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Dec 2007

破坏也能创造财富吗

破坏也能创造财富吗

兰纪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人民日报


有一位学者在讲解坏事如何对社会产生投资乘数效应、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道理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一家商店的窗户玻璃被一个流氓打破后,商店被迫换玻璃,花掉1000元;玻璃店由此增加了1000元的收入,把其中的80%用于购买食品;食品店由此增加了800元的收入,又把其中的80%即640元用于购买服装;服装店得到收入后,再用80%买鲜花……持续下去,流氓打破窗户最初虽然造成了1000元的损失,但最终形成了5倍的投资乘数,可以推动GDP增加5000元。这不禁使人惊诧:破坏也能创造财富、推动经济增长吗?

把灾难说成利大于弊,把毁损说成扩大需求,这类解读并不少见。闹水灾时,有人说水灾固然冲毁一些农田、房屋,但可以扩大粮食、建材、运输之需求,有利于拉动经济;闹非典时,又有人说非典尽管造成一些损失,却使医药、电信、汽车等行业需求激增,让经济增长更快。现实生活中还可以看到,有些城市的道路挖了修、修了挖;有的新任官员随意改变前任的建设规划和发展思路,栽种不久的树木、草坪或安装不久的路灯等被更换。甚至有人在享用以公款支付且浪费很大的豪华消费时,竟声称是在为扩大内需作贡献。

早在19世纪中叶,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就曾经论述过类似问题,而且他正是通过一家商店的玻璃被打破的例子,指出破坏创造财富的谬误所在。他说,当一块价值6法郎的玻璃被打破后,玻璃工履行职责,然后拿到6个法郎,这些是我们能够看到的。但是,如果由此得出结论说打破玻璃是好事,能使资金周转,可以促进整个工业的发展,那就容我大喝一声:绝不会有这种好事!因为,如果玻璃没有破,商店店主可以用6法郎去买鞋,鞋匠就会增加6个法郎的营业额,这是我们看不见的。

巴斯夏还作出分析:第一种情况,如果窗户玻璃被打破了,商店店主花了6法郎,那么,他从窗户玻璃中得到的享受既不会比从前少,也不会比从前多。第二种情况,如果窗户玻璃没有被打破,商店店主就可以拿这6法郎去买鞋,那么,他在继续享用玻璃的同时,还可以得到一双鞋。由于被打破窗户玻璃的商店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综合起来考虑,人们已经损失了被打破的窗户玻璃的价值。他接着讽刺道,如果烧毁巴黎,那将有多少房子要重建,会带来多少生意啊!这种从破坏中能得到利润的想法是荒唐的,因为事实是有些东西被无缘无故地毁灭后,社会将损失某些价值。巴斯夏希望人们认清一个道理:破坏、损坏和浪费,并不能增加国民劳动力;或者更简单地说,破坏并不是有利可图的。

澄清破坏能促进经济增长的认识误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一件物品被破坏,会使社会遭受损失。不论是小流氓打破玻璃或者水灾、疫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还是不停地挖马路、修马路以及畸形的公款消费和各种形式的浪费,当人们被迫或主动地作出补偿性投资时,也就失去了本来对社会更为有益的在其他方面的投资机会,而且扭曲了原本可以更好的资源配置。第二,真正的经济发展必然表现为既能合理运用原有的财富,又能不断创造并积累新的财富。破坏之后的重建尽管产生了投资乘数,带动了GDP增长,还增加了就业,但这样的增长方式是一种“破坏(损失)—建设(恢复)—再破坏(再损失)—再建设(再恢复)”的循环,它使经济活动无法实现应有的财富积累,并且失去本应得到的其他财富。因此,在人们所创造的GDP中,由破坏效应带来的部分越多,整体经济的实际发展只会越慢,尽管GDP的总量和增速可以很高。

所以,在实际经济活动中,需要预防和打击犯罪;需要设法防止灾害和疫情,而一旦发生灾害和疫情,又要千方百计地减少损失;需要反腐败、反浪费;需要纠正追求GDP增长中的不当行为,特别是各种带有“破坏—建设—再破坏—再建设”特征的行为。(



^O^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