方式则有会妨碍我们人生的事业。只要我们掌握了懂事的思维方式,就会慢慢调整我们自己的人生,使其进入最有利于我们事业发展的状态之中,不同的思考模式形成不同的思维定势,并由此而影响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与结果。在这世界上任何人也不可能给一个“不懂事”的人以机会,对于这样尚未臻于成熟的人来说,即使他与运气相遭遇,同样也无法把握。除非他学会一种成功者的思考方式,并由此而主导自己的人生走上他所希望的方向。

这就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人生道理。




^O^

21 Jun 2008

田横与五百士

田横与五百士:兼谈中国式的人身依附观
(2006-10-03)
陈安史论

  电视剧《水浒传》里有这样的两幕,当铁叫子乐和唱着宋江做词的什么“到哪日蒙招安,心方足”歌曲时,武松把酒碗往地上一扔,大怒说到,“今天招安,明天招安,别冷了兄弟们的心。


    
  当时场面的一片尴尬是可以想见的。
    
  但是,还有另外的一个场景,武松在打方腊之前,也有过另外的表白,大意是:虽然我并不愿意陪着兄弟们一起去打方腊,但是只为全了兄弟间的情谊,还是勉强会去。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武松最后以一条手臂的代价独自擒住了方腊,但是此后却一去不回头,不想去做官,也对宋江没有了任何兴趣,真正去做了行者。
    
  这时候的武松是义薄云天的,尽管背后确有那么多的无奈。
    
  中国人里太多义气在里面,包括我个人也是这样,觉得一旦别人对你曾经好过,尤其是在困境中的帮助,值得用生命去回报,虽然那困境中的帮助可能仅仅是你刚好缺了10块钱,或者少吃了一顿饭而已。
    
  我们伟大领袖当年的那些卫队士兵也基本都可以认为是依附于他的附庸,所以,才有他老人家的卫兵总是受到他的特别恩惠,包括从自己的那几百万元人民币的稿费里拿出数十甚至数百元才资助这些苦孩子的家里,让他们永远怀了感激不尽的心,绝对忠心也就是一件很显然的结果了。当这些卫兵推脱时,领袖还说过:“我平时觉得钱最脏,绝不想碰钱,难道你非要我把钱拿到你的手里才要吗?”诸如此类,总会让人感动不已,如果是我,一样会感激不尽——毕竟他是解决了你一个家庭的生活危机,而家庭,对于一个负责任的中国男人来说,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之前,秦末汉初田横及其五百士的故事更加体现了这一中国式的人身依附观。而因为五百士这一数目之庞大,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显得骇人听闻。
    
    至今,蓬莱附近的田横岛依然存在,已经成为招揽游客的重要宣传点,我的几个朋友这个国庆长假去蓬莱就去拜访了这位田横先生。
    
    《史记》上有专门一篇列传来描述田家的故事。这里简单摘要叙述如下:
    
    田横的哥哥田儋是狄人,和另外一个兄弟田荣等都有豪气,喜欢交朋友。在陈胜起义的混乱中,田儋自立为齐王,后被秦将章邯所杀,战后田荣败走东阿,而此时山东半岛的局势却已经变了,因为当地人已经立了老齐王田建的弟弟田假为齐王,田荣知道了这一消息大怒,引兵赶走田假,立自己哥哥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自己做总理,而让老弟田横当了国防部长。
    
    之后,霸王项羽得势后进行过一系列的人事调整,把田市在胶东做负责人,主要辖区在即墨附近,但是田市的这位老叔田荣不想让他去上任,而田市又是个没胆的人,害怕霸王的脾气,竟然不理老叔的劝告,径自去上任了,惹得他这位本来就脾气大的老叔大怒,干脆直接杀了自己的亲侄子后做了齐王。
    
    结果,中国历史上屡次在各个历史阶段出现的事情又出现了,霸王项羽一生气就讨伐了田荣,田荣败到现在德州的平原县(我的师妹冯招弟就是这里人),平原人也害怕项羽,直接把来投奔的田荣给宰了,献给了项羽。此时,田横才以显著的身份登场了。
    
    他率了残兵败将和刘邦从不同方位攻击项羽,项羽就放弃了不太重要的齐地,撤了。接着,田横开始收拾旧山河,立了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自己做了大总理,其实是摄政王的身份,类似于清朝的多尔衮。
    
    历史风云变幻无常。那边刘邦势力开始大涨,得到了天下的一大部分,之后就开始了朝着统一中国的路线进发,具体于胶东半岛这块而言,就是派了著名的说客郦生到了胶东半岛,准备把这一块土地也收归中央所有,结果,田横看来也没有认清刘邦的真实面目,居然放弃了部分兵权,结果是可以预料的,韩信将军很快带兵打败了老田家,俘虏了齐王田广,田横听到了齐王田广死了的消息,自己又学习哥哥田荣,做了一次完全类似的事情,那就是自立为齐王。
    
    不久,刘邦彻底干掉了项羽,此时,统一中国的大模样已经形成,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逆转了,田横很无奈,和自己的近卫军(有些也许是谋士,朋友之流)500多人干脆跑到了一个海岛上,想过世外桃源的日子,刘邦岂能容他如此逍遥快活,抓紧下了道特赦令,让田横到中央人民政府报到,田横心里也知道大事不妙,申请说:“原来曾经把您的著名下属郦生给煮了,而郦生他哥哥现在还做着将军,我觉得很不好意思也有点害怕,就想在岛上过个没出息的渔民日子,能不能就不去中央了?”
    
    刘邦为了统一政策的实施,特意约束郦生的哥哥,让大家都不要因为以前的旧怨而报复田横,然后又派了人去劝说田横,告诉他,你的那些朋友和下属,来到中央之后,大的可以做到王,小的也能当个侯啥的,还是来报到吧。
    
    田横带了俩人就去京城,快到的时候有一段独白,这里照录原文如下:“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烹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闲,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
  
    也就是说,原来哥几个都自称为王,现在我这“王”没了,还得象个俘虏似的到中央拜谒,面子上实在有点过不去,再加上大锅煮过别人的哥哥,而还要和人家弟弟同事,也很不好意思。于是,田横就自杀了,这样的结果倒是让刘邦觉得很不好意思,也流了些泪,封了随行的两位做都尉,让带着2000人的队伍去以王的礼议来埋葬田横。结果,葬完田横,这两位刚被封了官的随从在墓前自尽,再然后,留在岛上的500人也都如此处理了自己的生命。
  
  
    唉,我本来想摘要讲述这个故事,还是用了太长的篇幅,前面的事情不讲不可以,后面这些精彩的事情不说说也不可以,只好罗嗦一下了。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但是如此整齐划一的死亡却并不多见,也因此可以流传到今天,但是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呢?
    我看到有文章质疑过田横的为人处事,对他个人的品德等提出了疑问,我这里不想涉及这个话题,只想说到一个关于中国式的人身依附观的问题。
    就象本文一开始介绍到的武松的为人处事一样,一旦受了某人的恩惠,就要把自己的生命乃至全家人甚至全族人的生命全部交给他,这样的情形不知道西方是不是件很普遍的事情。我在上大学时看到过希德尼-谢尔顿写的一部小说,是关于一位被诬陷的女子越狱出去报仇的故事,里面一个事情给我印象特别深,当时她越狱的时候,帮他越狱的另外一个狱友曾经借给了她多少钱,然后应该说是豁出了生掩护了她的越狱行动,结果她在出去后,就做了个还钱的举动,小说就开始描写了她的其他行为。我当时还是觉得诧异了一下,因为这样过命的帮助应该是怎么回报都是可以的,居然就还了借的那个数的钱,多几倍几十倍都是应该的啊。在我们中国人历史里,即便是一饭之恩还有以命相报的呢?!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究竟应该怎么表达才可以正常呢?其实,除了一般会有的爱之外,更多地还是应该以理性来表达,尤其在朋友之间更应该如此,如果是在家人之间是主要以爱为特征进行表达的话。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著名抱怨,“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不知道感恩的。”这话的来由是在二战结束后,他还希望继续担任英国首相,推行对共产主义国家的铁幕政策,但是,英国的大选却使他落败,据说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持的这个政策,本来如果一个人领导一个民族得到了一个如此大的胜利,“还有什么不能给他的呢?”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往往是要顶礼膜拜的,命都是人家给的,其他的东西还有什么希奇,全给他好了。
  
    但是,英国人没有选择丘吉尔,对着本民族的人民的理性选择,丘吉尔不好说什么,用了这样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事,还是很有胸襟的。换了我们中国人,大约会说,“这群忘恩负义的东西,就不想着当时我怎么拯救他们了!”
  
    个人的理性往往会带来群体的理性,而个人的宗教式投入的情感则往往会影响到一个群体的这类情感的滥觞。田横真的到了别人为了他而随意放弃生命的地步吗?即便他拯救过所有这些人的生命,我都不认为他们为了一个“义”字而轻易放弃自己生命的行为是正确的,当然,也许这样的结局并不应该要责备田横,但是,如果他在世,我觉得他可能会鼓励这样的行为,尽管实际上他不见得会这样说,还会劝阻大家不要追随他而去。
    田横已经离开很久了,大家完全是因为有这500士的缘故还在怀念他,君不见他的两个哥哥就没有这么幸运吗?谁还记得田儋和田荣呢?也就是说,中国人完全从心里接受了这种针对个人的牺牲行为,认为是值得鼓励和赞扬的。
  
    于是,对于领袖们或者国家领导者的卫队,用自己的钱去收买他们然后使之对领袖个人忠心耿耿就是件多么中国化的事情了,也就很少有人去质疑其不合理性。实际上,从一个卫兵的职责定义来说,对于需要保护的在任领导人,遇到危机时刻死都应该替领导去死,这是应该,而如果卫兵不这么做那就是绝对的失职,但是,我们肯定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领导者做的事情是不是值得卫兵为他去死(尤其是他对这个卫兵本人的态度),而往往不会放在卫兵这个角色的职责本身来评判这样的事情。
  
    我个人判断,我们这种完全中国特色的人身依附观很难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消除。也因此,田横岛以后仍然会是我们去蓬莱所要游览的重要景点之一,而每个人都会为田横与五百士的惨烈故事而感动。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我最初知道田横并非是因为看了史记,而是看过徐悲鸿先生画的那幅著名的画,我看到局部,画的就是这500个人死前的神情。

原文作者所属博客:崇尚智慧和人生改变的人请来这里



^O^

解讀三國食貨志

陶世龍:編余感言
 
 陶世龍:

從三國的戶口想到的三國中,西蜀疆域最小,然以一隅之地,始終不屈于北魏,諸葛亮揮師北伐,六出祁山,魏方也只有招架之功;每以為這是諸葛才智超群,編完先父《三國食貨志》“戶口”這一篇後,這才明白,不僅於此,當時北魏雖已占據中原,幅員廣大,但人口稀少,并不比西蜀強多少。

  魏元帝景元四年即公元263年,鄧艾受蜀降,此時魏蜀通共才有九十四萬馀戶,而蜀有二十八萬戶。也就是說魏的疆域雖比蜀大幾倍,人口則只有蜀的一倍多;它還得防備南邊的吳,北邊的烏桓、鮮卑,和用于內部統治,能用來對付諸葛亮的兵力也不占多大優勢了。

  北魏所占據的本是中國精華地區,人口稠密,物產豐富,但這時不過擁有四百多萬人口,人都到那里去了呢?

  父親把它歸納為殺戮、饑餓、疾疫;如果僅就中原地區而言,還可加上一條:逃亡。而綜觀這幾條,其根本原因是戰爭,也就是打內戰。《三國食貨志》中引述的史料,說明充分。

  為什么要打內戰,中央政權腐敗,大權旁落,各路諸侯均可問鼎中原了。所以中國人總是希望,有個真命天子統一起來就好了;統一了至少不會打內仗。但這內仗卻又總是為了統一才打的。無論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好,劉備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也好,說穿了,還是為了自己或自己的兒子當皇帝;也不止是皇帝本人,那些“從龍”的部下,也想得個“封妻蔭子”。這從諸葛亮對劉備再不當漢中王和稱帝,就要失去部下之心的警告便可看的清楚。所以中國的歷史實際上是一部不同利益集團的爭斗史。在群雄蜂起的打斗中,勝者為王,建立起聽命于一人的集權統治,而因集權產生的腐敗,使這代王朝最后瓦解,於是又展開新一輪的爭斗。

  孫中山看到了這一點,他說:“中國歷史常是一治一亂,當亂的時候,總是爭皇帝。……中國幾千年以來所戰的都是皇帝一個問題”。“大家若是有了想做皇帝的心理,一來同志就要打同志,二來本國人更要打本國人,全國長年相爭相打,人民的禍害便沒有止境”。

  在說不上是漢朝極盛時代的漢桓帝永壽三年,即公元158年,中國全國還能有1067萬多戶,5648萬多人,而到三國鼎峙之時,時間過去幾十年,人口銳減將近90%!。魏蜀吳三家通共也只有147萬多戶,767萬多人,比今天北京市的人口還要少得多,可是要供養三個皇帝和百萬軍隊以及三架官僚機器,人民的負擔和痛苦該有多重今天,無論如何應該找到一種辦法,走出這中國歷史的怪圈。辦法其實許多先哲早就提出了,孫中山主張建立民國,就是企圖以此使爭皇位者斷了念頭。可是歷史告訴我們,僅此一招是不夠的。宋教仁想把它落實,結果被袁世凱暗殺了。而後孫中山又“將‘建國’程序劃分為‘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長期利用‘軍政’、‘訓政’的說法,作為實行反革命專政和剝奪人民一切自由權利的借口。”(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和中央社、掃蕩報、新民報三記者的談話一文的注釋)孫中山的主張落空了。

  毛澤東對國民黨遲遲不肯實行民主憲政作過批評,他說:“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的劃分,原是孫中山先生說的。但孫先生在逝世前的《北上宣言》里,就沒有講三個時期了,那里講到中國要立即召開國民會議。可見孫先生的主張,在他自己,早就依據情勢,有了變動。現在在抗戰這種嚴重的局面之下,要避免亡國慘禍,并把敵人打出去,必須快些召集國民大會,實行民主政治。關于這個問題,有各種不同的議論。有些人說:老百姓沒有知識,不能實行民主政治。這是不對的。在抗戰中間,老百姓進步甚快,加上有領導,有方針,一定可以實行民主政治。例如在華北,已經實行了民主政治。在那里,區長、鄉長、保甲長,多是民選的。縣長,有些也是民選的了,許多先進的人物和有為的青年,被選出來當縣長了。這樣的問題,應該提出讓大家討論。”(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和中央社、掃蕩報、新民報三記者的談話,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六日)

  經過六十三年,中國社會有了巨大的變化,老百姓的知識也有了很大提高,更有條件加快實行民主憲政。而縱觀百多年來的中國歷史,人們總是期望社會的改革一個早上就完成,不惜采用暴力而蔑視運用民主與法制,以為這不過是紙上談兵,無用。許多文藝作品也是渲染暴力,丑化實行民主方法平和改造社會的主張,而經過文化大革命,恐怕應該可以看的清楚應該怎樣做了。五柳村轉發的傅冰村先生傳來的《一個老共產黨人的真心話》,獲得很高的點擊量,我以為,就表明了大家對實行民主憲政的關心。

  還是回到三國的戶口,我想,透過那些數字所體現的血淋淋的歷史,只能得出出一個結論,中國無論如何不要分裂和打內仗了。

  陶世龍:解讀三國食貨志

文藝作品中的三國,似乎是一個英雄輩出,壯懷激烈的時代。然而《三國食貨志》用無可辯駁的史料,讓人們看到,真實的三國,乃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人民境遇特別悲慘,社會大倒退的黑暗時期。原因是中樞腐敗,社會貧富懸殊,妖人借機蠱惑人心,起兵作亂,軍閥趁勢割據,野心家爭當皇帝,打來打去,百姓大遭其殃。這里僅將自己在編讀中的感受隨記於此。

  (一)看到了一個露骨吃人的時期

  漢桓帝永壽三年(157),中國有1067萬多戶,5648萬多人;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三國復歸一統,經過一百二十三年,中國人口不僅沒孳長,而且減少了約4000萬,只有1616萬多人了。而此時蜀漢降魏已十六年,魏吳之間也未曾大戰,人口尚有所恢復;三國鼎立相峙時期的人口,還不到這個數字的一半。。

  人到哪里去了?

  一是各路諸侯混戰不休,相互吞并,最后形成魏蜀吳三家鼎足而立,仍是甲兵相向,無有寧日。蓋強者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弱者寧為雞口,不為牛后,都非通過武力解決不可。

  袁曹官渡之戰,曹操一方斬首七萬馀級。殺人三千,自傷八百,那時是大刀長矛,常需短兵相接,曹軍傷亡,亦可想見。至于赤壁之戰,曹軍損折,更是數以萬計。不過如僅沙場殺戮,即使相互統統殺光,也不過減少一百多萬,老百姓倒可得以安寧。

  被殺掉的,更多是手無寸鐵的老百姓。

  在《三國食貨志》中有這樣的記載:董卓派遣軍隊到老百姓正在趕會的陽城,把聚集在那里的男子的統統砍頭,駕著死者的車子和牛,將搶劫來婦女財物裝載上車,把砍下的頭顱也掛在車轅上,喊著萬歲的口號驅車回到洛陽,說是討賊獲得的戰利品,然后把這些頭顱燒掉,搶來的婦女被分配給這些士兵為婢妾。

  反對董卓的曹操,也不少殺老百姓,曾經在泗水坑殺男女數萬口,尸體把河道都堵塞了。他進攻徐州被陶謙的軍隊阻擋,前進不得,便南向攻占了幾個縣,把那里的居民都殺了,作到雞犬不留。

  僅僅是殺,人口還減少不了那么多。

  更多的人是餓死和病死了。

  餓急了,人吃人,而且不是一次兩次。一起兩起。按照《三國志》中董卓傳的記載:本來人口密集的關中地區,董卓造亂之始還有數十萬戶人家,后來由于戰亂,還加上旱蝗災害,沒有糧食可吃,人吃人,僅僅兩年,就吃的不剩多少了。

  吃人的強盜將人當作牲口一樣,用繩子穿過手心牽走。

  這種吃人行為大概已司空見慣,無人譴責,曹操手下有員將官王忠,在關中當亭長時就吃過人,曹操的兒子曹丕知道王忠的老底,在和王忠同行時,竟叫隨從的小丑將荒墳中取來的死人頭骨系在王忠的馬鞍上取樂。

  曹丕讀過不少書,詩文都寫的好,后來當了魏國的君主,他對吃人尚且不當一回事。其他可想而知。

  饑荒和戰爭,使得病的機會增加,而且常大面積地傳播,曹操赤壁之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士兵中很多人得了疫病;公元217年即建安二十二年北方有過一次疫病大流行,死人無數;那些生活條件還算好的中上層人物,年紀輕輕就因病去世的也不少。

  結果是「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喪亂之弊,計其戶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當時中國的心臟地區,十成居民,剩下不到一成了。中原是逐鹿之地,南方和西南、東北地區好一些,但本來人少,剩下的為數也不多了。東吳的領域包括從長江中下游到珠江流域的廣大地區,歸于一統時,才有230萬人。

  (二)人身依附和超經濟剝削《三國食貨志》告訴我們,和漢代相比,中國總人口大大減少,不事生產的人口卻有增加。原因很簡單,原來只需要供奉一個皇帝,現在是三個。三個國家需要三支軍隊,三套官僚機器和三個為皇帝個人服務的宮廷。

  首先是軍人數量的增多,道理也很簡單,因為各家都想吃掉對方,同時也怕被人吃掉,都把軍事擺到第一位。打仗時不用說,不打仗時也得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連養馬屯田修路這些活動,都得為攻打和防備對方作準備。蜀漢的人口不過百萬左右,軍隊卻超過十萬;東吳軍隊有二三十萬人,北魏有六七十萬。總算起來,當三國鼎峙時,全中國七百多萬人口中有一百多萬人在當兵。

  “孫氏為國,文武眾職,數擬天朝”。孫皓投降時有吏三萬二千;處于西南一隅的蜀漢,自命正統,排場更不能小,投降時有吏四萬。處于“天朝”位置的曹魏,官僚隊伍當然更大。三家合計少說也有十幾萬人。

  雖說都不過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但還是要都擺天子的譜,曹操和他剛登上皇位的兒子曹丕,多少還知道節儉一點,到曹丕的兒子接位,大造宮室,侍奉皇帝的妃嬪、太監和歌舞藝人增加到分別數以千計。偏安江南的吳國末代皇帝孫皓也不甘落后,“后宮數千”,見到漂亮姑娘還要搶去;最后晉滅吳,晉武帝并沒有把這些宮女遣散,而是幾乎全鍋端了。西蜀宮室的規模小一點,可是由于人少,攤在每個百姓身上的負擔更重。而且那么多婦女被皇帝霸占了,還有那些權貴豪強占去的婦女也不少,老百姓中打單身的多了,人口也就更難增加。

  總算起來,三國時的中國人,每四個人就得供養一個士兵或官僚及宮女、太監等不事生產的人員。這些人不僅要吃要穿,而且要求比老百姓吃的好穿的好,特別是打起仗來,還得消耗大量軍事裝備,和要許多勞動力去運送糧草。

  這么點人要支付那樣大的開支,老百姓負擔之重可想而知。漢文帝時收稅,十取一;而在曹魏,用官牛種公田的,年收獲量的60%要交給朝廷;用自己的牛種公田,也得交50%。這時的土地大部分是官家的,因為戰亂,原有的地主大多死光了,這些地自然成了公田。朝廷成了最大的地主,曹操宣稱的要抑制豪強,現在算是做到了,而曹家變成了最大的豪強,比地主收租并不少。中國的老百姓終究好說話,只要穩定在50%,就覺得不錯了。

  勞動力本來不多,壯勞力當兵又去掉一百多萬,剩下干農活的人就實在太少。由于勞動力缺乏,七十歲的老頭和有殘疾的奴婢居然還可以在人市上賣錢,以致后來的研究者對這樣的記載不敢相信,然而這明明寫在正史里面,而且是魏國皇帝曹芳親自看見的,為此他下了詔書,還這些人的良民身份,生活無著的,由地方政府養起來。對此,父親說這是因為曹芳剛上臺不久,要收拾人心,未必能保證執行下去。

  要追溯起來,西漢時,人口還在買賣,奴隸到了高齡仍被迫從事艱辛的勞動文書還有留下的可以為證,但到東漢的光武帝劉秀,還知道“天地之性人為貴”,先是下令不許虐待奴婢,后來又立法禁止買賣人口。應該說這是一種進步。可是到了三國時期,倒退回去,買賣人口又盛行起來。他們被當成牲口一樣上市買賣,而就且被叫做“生口”,只比牲口差一個牛旁了。

  “生口”的貨源不僅是漢人中的“罪人”及其家屬和戰俘,還有劫持綁架來的老百姓。漢人聚居地周邊的人,也是被掠奪為“生口”的對象,曹丕時,其將軍曹真,一次戰役就從胡人那里獲得十萬“生口”。南邊的吳,則以山區的山越人為捕捉對象,前前後後也是數以萬計,還曾把一些個子矮小的山民作為禮品送給外國。

  不僅是“生口”,那時的“客”和“士”也是固定依附于一定的主人,為主子干活賣命(孫策就是被許貢的客刺殺的),只不過對他們在勞動量上的要求,不像對奴婢那樣無限制。人身自由也多一點,但仍是有限的。

  士和客,都隸屬于一定集團,是世襲的,他們的子女把他們的身份也繼承下來。士是職業兵,士的兒子還得當兵,士的女兒不能嫁給士以外的人,而且可以由上頭作主分配。

  只要有奴婢這個層次存在,在上面層次的人便會覺得,自己的處境還算不錯,同時還有希望爬上高一點的層次,譬如打仗賣命立了功。三國的爭斗,那么多將官士兵還真肯賣命,道理也在此。而想到還應為奴婢爭取人的尊嚴的人也就很少了。

  中國的人身依附和等級制的作用,在三國時期,看的可以格外清楚。

  對中國普通人來說,無論給哪那個皇帝當子民,都是沒有自己的獨立與人格,而在這種體制下,而供養一個皇帝,總比供養多個皇帝負擔輕一點。我看這是人民總希望大一統的的一個重要原因。

  說道這里,今天的我們會納悶。那時的人為什么不要求自由獨立呢?要知道在那時,你要沒有依靠到一個有勢力的集團,游歷在社會上,正是被掠奪去賣為奴婢的對象。投靠一個集團,好歹能有碗飯吃,外人也不大敢欺侮。這種人身依附的必要,不僅在三國時期,後世在也繼續下去。而人們也就習慣了。

  (三)用暴力解決土地問題,代價太大了

  富者田聯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是造成中國社會不穩定直至動亂的根本原因之一。東漢末年,就是這個矛盾尖銳到不可調和的程度,才會有黃巾的興起。《三國食貨志》讓我們看到,進入三國紛爭時期,耕地不是問題了,官家有的是地可以分配。曹操提倡發展農業,還有官家的牛可租用。那時在中原地區,大片土地荒蕪,連首都洛陽附近,也是樹木成林。而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非常明白和簡單,地還是那些地,人少了。原來的地主大多已被消滅,大片土地自然成為官家所有。在受動亂影響較小,還有地主大族存在的敦煌地區,采取了將大戶過多的田地分給貧困農民的措施。

  有一陣我得到的教育是,分掉地主的田地,就是挖掉封建主義的基礎,但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按人頭分田地,還不許買賣,在封建時期的中國就已做過多次,但土地問題并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新的豪強仍會出現,土地又向少數人集中,貧富差距再次拉大,于是新的一輪動亂開始,再次殺人盈野,再次有了閑空的土地。因此這種作法,雖似乎可奏效于一時,但付出血的代價也太大了。《三國食貨志》提供的就是一個例證。

  在《三國食貨志》中收有一條史料,劉備進成都以後。一度想把成都城內的房屋和郊區的園地桑田分賜諸將,而這些地是有主的,這樣辦,和清兵入關後,旗人跑馬圈地差不多了。虧得趙云向劉備進言,說不能這樣干,干了會失去人心。劉備還算明白,沒有實行。但當時能出現這樣的主意,說明這種作法在古時是有的,把得到的江山視為自己的戰利品,在那時是被認為合理的。

  《三國食貨志》中還記有一條何宴等人將魏國農墾部門桑田數百頃竊為私有的事。何宴作為“拖油瓶”成為曹操的義子,后來又當了曹操的女婿,他干這些事時據曹丕代漢不到20年,新貴們的腐敗也夠快了。他這一案被揭出來,是司馬懿奪權斗爭的需要,沒揭出來的應該還有,而在司馬氏當權,特別是三分歸一統,皇帝的位子似乎坐穩後,權力和財富集中到豪門大族的腐敗行為發展的速度更快,晉武帝死后不久,又一次天下大亂,晉朝成為中國歷史上開國也未能將政治清明維持多久的一個朝代。

  (四)曹魏興修水利的教訓

  三國中曹操最重視農業,曹魏墾荒的面積最廣,這對曹操統一北方和實力蓋過南方,起了重要作用,曹操的兵有糧食吃。在當時是了不起的事,袁紹的兵缺糧,不得不吃桑椹和棗子,袁術的兵則吃螺蚌和水草。不用打,勝負已不難看出了。

  在中國,要繁榮農業,必修水利,三國中,曹魏興修水利最多也最早。<《三國食貨志》收集到的就有:芍陂、茹陂及七門吳塘諸,鄭陂,鄢汝新陂,小弋陽陂,戾陵堨,車箱渠,淮陽渠,百尺渠及穎水南北諸陂,成國渠,臨晉陂等水利設施。這里的陂就是水庫;堨則是攔水壩。
這些水利設施的建成,在當時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青龍元年即公元233年,從今天的陜西寶雞到興平開渠道,修水庫,引水灌溉,改造了三千多頃鹽堿地,所獲使國庫充實。在安徽、河南等地的水利工程也使糧食產量倍增,而且規模大。

  但是,日子久了,有些水利工程的的負面影響就顯示出來了,如所占土地面積廣大,但蓄水能力差,大雨后洪水漫掩,更易成災;而這些占去的土地本是農田,人口增長起來后,這些地值錢了,因此到晉朝初年就把一部分水庫挖開廢了。

  對此,父親發了一通感慨:魏諸陂多遏流水造成,頗背自然之理,且修治弗堅,常虞潰決,故雖收一時之利,漸則民苦其害。又諸陂積水所封掩之地,面積至廣,在土曠人稀之時,自不患無馀地蓄水,而在戶口漸增之後,則諸陂之封淹廣土,資足增加耕地不足之恐慌,水利反成水害,不能不歸咎於興治者之圖近志遠矣。”他不是研究自然科學的,但從事物的歷史變化中,看出了問題。

  父親還發現,有些水利工程,效果久遠,經住了歷史的考驗。李冰領導建造的都江堰就是一個。所以西蜀沒新修多少水利工程,但從都江堰繁榮獲得不小。魏時在安徽興建的幾個水庫,到宋朝還在發揮效用。歷史是一面鏡子,有些事,當時分不出優劣對錯,經過時間的考驗,一般人都就清楚了。



^O^

9 Jun 2008

中国30年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后果

草庵居士:分析中国30年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后果


伍凡:各位观众好,现在是独立评论时间。中国经济界最近正在讨论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30年前启动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经济的长期高增长。如何理解中国长期经济的高增长,她的现状和未来的前景如何。我们今天来讨论这个题目。
  
草庵:目前,在中国经济界讨论这个题目有三位教授的文章和演讲比较引人瞩目。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陈志武先生;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教授秦晖先生;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系讲座教授郎咸平先生。这三位教授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分成两派。

  伍凡:2008-02-21秦晖在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奇迹」的形成与未来 --- 改革三十年之我见。在文章中使用「中国奇迹」这个词汇来表达中国经济长期的高增长,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教授秦晖先生。他是从褒意的角度来分析30年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因。可是他完全忽视了和轻视了「奇迹」 的严重后果。

  草庵:秦晖所讲的「中国奇迹」是「资本内逃」与「三顺差」。第一个顺差是贸易顺差,也就是大量的商品出口。「入世」后中国的外贸总额5年增加3倍,从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 14221亿美元,2007年更达21738亿美元。而顺差2004年为320亿美元,2005年1019亿,2006年达1775 亿,到了2007年更增长到2622亿(这是中国海关的统计,美国海关的统计不同于这个数字)。2007年与2001年相比6年增长11.6倍,而最近三年竟增加了8倍还多! 

  伍凡:第二个顺差是外国资本直接投资FDI ---资本输入。流入中国的FDI则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按有的统计口径则仅次于美国)。中国加入WTO之前,双顺差总额(贸易顺差与FDI之和)经常高于外汇储备增加额,这意味着当时存在严重的「资本外逃」,但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这些年情况完全倒转:尽管双顺差总额高速增长,但外汇储备的爆炸式增长更厉害,外汇储备增加额反过来显着高于双顺差总额。这是国际投机资本(「热钱」)隐蔽地涌入中国的结果,那些非法聚敛的资本也可能仍在「外逃」——只是资本流入额更大,这就形成了第三个顺差。「三个顺差」是指大量商品输出,大量资本输入和「误差与遗漏」顺差。

  草庵:是甚么原因造成上面所指出的三个顺差?在文章的开头,秦晖引用了邓小平的原话。1992年开始第二波改革,邓小平谈到中国改革经验时就认为:现存体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作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也就是说,「中国奇迹」的出现是在党的统治下形成的,只顾GDP的发展,不顾中国百姓的生活福利和社会保障。从历史上来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苏联在斯大林和苏联共产党的专制独裁统治下,极力剥削和压榨苏联农民,获得发展工业化的资金,高速度的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创造了「苏联奇迹」。但是这种「奇迹」没有保留下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联瓦解消失了。「奇迹」 有甚么用呢?我深信,「中国奇迹」 也不会保留下来,因为它的根基太浅,是泡沫化的「奇迹」。

  伍凡:第二个原因在秦晖的文章中表明:「十五年来,中国藉助铁腕体制降低「制度变迁的交易成本」,避免了一些民主转轨国家疲于应付的各阶层频繁博弈的「拖累」,实现了空前快速的原始积累」。秦晖所欣赏的藉助铁腕体制降低「制度变迁的交易成本」 出现了如下的景象:「外国人一到中国来就说中国工人多么听话,土地可以随便圈,工人可以随便使,资源环境也可以随便弄,没有国外那些NGO在那里捣乱,整个过程使得中国在全球 化中成为一个资本吸纳机器,又成为一个商品输出机器」。可见,中国工人的工资低下,掠夺农民的土地,无偿地破坏中国的生态环保。这就是秦辉所欣赏的优点,藉助铁腕体制强行霸占老百姓的利益,降低「制度变迁的交易成本」。也就是中国是在「低人权」、「低福利」的条件下发展经济,被秦晖称之为「北京共识」,具有难以模仿的优点。

  草庵:而事实上,中国主导下的以GDP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是付出了极大的社会成本。政府税收以每年30%的增长率在增加,超过了 GDP增长率的3倍。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估计,中国税收是4万9000亿元左右,行政收费大概1万6600多亿元,国土资源部土地出让、矿产权拍卖去年达到1万3000 亿元,今年的土地收入大概是1万2000亿元,烟草公司上交2000多亿元的利润,再加上卖彩票的收入,估计全部收入在9万亿元以上,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 36%。中国是全世界花费成本最高的政府。中国每年因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1,000亿美元,大约是GDP的5.8%。从表面上看,被看为「中国奇迹」的表面GDP长期增长,但实际上真正的、有效的、有功的、绿色的GDP也只是表面GDP的一半而己。这些数据表明了中国的「奇迹」,在秦晖的文章中是没有提到的。

  伍凡:我们现在来看陈志武教授的观点。过去30年的经济成功和几年前杨小凯跟林毅夫关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争论有关。中国通过「改革」(市场化、私有化)和「开放」充分利用了后发的「优势」部份所致。特别要强调,仅仅「改革」和「开放」 是难以造成这些成就的,因为晚清、民国时期是私有市场经济(所以,那时不需要做市场化、私有化「改革」),而且也是「开放」(尽管晚清是被迫「开放」), 可是那时的「改革开放」没有产生这种经济成功。另外,单凭中国人的勤劳不足以产生这种经济成就,因为不只是今天的中国人才勤劳,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人也 照样勤劳,所以,勤劳是必要的、是起点,可是,单靠勤劳创造不出奇迹。如果说今天的成功是因为「人多力量大」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这也站不住脚,原因是 1830年时中国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二,而今天只占五分之一。客观讲,中国经济成就至少包括两个主因:已成熟的工业技术和有利于自由贸易的世界秩序。这种发展条件或说机遇来自于世界,具体讲来自西方,而非源自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在于让中国加入了起源于中国之外的世界潮流,让中国搭上了全球化的便车。后发之所以有「优势」也在于这种「便车」已经存在。

  草庵:实际上,从改革开放 30年的成就和问题中,我们更能理解几年前杨小凯跟林毅夫关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争论。「后发优势」指的是后发展的国家可以从先发达国家那里很快模仿到技术、不用重复先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这即为优势。而杨小凯的「后发劣势」论指的是,正因为后发展国家可以轻便地模仿,一下就能快速搞经济,所以,后发国家会缺乏动力去改革自己的制度。正由于济发展来得太轻松、能以技术替代制度变革,就没动力在根本性制度上做有利于长久发展的变革,结果牺牲了长久繁荣的机会,后发便利反成了「劣势」。目前中国是现状正是落入了「后发劣势」的困境。

  伍凡:根据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德森‧麦迪逊的估算,从公元元年到1880年左右,世界人均GDP花了1880年时间才增加了一倍。然而,从 1880年到 2000年,这短短120年里,全球人均GDP就增加了近5倍。也就是说,过去120年所完成的人均收入增幅,是1880年之前近两千年人类所完成的增幅的5倍。这种发展发生在中国之外,在中国积极加入全球化之前,世界潮流也想把中国卷入,但中国要么拒绝、要么不情愿地介入。在毛泽东时代,中国拒绝加入世界潮流,强迫中国百姓过得一穷二白的日子。

  草庵:从19世纪到20世纪,为甚么会有这么大的发展?到1880年,工业革命已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全面进入新的高潮,特别是从那以后,电气技术、汽车技 术、飞机技术、电话技术相继出现,1940年代后又出现计算机和互联网,生产技术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根本性突破。工业制造技术越来越成熟,使其跨国界移植不成问题,而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这种跨国移植又变得可行。这些发展从根本上使世界人均GDP自1880年后发生飞速增长。这是中国在1978年开放国门,推行「改革开放」即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这种工业革命背景就不会有中国的成就。

  伍凡:从技术发展角度讲,晚清时候的中国不可能出现过去30年这种经济增长,民国时期也不可能。第二,从国际秩序变迁角度看,情况也如此。 1914年之前,全球贸易体系和世界秩序是以海军实力为基础,你没有海军势力,你就不能发展世际贸易。连当年的跨国公司也要有自己的海军。换句话说,晚清政府即使想把当时的中国变成世界工厂,也不可能,因为先要有自己强大的海军。但是,二战之后,新的全球秩序是以规则为主体,今天美国的跨国公司要有许多律师,而不需要养庞大的 军队。这也就是为甚么1978年邓小平说让中国改革开放,在中国没有强大海军的情况下,马上就可以开展国际贸易。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维系全球贸易秩序和 产权秩序靠的是规则,而不是靠炮舰武力。于是,即使没有强大海军,也不妨碍中国从事大规模对外贸易,让中国变为世界工厂。

  草庵:在讨论过去30年经济增长的时候,往往只把注意力关注在中国的纵向发展上,看今天的中国跟过去比怎样,这样当然看到奇迹。但是,如果把中国过去30年的发 展、过去150年的发展放在全世界的大框架做横向比较,并考虑到同期间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国际秩序状况,我们会发现,过去30年的发展于其说是中国的奇迹, 还不如说是世界带来的奇迹。如果靠模仿也能给中国带来奇迹,那恰恰说明西方过去500年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所建立的世界秩序的厉害。

  伍凡:越是往后才加入全球贸易、资本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行业的国家,在增长速度方面就越有优势。到目前,中国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但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对建立 并维系世界秩序的贡献却很少,低于五分之一,但,这些并没妨碍中国利用别人建立的技术和世界秩序发展。所以,「后发优势」实在太强了,以至于变成了「劣势」!正因为模仿也能一夜暴富,使大家容易产生错觉,好像政治改革做不做、法治有没有、国有经济比重低不低、政府干预少不少、对权力有无实质性制衡,都不重要,因为反正经济能快速发展。甚至还推出所谓的「北京共识」。得出「北京共识」这一结论本身就足以说明「后发劣势」的严重性。

  草庵:那些成熟的工业技术以及全球化给中国等后发国家带来的增长势头是这么强,是这么势不可挡,以至于在人们还不完全清楚为甚么的情况下中国增长的奇迹就已发生了,以至于让「北京共识」者下结论说经济发展跟产权制度无关、跟体制改革无关、跟私有还是公有无关、跟民主无关。他们没有意识到,模仿对于一个处于初期的 后发国家来说的确能管用,但如果要靠一国经济自身持续内生出增长的推动力,仅仅模仿是不够的。如果只是靠模仿、靠出口制造来增长经济,国有企业或许也行,过去这些年的现实表现可能是如此。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能再依赖出口市场带动了,实际上今后的出口市场空间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无限地拓展了,必须靠内需、靠内生的增长动力。而国有制从本质上在抑制中国内需的增长。在今天的中国,最大的资本家是谁?是国家,具体讲,是国资委和财政部。在中国经济仍然以国有制为主体的情况下,增长的结果是,国家越来越富,而老百姓拿的 是极少部份,这不仅抑制内需增长,而且扭曲产业结构。社会中的贫富差距的确在扩大,但国家与民间之间的贫富差距以远远更夸张的速度在扩大。

  伍凡:最近对郎咸平教授作为一次演讲,他的演讲中提出一个事实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加入国际市场,在整个国际生产的链条中,中国处于最末端的生产组装位置,这是中国「后发优势」所决定的,引进外国的低档次技术和资本,中国形成了一个世界加工厂。「那就是你在整条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上,你被定位在了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我请在座各位,你千万不要再认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这是个错误的思维。真正的制造业大国不是中国,是谁?是美国。它只是把整个制造业产业链里面价值最差的部份给我们中国人做,这就是我们目前在干的事。我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在去年和中国产生了严重的贸易纠纷。各位知不知道在美国市场沃尔玛9.99元美金芭比娃娃,中国的出厂价是多少?1元美金。」

  草庵:那么剩下的9美金是谁创造的?就是产品设计、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等大物流环境所创造的9块钱的价值。中国创造多少呢?创造1块钱价值。那就是产业链的定位。整条10块钱的产业链,1块钱是制造业、9块钱是产品设计等软环节,1块钱是硬环节。目前,中国的经济生产模式在全世界已生产联中间处一个最不利的地位,这也是「后发优势」 变成了「后发劣势」,是不愿意进行制度和体制的改革所造成的结果。

  伍凡:目前,中国的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中国两会期间出台的一个「中国制造竞争力」的调查报告,已由一些中国媒体作了简单报导。54%接受调查的在华跨国公司认为,中国相对与其它低工资国家正在丧失竞争力。因此,有约五分之一的在华跨国企业打算撤出中国,在今后几年内迁往印度、越南等地,而且这个数字达到了20%,。台湾企业和韩国企业等正在大举撤离中国大陆。现在,美国这个调查报告显示,美国、西欧和日本企业同样有这个动向。这些跨国企业之所以要告别中国,原因一是中国的货币人民币太强了,二是中国的工资成本在上升。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2月份的贸易盈余从去年2月的237亿美元下降到86亿美元,同比下降了63%,是将近一年来的首次下跌。中国产品向国际市场出口的增长速度进一步受到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引起的萧条的冲击会继续一段时间。所以,在这种时候,中国经济以后怎么样增长,就业水平怎么样保持不出现恶化,这些最后都会涉及到中国社会的稳定以及整个经济形势。可见,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势头已经到了转折的关头,他不可能永远长期增长上去,受到世界市场,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金融呆帐等等因素的制约,必将走下坡路。

  草庵:上面我们对三位教授的的文章和讲话的简单分析中,可以明显地看到,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虽然有一些成就,但却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些严重的后果正在逐渐地扩大和加深,如果不改变「后发优势」 的观念,不进行体制和制度的改革,中国将永远处于落后的「世界加工厂」的地位。如果要说甚么「中国奇迹」的话,那就是中国严重的贫富差距,生态环境的不可逆转的破坏,大多数百姓的教育和医疗等社会保险得不到保障。所有这些严重的后果将在今年明年后年充分地暴露,将会引起社会的大动荡。我们今天的讨论就到此为止,再见。



^O^

8 Jun 2008

一个国家不能拥有all of the following 3 items

(KL)

一个国家不能拥有all of the following 3 items:

1) Free currency movement

2) Indenpent currency policy (bank profit rate, currency totol amount...)

3) Fixed exchange rate

For China, it has 2) and 3) but no 1) For HongKong, it has 1) and 3) but no 2)

For Singpore, it is alike hongkong,

For Malaysia, it is alike China For US, it has 1) and 2), but no 3)


^O^

指标股

指标股

所谓的指标股就是权重股 盘子 总股本大的都是 因为是按照总股本设定的指数
总股本大的 所占整个股市全部股份的比重大 每上涨(个股)几个百分点 对整个大盘的指数上涨做出贡献 如 假定全部的股票都不涨不跌 某一个指标股涨10% 可能更具它的权重能使得大盘上涨一个百分点 就是这个意思
国企大盘股 和部分上海老的A股盘小 但总股本大的 都是指标股
你明白了这个意思就行了 很快就会熟悉的 证券报纸看看总股本大的就是
如60028 600000等全是
所谓指标股是指对大盘指数影响较大的股票.
由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大盘指数计算方法的不同,所以指标股的具体所指是有差别的.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指数是采用全部股本(包括流通股本和非流通股本)作权重,所以你只要看总股本大的就是指标股;深圳证券交易所成份指数是采用流通股本作权重,所以总股本大的不一定对指标产生大的影响,而需要看流通盘的大小

指标股是在股市起着聚集市场人气,领导价格升涨的股票,如沪市的"陆家嘴"、深市的"深发展"等。另外还有一些被称为指数股的超大盘股在股市中曾经(如"申能股份")或现在(如"上海石化")也起着指标股的作用。这些大盘股对指数的影响现在主要已不是靠直接作用,例如沪市A股盘子最大的"上海石化",上涨0.1元,指数仅上升1.15点(依照1995年8月4日上证收盘指数709.88点计算),而是通过调动人气间接实现的。
指标股通常能受到数家大主力的关照,指标股股价一旦发动起来,往往会有一段坚挺而持续的升涨行情,因而在指标股起动初期及时购进,通常总能获得一段较稳定的差价。

China Index

HSCEI:
SH:
SZ:

Hang Seng Index (HSI) -------------


----



^O^

7 Jun 2008

叶檀:RMB进入"6时代" 股市会怎样?

叶檀:RMB进入"6时代" 股市会怎样?

《世界经济学人》ECONOMIST.ICXO.COM ( 日期:2008-04-11

人民币进入“6时代”。2008年4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9920元。

人民币汇率上升对股市不会有太大影响。虽然这说明市场给出中国财富较高的定价,按照常理,中国资产价格应该水涨船高,破七当天,市场热炒的受益行业跃之报端。但显然属于过度炒作,实际上,人民币升值是本轮唱多的长期因素,早已严重透支。本次人民币汇率破七,不过给造纸等行业又一个价格急速窜升的临时理由。人民币汇率破七,是个心理关口,对市场不会有太大影响。

重要的象征意义是,人民币汇率破七,是否意味着中国资产价格的定价权回到人民币手中。

恐怕不会。据世界财经报道http://finance.icxo.com讯,破七只是人民币上升过程中的一步,在人民币汇率彻底市场化以前,中国资产的定价权将不会掌握在人民币持有者手中。

按理,H股市场是A股市场的影子市场,如周洛华先生所说,A股市场存在双重溢价:第一,H股是典型的融资性市场,购买H股的投资人之所以被认为是理性的,是因为他们将H股都视为获得某公司分红权利的凭证,即便有投资人将H股全部买下,他也不能对该上市公司行使重组和并购的行动,因此,H股就像是A股的影子,不能影响A股,A股估值理应比H股更高;第二,A股市场成为了投资性的市场,大多数公司发行的H股,只占总股本的10%至15%,其他均为A股,所以,任何人要对该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就非得控制其A股不可,这样A股就应该存在一个相对于H股的收购溢价。

用成熟市场的估价体系来看待A股市场有刻意低估A股市场之嫌,而用H股的估值体系则是本末倒置,完全是有意为之。相比而言,H股市场的估值体系更加混乱,比成熟市场更低。原因是H股市场存在货币折价。当美元投资者到中国香港市场投资时,存在汇率风险,他们要求获得货币汇兑风险的差价部分。港币在联系汇率下,作为美元的影子货币,根本不具备为资产价格尤其是大型上市公司上市价格的定价资格。并且,众所周知,由于中国香港市场受美国与内地市场的双重影响,其市场波动常常处于非理性状态。因此,人民币资产在香港市场定价的结果,毫无疑问是定价权的丧失。

但是,目前的情形是,美元投资者通过中国香港市场与人民币汇率涨跌掌握了A股的定价权。通过香港市场,美元投资者可以将H股打压到一定低位,既能做多获利,也能通过在纽约与新加坡等地的期指获得做空收益,同时在将来有一天两地市场接轨时,一次性收获人民币资产价格上涨的收益。

更关键的是,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定价权也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我国国内市场不发达,导致无法形成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定价。按照目前海外市场一年期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人民币兑美元价格来看,在6.3左右,人民币汇率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但这并非定论,很有可能人民币汇率继续推高,这种主导权的丧失使中国资产处处被动。其影响绝对不限于股市,已经渗透中国经济全局。

另一个与市场常识不合的现象是,在人民币升值、中国金融机构年报显示业绩大幅增长的同时,金融股的价格却成为本轮股市挤泡的重灾区,这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现象只能有两种解释,或者是人民币价格面对金融机构彻底失灵,他们所获得的资产应该被大幅低估;或者这些金融机构存在的治理缺陷与中国经济的漏洞已经无法弥补,因此必须在估值上付出代价。

这两种解释显然并不通顺。目前国内外大资金仍在低价区进入金融股,同时,按照英国《金融时报》的说法,中国股市不是一个庞氏骗局,“不能将其描述为一个正在破裂的泡沫”。按照2008年的一致收益预期衡量,基准的沪深300指数(CSI300)目前的市盈率为23倍,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A股股价如此大幅下挫呢?显然是因为定价权不由内地投资者所掌握。

人民币进入“6时代”是一个征兆,希望预示着中国货币市场、人民币汇率尽快市场化,否则,A股市场就随时会异化为吃人的老虎机。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叶檀



^O^

丧失本土定价权 A股市场将沦为美国股市的影子

丧失本土定价权 A股市场将沦为美国股市的影子

证券时报 香港荣亿亚洲财务顾问公司 2006年04月04日

现今的中国金融与中医中药的命运一样,就是缺乏一种行业标准,一种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导致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混淆。这种金融定价权,其实就是一种标准,一种自主知识产权,一种意识形态等。在西方金融霸权垄断全球的今天,西方金融标准就是全球标准。

  在缺乏相同经济文化历史背景的前提下,鼓吹向西方金融标准看齐,将导致许多负面后果。比如,现在的国内证券市场,正逐渐丧失本土定价权,不但整体市盈率偏低,而且正逐渐沦为影子市场。A股指数紧跟H股指数,H股指数紧跟恒生指数,恒生指数紧跟道琼斯指数,由此推断,在不远的将来,A股市场将成为美国股市的影子市场。

  港股成为美股影子市场

  众所周知,香港股市是美国股市的影子市场,美国前一天晚上下跌,恒指当天必然跳空低开下跌。数据显示,恒指与道琼斯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9,而日经指数与道琼斯指数的相关性只有0.3。因为日本证券市场是本土化市场,本土定价能力较强的原因在于有大量本土机构投资者、本土中小投资者群体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和配套。恒生指数指数走势不平滑,经常大幅波动,抗风险能力不强,容易向政府、企业、投资者发出错误的预期信号。
  香港是离岸资本市场。香港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是:欧美资金占60%,亚洲资金占20%,香港本土资金占不到20%。由于缺乏有实力的本土投资者群体和稳定的长线资金流,加上监管制度上的缺陷,游资在香港证券市场的投机活动盛行。游资主导加上其带来的资金挤出效应,使得香港市场整体市盈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特别是国企就更低。将市盈率长期维持在低位对外资机构来讲也是一大利好,因为能提高他们的投资红利回报率。

  H股市场影子化

  目前,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分析显示,H股市场的定价权已经被外资机构牢牢控制。首先,在发行市场他们是保荐人;在交易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他们是庄家和做市商。
  其二,操纵金融定价模型。外资机构的资金规模庞大,仅欧美一家中型对冲基金或共同基金的规模就在3000亿美元左右,操纵港股市场绰绰有余。特别是H股等中资股发行在外流通的筹码几乎90%都在外资机构手中,定价权当然也在外资机构手中。资金是外资机构出的,筹码也在他们手中,外资机构根据他们的金融定价模型,说H股二级市场定在10倍市盈率,发行市场IPO定在8倍市盈率,即使我们知道定价低,也无可奈何。
  三是通过操纵大盘来调控发行价。如2005年10月份建行发行期间,恒指从15500点跌到14200点。建行上市后,恒指单边上升了两个多月,上涨了1800点。交行发行上市的情形类似。外资保荐机构在国企发行的时机选择上真是恰到好处,让国有资产都在牛市的阶段性低位出货。
  四是狙击与反狙击。外资机构打垮中资机构多是利用多空不对称原理,通过狙击中资机构的卖空看涨期权将其置于破产境地。从中航油和伦敦铜事件来看,中资机构借货沽空非常危险,因为中资公司去外资机构借货底牌被其掌握,所以尤应慎重。这也表明,绝大多数的流通H股或A股被外资机构(QFII)持有将是一个隐患,不利于中资机构涉足金融衍生品交易。

  中国应成为全球金融标准主要制定者

  一个经济大国,一个产业结构齐全的经济体需要一个不受外资机构操纵的、独立的、稳定的资本市场。如何摆脱A、H股市场将来影子市场的命运,已是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建议我国政府成立高级别的国家金融安全发展部门,从政治的、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统筹考虑A股市场、H股市场和香港市场的定位和发展,提出一个统一的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战略规划。
  要改变A、H股市场沦为美国股市影子市场的局面,首先要回收H股市场的定价权,这需要进行制度变革。国企海外上市,远离我国监管机构的保护、远离本土机构投资者和远离本土中小投资者群体,再加上海外的一些发行、交易、上市等制度对国企有失公允,为外资机构联手操纵发行市场和二级市场创造了空间,从而导致国有资产通过发行、上市、分红等环节大量流失到外资机构手中。优质大中型国有企业在经济高速发展中通过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被外国资本轻松分享,而不良资产剥离、国家注资等改革成本却由国内老百姓来承担。有关部门应切实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采取对策。
  应该积极倡导香港证监会、香港联交所、恒指服务公司等香港监管机构,从交易、发行、上市、批股、指数、金融衍生品等制度上消除对国企人为的一些制度歧视,从制度上消除本土机构与外资机构博弈的劣势地位。
  大力培育本土机构,鼓励它们进入香港市场。积极发挥本土机构投资者在香港资本市场的定价能力,改变IPO发行市场受制于外资机构的局面。让更多中资投行参与保荐承销发行交易,以打破外资投行垄断中资股海外发行的局面。
  西方金融机构称霸全球金融市场多年,多年来一直独步江湖,没有遇到大的对手。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他们认为对手已经出现,一场看不见硝烟的金融战争依稀可见。未雨绸缪,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全面壮大本土市场和本土机构,扩大自己的话语权,已经刻不容缓。

  证券时报 香港荣亿亚洲财务顾问公司 2006年04月04日















jhhhhhhhhhhhhhhhhhhhhh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如果A+H股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那么国际资金或者国内转移到香港市场的资金有否可能利用H股、A股和股指期货的联动来获利或避险,会否因为股指期货的推出而使股票市场具有了某种可操纵性。
从Granger因果检验来看,股权分置改革之后,A股指数显著单向领先H股指数。这表明,在目前市场常态下,H股指数基本不能影响A股指数的收益率,而A股指数却可以影响到H股指数的收益率。由于沪深300股指期货是国内针对A股市场的股指期货,同时,如前期我们在《股指期货上市对现货市场的影响及对投资的启示》中所指出的,股指期货对现货有价格发现功能。这就意味着,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后,其运行将影响到H股的收益情况,而H股的正常运行对沪深300股指期货没有直接影响。
在样本期内,大部分A股和H股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是在短期内,较多股票之间又存在非常明显的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在银行股方面表现特别突出。这一结论对投资者来说,就是可以通过操纵A股里短期联动性强的大市值股票来带动H股,比如银行股走强又会拉动A股指数,从而带动H股指数和H股股指期货走高,这样就可通过拉高A股部分大市值股票在A股、H股和H股股指期货中获利。
我们选用Clayton和Gumbel两种Copula函数来研究A股和H股之间以及A股与沪深300指数的尾部相关性,研究发现:(1)指数间的尾部相关性不明显,这表明发生极端事件时,A股市场与H股市场之间的联动并不明显;(2)A+H股之间的尾部相关性比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更明显,部分股票上尾相关性明显高于下尾,即A+H股的相关性在利好下有所加强,如中国国航、鞍钢股份、招商银行和中兴通讯;(3)A股与沪深300指数之间的尾部相关性非常高,而且上尾相关性均明显高于下尾。显示在利好消息之下,成份股与沪深300之间的相关性会显著加强。而在利空引起市场大幅下挫的情况下,A+H的成份股和沪深300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弱。
利用A股和H股之间的相关性特征和尾部相关性的特点,在A+H股多是国内市场指数的权重股的情况下,对于跨市场运作的资金来说,可以进行跨市场的套期保值,或跨市场的套利及投机等。报告最后一部分对跨市场操作的几种方式及期货现货之间的跨市场操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uuuuuuuuuuuuuuuu

屠光绍:A股H股价差正常 合作利于市场平衡
2007年06月15日 08:56:03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屠光绍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实现完全意义的套利还不可能,但是研究推进A股和H股市场间的沟通进程有其积极意义。

对于A股和H股同股不同价问题,屠光绍回答说,价格差异是正常现象,毕竟内地和香港是两个不同的证券市场,我们现在推出的QFII、QDII等政策有利于处理两个市场之间的沟通问题,有利于市场间的平衡。据悉,目前同一家上市公司的A股与H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价,同一家上市公司的A股发行价通常远远高出H股。

屠光绍同时表示,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有相当的互补性,二者之间的合作是主基调。他说,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间肯定存在一定的竞争,但竞争有利于更好的合作。

在回答有关内地与香港证券交易所合并的问题时,屠光绍回答说,合并取决于市场发展的需要,目前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的合作是渐进式的,合并还看不到。但是,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间的合作会不断深入,合作领域及层面会不断深化。(贺伟 李凯)

生气不如争气


生气不如争气
--------------------------------------------------------------------------------

为什么你容易生气,因为你遇到困难时毫无办法;
为什么你总喜欢去计较,因为你不懂得选择和放弃。
告诉你一个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让自己做得更好,生气不如争气。

愚蠢的人只会生气,聪明的人懂得去争气!!


人生多变幻,这是不幸,也是幸运,因为它给了我们努力的希望和勇气。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被人重视、受人尊重、受人欢迎,但有时又难免被人嘲弄、受人侮辱、被人排挤。生活给了我们快乐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伤痛的体验。为什么我们不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为什么要为眼前的不幸而悲观丧气、怨天尤人?不必将所有的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如果我们自己足够优秀——至少比现在优秀,别人还会对你冷眼嘲讽吗?让自己快乐起来的最好办法就是自己争气,去做更好的自己。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不让自己快乐起来是人最大的罪过。”生气就是跟自己过不去,这也说明你还没有资本去让别人对你信服。不懂得去争取、去改变,只会怨天尤人——你注定无法成为快乐的人;而争气就不同了,它会使人充满斗志,会积极地改变现状,摆正自己的心态、平心静气、积极上进,使自己做得更好,赢得别人的喝彩。

我们其实是没必要生气的。面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何必跟人斤斤计较呢?仔细想想,这样做,最终伤害的是我们自己。愚蠢的人才一味地去生气,而聪明的人就应该懂得去争气。有一味去生气的时间和精力,还不如放在自己的工作、学习和事业上,让自己的知识领域拓宽拓广,让自己睿智起来,这样才会让自己的实力增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满足。满足了,才会更加快乐、幸福。

工作、学习遭受挫折,如果只是生气那是无济于事的。生气只会让别人感到你的自制力差,一味的沉浸在低落世界里,让自己滞留在原地,毫无进取。越是逆境之中,越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生气没有用,只有为自己赌口气,自己去争气,这才是你的唯一出路。

你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容易生气,因为你遇到困难时毫无办法,总是想着逃避;为什么你总喜欢去计较,因为你不懂得争取和放弃。告诉你一个最好的办法,让自己做得更好:生气不如争气。会选择,也要学会放弃。选择未必是正确的,放弃也未必是错误。选择与放弃都是一种生活。

我们往往在失去是才明白自己曾经拥有的东西是这么美的。其实,人生最可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所拥有。不懂得珍惜眼前所有,才是最可惜的。因为拥有的总会失去,与其变成已失去而懊悔,不如拥有时学会珍惜。

对于职场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要争气,就要积极行动,奋力拼搏,才有可能比别人强,才能得到肯定。
失败并不可怕,被别人打败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自己打倒。一个敢于挑战自己的人,才是最争气的人。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善的爱情亦没有完美的爱人。重要的是,彼此全心全意付出,相互包容、理解,才能获得幸福的爱情,才能执子之手,与子揩老。

在成功之路上,朋友是我们重要的助力。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朋友,他们可能并不能直接决定我们的人生方向和成功与否,但却可以间接地影响我们,而且这种力量是我们不能小视的。

很多事情是不期而至的,我们无法去选择它何时开始,但是我们却可以决定它的结果,只要你敢于行动,就会有一个好结果!

本书概括全面,告诉你如何面对生气,降服生气,化生气为争气,获得你理想的人生。选择本书,就是选择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

《生气不如争气全集》

书号: ISBN 978-7-80213-390-7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作者:李津

目录

生气不如争气之秘密一:愚蠢的人只会生气,聪明的人懂得去争气

1.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

2.别为小事火上心头

3.山不过来我过去

4.做自己的事,不要在乎别人说什么

5.成功是靠自己创造的

6.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7.不在小事上耗费精力

生气不如争气之秘密二: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1.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成功

2.敢于不如人

3.别太计较名利

4.有“仇”不报,必有后福

5.不要嫉妒别人的好运

6.宠辱不惊,淡泊宁静

7.“知足”才能“常乐”

生气不如争气之秘密三:学会从另外一角度看困境

1.冷静、冷静、再冷静

2.经受住苦难的考验

3.面对困境,反省自己

4.在困境中谋求发展

5.别为弯路多而生气

6.及时反思,重塑自我

7.厄运之后见幸运

8.把自己贫穷的家庭看作资本

生气不如争气之秘密四:选择与放弃都是一种生活

1.选择自信就是选择成功和快乐

2.学会幸“灾”乐“祸”

3.经营自己的长处

4.放下就是快乐

5.常微笑的人,总会有希望

6.积极思考,还自己一份好心情

生气不如争气之秘密五:看淡失去的珍惜拥有的

1.珍惜身边的一切

2.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3.用自嘲调节心理天平

4.活着就有希望

5.人生中的得与失

生气不如争气之秘密六:找到方法.秀出职场中的你

1.一个敌人一堵墙

2.牢骚怨言要远离嘴边

3.化干戈为玉帛

4.尊重他人,寻找良师益友

5.爱上自己的工作

6.吃点小亏赢得“大利”

7.合作是成功的润滑剂

8.不要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

9.挥别工作怒气,释放压力

生气不如争气之秘密七: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被自己打败

1.有一种美丽叫“失败”

2.人生最大的对手是自己

3.最大的失败就是害怕失败

4.就算失败千次,我也决不放弃

5.再试一次

6.向前走,别再看那个让你摔倒的坑

7.正确对待你的过失

8.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生气不如争气之秘密八:没有完善的爱情也没有完美的爱人

生气不如争气之秘密九:你在哪个方面能走多远,取决于与你一起走的人

生气不如争气之秘密十:你无法选择开始,但你可以决定结果

^O^

3 Jun 2008

郭際勝: 股市三國演義

散戶、主力、券商 股市三國演義

‧郭際勝 2006/03/21



散戶欲成霸業,前讓主力占天時,後讓券商占地利,散戶必須靠自己,先取安穩為本,後即取董監占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成為專業投資人也。

投資理財是一門孤獨的工作,每天接觸的只有數字加圖形,散戶一聽到要努力做功課,十個倒有九個半會放棄,加上大部份的股票投資書,內容多是枯燥乏味,讀起來形同嚼蠟,所以對初學者來說,培養做功課的興趣,遠比告訴他大道理來得重要。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的隆中決策,是三國演義中最有名的故事之一,我把他搬出來當範例,或許會更容易讓你了解你在股票市場的位置及競爭對手。上面寫的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隆中對,我把其中的幾個名詞修改,就變成散戶的隆中對。以下是我的看法:


主力占天時


法人董監大戶,這些人都想控制市場買低賣高,所以都算是主力。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占天時幾乎就代表穩賺不賠,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會拼盡全力,一定要搶個董監事做的原因,因為第一手的天時是掌握在他們手中。掌握天時,並不代表他可以隨心所欲的使用,法律訂定的遊戲規則是不允許的。大部份的公司經營者,幾乎都是億萬富豪,違法亂紀的賺錢,對他們來說也實在沒必要。有良心的人不做,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只要有利可圖,就一定會有昧著良心的人去做,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跟主力大戶配合,一個出錢,一個出力,兩個人都穩贏不輸。


由上面的分析知道,散戶在消息面是最為不利,所以我在選股的時候,我會優先考慮公司的價值,次為成長,最後才是觀察消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向劉備分析天下的局勢時就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董監挾內線以令主力大戶,散戶拼命去爭鋒,結果恐怕是凶多吉少。


券商占地利


坐地收錢的占地利,投顧券商政府,這些都算是山大王。政府算是山老大,管你們是黑是白,過路費是一文錢都不能少。投顧券商還不錯,至少提供了一個休閒娛樂的場所,要想由此過,留下買路財,大家也無話可說,但是如果收費不公平,還兼營非法業務,那麻煩就大了。


散戶最容易受謠言影響,投顧券商就是謠言的大本營,散戶根本無法判斷真假。過路費就更不公平了,散戶是全額,買進賣出殺紅了眼的才打個七折。大戶量大,四折是公定價,只要敢開口,三折二折也不無可能,短線來回多殺個幾次,散戶不輸光,至少也要折掉半條命。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縱使蜀漢曾有關張趙馬黃等百員上將,最後也是打到民窮財盡,當然註定是第一個輸家。散戶投資股票也是一樣,進出要審慎小心,盡可能減少消耗,等機會來的時候,該你的就會是你的。


散戶靠自己


股市的散戶,處境其實比三國的劉備還糟,劉備至少還有個諸葛亮,散戶只能靠自己。仔細分析少數有獲利的散戶,不難發現這些人投資獲利的原因,都有下面幾個共同的地方:


1. 自有資金,長期投資,不會去投機貪小便宜,也不易受消息面影響。


2. 慎選好股,小心進出,不會去短線買賣,持股也不輕易賣出。


3. 努力做功課,完全了解股市的動向及擁有豐富的投資知識。


劉備失敗的主要原因,一是大敗曹操取得漢中後志得意滿,一是關羽兵敗麥城後義氣用事,最後不聽諸葛亮的勸阻執意伐吳,以致於兵敗東吳,導致元氣大傷。散戶投資也是一樣,常輸的佔多數,少數贏的先是志得意滿,然後是輕率投資,不小心輸了就是意氣用事,結果反讓情況越變越糟。股票投資獲利本來就不容易,賺了錢更要守得住,這些都需要努力做功課才辦得到,看不下難懂的投資理財書,先仔細研究三國演義,或許就是培養你做功課興趣的開始。



股海名與利 我的第一桶金(上)
郭際勝 2005/10/31

在股票市場中,董監事及大戶,要錢有錢要消息有消息,政府券商投顧,做的又全是穩賺不賠的生意,散戶幾乎佔不到任何便宜,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賺錢,可說是難上加難。大部份的散戶輸到怕,只好短線少量進出,把投資當成預防老人癡呆的數字遊戲,少部份有企圖心的散戶也只能在夾縫中生存,難道散戶就是註定要輸的嗎?打蛇要打七吋,要想贏就要找到對手的弱點,慎選好股耐心等待,降低你的操作費用,你就可以打敗政府券商;求利不求名,你就可以佔盡董監事及大戶的便宜,想要贏在起跑點,你就必須要搞清楚董監事及大戶需要的是什麼。

董監事及大戶都是有錢人,誰不是家產以億計,買低賣高、殺進殺出,即使穩賺都嫌太辛苦,錢對他們其實意義不大,賺散戶的錢他們根本沒興趣;但是名就不同了,董事長是只會有一個,每三年一次的董監事選舉,對這些有錢人來說,就跟媽祖出巡一樣,所有的家當都必須要秀出來展示,對散戶來說,這就是蛇的七吋!董監事及大戶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撒錢,不管股價高低,股票一定要買到夠為止,反正這些錢也未必全是他的。

既然是選舉,當然有選舉日,每年開股東會的時候就是選舉日,股東會前二個月的那一天,就是決定誰有選舉權的最後過戶日期,想要選董監事或搶經營權,你就必須在最後過戶日之前擁有股票並且不得賣出,「不得賣出、就是散戶的機會,過了最後過戶日這一天,股票對想選的人來說就沒有意義了。很多報導在開股東會前幾天還在炒董監選舉行情,竟然也會吸引一群無知的散戶,散戶股票知識的貧乏,有時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如果有人持股不夠要補足,除非逼不得已,當然不能明目張膽的大筆買進,只能偷偷摸摸的吃貨,所以董監選舉行情會在股東會前三個月、六個月、九個月、甚至於一年前就悄悄展開,等到東窗事發的時後,雙方人馬不計成本吃貨,股價通常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可能一直要打到最後過戶日那一天才會結束。散戶要贏,就必須按照下面的方法來做。

1. 選一隻有機會的股票,通常有資產,股本不大,淨值高,董監有派系,曾有被炒作跡象的公司最有可能有機會,何時選董監要查清楚,有時會出現錯誤資料,務必要重覆確認。

2. 搶董事長跟搶董事的時間略有不同,搶董事長需要較長的時間準備,通常會在股東會一年以前就默默展開,董事則只需 3-5 個月之前準備就可以了。股價在年底以前如果有上漲且成交量增加時千萬別賣,通常這都表示有人在吃貨,萬一在年底前股價還是沒有起色,這也沒關係,大股東及市場派為了選舉,在這時候也不敢亂賣股票,分批出貨安全下車應該沒有問題。

3. 如果股價開始直線飆漲,不用緊張,最後過戶日前一天應該都是安全期,因為雙方人馬股權過半可能都差一點,不到最後一天誰都沒把握,如果達到目標價或你自己賺到受不了,你可以在最後過戶日前一個月左右開始分批賣出,盡可能不要等到最後一週才處理,因為董監大事可能會在雙方都不想自相殘殺的情況下,而在檯面下提前底定,雙方合作一致對外的結果,就是一面發佈利多消息,同時提前殺出多餘持股,不知情的散戶通常就是最後一隻老鼠。

股海名與利 我的第一桶金(下)
郭際勝 2005/10/31

雖然我對股票投資的經驗在十年前還是不夠,但大方向是正確的,不走短線,不會想投機,不會去追明牌,但是安全第一的結果,也讓我在狂飆八十的年代,一毛錢也沒賺到,就在利率直線往下掉的情況下,我決定找一支不會倒、產品好、專心本業,又有可能被市場派偷襲的好公司來投資,經過了慎重的評估後,我決定投資中鋼結構。

中鋼結構獲利一直很穩定,雖然房屋建築業景氣並不是很好,但對營造業的影響還是有限,而且股價也做了適當的反應,超迷你的股本,自購土地廠房加上景氣時累積的公積盈餘,由各方面來看,都會是吸引市場派的好標的,民國 85 年 12 月 7 日股價是 26.1 元,我開始陸續將到期定存、年終獎金、薪水結餘投入,雖然從買進後股價就一路下跌到 86 年 10 月 29 日的 19.4 元,但我還是很有信心,老婆也被嚇的哇哇叫,經過我的分析解釋後,雖不是心甘情願,但也找不到反對理由的情況下,同意全力提供後勤支援,從第一次買進到民國 87 年 2 月 3 號最後一次買進為止,總共買了 16 次計 130 張,平均成本約 23 元。

民國 87 年 2 月 18 號開始,中鋼結構的股價被特定買盤迅速拉升, 3 月 4 號起就演變為連續 7 日的無量飆漲,股價到 45 元才踩煞車,這一段時間我跟我老婆每天都在天人交戰,雖然我知道可能有人要搶董事長,股價應該還會漲,但精神上已經無法抵擋停利認贏的壓力, 3 月 13 、 25 、 26 日分三次出售全部持股,平均售價約 43 元,當 3 月 28 日看到存簿上的餘額時,我知道我今天晚上可以安心的抱著我的第一大桶金睡個好覺。

我停利認贏,不過中鋼結構還沒結束,新巨群集團竟然偷襲成功,中鋼董事長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中鋼有可能失掉中鋼結構的經營權,此話一出,股價立即由 8 月 25 日的 57 元直線上升到 9 月 10 日的 87 元,雙方人馬拼全力購買,鹿死誰手沒人知道,但這也引起政府相關單位的注意。 10 月 28 日在證管會要查帳的情況下,新巨群集團調度不及,終於爆發了嚴重的違約交割,中鋼結構股價連跌 17 支停板後回到了原來的起漲點,同一時間,新巨群集團首腦吳祚欽也潛逃大陸,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借殼上市集團也就正式走入歷史。

有錢人拼命花錢想出名,散戶只想將本求利,大家各取所需應是不會衝突的,但大部份的散戶卻時常受到消息面的影響,也想參一腳變成求名的追隨者,結果多是白忙一場甚至於永不翻身。想賺有錢人的錢嗎?記得要求利不求名,慎選好股並且耐心等待。

(本文僅為歷史陳述,跟現實情況無關,閣下買賣股票前請自己仔細評估,輸贏亦請自行料理)

董監事選舉行情三階段

醞釀期

時間:股東會前三個月、六個月、九個月,甚至於一年前就悄悄展開

市場派大戶:盡可能以低價進貨,測試公司派反應,將散戶手上浮額盡可能洗出,視籌碼情況決定是否要攤牌。

公司派:尚未查覺異樣,有時甚至於賣出部份持股套利。

散戶:任人宰割,只有意志堅定或懂此道理的人會繼續保留持股。

攤牌期

時間:約股東會前三個月、六個月

市場派大戶:拉升股價到不合理的情況,將散戶手上浮額全部洗出,同時視公司派反映及融券情況決定是否要全面開戰。

公司派:全面清算籌碼,放話打擊市場派大戶同時也跟市場派接觸並研究雙贏的可能方法。

散戶:除極少數外,持股幾乎全部售出。

全面開戰

時間:約股東會前三個月

市場派大戶:不計成本吃貨同時軌空。

公司派:不計成本吃貨。

散戶:有些人會因融券而被軋空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