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横与五百士
田横与五百士:兼谈中国式的人身依附观
(2006-10-03)
陈安史论
电视剧《水浒传》里有这样的两幕,当铁叫子乐和唱着宋江做词的什么“到哪日蒙招安,心方足”歌曲时,武松把酒碗往地上一扔,大怒说到,“今天招安,明天招安,别冷了兄弟们的心。
”
当时场面的一片尴尬是可以想见的。
但是,还有另外的一个场景,武松在打方腊之前,也有过另外的表白,大意是:虽然我并不愿意陪着兄弟们一起去打方腊,但是只为全了兄弟间的情谊,还是勉强会去。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武松最后以一条手臂的代价独自擒住了方腊,但是此后却一去不回头,不想去做官,也对宋江没有了任何兴趣,真正去做了行者。
这时候的武松是义薄云天的,尽管背后确有那么多的无奈。
中国人里太多义气在里面,包括我个人也是这样,觉得一旦别人对你曾经好过,尤其是在困境中的帮助,值得用生命去回报,虽然那困境中的帮助可能仅仅是你刚好缺了10块钱,或者少吃了一顿饭而已。
我们伟大领袖当年的那些卫队士兵也基本都可以认为是依附于他的附庸,所以,才有他老人家的卫兵总是受到他的特别恩惠,包括从自己的那几百万元人民币的稿费里拿出数十甚至数百元才资助这些苦孩子的家里,让他们永远怀了感激不尽的心,绝对忠心也就是一件很显然的结果了。当这些卫兵推脱时,领袖还说过:“我平时觉得钱最脏,绝不想碰钱,难道你非要我把钱拿到你的手里才要吗?”诸如此类,总会让人感动不已,如果是我,一样会感激不尽——毕竟他是解决了你一个家庭的生活危机,而家庭,对于一个负责任的中国男人来说,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之前,秦末汉初田横及其五百士的故事更加体现了这一中国式的人身依附观。而因为五百士这一数目之庞大,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显得骇人听闻。
至今,蓬莱附近的田横岛依然存在,已经成为招揽游客的重要宣传点,我的几个朋友这个国庆长假去蓬莱就去拜访了这位田横先生。
《史记》上有专门一篇列传来描述田家的故事。这里简单摘要叙述如下:
田横的哥哥田儋是狄人,和另外一个兄弟田荣等都有豪气,喜欢交朋友。在陈胜起义的混乱中,田儋自立为齐王,后被秦将章邯所杀,战后田荣败走东阿,而此时山东半岛的局势却已经变了,因为当地人已经立了老齐王田建的弟弟田假为齐王,田荣知道了这一消息大怒,引兵赶走田假,立自己哥哥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自己做总理,而让老弟田横当了国防部长。
之后,霸王项羽得势后进行过一系列的人事调整,把田市在胶东做负责人,主要辖区在即墨附近,但是田市的这位老叔田荣不想让他去上任,而田市又是个没胆的人,害怕霸王的脾气,竟然不理老叔的劝告,径自去上任了,惹得他这位本来就脾气大的老叔大怒,干脆直接杀了自己的亲侄子后做了齐王。
结果,中国历史上屡次在各个历史阶段出现的事情又出现了,霸王项羽一生气就讨伐了田荣,田荣败到现在德州的平原县(我的师妹冯招弟就是这里人),平原人也害怕项羽,直接把来投奔的田荣给宰了,献给了项羽。此时,田横才以显著的身份登场了。
他率了残兵败将和刘邦从不同方位攻击项羽,项羽就放弃了不太重要的齐地,撤了。接着,田横开始收拾旧山河,立了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自己做了大总理,其实是摄政王的身份,类似于清朝的多尔衮。
历史风云变幻无常。那边刘邦势力开始大涨,得到了天下的一大部分,之后就开始了朝着统一中国的路线进发,具体于胶东半岛这块而言,就是派了著名的说客郦生到了胶东半岛,准备把这一块土地也收归中央所有,结果,田横看来也没有认清刘邦的真实面目,居然放弃了部分兵权,结果是可以预料的,韩信将军很快带兵打败了老田家,俘虏了齐王田广,田横听到了齐王田广死了的消息,自己又学习哥哥田荣,做了一次完全类似的事情,那就是自立为齐王。
不久,刘邦彻底干掉了项羽,此时,统一中国的大模样已经形成,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逆转了,田横很无奈,和自己的近卫军(有些也许是谋士,朋友之流)500多人干脆跑到了一个海岛上,想过世外桃源的日子,刘邦岂能容他如此逍遥快活,抓紧下了道特赦令,让田横到中央人民政府报到,田横心里也知道大事不妙,申请说:“原来曾经把您的著名下属郦生给煮了,而郦生他哥哥现在还做着将军,我觉得很不好意思也有点害怕,就想在岛上过个没出息的渔民日子,能不能就不去中央了?”
刘邦为了统一政策的实施,特意约束郦生的哥哥,让大家都不要因为以前的旧怨而报复田横,然后又派了人去劝说田横,告诉他,你的那些朋友和下属,来到中央之后,大的可以做到王,小的也能当个侯啥的,还是来报到吧。
田横带了俩人就去京城,快到的时候有一段独白,这里照录原文如下:“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烹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闲,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
也就是说,原来哥几个都自称为王,现在我这“王”没了,还得象个俘虏似的到中央拜谒,面子上实在有点过不去,再加上大锅煮过别人的哥哥,而还要和人家弟弟同事,也很不好意思。于是,田横就自杀了,这样的结果倒是让刘邦觉得很不好意思,也流了些泪,封了随行的两位做都尉,让带着2000人的队伍去以王的礼议来埋葬田横。结果,葬完田横,这两位刚被封了官的随从在墓前自尽,再然后,留在岛上的500人也都如此处理了自己的生命。
唉,我本来想摘要讲述这个故事,还是用了太长的篇幅,前面的事情不讲不可以,后面这些精彩的事情不说说也不可以,只好罗嗦一下了。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但是如此整齐划一的死亡却并不多见,也因此可以流传到今天,但是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呢?
我看到有文章质疑过田横的为人处事,对他个人的品德等提出了疑问,我这里不想涉及这个话题,只想说到一个关于中国式的人身依附观的问题。
就象本文一开始介绍到的武松的为人处事一样,一旦受了某人的恩惠,就要把自己的生命乃至全家人甚至全族人的生命全部交给他,这样的情形不知道西方是不是件很普遍的事情。我在上大学时看到过希德尼-谢尔顿写的一部小说,是关于一位被诬陷的女子越狱出去报仇的故事,里面一个事情给我印象特别深,当时她越狱的时候,帮他越狱的另外一个狱友曾经借给了她多少钱,然后应该说是豁出了生掩护了她的越狱行动,结果她在出去后,就做了个还钱的举动,小说就开始描写了她的其他行为。我当时还是觉得诧异了一下,因为这样过命的帮助应该是怎么回报都是可以的,居然就还了借的那个数的钱,多几倍几十倍都是应该的啊。在我们中国人历史里,即便是一饭之恩还有以命相报的呢?!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究竟应该怎么表达才可以正常呢?其实,除了一般会有的爱之外,更多地还是应该以理性来表达,尤其在朋友之间更应该如此,如果是在家人之间是主要以爱为特征进行表达的话。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著名抱怨,“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不知道感恩的。”这话的来由是在二战结束后,他还希望继续担任英国首相,推行对共产主义国家的铁幕政策,但是,英国的大选却使他落败,据说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持的这个政策,本来如果一个人领导一个民族得到了一个如此大的胜利,“还有什么不能给他的呢?”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往往是要顶礼膜拜的,命都是人家给的,其他的东西还有什么希奇,全给他好了。
但是,英国人没有选择丘吉尔,对着本民族的人民的理性选择,丘吉尔不好说什么,用了这样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事,还是很有胸襟的。换了我们中国人,大约会说,“这群忘恩负义的东西,就不想着当时我怎么拯救他们了!”
个人的理性往往会带来群体的理性,而个人的宗教式投入的情感则往往会影响到一个群体的这类情感的滥觞。田横真的到了别人为了他而随意放弃生命的地步吗?即便他拯救过所有这些人的生命,我都不认为他们为了一个“义”字而轻易放弃自己生命的行为是正确的,当然,也许这样的结局并不应该要责备田横,但是,如果他在世,我觉得他可能会鼓励这样的行为,尽管实际上他不见得会这样说,还会劝阻大家不要追随他而去。
田横已经离开很久了,大家完全是因为有这500士的缘故还在怀念他,君不见他的两个哥哥就没有这么幸运吗?谁还记得田儋和田荣呢?也就是说,中国人完全从心里接受了这种针对个人的牺牲行为,认为是值得鼓励和赞扬的。
于是,对于领袖们或者国家领导者的卫队,用自己的钱去收买他们然后使之对领袖个人忠心耿耿就是件多么中国化的事情了,也就很少有人去质疑其不合理性。实际上,从一个卫兵的职责定义来说,对于需要保护的在任领导人,遇到危机时刻死都应该替领导去死,这是应该,而如果卫兵不这么做那就是绝对的失职,但是,我们肯定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领导者做的事情是不是值得卫兵为他去死(尤其是他对这个卫兵本人的态度),而往往不会放在卫兵这个角色的职责本身来评判这样的事情。
我个人判断,我们这种完全中国特色的人身依附观很难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消除。也因此,田横岛以后仍然会是我们去蓬莱所要游览的重要景点之一,而每个人都会为田横与五百士的惨烈故事而感动。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我最初知道田横并非是因为看了史记,而是看过徐悲鸿先生画的那幅著名的画,我看到局部,画的就是这500个人死前的神情。
原文作者所属博客:崇尚智慧和人生改变的人请来这里
^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