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Feb 2008

压力 万有引力

大多数人都长期处于这样或那样的精神紧张状态,由于耗时持久,他们全然意识不到这种状态的存在。就像万有引力无时不在,以至于感受万有引力的人们甚至意识不到压力的存在。只有当人们彻底地摆脱了这种压力的束缚,拥有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时,他们才可能认识到自己曾经承受着多么大的压力啊。


焦虑是由于缺乏控制力,组织管理、准备和行动不足所造成的。
——戴维·凯克奇(David·Kekich)


(1)抓住所有一切需要处理的事情(现在的、以后的、将来某时的;大的、小的、或者不大不小的)把它们统统置入一个脱离大脑的逻辑系统中。

(2)训练自己在接受一切“输入信息”的前期作出决定。这样一来,在任何时候,你都把下一步行动计划掌握在手,可以实施或者进行再议。本书提供了一种经过实践验证的、高效的工作流程管理方法。为推动这一方法的实施,还列举了一些实用的手段、技巧及窍门。


几乎每一件事情都可能处理得更加完善,而且现在促成这一切成为现实的信息,已数不胜数、唾手可得。
另一个问题是,工作缺乏明确的边界导致每一个人的工作量加大。



关注价值观并不会使你的生活变得简单。它阐明意义,指导方向,而且带来更多复杂的情况。

23 Feb 2008

形成压力的本质原因

压力大,效率低,为什么?



可能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整日事务缠身,却仍然能够头脑清醒,轻松自如地控制这一切。极高的效率,卓著的效果,这是生活和工作的一种美妙的境界。同时,这也是那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要获取成功所必备的一种关键性的运作模式,你已经知道如何做才能达到这种高效率的境界,然而,如果你本人同其他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必须快速地、完整地、系统地运用这些技巧,才能够真正地把握住它,而不会有一种被深埋其中的感觉。尽管GTD中所描写的方法和技巧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并且源于生活常理,但是,大多数人都已经养成了自成体系的工作习惯,他们只有对自身这些工作习惯加以调整之后,才有可能实施本系统。不要小看这些微小的调整,它们能够给你日常生活中处理重要工作的技巧带来清新的变化。

在这里所介绍的方法主要基于两个目的:

1、抓住所有一切需要处理的事情(现在的、以后的、将来某时的;大的、小的、或者不大不小的)把它们统统置入一个脱离大脑的逻辑系统中

2、训练自己在接受一切“输入信息”的前期作出决定。这样一来,在任何时候,你都把下一步行动计划掌握在手,可以实施或者进行再议。GTD提供了一种经过实践验证的、高效的工作流程管理方法。为推动这一方法的实施,还列举了一些实用的手段、技巧及窍门。

你将发现,这些原理和方法无论是在你的个人生活中,还是在你的职业生涯里都可以立即派上用场。(GTD是从最普遍的意义出发来考虑“工作”的。它可以是指你希望或者需要改变任何一种有别于当前状况的事情。GTD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方法和技巧都可以广泛地融入生活及工作的各个领域中去。) 正如在你之前的很多人已经体验到的那样,你可以把我所描述的这种颇具活力的模式融入你的工作以及你的世界中去。或者,你也可以仿效其他一些人的做法,当你感觉必要时,把它仅仅选定为一个向导,以获得更佳的控制状态。



·为什么你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传统的时间管理法已显得力不从心
·价值观思维方式为何经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你能够在需要时进入自己的“高效状态”吗?
·形成工作压力的本质原因
·高效工作的基本原则:有效地处理内心中的承诺
·为什么有些事情总是萦绕在你的心头
·常见任务清单的缺陷
·高效能的关键:管理你的行动
·你大脑中盘踞问题的多少与其解决的效率成反比





为什么你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这些日子以来,几乎我遇到的每个人都感叹自己要处理的事情过于繁多,而且总是缺乏足够的时间来一一搞定。在仅仅一周的时间里,我与一位在一家较大的全球投资公司任职的合伙人交换了意见。他承担着公司的管理工作,但他担心沉重的工作负荷将会影响到他的家庭生活;另一位中层的人力资源经理打算在一年的时间内,把公司在该地区办事处的人员从1100人扩增到2000人。由于受到这一目标的驱使,她每天都要拼命地处理150多封电子邮件。她忘我地工作着,为的是保住自己在周末能享受到正常的社交生活。新千年伊始,就出现了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同时又承担着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工作,结果导致他们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似乎是眼高手低造成的,而且绝大多数人都对怎样改善这种局面感到茫然。



工作不再有清楚的界线

我们感到身上的压力与日俱增,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工作的性质发生了快速而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我们自身的能力以及我们为此所接受的名目繁多的培训都追赶不上的。仅仅在2 0世纪的后5 0年中,在这个工业化的世界里,工作的性质已经由流水线装配、制造,以及搬运一类的活动转变为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所恰如其分地描述的那种“知识工作”(Knowledge work)。

以前,工作是一件不言而喻的事情。人们耕田种地,用机器加工工具,装箱搬运,挤牛奶,摆弄精密的工具。你知道哪些工作必须完成,哪些工作已经大功告成,哪些问题还悬而未决,一切都明明白白。现在,大多数人接手的大部分工作都不具备明确的边界。我所认识的大多数人,他们手头上都至少堆积着半打子的事情要处理。即使他们搭上自己的下半辈子去苦苦地努力,也不可能把一切都做到尽善尽美,恐怕你也深有同感。这次会议有多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这个培训计划是否有效?或者主管人员的解聘赔偿结构是否合理?你正在起草的文章是否能够鼓舞人心?即将召开的员工会议能否令人为之振奋不已?公司的重组计划是否行之有效?还有一个问题:要想更加出色地完成这些任务,你能够搜寻到多少相关的资料呢?回答是:通过因特网,你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数目无穷无尽的信息,至少存在着这样的潜力。

几乎每一件事情都可能处理得更加完善,而且现在促成这一切成为现实的信息,已数不胜数、唾手可得。

另一个问题是,工作缺乏明确的边界导致每一个人的工作量加大。今天,许许多多大公司的运作都是各部门之间互相交流、鼎力合作和磨合的结果,我们这个独立的部门由于从不愿自找麻烦地去查阅由市场部、人力资源部或某个专门的委员会转发来的电子邮件,结果导致我们的部门正面临着彻底崩溃的威胁。



工作在不断地变化

一般情况下,我们工作中所出现的参差不齐、变化万千的枝节问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现在,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添加一个变化无穷的工作定义的问题。我经常在研讨会上提问:“你们当中,有谁做的是招聘你的时候要你做的事情?”很少有人举手。由于工作职责很可能既无明确的限制,又无特定的形式,因此,如果你有机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从事某一特定的工作,也许你才有可能弄明白你到底需要做什么?做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才可以使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但是,很少有人能享受这个福分,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我们所工作的机构似乎处于一种永恒的变化之中,奋斗目标、产品、用户、市场、技术,以及所有者都在不断地更新变化。这必然导致各种现存的结构、模式、角色和责任的重组整顿。

2、与从前相比,当今一般的专业人士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他们变换职业就如同他们的父母换工作岗位一样频繁,甚至连40多岁和50多岁的人也信奉不断发展的信条。他们希望更全面地融入主流社会中去,投身于“包罗万象的发展大潮之中,无论是在专业方面、管理方面还是行政方面”。简单地说,他们不会长期从事任何一个职业。

现在很少有人非常清楚,工作到底是什么?到底需要多大的投入才能够把它做好呢?我们从外部世界吸取了大量的信息,同时,在我们的内心世界又形成了同样数量巨大的观点以及与别人达成的共识。然而,我们自身还没有具备相应的能力来承担和调整来自于我们内心和外界环境的一切。

传统的时间管理法已显得力不从心

无论是我们所接受的标准教育,或是传统的支配时间的方法,还是当今那些充斥市场、随手可得的管理辅助工具,如个人记事本、微软的Outlook软件或者个人掌上电脑 (PDA),都无法全面地帮助我们应付我们所面对的各种新要求,如果你已经试过使用上述任何一种处理器或者工具,恐怕你已经发现,它们都无法满足工作中各种不断产生和转移的复杂要求。要期望在这个波涛汹涌的时代获得轻松和良好的自我控制,人们需要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我们迫切地需要挖掘出一些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的工作习惯,以帮助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传统的时间管理法和个人管理法在过去的时代大显身手。当劳动大军从工业化装配流水线中抽身出来,涌入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时,这些传统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参照点。这包括对行动对象和时机的判断。而当“时间”自身也转化为一种工作因素时,个人日程表随之成为一种关键性的工作管理工具。(2 0世纪8 0年代,许多专业人士把袖珍日程表视为工作条理化的主要手段。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把自己的日程表奉为重要工具。)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选择做什么事的要求也接踵而来。“1 2 3”优先顺序代码和每日开列的事务清单,就是人们在过去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重要手段。如果你拥有作出选择的自由,你也需要考虑到那些需要优先解决的事情。

你可能已经认识到,尽管日程表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实际上,它也只是有效地管理了你所从事的大量事务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如此。而且,已为人们所证实的是,每天的工作清单和那些重要事件的顺序代号,远远不足以应付一个普通专业人士所遭遇到的数目巨大、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越来越多的人每天要处理几十封甚至几百封电子邮件,他们不能忽略掉任何一个邀请、投诉或订单。几乎没有人能够(或者甚至应该)把所有的事务一一按照“1、2、3 ”的顺序排出先后,也没有人敢在接到老板的电话或指令后,不立即撤消自己事先确定的工作日程。



价值观思维方式为何经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大量的商业书籍、范例、研讨会和专家权威们,都极力推崇把“着眼大局”作为一种处理我们复杂问题的思路。认清主要的目标和价值观,为我们的工作赋予了先后次序、意义和方向。然而,在实践中,运用价值观思维方式这一良好的初衷却经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经常看到,出于下面三个原因,这些努力往往都付诸东流了:

在处理每天、每小时的事务时,有很多干扰因素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以致我们无法集中足够的精力关注更重要的问题。

由于个人管理系统方面存在欠缺,引发了一种下意识的抵触情绪,在面对那些原本棘手的重要项目和目标时,这种情绪阻止了具体行动的实施。结果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干扰作用,进一步强化了压力。

一旦阐明了更高一级的水准和价值观,我们原有的标准尺度也随之提升,这使我们认识到有更多的事物有待转变。对于那些自己原已应接不暇,又不得不应付的工作我们已经作出了强烈的消极反应。那么,是什么促使我们首先在清单上堆积了大量的任务呢?是我们的价值观。

当然,集中精力对付主要的成果和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做的工作就减轻了,或者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大大地减少了。恰恰相反,只是牌局中的赌注提高了,但还必须一如既往地玩下去。例如,对一位人力资源部的经理来说,仅仅决定提高工作生活的质量来吸引并留住人才,这并不能使事情变得简单化。

长期以来,在“知识工作”的新文化中存在着一种缺陷:缺少一套连贯一致的系统和工具,它们能够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发挥出卓越的功效。它必须能够从大局着眼,从小处入手,并且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必须能够管理多个层面;必须能够坚持不懈地对每天衍生的众多新生事物保持控制;必须比原来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必须化繁为简。



你发挥能量的能力与你放松休息的能力成正比

让我们反省一下,如果你在任何程度上、任何时间内都能够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一切事物,情况会是怎么样呢?如果你能够100%地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而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情形又会是怎么样呢?

这是有可能实现的。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紧紧抓住遍及生活各个角落的所有的事情,同时保持随意而放松,花费最少的气力完成一切有意义的工作。它使你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里,能够体验到武术家们所说的“心静如水”(mind like water )的境界,优秀的运动员则称之为“区域”(Zone)。事实上,你很有可能已经体会到这种美妙的感觉了。



你发挥能量的能力与你放松休息的能力成正比。

在这种工作状态下,你头脑清醒,积极的事物层出不穷,每个人都可能获得这种状态。要想积极有效地应付21世纪复杂多样的生活,人们对这种状态的需求日益增强。对于那些高效率的专业人士来说,如果他们希望保持工作中的平衡和积极稳定的成果,那么,这种状态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条件。世界级的划船手克雷格·兰伯特(Craig Lambert )曾在《碧波上的心境》(Mind Over Water,霍顿·米夫林公司1998年出版)一书中这样描述这种感受:

划船手们用这样一个词语来描述这种无摩擦的状态:摇荡。使我们回想起,在后院荡秋千时的那种惬意和欢娱——一种简单的循环往复的运动,完全凭借着来自秋千自身的冲力。秋千承载我们,我们丝毫不需要用力。我们荡起双腿,促使秋千在空中划过的弧度越飞越高,但是,这主要是地球引力的功劳。与其说我们荡秋千,还不如说我们被荡了起来。船推动着你前行,是船身渴望着快速地向前,在它的航线上,在它的自然状态中,速度在吟唱着。我们的任务仅仅是与船身并肩作战,拼命地挥桨加快速度,避免拖其后腿。而过于用力又会阻碍船速。努力变成了为努力而努力,其结果适得其反,反而在努力中又化解了其自身。形形色色一心往上爬的人拼命地想挤进贵族阶层,然而,他们挖空心思却只能够证明自己并不身属此类。贵族们并不需要努力,他们早已经到达了这种境界。荡秋千就是这样一种到达了的境界。



“心静如水”的比喻

空手道中用“心静如水”来形容一切就绪的状态。想像把一粒石子投入沉寂无声的池塘中,池塘中的水会有何种反应呢?答案是:依照所投入物体的质量和力度作出相应的反应,然后又归于平静。池水既不会反应过激,也不会听之任之。

空手道中的击拳动作,其力量来自速度,而不是肌肉,即挥拳最后阶段急剧的“爆发”。这就是为什么瘦小柔弱的人,也能够学会用双手劈开木板和砖块了。这并不是靠皮糙肉厚或者凭借蛮力,而是灵活地运用一种能够附和着高速度而产生聚集冲力的能力。但是如果肌肉紧张,动作就会慢下来。因此,在高级阶段的武功训练中,对平衡和放松状态的教学并不亚于对其他方面的要求。扫除杂念和灵活柔韧是关键之所在。

任何造成你反应过度或不足的事情都可能控制住你,事情往往如此。不能处理好自己的电子邮件、员工、项目、未读的杂志、下一步行为的思考、孩子、或者与老板的关系,都可能导致比你预期差得多的结果。很多人对于一些事情,要么给予过分的关注,要么不屑一顾,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无法做到“心静如水”般地行事。



你能够在需要时进入自己的“高效状态”吗?

回想一下上一次你感觉工作高效时的情形。很可能你当时感觉自己完全能够控制一切,丝毫没有紧张的感觉。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时间的概念似乎消失了,(怎么已经到了午餐的时间了?)你明显地感受到工作上取得的进展。你还希望再次体验这样的感觉吗?

如果你确实已经远远地脱离了那种理想状态,开始感受到自己渐渐地失去了控制、压力重重、痛苦不堪,你是否能再一次回归到那种状态呢?这就是本书的宗旨,它将告诉你如何才能回归“心静如水”的境界,把全部的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本书将对你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形成压力的本质原因

从事20余载的培训工作,我发现了一个最为基本的常识,即由于人们对自己作出的承诺或者承担的义务不明确,导致了他们承受着重重压力的折磨。即使那些并没有明显体验到压力的人,如果他们学会了如何更加有效地对生活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加以控制,毫无疑问,在放松自我、集中精力、提高效率方面也会呈现出明显的改观。

恐怕你已经与自己达成了许多项协议(这一点多半连你自己也尚未认识到)。而每一项协议,无论大小,都时时刻刻地被你自身中的无意识紧密地追随着。这些就是“未完成的事情”或者“悬而未决的问题”。它们可能是大到像“根除世界上的饥饿问题”这样的重大事务,也可能是 “雇佣一个新助手”之类的一般性事件,或“更换电子削笔刀”一类的琐碎小事。

现在,你内心很有可能已经承担了比你自己所意识到的还多得多的工作。想想看,有多少微乎其微的事情你必须去改变和完成。比如,你需要以某种方式回复电子邮箱、语言信箱以及工作中的新信息;你知道有无数的工程项目将会被划分到你的责任范围内;你还需要确定某些目标和方向,经营自己的事业,在总体上平衡自己的生活。

任何没有找到应有的位置和恰当的存在方式的事物,都会盘踞在我们的脑海中,成为悬而未决的问题。

为了能够高效地应付这一切问题,首先,你必须收集所有那些“经常唤醒你模糊记忆”的事情,然后着手计划如何一一地解决掉。这看起来似乎极为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人都难以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



为什么有些事情总是萦绕在你的心头

在通常情况下,你对一些事总是念念不忘,这是因为你希望它们当前的状况能有所改善,另外:

* 你还没有确切地认定它们的预期结果是什么;

* 你还没有决定你下一步的具体行动到底是什么;

* 你还没有把后果和即将采取行动的提示信息存入你所依赖的体系中去。

这就是为什么你忘不掉这些事情的原因了。直到你澄清了所有的问题,作出一切必要的决定,并把结果存储到那个系统中去,同时心里十分清楚,需要时你能够随时调用查询这个系统,你的大脑才会放松下来。你可以骗过所有的人,但是你却无法愚弄自己的大脑。它能够明察秋毫:你是否已经作出了必要的决定,是否已把预期的结果和行动的提示信息寄存于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以便这些信息能够在恰当的时候在你的意识中浮现出来。如果你没有作好这些准备,那么,你的大脑就一分钟也不会停止运转。通常情况下,当你对某件事感到无能为力时,你的某根神经仍然会持续不断地对你施加压力,这仅仅会进一步增加你的精神负担。



你的大脑并不总那么管用

有趣的是,你的大脑中至少有一部分是相当愚蠢的。如果它多多少少拥有一些天资的话,它就会在你需要处理某件事时及时地提醒你。

你有没有这样一把手电筒,电池中的电量都已经消耗殆尽了?而你的大脑一般是什么时候,才提醒你该买电池了呢?你又是什么时候,才发现电池没有电了呢?这不能算是反应灵敏的表现吧。如果你的大脑天资聪颖,它就应该当你在商店里看到电池时给你通风报信了,而且提醒你选择正确的型号。

从你今天早晨醒来到现在,你是否想到任何需要处理但还未动手解决的事情呢?你是不是不止一次地想到了它们呢?为什么?不断地考虑那些毫无进展的事情纯粹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这往往只会增加你的焦虑不安。

似乎许多人的脑子里总在接连不断地放电影,特别是当我们一谈到有许多事要处理时,这一现象更加严重。人们把许许多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委托给大脑来处理,但这个实体目前却无法有效地应付这些情况。




高效工作的基本原则:有效地处理内心中的承诺

如果希望出色地管理好所有的工作,那么,你需要做到下面几点:

首先,如果这件事总占据着你的头脑,你的思维就会受阻。任何一件你认为没有完成的事情,都必须置于一个客观可靠的体系中,或者是我称之为“工作篮”的工具之中——必须经常回访并且清理它。

第二,你必须明白你的工作到底是什么。你还必须作出判断:需要采取什么行动来推动工作的发展进程。

第三,一旦决定了需要采取的行动方案,你必须在某一个你会经常查阅的体系中安排组织好这些行为的提示信息。



检验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训练

我建议,你拿笔记下来目前盘踞在你大脑中的那些最重要的工作或事情。哪一件事最让你心烦意乱?哪一种情况最能够分散你的注意力?哪一个问题令你兴趣浓厚?或者哪一种局面以其他的方式消耗了你大量的注意力?也许,正是某一件“摆在你面前的”工作或者问题需要解决,而且越早处理越好。也许,你马上就要背上行装外出度假去了。出发之前,你还有几个重大决策要敲定。或许你刚刚继承一笔6 0 0万美元的遗产,而你不知道该如何处置这些现金等。明白了吗?好,请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描述一下,你希望得到的理想结果是什么。换句话说,怎样才算得上是“完成”了呢?这可能非常简单,就像 “去夏威夷度假”,“处理有关客户X 的事情”,“与苏珊协调大学里的情况”,“弄清新的分区管理结构”或者 “实施新的投资策略”。你现在都清楚了吗?好极了。

现在,请写下为了推动事情的进程,紧接着你需要采取的具体行动是什么。如果你目前除了要马上结束这件事,再无其他的事情要处理,那你现在打算去哪里?打算采取什么行动步骤呢?

你会不会打一个电话?会不会走到计算机前敲一封电子邮件?会不会坐下来,取出纸和笔,心血来潮地写上几笔呢?有没有可能与你的配偶、秘书、律师或你的老板面对面地谈上一会儿呢?还是去五金商店买一些钉子呢?是什么?



你找到答案了吗?好极了。



你能从这短短2分钟的思考中挖掘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吗?如果你同那些在参加研讨会时完成了这个训练的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就会体验到,至少你的控制力增加了一点点,精神放松了一些,注意力更集中了。此外,对于某些长久以来一团乱麻的局面,你似乎也会增加动手解决它的冲动。设想一下,在生活和工作中,这种驱动力放大1000倍时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如果这个小小的试验能够对你产生一些积极影响,请你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发生了变化?根据你的经验,是什么促使局面得到了改观?事物本身并不会向前发展,至少在这个物质世界中这一点是千真万确的。当然,事情还没有结束呢。恐怕,所发生的一切只是,你更加明确地了解到你所期盼的结果和确定了下一步需要采取的行动方案。

然而,是什么创造了这一切呢?回答是:思考。你并不需要进行很多思考,仅仅需要一些,能够把你所承担的责任和投入的资源凝聚到一起就绰绰有余了。



“知识工作”的本质

欢迎参与到“知识工作”的真实经验以及意义深远的运作原则中来。原则是:你对工作投入的思考必须比你认识到的多得多,但是又比你所担心的工作量少得多。就像彼得·德鲁克所描写的那样:“在知识工作中,任务没有被指定,它需要被确定。‘这项工作的预期成果是什么?’这是一个提高知识工作者工作效率的关键性问题。这个问题可能导致一些极具风险性的决定。通常,没有正确的答案,只有不同的选择。想要获取高效益,一定要明确地认定预期结果。”

要弄清人们工作生活中涌现出的各种事物的真实面目,要决定为此需要采取的种种行动,都将消耗人们大量的气力。因此,许多人都对此产生了抵触情绪。实际上,我们从来没有学过在开始行动之前进行周密的思考。大部分的日常活动(如一家人的吃喝拉撒,照顾孩子)早已被明确地定义出来了,但几乎没有人认为,他们有必要先花些气力屏气凝神地思考一下,明确预期的结果。然而事实上,思考后果是促使希望转化为现实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常见任务清单的缺陷

多年以来,我所见过的绝大部分任务清单纯粹都是一些列举“材料”的单子,它们仅仅代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事务中的某一部分的提示信息,而这些事务也仍未转化为预期结果和行动方案,即真正意义上的工作提纲和细节。



我是这样定义“材料”(stuff)的:任何进入你的精神或现实世界中但尚未找到归属的事情,所有你尚未推理出理想的解决方法和下一步具体行动的事情。对于很多人来说,大部分的组织管理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原因在于没有首先完成对它们的转化。只要它们还保持着“材料”的身份,人们便无法加以控制。

我们需要把所有我们尽力管理的“材料”转化为可以付诸行动的事务。

“材料”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件坏事。就其本质而言,如果某些事情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那么,它们往往以“材料”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一旦“材料”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便需要被定义和解释。作为脑力劳动者,这是我们的责任。如果“材料”已经完成了转化过程,而且明白无误,那么,我们的价值观(不是我们的体力劳动)就大可不必存在了。

在一次研论会临近结束时,一家生物工程公司的资深经理在重新审视她最初列出的工作任务表时,感叹不已:“天哪,这简直是一堆根本无法完成的工作,毫无章法可言!”就大多数个人管理系统中所谓的计划表而言,这是我所听到过的最生动形象的描述了。绝大多数人一直在调整那些性质原本模糊不清、残缺不全的任务清单。但是,他们仍然没有认识到,到底需要组织多少内容,管理什么细节,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回报。如果他们希望自己的组织管理工作富有成效,就应该搜集一切需要思索的问题,然后开始冥思苦想。

高效能的关键:管理你的行动

事情极少由于时间匮乏而受阻。它们陷入困境往往是由于未能判定行动而造成的。

你几乎可以像训练运动员那样来训练你自己,在“知识工作”中表现得快速、敏捷、积极主动和精力集中。你可以更加积极有效地思考问题,轻松自如地控制事态的发展。你可以使形形色色的闲杂琐事减少到最小程度,完成更多的工作,而消耗较小的气力。此外,你还可以针对搜集到的全部“材料”进行前期阶段的判定,为你的工作和生活制定出标准的运作程序。

然而,在你未达到这一境界之前,你首先需要培养一个习惯:在大脑中不留任何事情。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通过管理时间、信息或者重要事情,都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毕竟:

* 你不可能通过对5分钟进行管理,赚取6分钟的时间。

* 你无法对付超载的信息量,否则,你会走进图书馆便立刻死掉。或者当你第一次连接因特网,甚至在你打开电话号码本时,你就会大发脾气,失去耐心。

* 你不能管理重要事宜,你只是拥有它们。

因此,管理你的行动是管理好你全部“材料”的关键所在。



管理行动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你利用你的时间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呢?你是如何运用你获取的信息的呢?你是如何调用你的身体和关注焦点事物的精力的呢?这些是当你面临着分配有限资源的时候必须作出的选择。真正的问题是,在某一时间,如何恰当地选择你要做的事情、如何管理我们的行动。

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希望管理那些尚未确认或决定的行动是极其困难的。很多人手头有许多事情有待推进,但连他们自己都还没有搞清楚要做些什么。常常听到有人抱怨“我没有时间去……”,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许多工作似乎都难以控制。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你根本没有能力一口气完成一项工作,你仅仅能够完成这项任务中的某一个步骤。在多数情况下,很多推动整个工作进程的步骤实际上仅仅需要一两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搞定。

在培训成千上万名专业人士的实践中,我发现,他们的突出问题并不是缺乏时间(尽管他们自己这样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无法断定到底要干些什么,下一步需要采取哪些行动。就像第一次在雷达屏幕上观察到敌情时,你应在前期界定问题,而不是等到问题严重化了才手忙脚乱地判断。这将让你收获行为管理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自下而上法的价值

多年来,我已经发现了,自下而上的方法对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具有实用价值,即从当前活动和任务的最底层入手。头脑精明的人一般认为,最恰当的做事方法应该是自上而下地进行:首先确定个人和公司的任务;然后定义工作的主要目标;最后把焦点集中到实施计划的细节问题上。然而问题在于大多数人总是陷于繁杂的事务中难以脱身,严重地阻碍了他们去集中精力总揽大局。结果,自下而上的方法反而更加行之有效。

现在,就开始掌控各种情况的最新动态,并且采取一切有效方法保持这种状态,这将成为拓宽视野的最佳途径。如此一来,你的创造力就获得了解放,它将更加有力地支持你着眼于新的高度,同时,你也会满怀信心地去迎接创造出来的新成果。对于那些参与具体运作实施的人们来说,一种自由、舒展和精神振奋的奇妙感觉便会油然而生。

当你用于对付实施结果的工具成为目前工作模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时,这也就是说,你为进行更高一级的思维活动作好了更加充分的准备。事实上,在你的工作以外,更多有价值的事情还有待思考。但如果你这一层次上的控制管理能力不够,就好似穿着硕大宽松的衣服游泳一样难言轻松。

我接触过许多主管经理,他们在白天处理着各种繁杂琐碎的事务,到了晚上,头脑里仍塞满了对公司前景以及个人前途的考虑和展望。这一切是在完全地摆脱了一天工作的纠缠之后,自然而然引发的结果。



横向和纵向的行动管理

你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出发来控制各种任务、工作和行动。“横向的”控制保证了所有行动都具有连贯性、逻辑性,让我们把你的神智想像成警察局的雷达吧,它一刻不停地对你周围的一切事物进行扫描监测。它可能捕捉到2 4小时内吸引你注意力的上千件事情中的任何一件:药店、管家、玛萨姑妈、战略计划、午餐、办公室里枯萎的植物、一位抱怨不迭的顾客、需要擦的皮鞋,买邮票、存一张支票、预订旅馆、取消一次员工会议、今晚去看一场电影等等。你也许会对自己在仅仅一天的时间里需要考虑和处理如此之多的事情而感到惊异不已,因此,你需要配备一个完善的系统来辅助你记录尽可能多的工作,并在需要时及时地提供必要的提示,确保你能够快速而轻松地从一件事情过渡到另一件。

相比之下,“纵向的”控制则是指针对每个具体的主题和工作所进行的思考。比如,吃晚饭时,你和你的配偶谈论起下一次度假,这时,你内心深处的“监控雷达”开始锁定这一信息—你们将去哪里,什么时候去,将做些什么,要作什么准备等;或者你即将对部门进行重组,你和老板需要商讨一些决策;或者你仅仅需要挑选一个日期,在那天给一位顾客打一个电话。从广泛的意义上讲,这就是“工作计划”,它的重点聚集在某一情况或某一个人身上,勾勒出执行过程中一切必要的想法、细节、重要环节和事情的先后次序,至少在目前是这样的。

横向控制和纵向控制的目标是一致的:解除你精神上的负担,并把事情做好。恰到好处的行为管理能够令你轻松自如地游历于工作和生活的广阔领域之中。同时,适度的工作计划能够使你清楚地认识到所需的具体环节,并且紧抓不放。



你大脑中盘踞问题的多少与其解决的效率成反比

如果你把一切事情仅仅存储在大脑里,那么,你就无法真正地获取我所承诺的那种轻松的控制感。你将发现,本书中所描述的这些独立的行为正是目前你正在按部就班进行的事情。我与其他人迥然不同的做法是,我将所有的“材料”百分之百地存入一些实实在在的工具篮中,而不是遗留在我的头脑中,并且利用这些工具进行处理。这一方法适用于一切事务——重大事件或者微不足道的小事,个人的私事或者工作中的问题,突发事件或者不甚紧急的情况,无一例外。

通常,你大脑中盘踞问题的多少与其解决的效率成反比。

我相信,当你的工作或者生活达到某一个阶段时,你不得不坐下来平静一下,拿起纸笔列出一张清单。如果是这样的话,对于我所说的一切你就获取了一个参照点。然而,大多数人只是在生活工作变得一团糟、混乱不堪,令他们难以忍受、不得不采取措施时,才会开始草拟工作清单。通常情况下,这个清单也仅仅涉及使他们备受折磨的那些具体问题。但是,如果你能够把这种做法转化为你现在生活和工作中运行模式中的一种常态,并使之贯穿于你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不仅仅在处理“紧急情况时”),那么,你就开始进入了我们所描述的“黑带”(black belt)水准的管理模式。

注视着我面前的几种选择,我尽量依赖于直觉作出判断,而不是为这些选择绞尽脑汁、苦苦思索。我应该已经对方方面面的情况进行周密严谨的斟酌,并以一种可靠的方式获取了结果。我不希望再次浪费时间来考虑它们,否则,就是徒劳无益地耗费创造力,同时自己制造挫折和压力。

你无法逃避这种思考。你的大脑会紧紧地纠缠那些悬而未决的事情不放。但是,大脑负载这些未尽事宜的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越了这个限度,它就会暴跳如雷。大脑中肩负短期记忆的那部分组织往往负责存储不完整、尚未决定和没有组织安排好的“材料”,其功能类似于个人计算机中的随机存储器。你的意识就仿佛是计算机的显示器,只是一个用于聚集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存储场所。你每一次只能考虑两三件事情。但是那些不完整的项目仍然存储于短期记忆空间里。大脑容纳“材料”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很多人终日里忙忙碌碌,而随机存储器的接缝处早已涨裂四溢了。他们时常感到心神不宁、坐卧不定,正是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超负荷的精神负担无时无刻不在侵扰他们的注意力。

比如,在刚刚过去的几分钟里,你是不是已经走神了,脑子里冒出一些与你现在阅读的内容毫不相干的事情了呢?很可能你的大脑开了小差,跑到一些未处理完的事情上去了。它们从你大脑中的随机存储器里一跃而起,冲着你大吼大叫。而你又是怎样做的呢?除非你把它记下来,放在一个可靠的篮子里,这样你知道你将很快再次回顾这个问题,否则,它很可能对你纠缠不休。最徒劳无益的做法是:事情毫无进展,而压力陡然激增。

糟糕的是,当你对这些事情感到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时,你的大脑仍然毫不懈怠地一个劲地提醒你。大脑中从来就不存在过去或者将来的概念。也就是说,一旦你告诉自己有些事情需要处理,并把这一信息传递到你的随机处理器中,大脑中的某一些区域立即认定,你应该自始至终努力完成那件事情。对于任何你应该去解决掉的问题,大脑都会破译为你应该立刻投入办理。坦率地讲,一旦把两件事同时放入随机存储器就导致了失败,因为你根本无法同时对付它们。就这样,无孔不入的压力一下子冒了出来,而造成它的原因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大多数人都长期处于这样或那样的精神紧张状态,由于耗时持久,他们全然意识不到这种状态的存在。就像万有引力无时不在,以至于感受万有引力的人们甚至意识不到压力的存在。只有当人们彻底地摆脱了这种压力的束缚,拥有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时,他们才可能认识到自己曾经承受着多么大的压力啊。你能够摆脱这种压力的束缚吗?你肯定会的。下面的内容将告诉你具体的做法。

壓力公式


與壓力共處



如何解決現代焦慮?要解決現代人的煩惱、焦慮,需要改變我們面對壓力的方式。

1. 認識壓力公式

鄭石岩教授在多年的諮商經驗中發現,人的壓力,可以用一個公式表現:

壓力=負載/自我能力

負載等於是卡車上所載的東西,自我功能就好像這部卡車的承載能力。如果上面負載的東西並沒有增加,可是你現在很難過,這就表示有幾個可能,一是你的自我功能減弱了,一是你在上面加了太多別的東西、太多垃圾。

例如,在辦公室跟同事處不好,回家後跟家人處不好,這些壓力、這些情緒,全都加到工作上去,就變成垃圾負載。這些衝突、情緒,其實跟你的工作並沒有關係,但都全部被加到你的工作裡面去。

2. 減輕垃圾負載

對於這些人來講,鄭石岩教授並不主張馬上把他們原來的主題負載減少,要減少的是他們的垃圾負載。根據這個壓力公式來分析,鄭石岩教授為那位女主管開了三個處方。

第一個處方是運動,因為運動可以刺激腦下垂體分泌腦內啡,使人的心情變好。

第二個處方,是儘量表現出開心的樣子。鄭石岩告訴那位女主管每天進辦公室前,就深深吸一口氣,裝一裝,假裝高興,感覺自己的胸口鬆開,把眉毛揚一揚,很高興,振作起來,再走進辦公室,並且要記得跟人打招呼。鄭石岩解釋,一旦你經常這樣作,行為影響情緒,人真得會變得比較快樂。

第三樣處方,就是笑。因為笑的時候可以產生內臟按摩。而且笑的時候,通常都會深呼吸,也會刺激身體產生令人舒服、愉快的分泌物。

幾個星期下來,這位女主管真的有很好的轉變,她保持運動,心情也變好了,也不再有辭職的念頭了。

3. 開發使人感到充實寧靜的想法

思考的習慣,其實是可以改變的。在二次大戰時,有位焦慮過度而病重的士兵向醫生求助,醫生了解他的情況之後,對他說:「我要你把人生想成一個沙漏,上面雖然堆滿了成千上萬的沙粒,它們只能一粒、一粒,緩慢平均地通過瓶頸,你我都沒有辦法讓一粒以上的沙粒通過瓶頸。你我每一個人都是沙漏。每天早晨,我們都有一大堆該辦的事,如果我們不是一件一件慢慢處理,像一粒、一粒沙粒通過漏頸,我們可能對自己的生理或心理系統造成傷害。」

這個沙漏的比喻,點醒了這名焦慮的士兵,不但治好他的病,戰後他也依照這個思考方式紓解生活中的壓力。

在聖經裡,耶穌曾對他的信徒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擔就好了。」《紐約時報》出版人索茲柏格,在二次大戰時,也曾受到類似的啟發,那時他經常失眠,常半夜起來拿著畫布與顏料,對著鏡子畫自畫像,雖然他完全不會畫畫,仍以此消除憂慮,但是憂愁煩惱依舊,直到有一天,他看到聖經讚美詩的一段,「懇請慈光引我前行,照亮我的步履;不求看清遠方,但求一步之明。」他才真正能感到寧靜安心。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樂觀的思考模式,也成為他面對困難最大的力量。他在《松下靜思錄》提到,「有人常常對我說:『你吃過不少苦頭吧?』我本身從來沒有感覺到真正吃過什麼苦頭,因為從九歲到大阪當學徒至今,我一直抱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工作。在大阪碼頭當學徒時,寒冷的早上,手幾近凍僵,仍要用冷水擦洗門窗,或是做錯事挨老闆打罵,有時簡直吃不消。但隨即回心轉意一想,『吃苦就是為了自己的將來』之後,痛苦反而變為喜悅了。從學徒養成的樂觀想法,給了我後來很多正面的影響,例如景氣不佳時,我仍不會嘆氣,反而積極認為,不景氣正是改善企業體質的好機會。這樣的看法和想法,不但有助於克服困難和苦惱,而且能豐富人的內心,使人每日過著積極的生活。」


^O^

如何培养自信心

关于如何更加自信的问题,咱们先来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老牌社区

下面的这只笑话,相信大家都听说过

古代时候,有个秀才,每次考状元总是落地
有一年,又快要到考状元日期了,他就又准备了行李,准备第二天上路去京城参考
临行前的一个夜里,他却做了一个非常“色”的梦
他梦见自己居然是与自己的“小姨子”,也就是老婆的妹妹躺在一张床上
他越想越觉得不吉利
因为“色”字带“刀”呀

他忍不住就把梦讲给了他妻子听
没想到,他妻子听了后,哈哈大笑
连连拍手称好
说这下好了,你这次去肯定能够高中了

秀才问:“为什么呢?明明是一把刀在头上嘛”
秀才的老婆说:“这下你肯定高中了,而且,肯定中榜花,你想:你与我妹妹睡在一张床上,旁边一朵花,哪有不翻身的道理呀?”
果然,后来这秀才就中了榜花

从这只故事里,咱们可以看到:
秀才的老婆是何等的大度
又是何等的机智
秀才老婆知道“让秀才保持自信”的重要性

这也正说明了一件事:

同样的一个“梦”在不同的人的解释下,就会有不同的意思
如果你把这个“梦”往坏里去想,你就会失去自信
而如果你把这梦往好处想,你就会恢复自信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
你可以把任何还未发生的任何事,哪怕是感觉中要发生的事,都当作是这样子的“梦”
如果你往好处想,没准一切就会光明起来
但如果你把它入坏处想,你可能会越想越悲观,越想越没勇气,越想越没信心
所以,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一切,是保持自信心,或者说,使得自己更加自信的主要力量源泉
相信大家看过一本《积极的心态》的书,这本书,其实,就是教你如何地从正面去看待这个世界的
当然,咱们在这里,对这本书不多介绍了,咱们讲自己的一些事情来解答这一切

几乎,每一天,我们都会碰到很多事
比如,某一天,我掉了一只几千元的手机
我自然会痛心,对不对?
痛心了,就会带来压抑,就会危及自信心

那一天,我在定慧寺一带掉了一只手机
一开始,我也心痛呀,但我马上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对自己说:“这不算什么,掉个手机算什么,只要人在,就OK了”
我拿佛教的理论来劝导自己:“佛说,破财消灾,那么,我肯定有什么灾难因此而消除了“
我于是给自己假定,如果我没有掉失这部手机,我可能会遭遇怎么怎么的一番大灾难
在假想中,那部手机,就是我买回来一个平安的代价
于是,我就觉得我很划得来,我觉得我出了这么小的代价就保住了平安,消除了那么大的灾难,真划得来

当我做生意被人骗了、亏了大本时,我也是如此这般地想的
我对自己说:“还好还好,总算人还在,总算还没亏大本”
我为自己付出那么一点点代价而看透了一个人,而暗暗地高兴
于是,我就把这事又当作了老天爷对我的照顾

这样的想法,就不会觉得老天爷与我过不去了,就不会悲观,不会失去信心了
我觉得,一个人要有自信心,要乐观,就一定要用“感恩的心”去对待这个世界
因为我对老天爷,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抱着这样的感恩的心去对待,所以,我就很少不高兴的
也很少失去自信的
因为我觉得我做的结果,已经是我所能做的所有结果中最好的了
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个意思
乐了,也就会有信心了
所以,我经常说:“信心往往不是被外界的事物所击沉的,而是被自己消磨光的。”

其实,有时候,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在我刚刚步入商界时,我也总是被这一切搞得头晕晕的,总是觉得是不是自己做得很差
每当遇到一件小小的意外,或者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就会有一种仿佛快要大难临头的感觉
比如,我刚刚推销电脑时,一有顾客抱怨,头就大了,就对自己能不能做好这业务失去信心了
甚至会产生一种:是不是我这人根本就不适合做这生意呀?----这样的悲观想法
可慢慢地,发现其实,我在遇到的事,人家也一样在遇到,大家的日子原来过得都差不多
并且,也慢慢地发现,原来这些自己以为“很大的事”,其实,也不过如此,根本不会影响到我的将来
好比,我读小学时,总是有老师拿处罚吓我一样
小孩子时,我相信大家,都一样地象我这样,把一切的挫折都看得太重了
仿佛被老师批评一下,处罚一下,整个人就没办法活下去了,感觉整个天都要塌下来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把后果想得太严重了的原因

所以,要更加地自信的第一条:

在遇到挫折时,要尽量地往好处想,不要把事情想得过于悲观,其实,事情可能没你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一句话,要放得开,要没什么大不了的思想

2006-08-20 21:19:47 联盟盟主(180819925)
增加自信心的第二个建议

是要多多找出有利于自己的一面来
特别要多看到与大家的共同点来,而少注意那些分岐
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那种“很成功的感觉”

很多名人都说过:

成功是一种心态
也就是说,自己觉得成功,那就是成功的
成功是不能用财富、不能业绩来计算的
如果非要定一个财富值,来划分是否成功的话,那么,这世界上,除了比尔之外,还有谁是成功的?

我是这样来培养自己的自信的
我很喜欢在平常生活中,去寻找一些与我很等同的东西出来
比如,我刚刚跟我的手下讲过某句话,而过了几天,马云也在电视上讲同样的话了
我就会说,看,我很对,是不是?
甚至当我“失败”时,我也会寻找共同点来培养自己
有一年,我与现在的爱人正谈恋爱
她发了小脾气,说要分手
吓得我简直要跳楼
急急地下楼去坐长途车上她家去说好话
可以想象得到,那时候的我,是多么的失败的感觉
但我这人有一个好处,就是永远不会把“失败的感觉”藏过夜
等到我到了长途车上,才发现今天的报纸很特别
原来是邓小平逝世了
整报版面几乎都套黑框了
顿时,我就觉得我这人真是太“非凡”了
你们看,连我失恋悲痛的时候,老天家才湃嗣窭匆黄鹋阕盼冶?
我越想越觉得自己是个奇人
这样,就越来越有信心了
后来,我跑到丈母家,她正在家里休养,好好的,什么风波都没有,原来就是想吓我
我就对她说:“坏了坏了,你这一吓,把整个世界给吓坏了”
等到我把自己觉得“与国同悲”的感觉说了一通后,她就咯咯地笑了
所以,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你都要尽量地多寻找一些在自己看来很得意的事来,这样,是能增强自信的

我从来不计算我失去的一切
你想,掉都掉了,还想它干吗?越想越伤心,对不对?

我一个朋友爱玩股票,结果,老输
姓陆,我管他叫老陆
他总是又亏了本,又失去了乐趣
天天在我面前叹气
有一天,我实在觉得应该刺激他一下了,就在办公室里给他一顿批评
“老陆,我说你好笨,你信不信?你真笨极了,为什么呢?因为你都已经亏了钱进去了,难道还想把身子也亏进去吗?”
大家想:
都已经因为做股票亏了钱了
你再叹气,再伤心,不更亏吗?

我老头子爱玩牌
还玩得挺大,一天要输个几百元的
他输钱,我们也不在乎,反正,就当作一种娱乐投资了
农村老年人,也没什么好玩的,除了电视,也就是牌了
他就天天在茶楼、在老年室与一些老哥们打麻将
可他的牌技不行,总是输,人家管他叫“自来水(输)”
在宁波音中“水”与“输”同音
他总是又输了钱,又输了心情
结果,又没有享受到娱乐的快乐,又掉了金钱
于是,有一回,我就对老头子说:“爸,你知道不知道你在做的事很划不来呀?你想,你把玩牌赌钱就干脆地当作是投资,是对娱乐的一种投资。那么,即使你今天输了,但只要把快乐与振奋带回来了,你还是划得来的。但现在你又输了钱、又输了心情,那真正是双倍的损失了。”
我老头子听了很是震动
后来,我干脆抽空陪他打牌
我打牌,就不太关心输赢了,而关心这牌局是不是有意思了,是不是够趣味了
引得我爸和二位一起打牌的邻居,都慢慢地对输赢不很关心了,而对牌局和牌技感兴趣了
现在,他们打牌就总是无论输赢,都很高兴了
一高兴,了不得了,牌技居然也高了,因为他有自信心了

大家去看好了,自信心这东西,虽然与乐观是二码事,但却是紧密地相关联的
所以,我经常说,人家可以让我们不高兴,可以来打我们,可以来骗我们
但即使我们被人打了,被人骗了,我们也要高兴
高兴是我们自己的,他抢不走、骗不走的
领导可以干涉我的工作,强盗可以偷去我的财产,但有一样东西,是任何人都抢不去的
这样东西,人家想抢也抢不走,而只有你自己不想要时,它才会离开你的,才会丢失的
要不要这样东西,完全是由你自己一个人决定的
那就是:快乐与振奋
快乐,是永远控制在自己手里的东西
所以,每当我遇到挫折时,或者我比较失败时,我都会想:
他虽然抢去了我的机会或者财富,但他抢不去我的快乐

各位,只要这个人的心还没死,这个人就是活着的,就会有希望
但假如你的心,你的快乐都被人夺走了,那你就算是真正彻底地完蛋了

所以,培养自信心第二条:

不管怎么样,尽量找出这个世界上与你一致的共同点来,以便尽量地让大家高兴
不管怎么样,我都要快乐,这就是我的人生观
好不容易做一世人,我干吗不高兴地活呀?
难道就为了几个破钱,为了几件破事,就要失去最最宝贵的快乐了?

各位,快乐是不用花钱买的
而只要快乐了,自信心自然会容易培养了

2006-08-20 22:02:53 联盟盟主(180819925)
第三条,要培养自信心,就要多做一些自己能够成功的小事情

最好是多做一些能够获得大家认可的小事情
我有一个习惯,每一天起床后和睡觉前,每天的第一件事和最后一件事,都一定要做成功
这是我当年参加培训班学来的
老师告诉我们,如果你一早就做成功一年事,你就会很有信心

2006-08-20 22:06:06 联盟盟主(180819925)
这点大家同意不?
2006-08-20 22:06:14 我不是杰克(8165086)
同意
2006-08-20 22:06:48 彩虹(314240669)


2006-08-20 22:06:52 联盟盟主(180819925)
而如果晚上最后一件事又做得很成功,那么,就会觉得很满意
二个一结合起来,叫作:有始有终,就是完美了

可做什么事,能够一定成功呢?
我发觉,给家人问好,那是最容易做的了
所以,我一起床,就会打电话给老娘或者老爸,问个安:“老娘老爸,早上好,向您们问安了啊,儿子这边挺好,今天还要出去啊”
天下的老娘老爸都是疼爱自己儿女的,所以,都又会高兴,又会表扬,又会肉疼你
就这样,感觉挺好地上班去了
上班路过卖早报的,就很高兴地说:“大姐(大妈),来一份报纸,怎么样,今天生意还好吧?有什么好新闻吗?”
那大姐或大妈,可能原来并不认识我,可觉得我这人挺好,就高兴了,她也在想:“今天运气正不错,一大早就遇到一个好人”
而我呢,也高兴着呢,看,我多成功啊,又做成一件让大家高兴的事
到了单位大楼门口,门卫看见我的车进来,就打开了门,我就让司机摇下车窗,冲着那门卫喊一声:“早上好啊,吃了早点了没有?”
门卫从此就对我特别地关心了
进了办公室,员工们已经开始工作了,我进去,大家都抬起头来说:“裘老师,早上好”

顺便声明一下:我们这里都叫我裘老师,不叫裘老板,所以,日后各位给我打电话,千万改正啊
其实,我也是打工的,只不过是高级打工,是又给自己打工的同时,又在给其他人打工
因为我总是人家的营销总监,而不是独立的生产型大企业

我看见员工们对我这么友好,自然高兴,就对他们说:“大家早上好,对了,都吃饭了吧?要还没吃饭,都快点下去吃啊,过会儿我派活了,可没时间吃了啊”
于是,大家在我这个大哥哥面前,就嘻嘻地笑开了
我在我自己办公桌里放了几包饼干一类的东西
如果他们谁还没吃早点,我就会拿出来让他过来吃

我从外面包了一辆面的,送货拉货用的
面的司机是山西人,很好的一个哥们,姓张
老张带着自己的车给我拉货送货
有时候,他过来了,已经快中午了,我估计他还没吃饭,就拿着二只蛋糕去下面等他
有时候,我们几个人在外面忙累了,错过了吃饭时间,就干脆去小饭店里一起吃
凡是给我干过活的伙计,没一个不说我:“这老板没架子”
都与我相处得挺好
结果,他们就都能够让我高兴

我老婆有时候对我这种没老板样子的做法,很反感
觉得我很丢份
可我觉得 我很划得来,因为这样一来,大家都高兴了
至少比弄得一满肚子的气来得好,对不对?
虽然,工资高低 是直接影响员工积极性的,但有时候,员工对情义更看重的
要是大家与我相处得好,玩得开心,我这边那怕亏待了一些,他们也不会太计较的,毕竟,这里有这么轻松环境与开心的朋友

各位,一个人要做事,离不开大家的配合
你要人家配合,就要人家高兴
如果人家不高兴,那么,他即使勉强地做了,还是会弄得你不高兴,弄得你很担心,弄得你很没信心的
所以,要培养自信心,要培养乐观,或者说,如果你要有做成事的好心情或者好感觉,就一定要注意同时让大家一起与你高兴
我说过,什么样的人,总是能够高兴,总是能够受到大家欢迎的呢?

那就是:给大家带来兴奋与振奋的人

这就是今天的第三条

要让大家欢迎你、配合你,你就一定做一个给大家带来快乐与振奋的人


2006-08-20 22:35:08 联盟盟主(180819925)
咱们再来进行一个推理:

什么时候,你会很有信心呢?

大家来抢答:
一个人,什么时候,其自信心最强?

2006-08-20 22:36:05 罗宾汉(404195598)
成功之时
2006-08-20 22:36:05 我不是杰克(8165086)
越挫越勇
对于一个商人而言,越是失败,自信心会越强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越是成功,自信心越强
2006-08-20 22:36:56 №.416(15031064)
感觉希望就在眼前
马上就能抓住

2006-08-20 22:37:16 联盟盟主(180819925)
好了,罗宾汉第一个对了
加5分
2006-08-20 22:38:14 罗宾汉(404195598)
谢谢


2006-08-20 22:39:34 联盟盟主(180819925)
其实,当一个人做成功一件事时,其自信心是最强的
所以,你总是要不断地给自己一种做成功事的感觉
而要做成事,是离不开大家的配合的,所以,让大家一起来快乐与振奋地参预,就很重要了
但也有人说,我这方法近乎是“自欺欺人”
但你还真别不信,你只要把事情做得很有信心了,那么,你的自信 心就会整体地提高的

好多人,把成交也好、把成功也好,都当作了:
一步曲----不看待

比如,他们认为我来认识你,就是为了拉到生意
所以,每当他们拉不到生意时,总是失望,总是很伤心,总是弄得自己没信心
比如,那些来本群里看了一下,看了二句半后,觉得味道一般,于是,就掉头走了的人,就属于这样的人
这类人,由于不知道:
读书是需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慢慢地读十多年,才能大学毕业的
这类人,由于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而只看到自己离目标还有距离,就失去了信心

所以,今天我最后送给大家的一句最最妙的绝招就是:

把成功分成多步曲来看待

然后,要充分地看到自己在每一小步中的进步与成功
要从心里,充分地认识到,成功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得有很多步才能到达的
正因为是多步的,所以,即使不成交、即使还未达到目标,但我已经前进了,我要看到我成功的地方,要看到我正在前进,要看到我正在好起来,这样,还能没信心吗?

比如,我老婆搞博客建设,她有时候很振奋,有时候却又悲观,因为她比较了一下博客头名状元,居然有60多万的财富值、有好几万的人气值、还有上万的经验值
我老婆觉得这么大的差距,根本无法追上去
可我对她说,你不要这么比,你只要比,今天你是不是比他多做,今天是不是比他涨得快,就行了
我拼命地让她看到成绩,看到进步,结果,她现在很有信心
今天我查了一下,她的博客,是新人中第一名
在十多天时间里,连升了二级,浏览量已经达到3000多了
现在,她很有信心做下去了

所以,各位,你们也并不差,不要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要总是觉得自己不成功,不要总是认为离成功很远,要充分地看到自己成功的一面

说老实话,我这里的业务也有时好,有时差
每当业务差时,我老婆就会叹气
每当她叹气了,我总是说:“当年咱们刚刚创业时,又有什么呢?难道咱们现在比当年还困难吗?”
但即使你现在是最最困难的时候,也没关系,因为没准这一切都算不上什么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总结一下:

要培养自信心,一定要乐观,一定要看到自己进步的地方
要看到自己得到的,不要光看到自己失去的




^O^

答“心乱他弟”的绿色植物销售问题

答“心乱他弟”的绿色植物销售问题

老牌社区


老师:

最近正在考虑一个项目:就是在新建小区卖绿色植物.现在新房装修污染很厉害,尤其是甲醛.不少植物就能很好吸收甲醛,而且有观赏性,一举两得.

但有几个问题很困扰我

1.几乎每个新小区的门口都有几个老头老太卖绿色植物,用三轮车拉的那种,成本很低,价格上有优势.

我怎么和这些老头老太竞争?

2.我是租赁一间社区店铺呢,还是学习老头老太打游击战,弄个三轮甚至是面包车,做流动花(植物)房呢?

租赁店铺风险不小,因为新小区的入住率一般都不高,一般都是断断续续的,客户总量不稳定.而且,装修有就几个月,过了装修旺季,生意就更不好了.

学习老头老太,流动作战呢,又跟他们没区别,更没法竞争.

3.现代人的绿色消费观念还不够,城市人的绿色植物保有量有两成就不错了.尤其是现在买房的年轻人,对植物更没兴趣,不好养,费事等都是障碍.

所以,怎么吸引人更多的人来消费植物呢?

4.要不要切入新写字楼市场?新写字楼内就有新公司,一般需要绿色植物.但这个市场一般由传统植物租摆公司把控.他们有专业的园林师帮助客人摆设\护理植物,我没这个优势,怎么和他们竞争?送货上门是必须的

谢谢老师!!!



关于“心乱他弟”的绿色植物销售问题:

心乱他弟,

你好!读了你的来信,觉得你这人很了不起,做事情做得非常地仔细,抒老太太老公公都观察得那么细致,真正是达到了“从细微处着手去把事情做好、做大、做强”的进阶。你对整体行业有认真的观察与分析,有对头的思路,说明你是真正在做这件事,所以,我相信你会成功的。

具体的问题,咱们一个一个地来分析一下吧:

(1)首先,我觉得你应该有一个稳定的场所。

原因很简单,你总不能象老太太老公公那样打游击战吧?如果地样地游来游去,是很难做出品牌文化来的,也是很难发挥你的优势的,也就难以击倒那些老太太老公公们了。有了稳定的场所后,会给顾客一个“放心、安心”的感觉。如果推着车子卖,顾客会担心你骗他们钱财的,也会担心你的服务是否会跟上的。所以,有一定稳定的场所,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因此,这一点上,就不必犹豫了。

但稳定的场所,是否一定要租用那种很贵的门店,则可以商量一下的。我倒是建议你不租用店门,而是去直接租用小区里物业的空房或者居委会的空房的。一般来说,一个新小区刚刚建好,尚未彻底入住前,小区物业和居委会由于尚未正式运转,所以,肯定是有很多空房子的,比如:那种平房,甚至门卫处也有的,或者是一种半地下室等。租这样的房子,有二个好处:一是给顾客一种你与物业或者居委会很有关系的感觉,可以把他们对物业和居委会的信任感,转移到你的头上来,至少,会让他感觉你在这里经营,就不会立马儿走人的感觉;二是这样的房子比较便宜,而且,不必很累地去与个人房东谈这谈那的,手续反而比较简单,往往说服了几个关键人物即可;三是这样的地方信息比较灵通,新住户肯定要到物业或居委会来办手续,进出的次数多,你推广的机会也就多,甚至可能会因为租房子而与物业或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们关系搞好了,他们都会帮你推广的;四是对你来说,反正是只几年时间,所以,租这样的房子撤退比较容易;五是你的绿色植物还可以给办公人员带来新鲜感,带来乐趣,他们甚至会帮你一起料理。你可以在自己房间里集中了一些植物后,把部分分到他们各办公室去,甚至可以在办公楼门口或大厅也摆一些。这样,对办公方来说,可以省去一笔租赁绿色植物的费用,可以免费享受绿色植物的快乐,而你又可以同时借他们的手宣传推广了。

但如果办公房租不到,没办法与他们联合办公的话,那就只有租用那种半地下室的平房了。如果你实在不想租房子,那就最好有一辆面包车。如果面包车也没有,而又不想租房子,那我真没好办法了。因为下面的法子,是建立在你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象样的经营场所为基础的。

(2)要打败那些老太太老公公们,是很容易的,只是太残酷了,我都不忍心来着。

首先一点,老太太老公公们不是专业做这生意的,只是想补贴一点家用,所以,他们可以说是期望值不高的搞副业者。对付这类期望值不高的搞副业者,是很容易的。他们因为本身不是靠这行吃饭的专业户,所以,没有长久的打算,也就不会轻易地去投资。你要他们拿出点钱来搞什么文化建设、做宣传牌,他们想都不会想,你就算白做好了送给他们,他们还觉得太累呢----要是城管来了,他们跑都不方便了。因此,你要敢于投入一点钱,去做些宣传牌,比如:喷绘的那种展图。把宣传图分二类,一类要做得小巧些,象艺术相框似的那种,用来挂在你自己的办公房里,牌上说明植物的“吸毒”功能和植物的特性,及相关的科学依据和好处;另外一类,摆在小区大门口或办公楼大门口,偶尔也可作为流动宣传用品,这一类,尺寸要大些,字也要大些,主要宣传绿色植物的概念和你们经营的宗旨及服务方针。此外,还可印刷一些小册子,又印有你的植物图片,又写有科学知识,在末页还可写上:“经营范围”“服务承诺”等。除此外,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宣传绿色植物这好东西的影像资料,通过剪辑,把它做成一张自己的专用VCD宣传光盘,可以摆一台电视机在外面放,还可以赠送顾客,要知道,小册子只能看一眼,只能大概地了解一下,而VCD则可以做得更形象、更完整的资料上去。并且,VCD的制作费用,都远比小册子便宜,如果自己能刻录,才1元钱一张,VCD盘片都可以去一些公司定做的,很便宜,我经常定做,一般单色才9毛钱/张。

在办公室里,布局也要显示出“绿色权威专家”的架势来(虽然,我也知道你不是专家,但架势还是要摆一摆的)。房内要专门列一个书架一个杂志架,玻璃书架内陈列一些专业书,而杂志架上放一些相关的杂志。两侧的植物上,也吊一张小卡片,作为植物“小档案”看待,相信你是理解这张小档案的作用的。在你的办公桌上,最好摆一张证书,以示你的权威的那种证书(如果你还没有证书,就去向花商们借一张过用用就是)。在另一侧还需要一个工具柜,陈列一些专业的养护工具,以示你们日后会给他们专业地养护的,并且,向他们表明你很专业的样子。

除此外,其它的,就是小事情了,比如:挂上服务宗旨等,那是很平常的事,相信你会想到的。

相信你做了这些事后,你与老太太老公公们的区别就出来了。当然,这些事情是要花钱的噢。

(3)一切准备就绪后,去找大的花商合作,让他们给你优惠的支持条件,而你则给他们紧密的、长久的推广合作以回报。他们也需要有人替他们在城市的各个小区推广,所以,如果你愿意在你的宣传牌上写上他们的大名,那他们肯定高兴的。这样的合作,对你来说,除了能够得到植物产品方面的支持外,以及价格优惠外,还有一个好处,可以借机抬高你自己。比如,你可以对顾客说:“我就是某某花卉商的代表,我这里的价格与花卉市场的价格都是一致的,是最好的东西,最实惠的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还是最专业的公司。”顾客总是比较喜欢有大后台的商家的。

等到植物一到,就从小区大门口开始,一直到办公楼,都每隔一段路,就摆一个大的宣传架,同时摆几盘植物在旁边,当然,要那种不怕太阳晒的噢。一直把顾客从小区欢迎到你的办公室为止。这叫:引路。

(4)销售政策:可以售,可以租,如果是租,则租期满一定年份后,可以白送。如果是买的,则讲明保养时间,及保养政策。比如:如果植物出现问题,或者他们没功夫时,可以拿过来寄养在你处,也可以你代为上门去养护。一般年轻人,都不太懂这些养护方面的东西的,所以,他们并不是不喜欢花草,而是实在怕养护上的麻烦。因此,如果你能解决好这个问题的话,他们也就会愿意买了。对于托管养护的顾客,可以规定多少时间内免费养护,而此外则需要费用。

此外,还可以考虑买多少价值的植物,或者买什么植物,赠送相关花卉杂志和装饰杂志。

对于买植物的顾客,都劝他们办理一张贵宾联系卡,对于购买金额达标的顾客,就直接派送贵宾卡,而其他未达标的顾客,则可以额外再加多少元钱,购一张贵宾卡。凭这张卡,他们可以以多少折扣来买你的其它养护设施。

相关的促销政策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地列举了。

(5)如何促使顾客产生购买的欲望:这点上,最快、最实用的,是与装饰商联合。前面的与物业联合或与居委会联合,只是提高威信,顺带着推广一下理念。而如果你能够让顾客自己的装饰商向顾客说一句好话的话,那你就很方便地成功了。

只要装饰商肯向顾客说:“刚刚装饰好,气味肯定大,现在都流行用绿色植物吸毒的办法除味,你不妨试一试。”顾客会问:“那你知道哪里有这样的绿色除味公司吗?”装饰商答:“我在你们小区里就见到过一家,叫(心乱他弟)”或者“我在某小区装饰时,就见过一家(心乱他弟),前面的房东试了说不错”

只要装饰商肯这样地说,你就成功了。

那么,如何让装饰商这样地说呢?很简单,主动去找他们这些人合作,给他们介绍费。

(6)给贵宾卡设立“积分制”,允许贵宾卡借用(你也可以在原则上不允许借用,但实际上则争一眼闭一眼,随便他们去借用)。因为允许借用,又有积分奖励,所以,顾客会把自己的亲戚朋友的生意也带上门来。

(7)把小区里喜欢花草的人集中起来,搞兴趣小组,为他们请“专家”讲座(不一定真的专家,只要能讲得象模象样即可),也可以请他们中这方面比较有权威的来讲课,赠送些小礼品。

此外,特别要注意把物业和居委会中的大妈、大姐们动员起来做你的“编外人员”。这就看你的本事了。

至于那些写字楼,你说得没错,暂时可以不去顾及,毕竟,力量有限。

这样发展到一定时候,你就可以搞连锁经营了。搞连锁前,最好在市区好一点的地段,搞一个“旗舰店”。

建议就这么多,不知道行不行,若有不妥当处,请多多见谅与指正,谢谢支持!

^O^

22 Feb 2008

肥皂: 如何进行变种创新

如何进行变种创新

老牌社区

现在的超市里有很多种的肥皂,这肥皂品种的增多,就说明了人们在不断地创新
现在人的创新能力真是强啊,一会儿就出一个品种,以至于搞得现在超市里货物众多,消费者都不知道如何选择了
记得在我们孩子的时候,好象我家里是只有一种肥皂的,就那种肥皂,好象还得凭票供应的
那一种肥皂,就是现在用来洗衣服的肥皂
就是黄黄的长条的那种

甲:“凤凰皂”
乙:“最老的一种了。 ”

当时的很多人,好象也不分洗衣服、还是洗手、还是洗澡,反正不管洗什么,只要需要用到肥皂的地方,就都一概地使用这块肥皂
那时候的肥皂,就是肥皂,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变种,也没有那么细的分类

乙:“这是没有概念之分的”

那么,这些新品种的肥皂,又是如何一个又一个地,在原来肥皂的基础上变化出来的呢?

下面,咱们就一起来讨论这个

“如何进行变种创新的问题”

我相信,等到你们搞明白了肥皂变种的基本套路后,也就会基本地掌握住你们自己的领域应该如何地通过变种来创新出新产品了
所以,今天咱们在这里讨论肥皂变种过程的问题,并不是只适用于肥皂领域的朋友们的,也一样能够适合各行各业的朋友们的

下面,咱们就来逐步地分析:
从最初的那种什么都能洗的大肥皂开始吧
大家知道,最初国内就那么一种既洗衣服、又洗手洗澡的肥皂
但后来就又额外多了一种分支:
就是统称的:香皂
怎么会产生香皂这个变种的呢?
原来当初中国的化妆品领域还基本为零,没有更好的适合女性洗澡用的东东
那个时候的中国还穷呀,于是,有人建议增加一种带有香气的肥皂,以便满足女性的需要
记得我们很小的时候,这香皂是城里人的特权用品,农村里是很难买不到这种香皂的
所以,香皂作为一种专门用来洗澡的洗浴用品,就被列入了国民经济的计划中
当时的香皂,凭我的记忆,好象也不分什么柠檬味、什么玫瑰味的,好象统一就是那么的一种香味

各位请认真地回忆一下,在那个年代,有没有洗发精?淋浴露一类的东西呢?

丙:“没有”

我反正是根本没有见过,反正这些东西,都是在改革开放后,大约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才慢慢地在国内看到的
这说明这些东西,主要有二个途径来源:
一是改革开放后从国外引入
二是国内的企业为适应市场的需求而改进的

但我看了一本书,就是讲P&G的历史的,说他们好象就是从肥皂开始,慢慢地把这个市场做大的
那么,P&G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变化创新、并发展壮大的呢?
但他们最初发明肥皂的目的,是想解决洗涤油渍的问题
后来,他们发现肥皂洗了手后,手上总会留下一点肥皂的味道
大家知道,最初的肥皂都是从羊油中煎出来的
而那股羊身上的味道,并不好闻
由于刚刚开始是,肥皂是用来清除油渍的,而油渍满身的人多数是机械工人,所以,也就没人在意这股味道,反正清除油渍比那股味道还重要,何况那股味道没多久就会自然消退
但后来,宝洁公司的人发现人们居然还拿他们的肥皂洗其它的东西,比如:衣服等
刚好,那时候有人搞出了定香剂,于是,他们就试验在肥皂中加香味了
自然,这加了香味的肥皂的价格也就更高了,更高价的香皂就不能再用在低档场所了,于是,推出一个:

用香皂洗澡、用香皂洗手的新概念

就这样,香皂终于从肥皂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

再后来,有人觉得完全可以实现:
在洗手时通过药物杀死皮肤上细菌的办法
因为从理论上来讲,如果在洗手时放入一定量的杀菌剂,是可以杀灭一定量的细菌的
这些人就把这个概念推广给大众,于是,所谓的“药皂”也就面世了

再后来,有人认为既然“药皂”能够杀灭细菌,那么,也一定能够通过表面皮肤的吸收来起到去斑养颜与保健美容的作用
于是,所谓的“减肥肥皂”、“美容肥皂”等也就应运而生了

就在这些人忙着推出各种功能的“药皂”的时候,也有人认为:
小孩子的肥皂应该与大人的肥皂分开来
理由很简单:
幼童的皮肤是与成年不一样的
也许,成年人能够忍受的刺激,而幼童们却不能忍受
他们说:“幼童们的皮肤是那么的嫩稚,怎么能用大人们的肥皂来洗孩子们的手呢?”
于是,在这些人的努力推广下,专门的“儿童香皂”也就终于进入了各大超市

在这些人研究各色各样的新肥皂的时候,某些爱好艺术的人觉得肥皂作为一种日用必备品,也完全可以在造型上进行改进
于是,圆的、方的、腰形的、巧克力式的----形形色色的肥皂就出来了

而就在肥皂大变革的时候,有人提出:
难道肥皂就得固体形状吗?就不能作为液体储存在瓶子里吗?
你看,作为固体的话,你用一下、我擦一下,还是有相互传染的潜在危险的
何不如用液体式?你按一下出一滴,他按一下也出一滴,多卫生呀
于是,固体肥皂的竞争者----液体肥皂(洗手液)就登上了市场的舞台

无独有偶,就在大家研究这些、那些肥皂的时候,杭州有个女博士,带着在日本研究所得的成果回到了家乡
她在日本研究结果表明,竹也可以烧碳,而且,从竹碳里提炼出来的一些东西如果做成肥皂,有特别好的除臭和排毒功能
她最先把这个概念推广给世人,并且,最先开起了这一类的专卖店,
据调查资料说,她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吸收了六百多家加盟店,按照每家加盟店一万五的加盟金计算,光加盟费一项,她就挣了九百多万呀
最近听人说,已经有东北一家研究所,研制成功了从“东北参”中提炼而成的肥皂
但据内部人士说,那“参皂”实在太贵,所以,只能给它加上“硬包装”后,作为绝对的高级礼品来赠送给高官厚友

这些有技术、有本事的人,都在搞“新概念肥皂”,而那些没技术、没研究基金的人又怎么在这一行中生存呢?
他们没有技术,在技术上创新不行,于是,在市场细分上做文章

他们中有人意识到了:
宾馆洗浴用品市场的庞大
于是,有人就专门针对宾馆的特点,推出了小包装的:宾馆用洗浴用品

现在,好象还专门有人研究:
可以帮人体加锌、加铁的特种保健肥皂
我估计,日后马上会有把洗头发的肥皂和洗屁股的肥皂分开来了
但没准,把洗头发和洗屁股的分开来,还真是一大创新呢

丙:“已经有了呀。这就是淋浴露和洗发液的分裂嘛。”
丁:“那还有护理液了”

还真啊,从肥皂中分离出洗手液后,又分离出了护理液,还分离出了掮肤品啊。

好了,现在,大家都终于知道了:
超市里这么多的肥皂是怎么变化出来了的吧?

大家是否已经意识到了:
这个创新工作应该怎么做呢?

丙:“不断的细分。产品细分,市场细分。”

尽管讲这肥皂的变种创新中,咱们多少带了点笑话色彩,但不容置疑的是,其中还是有三条非常关键的要点的

你如果能把我讲的这些反复阅读的话,我相信你能够从中找出搞好变种创新的一个中心三个要点来的
而只要你能够把这一个中心三个要点找出来,并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一条主线穿插在你的日常工作中,那么,你就:
一定能够搞好你所在领域的变种创新工作的

这个中心就是:“卖的就一种概念”,
意思:先推广概念,再推广产品。
这种概念,最好是顺着人们熟悉的、习惯中的、以为理所当然的那种思想进行很顺水的推理
使得人们一听说你所推行的概念,就觉得很有道理。
比如,现在的保健品,就是“卖概念”,一会儿强调补血的重要性,一会儿强调中国儿童统一缺锌。
这就是一种借用人们头脑中的一些观念来进行营销的方式。
所以,好的产品,卖的就是一个概念,一个让人们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的概念。
尽管,那个概念是否真的有科学依据,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关键是,要让人们能够听起来能够接受。

那三个要点是:

(1)借用人们的老观念,推出一种新的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新概念。并把这概念与新产品结合自然的联系。
(2)通过新概念,赋予这新产品一种超出基本需求之外的新功能。
这个新功能的引入,会使得原来的基本功能都不再太重要了。
从表面上看,这产品的老功能还必须保留,但人们真正看重的,已经不再是老功能,而是新功能了。
人们对新产品在老功能上的要求是:只要合格就行;
而对新功能的要求,则是更加看重了。
把产品的热点,引到了新地方。
(3)因为引入新概念和新功能,而步入了一个更新的细分市场。
这个细分市场,往往是由二个原来不同的老行业交叠而成的。
可以说是二个老市场的边界上的突破与重新组合,是一种新的交集。
而正因为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前景也就大不一样了。




^O^

喊救命的办法

喊救命的办法

老牌社区

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

我孩子时,社会治安不好,经常有偷有抢的事情发生
我妈为了安全起见,就教我们怎么喊“救命”
我妈问我:“如果坏蛋来家里了,你要怎么喊?”
----各位,你们说:应该怎么喊?

选择题:(A)救命呀(B)杀人啦(C)抓小偷(D)有强盗(D)着火啦

2005-10-07 19:36:59 书架的诺言(79673890)
d
2005-10-07 19:37:13 美鸳@@(309901733)
E
2005-10-07 19:37:24 联盟盟主(180819925)
没有E
2005-10-07 19:37:30 美鸳@@(309901733)
D
2005-10-07 19:37:32 书架的诺言(79673890)
e
2005-10-07 19:37:55 美鸳@@(309901733)
对是就是E啊
2005-10-07 19:38:16 123(282717573)
D
2005-10-07 19:38:19 丫淘包青岛站(466179866)
A
2005-10-07 19:38:26 拨云剪雾(22168681)
着火啦
2005-10-07 19:38:43 书架的诺言(79673890)
在中国这种环境下,喊ABCD没用,谁都怕死,听到你喊,马上就跑远了,抢劫的一听你喊,更证明没人会来
2005-10-07 19:38:50 美鸳@@(309901733)
我选就是着火了
2005-10-07 19:39:10 玫瑰叶子(251002400)
我选D
2005-10-07 19:39:11 书架的诺言(79673890)
着火是事关所有人的因素,人就都来了
2005-10-07 19:39:42 美鸳@@(309901733)
联盟盟主你选是什么
2005-10-07 19:39:47 联盟盟主(180819925)
D
2005-10-07 19:39:57 联盟盟主(180819925)
你们都很聪明呀
2005-10-07 19:40:01 美鸳@@(309901733)
为什么
2005-10-07 19:41:17 联盟盟主(180819925)
就是喊:着火啦
道理呢,“书架的诺言”刚才已经说了
因为如果你喊:“救命啊”----邻居以为是小朋友被打屁屁了
如果你喊:“小偷、强盗、杀人”就没人敢管
如果是着火了,事关大家共同幸福问题,就都出来了
因为着火如果不救,就可能连累邻居他们自己

----那么,从这小故事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呢?
请大家积极发言,第一个答对的,奖励10分,积满300分后,您将免费得到一份精美的礼品。
盟主的积分记录本已经准备给第一个答对的加分了

2005-10-07 19:47:34 美鸳@@(309901733)
我不太会说话怎么办
2005-10-07 19:48:14 联盟盟主(180819925)
那就多背几句陈安之老师的语录,没准就对上号了

2005-10-07 19:48:43 ~成功训练营~(125808001)
在人的内心都充满者自私的心理
2005-10-07 19:50:42 拨云剪雾(22168681)
用无私的方法去达到自私的目的.
2005-10-07 19:51:47 ~成功训练营~(125808001)
在当时的中国人内心都充满自私的心理。当问题不关系到他自己的或有危险的时候他们就会逃避。但是当他们遇到的事可能关于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就会出来出头了
2005-10-07 19:52:17 玫瑰叶子[:P](251002400)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孤立自己,要学会运用团对的力量!懂的1+1=0的道理!

2005-10-07 19:53:10 联盟盟主(180819925)
现在,请允许我来利用最后三分钟进行总结
实际上,就是要把你的目标,与成员的私人利益捆绑起来
刚才有一个“拨云剪雾”说:“以无私方法达到怎么目的”----其实,再改一改就对了:

“以公益的形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团队中,作为首长,一定要明白如何把团队的整体利益,与成员的私人目标相一致起来
因为团队的目标要实现,是通过员工去执行的
而员工的目标又是建筑在企业整体的目标基础上的
如:员工要挣钱养家,企业要创造利润
如果企业没办法动员员工去努力,那么,就难创造出利润
而企业没有利润,那么,员工又哪里来的工资发呢?
现在,很多机构,如:交通警察、技术监督、工商管理,都在暗里搞“挂钩”
难道那些局长真不知道这办法是要被检察机关打屁股的吗?
不是的,做局长的,怎么可能不知道政策呢
只是如果不挂钩,大家就没有积极性了
----就这么简单




^O^

怎样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答案:发展自己的实力才是硬道理

怎样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答案:发展自己的实力才是硬道理

老牌社区

关于“怎样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的问题,虽然,书上和网上已经有很多人讲过了。但请大家相信,从盟主嘴里讲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书上没有的,也肯定是“与众不同”和“讲究实效”的。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搞好与客户的关系确实很重要。但要搞好与客户的关系,却并不是要你做人做得象木头一样真实。为何太实在的人反而不受人们的欢迎?因为人们喜欢的是能够给大家带来欢乐、带来利益的人,而并不喜欢虽然很实在、却没有味道的木头人!很多人认为要与客户处好关系,就一定要对客户很友好。在这些人的眼里,玩手段、耍诡计,都是不够光明正大的行为。所以,他们认为在与客户的交往过程中,一定要很真很实、很诚很实。我承认这些人是可爱的、值得尊敬的人。但我同时要指出,这类笨办法在中国大陆并不适用。因为据我观察与了解,国内客源广、牌子响的企业,好象都普遍地有着一副比较蛮横的脾气,也都普遍地比较喜欢玩手段、耍诡计和欺负人。这就足以证明:“发脾气”并不一定就会搞僵与客户的关系;“诚信”虽然是所有商人都必须有的基本道德,但与“搞好与客户的关系”也并无直接的联系。只要你的企业实力硬、产品红、牌子响、能够给客户以很大的支持力度、能够给客户带来丰厚的利益、能够给客户创造一个美好的前途的话,那么,即使你态度蛮横一点,手段毒辣一些,也一样会有不少的客户死死地跟着你的。所以,要搞好与客户的关系,最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大力发展自己的实力!



假如我们把“客户”比喻成一只船的话,那么,如果要把这只船用一条绳子捆绑住的话,与下面哪样东西捆绑在一起比较好呢:(1)一块豆腐、(2)一根青草、(3)一棵大树?这道题不用我来解释,大家都肯定明白:要把船捆绑住,最好是用一条绳子把它系在一棵树上。因为如果系在豆腐上,绳子会很轻松地割断豆腐;如果系在小草上,小草就会被拉断;这两样东西根本没有能力给船提供一个稳定的拉力,所以,它们都无法象大树那样维系住与船的好关系。



我表兄刚开始办插座厂时,是苦苦求着那些在外做销售的亲戚们帮他推销。可以说,他真是没少受那些在外做代理商的亲戚们的气。可那时候他的插座还不象现在这样“又新颖又实用”呀,还只是与其它插座毫无区别的、很普通的样子,谁都可以取而代之。所以,众亲戚们完全可以不卖他的插座,而去卖其他人的插座。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那段时期,是做销售的欺负办工厂的。可再怎么地受欺负,也得唉声叹气地合作下去呀,否则,还怎么生存与发展呢?好在我表兄是个比较争气的人,他根本不把精力浪费在这类如何与客户搞好关系的问题上,而是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做好产品、如何发展自己的实力上。他不断地设计开发新产品、不断地改进产品的质量、不断地扩大公司的知名度……他天天考虑:“如何在基本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把产品做得更高档一些。”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子弹头牌插座的质量越来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到了最后,都不用代理商们去做推广工作,就会源源不断地有人主动上门来进货了。因为卖子弹头插座比卖其它杂牌插座能挣更多的钱,所以,很多零售商户都认准了子弹头商标……到了现在,几乎所有的亲戚代理商,都已经彻底地依靠子弹头插座过日子了。等到客户依靠你生存的时候,你还用得着为如何搞好与客户的关系而担忧吗?所以,各位,发展自己的实力才是硬道理呀!


^O^

小胜凭智,大胜凭德

狭路相逢德者胜


老牌社区


阿德叔可能是因为年纪比较大的缘故吧,所以,他总是不太喜欢小年轻人的那些做法。他在狭路相逢谁胜的问题上,既不认为勇者胜,也不认为智者胜,而是认为应该是德者胜。他也看过很多古龙小说,他认为与其说小李飞刀是因为“小李飞刀,例不虚发”而出名的话,倒不如说是因为小李飞刀他本人高尚的品德而征服了整个世界的。



阿德叔最信奉的一句老话是:“小胜凭智,大胜凭德。”在阿德叔的眼里,阿勇哥只能算是一个奋勇杀敌的猛将军,而阿智姐则只能算是一个耍耍心机的军师爷。阿德叔不想做将军,也不想做军师爷,阿德叔想做的是至高无上的帝君。所以,阿德叔做事,都一向来很有一些王者风范的。在王者风范中,最重要的是收买人心。所以,阿德叔最擅长的就是收买人心了。



在阿勇哥还在读初中,阿智姐还在念小学的时候,阿德叔就已经出来做生意了。他最早的时候是在我们这边的一个五金交电商场里租柜台做家电生意。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样高度集中的批发市场,所以,下面的商户要进货,就得通过商场去联系。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国内的知名品牌,只要是电视机,就肯定是水上漂过来的日本货。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其他人的货源总是时不时地会出问题,而阿德叔的货源却总是四平八稳地从来没出过问题。九一年,当地刮起一阵摩托车消费风,一批象我表兄那样现在都成了大老板、赶了大轿车,而当时还只能买得起摩托车的小老板,都抢着购置本田王、王中王、雅马哈一类的摩托车。很多商场一看这势头猛,就都急着去找货源订货。可阿德叔却一点都不急。过了一段时间,很多商场都根本订不到货了,而阿德叔却总是有人主动送货上门来。据说,光那一年的摩托车生意,阿德叔就整整赚了不下二百万元人民币。阿德叔就是这样地奇妙,每当人家进不来空调时,他就偏能弄来空调;而当人家弄不来冰箱时,他却总能搞来冰箱……总之,人家很难搞到手的货源,在他眼里似乎很轻松就能搞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有一大群的商户铁了心来跟着他,而他也才能发大财呀。我也很奇怪他怎么就有这么大的本事,后来,我父亲跟我说了一件事后,我才明白阿德叔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神通了。阿德叔能有这么大的神通,完全是因为阿德叔很讲究一个“德”字。因为他曾经救起过一帮落海难的人,而那帮人则偏偏就是香港、深圳和汕头一带日本家电水货的霸主。连水货的霸主都叫他大哥了,你说他还用得着为货源而着急吗?只有有了充足的货源保证,才能在那个货物紧缺的年代里快速地致富呀!



如果说阿德叔救起走私大王是个偶发事件的话,那么,下面的故事,就足能证明他成就大业所依靠的并不是这种偶尔为之的善事,而是他一向来的高尚品德了。我们邻村有个叫周阿宝的人,现在这周阿宝已经是一家全国赫赫有名的家电企业的老总了。但当年的周阿宝,却是一个破落户。周阿宝因为不善于经营,又好赌成性,所以,不但把祖上传下来的家产都输了个精光,还欠了很多商家大笔的货款。有一个厂家实在忍无可忍,终于一纸诉状把周阿宝告上了法庭。其他债主一看这情形,怕周阿宝破产后没有钱还他们,于是,也都跟着起诉的起诉,上他家抢东西的抢东西,忙得不亦乐乎。惟独阿德叔这边从头到尾都没有动作。有好心人提醒阿德叔快去抢些东西来抵债。阿德叔还真为此专门去了一趟周阿宝家。可出人意料的是,他不但没问周阿宝要一分钱或一样东西,还额外借给了周阿宝一百多万元钱去还债。很多人对此都很不理解,都觉得没必要对一个赌徒这么善良。可阿德叔却始终认为周阿宝只是误入歧途,还是能够挽救的。他不忍心一块好料会为了一百多万元钱而报废,他更不能做出那种落井下石、害人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事来。所以,他顶着各方面的压力,硬把周阿宝从火堆中救了出来。可能是预见到国内家电生产将兴起的原因吧,阿德叔让周阿宝办起了家电厂,而他本人则包销了周阿宝的全部产品。故事讲到这里,不用我说,大家也已经能够猜得到了,后来,周阿宝的家电厂发展得很快,而阿德叔则成了这家全国著名企业的真正的老板。阿德叔起先死活地不肯做董事长,可周阿宝居然跪在公司的大门口非要他出任董事长不可。当阿德叔闻讯急匆匆地坐着奔驰600赶来,把周阿宝扶起来时。周阿宝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对他说:“德叔啊,只有你才配坐这把交椅呀。”



大家不要以为阿德叔只有这么二件讲究“德”字的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阿德叔也就不叫阿德叔了。在我童年时,有一回我父亲带我进城去玩。半路上想起来应该去看一看这位多年的老朋友,所以,没打招呼就带着我上他那里玩去了。我亲眼看见他友好地招待客户,还把椅子搬出来给上货来的客户坐,还亲自帮着客户搬货。我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反复地对我说:“要学做生意,就要学习阿德叔的为人。”所以,阿德叔的“德”字,并不是因为偶尔为之的大事而叠加出来的,而是因为多年来养成的善性而练就出来的。



现在,很多的有钱人都怕抢怕杀,都不同程度地请有保镖。可唯有阿德叔,敢于光棍一人四处玩耍。因为没有人敢伤他,更没有人愿意伤他。黑道上的朋友把他当作活命菩萨来看,白道上的官员也把他当作精神领袖来看。任何人都是不会去伤害一个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的,而阿德叔恰恰就是一个对所有人都有帮助的人。你见过老太太们聚在一起为一个大活人念经祈祷的情形吗?这可不是阿德叔自己要求来的,而是六十六个老太太自发组织的一项为他六十六岁生日搞的庆典活动。用其中一位老太太的话来说:“这可是一位千古难遇的大好人呀!”



各位,你们说,阿德叔能够成为中国家电业的一代明星,到底凭的是什么?告诉你们吧,阿德叔每年不知要拿出多少钱来资助贫穷学生,每年不知道要解决多少人的吃饭问题。因为他赚钱不光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大家,所以,大家都衷心地希望他能赚钱,都衷心地希望他能长命百岁。在他的帮助下,都不知道已经培养出了多少个千万、百万的富翁。所以,他自己就升级为一个亿万级的富翁了。



特别说明:以上故事,由于涉及一家全国著名家电企业二位老总感人的真实经历,所以,特地隐去了他们的真实姓名、真实地点和企业名称。但故事中的几个大情节,确有其事,只不过略加了一些修饰,略有夸张而已。上面的故事,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阿德叔不但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大企业家,还是一位大善人!




^O^

明确方向的人很少上当

江湖防骗(一):如何筛选信息─明确方向的人很少上当

老牌社区

每个人每天都会接受到成千上万条真真假假、杂七杂八、各行各业的信息。一个人之所以会上当受骗,完全是因为他对这些信息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当一个人把假信息当成真信息看待时,他往往就要上当了。所以,要做好防骗工作,首先,就要做好信息的筛选工作。



与筛选种子一样,要做好信息的筛选工作,首先,就要做好一面过滤信息用的“筛子”。筛选种子用的是一面用一根根细竹条编织而成的筛子,而筛选信息用的,则是一套用一条条严密的规章制度构建而成的机制。只有好的筛子才能筛选出好的种子来,同样的道理,只有好的机制,才能保证你筛选出真正有用的好信息来!



当你外出吃饭时,首先,你需要决定的是,究竟该选择哪一家饭店去吃饭。路边有很多不同口味、不同风格的饭店,他们都挂着漂亮的横幅、打着响亮的招牌、喊着诱人的口号,拼命地要拉你去他们店里吃。可我相信,如果你不喜欢吃辣味的话,你就肯定死活地不会被一家川菜馆拉进去的;如果你不喜欢吃海鲜的话,你也肯定咬定主意不会走进海鲜大酒店的。你之所以能够正确地选择吃饭的地方,那只因为你知道你自己喜欢什么样的饭店!



上饭店吃饭的第二步,是点菜。当你在桌子前坐下来后,服务员就会递给你一本很精美的菜谱。菜谱上罗列着一道道美味可口的菜肴来供你选择。有时候,服务员还会在旁边向你鼓吹他们店里的拿手好菜。但不管菜谱设计得多么的漂亮、也不管服务员介绍得多么的好听,只要这道菜不合你的口味、或者你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你吃这道菜的话,你还是一样不会点这道菜的。你之所以在点菜时不会出差错,那也是因为你知道你自己可以吃什么和不可以吃什么!



可你为什么会在商场上变得六神无主呢?为什么会被那些加盟信息、招商信息、供应信息和求购信息、甚至是求偶信息搞得头晕呢?道理很简单,那只因为你不知道你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因为你不知道你自己到底要做什么项目,也不知道你自己到底该如何去做,所以,你才会觉得这条信息也不错,那条信息也很好了!一个手里握着一大笔创业资金却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的人,就好比是一个手里拎着一只装满了百元大钞的钱包的女人,走进了一家富丽堂皇的大商场。他们手里的钱正诱惑着那一大群眼睛红得象狼一样发绿的商人,所以,他们同时也就成为了这群狼一样的商人要勾引的目标……



事实证明,凡是容易上当受骗的人,都是些没有主见的人他们或者是些不知道自己真正需求的人,或者是些方向不明确的人。所以,要做好防骗工作,首先,就一定要明确一下发展的方向。这就好比是在设计筛子时,首先要弄明白最终所要的种子该是什么样的种子一样!




^O^

跳出竞争圈外

狭路相逢智者胜

老牌社区

与阿勇哥的观点大同小异,阿智姐认为当与竞争对手在创业路上狭路相逢时,要智勇双全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可能因为是女人的缘故吧,阿智姐在“勇”与“智”到底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上,相对地更偏向于“智”一些。她觉得女人天生地就应该多学习一下那些轻巧类的功夫,她最喜欢的武功就是“四两拔千金”的太极拳。她经常不厌其烦地跟我们说:“你们看了那么多的武侠小说,难道没有发现凡是厉害的女人,练就的都是轻巧类的武功么?”她天生地喜欢那些轻功很高的女英雄,因为她佩服她们在与五大三粗的大男人对杀时,能够很轻巧地跳出搏斗圈,并从屁股后给敌人以致命的一击。

在如何创业、如何经营和如何竞争的问题上,阿智姐也坚持认为:“柔弱的一方要学会轻巧地跳出竞争圈、并出奇不意地在对方不防备的地方给以致命的一击的竞争策略。”

阿智姐是办布包厂的,她所设计与生产的城市休闲布包真可以说是“美丽又大方、时尚又休闲”。但由于经济实力的限制,她的工厂很小,总共才25台平机,满打满算连她自己在内总共才32个工人,一年也就生产30万只布包,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所以,当她的布包在市场上红火起来后,一些资金实力远远要大过她几十倍的大厂家也都挤了进来,一下子就把好好的一块“蓝海”给搞成了“红海”了。但阿智姐并没有因此而灰心,相反,她在研究透了大厂的生产特点后,干脆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大调整。

第一步,她开始放弃一些低档的批发市场,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到了利润比较高的专卖店上来。因为反正生产能力有限,所以,就干脆集中做中高档一块。这样一来,她就可以避开与那些大厂的正面冲突了。阿智姐把这一步叫做:“跳出竞争圈外”。

第二步,她开始放弃从面料市场采购材料的途径,改为直接从一些外资企业采购剩余的“布角料”。她用这些材料来生产一些人家想仿都仿不出来的绝版型布包。因为她所采购的布角料,多数都是外国老板从海外带进来的高级面料,在国内想找都找不到。她有一回甚至去一个山村里收购了一车的 “麻袋”回来,她把这些破旧的陈年老古懂经过打磨除刺和印花加工后,切成一片一片不同形状的贴块缝上布包上。真是难以想象,经过她加工后,破旧的麻袋就变成了一只只漂亮时尚的城市休闲布包。因为她的材料都是外面根本买不到的绝版材料,所以,其他厂家即使想仿,都没法子仿──就算你能做出那模样来,可毕竟不能做得一模一样呀。再说,大厂习惯于批量生产,习惯于大批进料、大批生产、大批销售。所以,对于阿智姐这种不断变花样、不断换款式,而每个款式的生产数量又都不大的情况,他们是懒得理会的。但阿智姐的工厂反正是小厂,她也反正不追求一个很大的数量,其实,即使她有了大订单的话,也一样完成不了。所以,她就干脆地往大厂不感兴趣的“绝版”上走。她有句口号,叫做:“月月出新款、年年变花样”,她最吸引商户们的一大特点,就是“精华绝版”。因为她明白,商户们也都在为容易被人跟风而头痛。所以,她就强调她的布包是绝版。绝版的意思,就是人家不可能仿,而后面也不可能再有。

各位,现在阿智姐已经积累了很大一笔资金了,已经可以与那些原来欺压她的大厂平起平坐了,已经开始返过来欺负那些原来欺负过她的人了,也已经开始进军原来不敢涉足的海外大单市场了。而这一切,都只花了短短的三年时间。阿智姐的成功,可不可以说是“狭路相逢智者胜”的一个好案例呢?

^O^

18 Feb 2008

把孩子逼成神经病

母爱的功利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

文/翟羽佳

美国堪萨斯州奥维兰公园镇一名17岁华裔少女艾斯美一次和母亲发生争吵后,一怒之下持刀捅死了生母。这位华裔少女本是个乖孩子。可是父母对她要求过高,惩罚太严。有一次,她考试得了96分,而不是满分,父母就严厉惩罚了她。因为成绩让母亲失望,母亲经常会逼她脱光衣服,裸站在墙角。

因为功利的原因,越来越多的母亲,望子成龙心切。她们希望孩子能给自己抓面子,让自己幸福,她们根本不顾孩子的感受和自主选择,结果把孩子逼上极端的道路。因为孩子不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很多母亲不仅在孩子面前唠叨不停,而且打骂侮辱孩子。有的把孩子逼死,有的逼得孩子把自己杀死,有的把孩子逼成神经病,有的把自己逼成神经病,有的把孩子逼得厌恶学习,有的把孩子逼得逃学,有的把孩子逼得离家出走……

一个16岁的孩子,因为母亲望子成龙心切,要求过高,导致孩子厌倦学习。孩子希望上技校,可是,儿子却非要孩子上高中,考大学,为自己争光。可是,孩子坚持说:父母都渴望孩子成龙,世界上的龙那有那么多?!可是,因为违背自己的意志,母亲经常打骂孩子。在一次打骂中,孩子起来反抗。恼羞成怒的母亲拿来绳子,想捆绑儿子后毒打,结果反被孩子捆住。因为害怕松绑后,母亲不放过自己。于是,残忍地将母亲杀害。

所有这一切都是母性弱化的表现。在一个功利地社会,母亲的功利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因为其它伤害之后,孩子可以从母爱中得到庇护,可是,在母爱的港湾中受到的伤害,也就是最大的伤害。

一个15岁的孩子,离婚后一直跟父亲生活。因为父亲宽容孩子,孩子每天高兴地说,日子过得真快。孩子的母亲争要孩子的抚养权,出于无奈,父亲让孩子跟母亲。可是,因为母亲总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引起孩子反感。在母亲的威逼之下,孩子经常以自杀要挟母亲。可是,母亲非但不检讨自己,反而变本加厉地打骂孩子,并叫来娘家人集体数落孩子的不是。终于,有一天孩子,离家出走。

按理说:这位母亲应该反思自己了。可是,母亲跟几个同样情况的母亲交流之后,这些母亲都认为是打得轻。有的母亲建议把孩子关起来,不给饭吃;有的建议找娘家人,狠狠教训一顿……

面对如此一群“穷凶极恶”的母亲,跟陷入狼群之中有什么区别?!

当发现孩子成了问题孩子之后,作为父母首先应该检讨自己教育方式。可是,自我检讨往往是最困难的事情,于是,父母们却总是不断在孩子身上找问题。如此教育孩子,只能把孩子逼上绝路。

不论什么样的孩子,都要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好孩子。父母只有在内心认可孩子是一个好孩子,才能从孩子的优点出发,慢慢的纠正孩子的缺点。可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失败之后,把孩子定性为不可救药的坏孩子,从内心就不能接纳孩子。这样的心态下,如何跟孩子沟通。

没有一个孩子,是先天玩劣的孩子。只是母亲对孩子的行为不能理解,久而久之,父母厌倦孩子的行为,从心理排斥孩子。母亲不能接纳孩子,当然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跟孩子沟通,更太不上去研究孩子的心理需要。

其实,母亲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第一个接触的人,也是孩子最重要的沟通者。可是,很多母亲因为工作或性情的原因,导致母性品德的下降。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跟母亲沟通,当一个孩子的沟通愿望被母亲忽视的时候,孩子就会陷入沟通的绝望之中。这个孩子,也就可能陷入了自我封闭之中,因为他最可能与之沟通的人都把他的心愿置之不理,他还会去跟别人去沟通。

黑龙江省13岁小学生钟某,母亲总是偏向于大他3岁的哥哥。哥哥穿新衣,自己总是捡哥哥剩下的。哥哥每次要钱,母亲都是痛痛快快地给。而他要钱时,母亲总是拒绝。当小终某产生合理的购买欲望的时候,可是母亲却从来不给孩子一点零花钱。孩子合理欲求被拒绝后,孩子提出抗议。一次,他向母亲提出偏爱母亲时,母亲以哥哥中考搪塞孩子。本来,孩子的合理要求,在母亲严重却是无理要求。

在中国父母眼中,很少有父亲体会到幼小的孩子也有一定的欲求。比如,自己花钱的欲望等。这些欲望只有得到父母的呵护或引导,孩子才能在感激中刺激跟父母的交流欲望。可是,很多父母,特别是家庭权威的母亲,往往因为忽略孩子这种合理欲求,导致父母失去跟孩子交流的最佳时期。

其实,很多孩子跟父母要钱,是在父母忽略自己合理欲求的反抗。当孩子渴望沟通欲望被遏制之后,孩子被压抑的欲望(比如花钱欲望)可能膨胀。

我的孩子叫翟庠序,是一个十分顽皮的孩子。小时候跟同学玩时,跟他母亲要两三元钱请小朋友客。理由是同学常常请自己的。本来合理的要求,孩子的母亲并不理解。在母亲眼里,孩子是不该要钱的。如果孩子需要什么,母亲可以给你去买。可是,母亲买的东西再多,可是,儿子并不稀罕。因为违背了孩子合理的要求。当孩子多次跟母亲说出自己要钱的理由时,可是,母亲根本不予理睬。总是,大人回家给买。当合理欲望得不到满足之后,孩子开始跟母亲打闹。打闹依然不能满足之后,孩子开始跟母亲撑架子。

事后,孩子的母亲,认为孩子变坏了,打骂孩子。可是,她根本不知道,就是这两三元钱的合理欲求不能满足,导致孩子对自己的叛逆。可是,孩子母亲却认为孩子翻天了,硬要用棍子打孩子。

老翟总是认为:中国很多年青的母亲跟孩子的母亲一样,她们根本不去想孩子的心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只是为了自己的欲求,不惜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身上。

对于要钱的问题,我说:“我小时候,从不跟父母要零花钱。”孩子说:“那是你家穷。”对于孩子总喜欢买新衣服,我说:“我十几岁时,只有一身衣服。”孩子说:“那你不是俺奶奶亲生的。”“都什么年代了,还用忆苦思甜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听到小儿子如此高论,惊讶之余,自己深深地被孩子的话所刺激。作为父母,我们真的很受考虑孩子的合理欲求以及内心想法。因为缺少沟通的细心,很多的父母用自己的粗暴压制了孩子合理欲求的同时,也压制住孩子渴望跟大人沟通的欲求。是我们的不理解,在败坏着孩子有效的心灵;是我们粗暴,把孩子逼到了粗野的地步。

前面讲的钟某的父母是林场的工人,每天早出晚归,有时还在山上住。因为工作忙,平时很少有时间与孩子交流。因为缺少关爱,钟某性格变得更加孤僻。为了内心的需求,孩子开始用大人不喜欢的方式反抗。可是,一反抗,就会被父亲暴打一顿。于是,钟某就跑到同学家,不愿回家。上了中学后,开始用打游戏、看录像、逃课的方式弥补家庭缺失。

钟并不是天生的性格内向的孩子。只是跟父母沟通出现障碍之后,性格孤僻,不合群。为了反抗母亲对自己关心不够,他开始母亲兜里的钱。此后,母亲在钱上防范更严了。可是,钟某对母亲偏向哥哥的事儿更加钻“牛角尖”。于是,钟某残忍的将母亲杀害,捅了20多个窟窿,用水果刀将母亲的喉管割断,并把事先准备好的农药倒进母亲鼻子和嘴里。案发前几天,钟某对一个没有母亲的同学说:“你没妈真好,多自由啊!哪天我把我妈杀了!”

“你没妈真好,多自由啊!哪天我把我妈杀了!”这不单是一个孩子的心声,而很可能是一大群孩子对“母爱自私”的叛逆。作为身为人母的孩子,应该从自身找毛病了。如果我们年青的母亲依然不能迷途知返的话,类似的悲剧依然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凯迪网]--------------------------------------------------------------------------------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8-26




*********************************************************************************
望子成龙,是许多父母的期望,他们对子女充满爱心,可却有时在无意的言谈中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伤害。

美国著名心 理学家基诺特将这些伤害分成十种:
  一、恶言——傻瓜、说谎、无用的东西。
  二、侮辱——你简直是个废物。
  三、责备——你又做了错事,真是坏透了。
  四、压抑——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五、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六、威胁——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七、哀求——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
  八、抱怨——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九、贿赂——你若考一百分,我就给你买脚踏车。
  十、讽刺——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

《对孩子伤害最大的十种言行》
***********************************************************************
教师家长语言暴力让“爱”变成伤害

专家指出,造成语言暴力普遍存在的内因,是教师们所承受的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以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

  “父母辛苦挣钱就换来你考这点儿分?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笨儿子?瞧你这没出息的样儿。”小阳的母亲用食指点着孩子的脑门儿。 小阳低着头斜着眼偷偷瞄着母亲,他已经习惯了父母这样的“教育”。

而在专家眼中,像这样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已经构成“语言暴力”了。

遭遇“语言暴力” 生活中,很多家长无意识地使用着这些辱骂挖苦的字眼,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不得已的教育方式。

^O^

)))))))))))))))))))))))))))))))))))))))))))
孩子成长有“花期”

  最近读到一篇名为《给每一棵草开花的时间》的短文,对其中蕴含的育人理念深有感触,尤其下面这段话说得好极了:“是的,我们谁没有错过自己人生中的几株腊兰呢?我们总是盲目地拔掉那些还没有来得及开花的野草,没有给予它们开花结果证明它们自己价值的时间,使许多原本珍奇的‘腊兰’同我们失之交臂了。给每一棵草以开花的时间,给每一个人以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不要盲目地去拔掉一棵草,不要草率地去否定一个人,那么,我们将会得到多少人生的‘腊兰’啊!”

  是的,教育孩子也要耐心地去等“花期”啊!

  看看我们四周的很多家庭,不少家长可能没有想过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也会有“花期”,他们常常是盲目地拔掉那些还没有开花的“野草”。事实上,儿童和那些“破土而出的草芽”一样,在心理、生理上都是富于变化的、最不稳定的。父母的看法、态度,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耐心的保护、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静静地看他们证明、展示自我,这样的父爱母爱,可以帮助孩子发现自我的价值,充分调动他们主动成长的内动力,这才是家教成功的秘诀。如果对孩子暂时的缺点与不足缺乏耐心,不分场合地当众揭短,挖苦讽刺,乃至打骂体罚,和“盲目地拔掉那些野草”一样,都会让孩子的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甚至导致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完全毁灭。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实在是太多了。不少思维敏捷的孩子,常常失之肤浅、粗心,而要使孩子细致、深刻同样要等待。其实等待是成人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尊重和理解,也是教育的耐心与宽容,同时也是对育人规律的遵循。

  孩子的成长是有过程的,教育不能急躁,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最恰当的教育方法的过程,只有找到了最恰当的教育方法,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最近有一个韩国心理医生提出“慢速培养”孩子的观点。我很欣赏她的一句话——“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的父母们必须要具备的一个条件就是:凡事不能操之过急,要有懂得等待的智慧。”我认为,这对父母是一个挺好的忠告。

  当然,“慢速培养”绝不意味着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相反,它更需要父母对孩子的细腻关注和耐心等待。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方面,让我们少一些急躁的功利之心,多一些等待的理智。

  孩子的成长和庄稼、花草的生长一样,有自己的生长周期、成才规律,不能揠苗助长,不能跟风、攀比,更不能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强迫孩子按家长的意愿办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是一个很片面,急功近利的口号,背后还潜藏着商家的巨大经济利益。

  当今社会,孩子已为“尽快”成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现代父母啊,我们务必要吸取教训,教育和培养孩子也需要耐心和等待!

^O^

17 Feb 2008

[转帖] 谈谈幼儿生存能力的培养

[转帖] 谈谈幼儿生存能力的培养


我国儿童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一出生就被人为地"保护"起来,接受过度化教育--即
生活上的过度照顾和过度包办;
学习上的过多要求和过多期望;
行为活动中的过多限制和过多干涉;
需求上的过多满足和过多"给予"。

造成了孩子娇气重,生存的依赖性强,心理素质差,面对困难坚持性不够、主动求助少,多是被动依赖成人解决问题;面对危险,勇敢的精神少,缺乏积极主动的交往能力,造成孩子生存能力差。如去年七月份发生的一个名叫小芸的3岁幼儿活活闷死在面包车内的事例,可以看出小芸的性格胆小内向,有很强的依赖性,缺乏了正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求救能力,这跟1998年湖北洪灾区6岁的小江珊依靠自己的智慧、体力和坚强的意志力跟洪水足足抗争了9个多小时而获救的事例成了鲜明的对比。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培养敢于面向二十一世纪挑战的人才,塑造出一批高素质的孩子,让他们不至于成为明天的落伍者,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强烈地认识到:对幼儿生存能力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下面就培养幼儿生存能力的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一、注重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是其获得生存的基础

  独立性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意志品质,也是幼儿日后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生活自理能力是独立性的第一步,是幼儿自主自立的前提和基础。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个独立生活能力极强的五岁男孩,能将自己的生活小空间整理得井井有条,还能主动帮妈妈干活。当记者问其母亲"你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怎么这么强?"时,这位母亲说:"不这样培养,将来他怎么能够生存!"

这才是一个对孩子终身负责的好母亲。如果家长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将来他们是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的。所以家长或老师也应抓住各种机会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如小班幼儿常规活动中,

培养幼儿学会管理自己的用品,
要求幼儿将自己的包、帽、鞋、衣服等放在指定的地方,
起床时,让孩子自己穿衣服、鞋、袜,整理好床铺等,要培养他们的任务意识。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幼儿,有目的地培养他们做值日生,激发他们做事的兴趣,有了点滴进步,就给予表扬和鼓励。日常生活中处处潜藏着锻炼幼儿独立性的机会,教师和家长要做有心人,不要错过让幼儿练习、锻炼的每一次机会,努力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今后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是他们获得生存的重要保证。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危险时,往往不知所措,他们什么事都依赖父母或老师来解决,缺乏自己战胜困难的信念、勇气和方法。因此,作为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利用生动的生活实例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等。如创设情境,多问孩子一个为什么?怎么办?让孩子学会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有一次,我把一块小积木放进了一个手伸不进去的瓶子里,提问孩子:"在不翻倒瓶子的条件下,怎样才能把积木取出来?"于是幼儿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有的说拿个夹子把它夹出来;有的说把瓶子灌满水,让积木浮起来;有的说拿一根长钉子把它钉在积木上把它取出来,等等。小朋友都想出了许多办法,而且我都让他们一一做实验证实办法的正确性,这样既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孩子运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小困难、小问题是常有的事,如小朋友户外活动回室,找不到自己的口杯、椅子;想玩别人的玩具;跟别人打架了等;这时,老师不必急于帮她们解决,而应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确实解决不了的,老师适当引导他们教给他们方法和技能。

  此外,注意加强对孩子安全教育方面的问题:如一个人在家里时遇见陌生人来敲门时应该怎么办?碰到着火了、病重了该怎么办?逛街时迷路了怎么办?遇见坏人的各种攻击时该怎么办?等等,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的自救技能,我想这是幼儿克服困难过程中积累"生存"方法的重要保证。如前面所述事例,小江珊面对百年一遇的洪水,及时爬上一棵小树,并记住了奶奶几十年生存经验的三句话,才点燃了小江珊向困难斗争,争取生存的希望之火。小江珊正是在遇到困难时会想办法解决,才最终获救!所以遇到困难会主动想办法解决,是获得生存的重要保证。

  三、培养孩子具有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寻求生存的必要条件。

  1998年洪灾区的小江珊能获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江珊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力,他才能靠一双稚嫩的小手紧抱一棵小树坚持了9个多小时而死里逃生。由此可见,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人们寻求生存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力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的锻炼与培养。如经常让幼儿参加活动,让幼儿吃点苦、受点累、受点难,那么幼儿无论是身体还是意志力都是会得到发展

可创设生存的教育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比如安排幼儿晨跑、远足、登山、走独木桥、浪桥、石子路等,鼓励幼儿坚持到底,做个小英雄。我曾设计了一些难度较大且孩子喜欢的体育游戏来激发孩子去参加,并让孩子坚持玩下去,如:"勇敢的小白兔"、"谁先登上太空"等游戏。通过锻炼,孩子的筋骨越发强健,脑子越来越灵活,还掌握了各种逃生的技能。同时,还可组织幼儿到武警中队、消防队真实地观看他们如何刻苦训练,让幼儿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并潜移默化地意识到他们本领的作用。

  学会生存是当代社会及未来世界对人的要求,未来是属于孩子的,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因此,对幼儿进行生存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包括父母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

^O^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

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可见孩子的独立品格对成长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

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
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独立性同样不是与生俱来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首先,珍憎幼儿自我独立性意向。当孩子二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性意向。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的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独立性不断发展。父母要根据孩子独立性的表现,抓住2~3岁这个关键时期,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若错过时机,形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改正就难了。

其次,不要过度保护孩子。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推崇“个人奋斗”、而不是依赖父母和其他人,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孩子刚学走路时,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在我国,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往往导致父母对孩子过度珍爱,这就产生了过度保护和过多限制的问题。父母应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不要压抑幼儿独立性活动意向,解放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为形成良好个性打好基础。

再次。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不要当众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与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家长不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强加给孩子,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另外,从兴趣上培养。让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幼儿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不爱劳动,害怕艰苦,怎么能够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呢?

摘自《好孩子》

比武中受伤或出人命该不该负法律责任

比武中受伤或出人命该不该负法律责任

如果在自己的练功场地锻炼,有他人提出比武,两人比武过程中受伤是不是后果自负,两人口头约定算不算数。该不该负法律责任,最好有法律依据。谢谢!

7个月前 - 4个回答 - 20 - 检举
收藏 寄给朋友 检举
添加/查看意见(0)


风流子 伴读书童
最佳答案 - 由提问者7个月前选出

这是侵权行为抗辩中的受害人同意,
构成要件
1,受害人有同意能力。
2,在加害行为之前以明示的形式提出。
3 你已尽告知义务。
4 不违反公序良俗即可。

和一般的侵权领域相比,体育侵权由于其固有的风险的存在而具有特殊性.一直以来,我国适用受害人同意作为体育侵权领域的免责事由,出人命了根据公平原则,加害人还是要负一定责任的






其他回答(3)
孤城落叶 伴读书童
我认为只要是你自己愿意的最后不论是谁受伤了都应该由自己负责的,口头约定应该可以算数的,如果想要法律依据可以事先写下你们的约定。就像古代的生死状一样。

7个月前 - 检举

添加/查看意见(0)

还可输入300个字



请输入上图中的验证码,字母不区分大小写。

william959595 伴读书童
约定无法律效力,并有可能上升为刑事犯罪。

7个月前 - 检举

添加/查看意见(0)

还可输入300个字



请输入上图中的验证码,字母不区分大小写。

走来走去 进士
俗话说口讲无凭嘛!!
口头约定,是不可能受法律认可的。
既然是比武,当然就是点到为止。
你以为你活在什么年代??????

7个月前 - 检举
^O^

11 Feb 2008

价值报告框架

价值报告框架


--------------------------------------------------------------------------------

无忧会计网 www.51kj.com.cn
时间:2008-1-26 11:11:00 作者:王纪平 来源:待查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


  上世纪九十年代,普华永道开始对开发公司报告在满足全球投资者和分析师的需要的有效性方面进行尝试。 对14个国家的投资者,分析师和管理层(主要是CFO)的调查,问题是什么是对创造和评估长期价值最重要的信息。

结果发现,各个国家的回答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证明了世界上大多数投资人在信息需求方面的兴趣是一致的。

现有的公司报告活动不能他们的信息需求。

通过涉及14个国家和1000多人的研究我们还发现,33%的公司认为他们的市场价值被低估了:



  投资者和公司的管理人员在什么信息是重要的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惊人地一致。

  由于多种原因管理者感到不能在监管模式的要求下沟通更多的信息。

  尽管公司报告在投资领域被广泛运用,但是认为他们有用的投资者和分析师不到30%;

  市场对短期盈余过分关注;

  接受调查的投资者和分析师认为,通过改进信息披露,公司可能会获得有保证的股价升高的重大好处;

  


两个重要的结论是:

  1、管理层和市场估值在感觉上形成的对公司价值的差距可以,至少部分地解释为市场上缺少具有相关性,可信性的信息。

  2、市场需要的信息可以被定型化为――价值报告披露模型,包括投资者,分析师和经理人们都认为对理解长期价值创造潜能和公司活动是重要的。

  首先,交流差距,我们认为这导致了投资者“现在将公司按照错误的价格处置”。基于未来现金流量按照合理的期望报酬率折现并考虑公司的风险,所有被需要的信息是充分的,我们假设一个理性的市场可以适当地反映公司的价值。

  

经研究,我们发现有五个潜在的信息差距导致了管理层的价值评估和市场的价值评估之间产生价值差距。

  1、信息差距:分析师和投资者所认为的重要度量标准的信息是由企业的经理提供的,投资者想要得到业绩信息,但这些信息他们尚未收到。

  2、报告差距:企业经理所认为的重要度量标准和他们在实际的报告工作之间存在差距。管理层承认他们尚未报告的企业绩效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3、质量差距:企业经理所认为的重要度量标准和他们的内部报告系统按照这些标准所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之间的差距。管理层同意某些绩效信息是重要的。但他们既没有这些信息,或虽然有但这些信息缺乏不具备向外部报告性质。

  4、理解差距:企业经理所认为的重要度量标准和分析师、投资者所认为的之间的差距。

  5、感觉差距:经理们如何积极地看待他们的报告工作和分析师、投资者对他们得到的信息充足性的感觉之间的差距。管理层认为他们交流的信息多于或少于投资者或分析师所得到的,重要的是这些差距是很小的,因为它意味着内部人和外部人在什幺信息是重要的这个问题上是被公平对待的,以及被很好地交流。

  上述差距中,最棘手的差距是质量差距。在对管理层使用的内部信息总是比对外公布的信息精确且对外发布的信息是管理层进行控制的这些事实进行考虑后,我们总结出:对运用对外报告更相关的信息的方法来缩小价值差距,管理较好的公司就会出现。就象谚语所说:“无法度量就无法管理”。如果外部报告提高内部标准的质量,那幺高质量的度量就可以实质性提高管理的质量。

  在经理们认为重要的信息没有被交流的情况下,价值报告框架强调4类完整理解企业价值的

  为投资者、分析师和经理们需要的信息:

  1、对市场的总体看法。公司经营面临的

  竞争环境
  监管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

  2、公司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战略。

  目标
  目的
  治理
  组织

  3、公司如何管理价值

  财务绩效度量标准
  财务状况标准
  风险管理活动
  分部绩效

  4、企业商业战略中的主要价值驱动因素

  创新
  品牌
  顾客
  供应链
  家族
  人文
  声誉
  社会
  环境

  如果投资者,分析师,和经理们都同意现在尚有重要的完整估计公司价值所需要的信息没有被管理层在市场上公开。他们为什幺不披露这些信息呢?有很多的解释,其中有:

  1、这种披露是不必要的   
  2、这是商业秘密
  3、如果在内部使用非财务价值驱动因素的信息,就会失去其应有的可靠性。
  4、当我们完全按照复杂的会计准则和美国GAAP的要求完成报告时,我们有时间作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坐下来,然后问自己,什幺是投资者真正应该知道的?
  5、别人在披露这些信息吗?我们不愿意作出头鸟。
  6、现在还没有这类信息的相关准则,怎幺作才算完整呢?
  7、我们披露的越多,承担的法律责任越大,特别是当预测信息,如果我们没有实现预测时。

  我们认为公司报告的革命对于实现价值报告的目标是必要的原因是,因为价值报告是基于彻底的透明的哲学思想之下的,要求在强大的新技术的拉动下对管理层和董事会行为上进行巨大的改革。同时,向现有的基于自愿向市场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的监管制度发起挑战。

  并不是说价值报告将使传统的财务报告失去相关性,及时发布的高质量的历史财务信息仍然特别重要,但是传统财务报告模式既不能满足投资者全部的信息需求,也不支持目前的市场估价。我们既不提倡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太多的无形资产,考虑到资产负债表会缺乏重要的项目,市场真正想了解的是无形资产信息,我们不提倡对现有的会计准则进行过多的改变,或采用新的准则,我们赞成会计的简化并考虑采用一套国际通行的基于原则的方法来报告历史结果。

  由于市场需要其它的一些信息,我们认为公司应该为市场提供可靠的,相关的信息,市场将决定如何作,投资者需要比他们现在掌握的信息更多,更有意义的信息,公司应该继续及时地编制他们的基于GAAP的财务报表和同样高质量的非财务信息,分析师已经运用公司提供的非GAAP财务信息进行分析,或者通过他们的研究模型来估计,为投资者提供建议,然而,如果投资者损失,通常牵扯到会计师和审计师。

  副标题:“远离盈余游戏”的含义,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市场过分关注短期利益,导致管理层花费了很多时间在管理盈利上。

  盈余管理的7个规律:
  1、报送一致的盈余增长的记录
  2、小心地管理盈利预测
  3、通过商业决策来弥补或打击预期
  4、打击没有达到预期的股票
  5、仔细地听着私下的消息
  6、轻微地调节盈利预测
  7、打击没有附和私下消息的股票

  投资者需要更多的关于管理质量的信息。或许有人会问,公司如何才能更好地与外界交流这个特殊的驱动因素?

..

^O^

2008 Feb Interview: Lee Kuan Yew

Interview: Lee Kuan Yew

By ARNAUD DE BORCHGRAVE (UPI Editor at Large)
Published: February 08, 2008
© 2008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UPI Editor at Large Arnaud de Borchgrave interviewed Singapore's Minister Mentor Lee Kuan Yew on Feb. 2. 2008 The following is the text of the interview. --

UPI: How do you see Iraq?

Lee: I do not want to say anything that would hurt President Bush because I believe he went in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He put his trust in Dick Cheney. And I had trust in Dick Cheney as the voice of experience -- oil business executive, defense secretary during the first Gulf War (1990-91). But I don't know what happened to Dick Cheney. He allowed himself to believe with Richard Perle and the neocons you could change Iraq. How could you change Iraq, a 4,000-year-old society that is not malleable? Everybody knows the troubles the British had during and after World War I. Ideology should have no place when making geopolitical assessments.

George W. Bush, whatever his faults, is not walking away from what was started, which is just as well otherwise further damage will be done.

Q: And the next president?

A: Of all the candidates who will inherit the problem, I prefer John McCain. He will see this thing through. Walking away from it would also have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If Afghanistan is a failed state, it's not your fault. No one has ever made sense out of it. But if you leave Iraq in its present state, you will have even bigger problems throughout the entire Middle East. The Shiites will get together. The Iraqi Shia will become dependent on Iran, and the Iranians will have mastery of that critically important Gulf area.

Q: So what is your recommendation about Iran's nuclear ambitions?

A: Is it now unstoppable. They are a very old civilization. Unlike the Arabs, apart from Mesopotamia valley, they rank with the Chinese, as history's two principal civilizations worth talking about. And I think the mullahs and others want to go back to the days of empire.

Q: So should we be talking to them at the highest level, the way Henry Kissinger went to China?

A: (Chuckle) But you haven't got a Kissinger or a Brzezinski to do that anymore. Where is the successor generation of geopoliticians?

Q: In fact, democracies don't produce great statesmen anymore. Why?

A: You now have, and I don't know how long this phase will last, mass media domination, owned by a group of media barons who want constant change for their balance sheets.

Q: So the power of mass media has made it impossible for a great statesman or woman to emerge and last any length of time?

A: I'm not sure. It depends on the nature of the crisis that must be faced. When a real crisis sets in,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opinion formulators realize this is no time to be pontificating, but a time to stay the course with someone who understands what this is all about. Short of that, the media help put a leader on the pedestal and then start chopping away at the pedestal until he/she falls in disgrace. That's part of the cycle of constant change. Watch Sarkozy in France. They hoisted him up to prominence and now they're already attempting to bring him down through his personal life.

Q: But didn't Sarkozy contribute to what you call the cycle?

A: Well, yes. But it's also the enormous pressure of media competition and the giant appetite for advertising revenue, what television program gets what viewership, or eyeballs, or clicks online. Never mind the consequences. If you get the advertising, you win.

Q: We have a whole new generation that doesn't read newspapers, but get their news online. The average age of a newspaper reader in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is 55.

A: So I'm a dinosaur (laughs).

Q: When I last interviewed you in May 2001, I asked you what concerned you most about the next 10 years, and you replied, "an Islamist bomb, and mark my words, it will travel." Four months later, we had Sept. 11. Secondly you said, "China and India's challenge to the global status quo." Do you still have the same concerns about the next 10 years?

A: Not quite. The Islamic bomb has traveled already (in Iran). I'm not sure how this will now play out. The U.S., the Europeans, even the Russians, will have to make up their minds whether to allow Iran to go nuclear. The Russians are playing a game, posing as the nice guys with Iran, supplying nuclear fuel, and making it look as if America is causing all this trouble. But if I were Russia today, I would be very worried about Iran acquiring the bomb, because Russia is more at risk than America. The risk Israel runs is another dimension. Russia is at risk because whether it's the Chechens or Central Asian Muslim states that were former Soviet republics, none are friendly to Moscow. Next time there's an explosion in Moscow, it may be a suicide bomber who isn't wearing an explosive belt or jacket, but something a lot bigger. It would certainly be in Russia's interest to say at some future point to Iran, "this far and no further." It could also be that Russia no longer knows how to stop it, in which case the Russians will be opening the door to a very dangerous world of nuclear proliferation. You can be quite sure that if and when Iran gets the bomb, the Middle East will go nuclear.

Q: Which raises the ques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r Israel bombing Iran's nuclear facilities.

A: (long silent pause) … I can express no views on that.

Q: The Israelis say they are facing an existential crisis.

A: No question, they are at risk.

Q: As I travel in moderate Muslim states in North Africa, the Middle East and South Asia, I ask heads of state and government how many extremists, or would-be jihadis, they estimate live in their midst, also how many fundamentalists who support openly or secretly the jihadi cause. The answer is usually 1 percent and 10 percent. In a country like Pakistan, that translates to 1.6 million extremists and 16 million supporters. On a global scale, that comes out to roughly 14 million extremists and 140 million sympathizers.

A: Yes, but I do not see them winning, and by that I mean able to impose their extremist system. I can see them inducing fear and insecurity, and causing fear, but they don't have the technology and the organization to overwhelm any government.

Q: So how do you assess the global threat since Sept. 11? What are we doing that's right and also that's wrong?

A: Even if we can't win, we mustn't lose or tire. We cannot allow them to believe they have a winning strategy, and that more suicide bombers and WMD will advance their cause and give them a chance to take over.

Q: So we're doing the right thing?

A: No. Iraq was a mistake. I've said this before and I said this in the presence of Paul Wolfowitz, one of the architects of the invasion, at an IISS conference two months after the fall of Saddam Hussein, when someone asked me what will happen in Iraq. In October 2002, I was in Washington and became quite convinced an invasion would take place. On the way home, I stopped in London and asked Tony Blair to brief me. After 45 minutes, I said, "Look I accept the argument that with British and American military capabilities it would be a walk over, but then what do you do the day after? Blair replied, "That's up to the Americans." I then said to Blair, "If you were in charge, what would you do?" His political adviser then stepped in and said, "We would appoint the strongest pro-Western general and then get out quickly." So I repeated all that at the IISS conference and explained this reflected the institutional memory of what the British had been through in Iraq in the early 1920s. Paul Wolfowitz stood up in high dudgeon. So to placate him, I said, "Of course the British don't have the resources you have."

Q: Did Wolfowitz ask anything of you?

A: Yes, he came to my office to ask that Singapore send police trainers to Iraq. I had known Paul since his days as an ambassador at the State Department. I said, "Paul, do you realize how long it takes to train a policeman in Singapore? And that's only in one language, English, and it still takes two years. And you want me to teach Iraqis how to do it in three months in English? No, he replied, we'll supply translators. This is an emergency, he said, and many nations are helping us. So I replied OK, but we'll do it in Amman, Jordan, not Baghdad, where we would become the targets of suicide bombers. When he told me they had disbanded Saddam's police force, I became very nervous. Because when the Japanese came down here in World War II, 20,000 of their troops captured 90,000 British, Indian and Australian troops. They sent them into captivity, but they left the local police in charge, and kept all the other positions of the British administration intact -- from power management to the gas board -- and simply put Japanese in charge of each British position. And 20,000 Japanese troops moved on to Java. But in Iraq, you disbanded everything, and tried to run things without the former Baath party officials who had been in charge of civil administration. You created an ungovernable vacuum.

Q: Why do you think this was so?

A: From Day One, the idea of remaking Iraq, without the civil service in place and without recalling Saddam's army to service, showed a frightening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local conditions and elementary fact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life in Iraq. In ancient days, those who invaded and conquered China on horseback got off their horses and applied themselves to the more difficult job of governing.

Q: Did Iraq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al-Qaida?

A: Of course not, as became clear in the daily sessions the imprisoned Saddam spent with his Arabic-speaking FBI interrogator over several months before his execution. But U.S. authorities were convinced Saddam was secretly supporting al-Qaida with weapons and training and maybe even WMD. So therefore the imperative became the elimination of Saddam.

Q: Switching to Pakistan, most terrorist trail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most recently in Germany via Turkey, track back to training camps and madrassas in the tribal areas that straddle the Pakistan-Afghanistan border.

A: We even had a terrorist of Pakistani descent here in Singapore.

Q: So what's your view of what should be done about the Pakistan-terrorist nexus?

A: (Laughs for several seconds) We should learn to live with it for a long time. My fear is Pakistan may well get worse. What is the choice? (President) Musharraf is the only general I know who is totally secular in his approach. But he's got to maneuver between his extremists who are sympathetic to Taliban and al-Qaida and moderate elements with a Western outlook. We forget that right after Sept. 11 he was given a stark choice by President Bush: either you abandon your support of the Taliban regime in Afghanistan or face the disintegration of Pakistan. There is an interesting study of Pakistan's Inter-Services Intelligence agency that says 20 percent of the Pakistani army's officer corps is fundamentalist.

Q: So what do you feel the United States can do there now?

A: There is very little, if anything, the U.S. can do to influence the course of events in Pakistan that wouldn't make matters worse. Any U.S. interference in Pakistan would result in Pakistan's four provinces becoming four failed states. And then what happens to Pakistan's nuclear arsenal? It's a horrendous festering problem. The Feb. 18 elections may bring a little clarity and hopefully democratic stability to Pakistan, but I am not holding my breath.

Q: But Afghanistan cannot be stabilized until Taliban and al-Qaida are flushed out of FATA (Federally Administered Tribal Areas), failing which we could see the collapse of NATO in Afghanistan?

A: I'm surprised at NATO, some of whose members have such short memories. They can't seem to project into the future their experiences of the past. Do they believe the Russians have been defanged forever? Do they believe Europe is at peace and can remain at peace forever? This is a globalized world. So for NATO members to balk at casualties when America came to rescue them in two world wars, I simply cannot fathom. I guess it has to do with the mood in Europe, which is appeasement, and the shift from papa Bush to Madeleine Albright as the indispensable power with an uncertain trumpet, and then, of course, the neocons who persuaded the Europeans that it was America's show, and no longer theirs. Supposing America had kept to the papa Bush line of thinking and coalition building, Europe would have understood that while they are targeting America today, Europe would be next.

Q: So you do feel that NATO's future is at stake in Afghanistan?

A: No doubt about it. But you should also realize Afghanistan cannot succeed as a democracy. You attempted too much. Let the warlords sort it out in such a way you don't try to build a new state. The British tried it and failed. Just make clear if they commit aggression again and offer safe haven to Taliban, they will be punished.

Q: If NATO collapsed in the wake of a failed campaign in Afghanistan, would that be a major concern of yours in Singapore?

A: Not immediately, but overall the balance of power would be upset.

Q: In whose favor?

A: China and Russia. They would be faced with a much weakened West in the ongoing global contest. I can also see the danger if America loses heart and says to hell with it all because the Europeans are not helping and the Japanese are blocking this and that, and tokenism from all the others. Let's not forget that what we're all enjoying today is the result of Pax Britannica and Pax America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So don't give it up.

Q: In the next 12 months, China, in this New Year of the Rat (Feb. 7) that you are now celebrating, will mark its transformation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from one of the poorest countries in the 20th century into the world's third-largest economy, soon to displace Germany, as the globe's new engine room of economic growth. Will China be to the 21st century what America was to the 20th?

A: The Chinese leadership has come to the conclusion if they stay on their present course, the peaceful rise of China's power will prevail. They are determined not to challenge any existing power, meaning America, EU, Russia, but just make friends with everybody. Given the rules of the game now that China is in WTO, they can only grow stronger year by year, and within three or four decades, China's GDP will be equal to America's, their technology will be equal to what was long regarded as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and their GDP will be larger than America's. And all that stems from what they have long studied in detail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When Deng Xiaoping came to Singapore he was amazed at what he saw, as his briefing papers did not tally with his own eyes. That's when he must have concluded the Communist system didn't work. He could see how we were exploiting Western capitalism and had plants all over the place with cheaper labor and exporting goods all over the world. Hell's bells, he said, we can do that, too. That's when China began setting up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round coastal cities. They saw Hong Kong, Taiwan and Singapore with the advantages of close ties with the West, access to Western technology, export markets, knowledge, capital and an educated workforce. Now with WTO, they are on the same course, sending 250,000 students abroad every year, and even though they may lose 60 percent to 70 percent of them to other countries, they don't care because they know many of them will come back eventually. Year by year, they're closing the gap.

Q: And all this peacefully?

A: I watched "The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 and I was amazed at this scholarly job by noted historians. No Communist or leftist jargon. How did some of these powers rise in history? Tiny little Portugal? Naval technology, pure and simple. Christopher Columbus? Spain? Tiny Holland, the French, the British, the armada, what was the trick? Technology plus governments that united the people in a common objective toward growth.

Q: Can the Chinese keep a one-party state going in this age of mass media, the Internet, and almost 100 million blogs?

A: I was quite surprised when this television program analyzed the British rise to global power status. The barons brought the king to Magna Carta, and said you will rule through us, Parliament, not divine right, but divine right through us. And when the king misbehaved, such as Charles I, he was beheaded. It was subversive to advocate cutting off the head of the Communist Party, but in today's China the people have confidence in the leaders because they allowed the once-hated merchant class to emerge and grow. That's the same dynamics that once created the East India Company and created an empire.

Q: So you see China on the same glide path?

A: I think so. But they want to avoid building a pre-World War II Japan or a Germany. Territorial conquest is not necessary as it once was. You don't have to be a genius to know that they are producing five times as many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as the Americans. What is it they need most now? Roads, railways, infrastructure. They are everywhere in Africa, in the Arab world, Latin America. China is everywhere today. Can you be everywhere while focused on Iraq? In the Caribbean you have one embassy in Barbados that serves six other tiny island countries. The Chinese have an embassy in each place. And that's what you call your front yard.

Q: Are you saying this will be China's century?

A: No, no, I don't think so. They will want to share this century as co-equals. By 2030, it will be a different world. They won't invade Taiwan and try to take over militarily. That would be far too costly for the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U.S. Pacific commander said, "Look, you've got all these forces trained to knock off our 7th Fleet and if Taiwan declares its independence you will have to move. I would be quite happy to leave it as it is, but not Beijing." In my opinion, Chinese leaders would also be happy to leave it as it is. Taiwan goes to America to get its technology, which then transits to China. If they take back Taiwan, it becomes Chinese without the same freedom of access to U.S.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labs. So why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The Chinese are quite comfortable leaving Taiwan the way it is.

Q: The nature of conflict is changing to an era of asymmetric warfare when one micro actor can neutralize or blunt a macro power. A few weeks ago, when five Iranian speedboats were darting in and out of three major U.S. warships steaming through the Strait of Hormuz, had they been loaded with super explosives, could have immobilized U.S. naval power the way al-Qaida attacked the USS Cole in Aden in October 2000.

A: But again, can the Chinese land troops in Taiwan and establish and hold and widen a beachhead? The answer is no. Can they conquer Taiwan militarily? Again, no. They can only inflict damage.

Q: But in the Gulf, if the U.S. and/or Israel bombed Iran's nuclear facilities, Iran has formidable asymmetrical retaliatory capabilities?

A: But let me repeat, they cannot conquer you. Hezbollah cannot conquer Lebanon. They can create trouble for the non-Hezbollah Lebanese. So micro actors can cause a lot of trouble for your friends, but they can't eradicate them.



UPI: Unless you've read science fiction, it's pretty hard to keep up with the ever-quickening pace of the revolution in technology. From the newfound ability to create artificial life to the now visible horizon of new supercomputers -- IBM's latest can compute at the rate of 1,000 trillion operations per second, up from 73 trillion -- that will surpass the human brain in every respect, to the current fusion of IT, biotech, nanotech and robotics. Humanity appears to be morphing from homo sapiens to homo connectus in one generation. Where do you see humankind going in the 21st century?

Lee: I give up! Because I no longer understand, let alone relate. I didn't do science beyond high school, but at least I could understand the world around us, from totalitarian dictators out to rule the world to the pushback on freewheeling, anything-goes democracy. Now I read learned articles that don't tell me why all this new stuff is happening. I learn new words daily, like biopharmaceuticals and biologics and send them to my secretary for an explanation, and the answer comes back, from Google or somewhere on the Internet.

When I was in Riyadh (Saudi Arabia) recently, I was watching a BBC documentary, a sparkling, fascinating talk by Craig Ventner, the human genome scientist, who covered the whole field of tomorrow in 50 brilliant minutes. I was transfixed by the part about creating artificial life. But I can't figure out what it all means and where are we going.

Q: You are not alone. Most political leaders in today's world have the same handicap. We already have 1 billion people online around the world and 2 billion mobile phones for 6.5 billion people, all providing information as well as disinformation, streaming video, chat rooms, blogs, which are rapidly reaching the 100 million mark. What does this tell you about the impact on democratic government, dictatorship and national sovereignty?

A: I think national sovereignty will be around for a long while because it is the framework for activities between states. The alternative is a free-for-all chaos in the world. Suppose you have dozens of countries going through the kind of mayhem you now see in Kenya, all the technological paraphernalia in the world won't be of much help. It would be back to the Stone Age.

Q: But as you were watching that BBC documentary what was going through your mind about where all this is leading?

A: I do not buy the optimistic jargon about a new age of enlightenment. But as I watched Dr. Ventner's prediction about carbon-free fuel, I say then what? You can desalinate all the oceans of the world, then what? And we will still have the overpopulation problem. My conclusion is there are certain moral and physical limits to what mankind can do on this small planet. If you begin with human history from the earliest tribes, we still haven't moved beyond instinctive responses.

Q: But what you were watching also told you that anyone born today will live to be 120 and productive almost until the end, and the 22nd century will see 250 years as a normal lifespan.

A: And then what! It makes no sense. Three score and 10 is not a bad span. Lead a good productive life and leave the future to your progeny. I fear the future for my grandchildren may not be as good as ours was. In Singapore, we now have in our physically limited space 4.5 million people, 3.2 million of them our citizens, the rest foreigners who came to work here. Our planners are projecting 6.5 million. Our planners and demographers can already see 6.5 million. I said to them, "Look, go slow. It can't be done in our small city state."

Q: Nanotechnology will enable us to build skyscrapers two to three times higher.

A: Not while I'm still around.

Q: You also have a brain drain?

A: Yes, we're losing them to America.

Q: Not China?

A: No, there they have to compete against 1.3 billion people producing huge numbers of very bright people. They'd rather go to America where they become acclimatized, then go to China with an American firm. Chinese speakers, they are part of an American team with a leg up on their Chinese competitors. And from there, they can come back to Singapore with the kind of experience that puts them at the top of their game. Those who seek less rigorous competition, a more relaxed lifestyle, go to Canada and Australia.

Q: How many top brains do you consider lost to Singapore every year?

A: At the top end, about 1,000 a year. That's a loss of 4 percent or 5 percent. But compensating that, we have Chinese and Indians coming here looking for better prospects. So on balance, we're still gainers. But the day will come when China, in 30 or 40 years, will offer better prospects than any country in the world.

Q: Switching to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the subprime mortgage predatory fiasco gave the entire world the vision of another great depression. Major banks in the U.S. and Europe lost close to $300 billion to this gigantic fraud.

A: From time to time, smart crooks get the better of people. They skewer the system. I don't believe you can find a substitute for democratic capitalism. Let's not forget the human being's desire to do well for himself/herself, his/her spouse, kids, parents. And then, when you do well, have compassion for one's fellow human beings who are behind the curve. The system that maximizes this is the system that also gives the highest motivation to do better. Mao's China experimented with the idea of a new human being, the super worker. It was an abysmal failure. But even at the height of the Communist folly, I went to China and one of our escorts took off his Mao jacket to show us it was fur-lined, a sign he was doing better than the others. Therefore, not equal.

I do not believe you can predict how human beings and societies will evolve. If we reach the point of global population saturation, we will have to craft new strategies to protect ourselves. Take Singapore. Yes, we want ASEAN, yes we want the European Union model. But supposing I said, "Yes, and we also want the Schengen Accord," which would mean any access to an Asian country in this new union would give you automatic, uncontrolled access to Singapore, and our people would laugh at me. There will, of course, be entities that will say to each other, "We're part of the same camp, or oasis, and we can share each other's assets." But I can't have people entering freely and setting up plastic tents in my garden. So when you reach an advanced state of development, what kind of an organization do you need? I frankly don't know.

Q: So how do you see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A: As chairman of the equivalent of our Sovereign Wealth Fund, we examine and decide where to invest our money, in equities or bonds or what have you. Our fund managers are paid five times what I get. Why? Because they have had good track records in growing our fund and we know what they could command in the private sector. They are dealing with billions of dollars every day and must be compensated accordingly.

Unbridled capitalism, winner takes all like in America, does not work unless you can cope with an underclass. So here we also stay with the losers, make sure they have enough to live on, with healthcare, equal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for their children whose parents can no longer afford it. It's very important they not feel abandoned. So we have workfare and ingenuous ways to keep them working as we don't want layabouts doing nothing. We also subsidize homes which they would not be able to buy. A society can only survive if there is a sense of equity and fair play.

Q: So to conclude, back to what concerns you most about the next 10 years, including WMD terrorism?

A: First whether America will face this next rough patch without losing heart. Afghanistan cannot succeed as a democracy, nor as a new state defying centuries of tradition. To remake societies is beyond the capacity of any nation. America as a superpower has global responsibilities -- but that's not one of them. Utopias have no place in geopolitics.

--

(end)

10 Feb 2008

社会化是人生的必修过程

社会化是人生的必修过程


  小明从托儿所回家委屈地告诉妈妈,同学都不理我,我明天再也不要去上课了。而且连着几天,都不愿意上学。妈妈发现事情不太对劲,马上拨电话与学校老师联系,经彼此沟通后才发现,因为小明是独生子,非常受父母疼爱,几乎是有求必应,所以养成他霸道、任性的个性;而在托儿所中,小明也喜欢霸占玩具,不愿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导致其他的孩子渐渐的不喜欢和他一起玩,小明在学校没有朋友,所以才不喜欢上学。

  看了小明的故事,我们发现,一个人的社会行为必须发展成熟,才能与人和平相处、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他人所接受。若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自我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等行为,会影响孩子的社会适应力,因此父母应注意宝宝在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偏颇,如此才能针对不适应处,及时补救和改正。

  社会化---人生必修过程

  “社会化”指的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其生活习惯、行为、语言、思考模式与道德行为等,往往受到周遭的人,及所处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个从自然人蜕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每个宝宝成长过程中,必需且一定要学习的事情,其中有些重点项目,是绝不能遗漏的,妈咪可要瞧仔细?!

  当地文化所认可的行为

  在每一个文化下,都有几套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如不能随便动手打人、不可口出秽言等,这些都是必需经由成年人的教导,才能学习到的,如果宝宝学习的成效愈高,代表其社会化程度愈高,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愈合宜、愈能被社会上其他人认可。

  扮演当地文化所赞同的角色

  人从小到大,在生活中很自然地就会学会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才能符合社会期待,例如怎么当一个好学生、怎么成为一个称职母亲等。

  发展圆融的社会关系

  社会化的过程中,人须与其所生存的社会,发展出圆融的关系,才能活的自在、快乐。举例来说,当一个人能发自内心与旁人接触,人际关系愈佳,就愈容易获得自我满足。

  搞定宝宝的8种社会行为

  当宝宝开始发展社会行为时,会有那些难缠行为,妈咪你都知道吗?倘若不清楚,也别着急,跟着专家老师来一趟深度之旅吧!如此一来,面对宝宝怕生、爱模仿、喜欢和妈妈作对时,才不会感到困惑,或是措手不及喔!

  难搞行为One:害羞

  认生是每个宝宝都会经历的发展阶段,有些长大后自然会减低,有的则会持续一生;这与宝宝个人的气质有关,观察幼儿可以发现,有些活泼外向,有些则容易害羞,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喔!

  破解法:

  宝宝害羞,是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不必急于矫正,但如果害羞过头,父母就得找出问题所在,并积极解决!一般来说,造成宝宝害羞的原因有二种,其一是自身因素,其二是家庭因素。

  自身因素可能与孩子身材过胖、过瘦、身体有缺陷,或是觉得自己长的不好看有关。家庭因素则可能是父母要求过高,或过度保护,例如,父母如果万事要求完美,可能使小孩因经常担心事情做不好而挨骂,产生胆怯或害羞的情绪;而过度保护,则会使小孩难以克服陌生焦虑,害怕与人接触,长久下来,可能会使小孩产生自卑的性格,有碍发展。

  若宝宝有过度害羞的毛病,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就很重要,专家建议,此时父母应多鼓励小孩与同侪接触,并多让小孩有表现的机会,以赞美、鼓励来代替责骂,让宝宝觉得自己是被接纳的、被喜爱的,让其在安全感的环境下,建立自我价值。

  难搞行为Two:模仿

  模仿是社会行为的重要部分,与学习问题解决能力有极大的关联,也是检视幼儿心智成长的重要依据。专家解释,婴儿约到三、四个月大时,才真的会模仿,如模仿妈妈的各种动作等,期待与妈妈建立关系。

  等小孩大些,约四岁左右,就会开始展开模仿游戏,疯狂地模仿周围的人,并显得乐在其中,常见的有借由模仿父母举止等行为,来了解成人的世界,或表达自己的感受。

  破解法:

  虽然早期的婴儿模仿只是一种反射驱使行为,不是真正的模仿,但父母还是可多与孩子互动,如张嘴、吐舌等。可提供宝贝有趣的刺激,有助于开启宝宝头脑的新连结,为接下来的发展程序奠定基础。

  难搞行为Three:竞争

  处于婴儿时期的宝宝,并不真的具有攻击或竞争的意图,其注意力的焦点多半为玩具。宝宝经常会去抢别人手上的玩具,有趣的是,当玩具到手后,他可能马上就扔掉不要了,转而再去抢别人手上的另一个玩具。

  待成长至幼儿时期,宝宝就会有明显的竞争意图,在言语上或游戏时,会想超越其他人,专家说,如果仔细听小孩的对话,常会听到甲宝宝炫耀说:“我有玩具枪,你没有。”乙宝宝想都没想就回说:“我也有,昨天妈妈才买给我的,比你的新,而且更棒。”事实上,乙宝宝的妈妈可能根本就没有买玩具,但宝宝会为了与他人比较、竞争而撒谎。

  破解法:

  专家说明,幼儿时期的宝宝有种的举动是很正常的行为。当幼儿期的宝宝为了强过他人而撒谎时,家长不可断然地认定小孩有撒谎的坏习惯,应先搞清楚,孩子为什么说谎?再来判定。面对孩子的竞争行为,父母的态度很重要,若鼓励良性竞争,可以促进幼儿自尊的形成,及成就动机;但反过来说,若经常教导孩子,一定要考100分、争第一,反而会使幼儿流于恶性竞争的不好习惯中,不得不小心。

  难搞行为Four:反抗

  我家的小孩很叛逆,经常将不要挂在嘴边,怎么办?如果父母有这样的忧虑,就得先着手了解,宝宝为什么会反抗。从婴儿十八个月起,就开始有反抗意识,此时宝宝对自我有了认识,知道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表现于外的,就是常说“不要。”

  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期,大约是在三岁左右出现。幼儿会开始和爸妈作对,妈妈叫他不要做某一件事,他偏偏就要去做;而且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动手处理,可却又经常把事情搞砸了,经常把妈妈搞的很头痛,不知如何是好!六岁左右的宝宝,虽然颇具独立性,但自尊心强,不愿受批评,有强烈的反抗性,容易与人发生纠纷。

  破解法:

  面对宝宝的反抗行为,父母不必担心宝宝会成为叛逆小子,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根据研究显示,如果婴幼时期没有过反抗行为的小朋友,可能会成为意志力薄弱的小孩,所以家里的小孩出现反抗行为,其实是件很好的事情喔!但要注意,也不可一味的放纵宝宝,否则会将事情搞的更糟!专家指出,正确的处理方式应为,有技巧的转移小孩的注意力。首先父母先深呼吸,做和宝宝长期抗战的心理准备;接着经常使用赞美的方式来对待小孩,例如,夸赞宝宝:“你会自己收玩具,好棒啊!可不可以再帮妈妈一个忙呢?”;最后要提醒,千万不要用打骂的方式,因为若以威胁、打骂来应付的话,可能会引起小孩更大的反弹!

难搞行为Five:利社会

  你知道吗?人类的天性中就含有利社会行为!从出生开始,人类就不断的发展利社会行为,唯有透过互助合作,种族才得以存活。专家认为,宝宝从出生~六个月,就开始展现此项行为的特质,例如心情好时对大人微笑;情绪不佳时则哭闹;此外,宝宝也会主动参加社会游戏,喜欢和妈妈玩躲猫猫等。待成长至六~十二个月,宝宝开始会在游戏中扮演主动的角色,并开始与他人分享的行为,也会对熟悉的人表现自己的情感。

  再大些到了一~二岁左右,小孩开始会服从大人简单的要求,对游戏的规则有初浅的认识,并开始会安慰人,主动帮忙妈妈。二~三岁的幼儿的反应则更加明显了,孩子会知道应该要帮助人,也愿意表达乐于助人的意愿。想知道婴幼儿的利社会行为表现还有哪些?现在就告诉你!

  1.同情和怜悯:

  到医院的育婴室走一趟,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只要其中一个宝宝哭了,其他的宝宝也会哇哇哇的哭起来,这就是宝宝的伴哭现象,但这只是一种听觉刺激反应,不是真的有所反应。

  大约要到十八个月左右,宝宝才能约略体会其他人的感受,并安慰人,如见到家人因伤心而哭泣,小宝宝摇摇晃晃的走去给对方一个拥抱。不过,并不是每个宝宝见到别人哀伤时,都会有相同的反应,其中仍存有个别的差异性,举例来说,有些宝宝会因知道,别人伤心的情绪可能会影响自己,因而反而会伸手打在哭的人,以期能解除自己不愉快的感觉。

  幼儿时期的宝宝,对他人的悲伤已经能采取有效的行动,例如,如果有其他的小朋友伤心而哭泣,宝宝可能会走过去拍拍他,或想些好玩的点子,企图安慰他、帮助他渡过伤心的时刻。

  破解法:

  怎么培养宝宝的同情心?妈咪是关键!专家指出,当婴幼儿出现伤害他人的行为时,若妈妈以惩罚的方式来处理,则宝宝可能会较缺少同情心喔!相反的,如果妈妈以说理的方式代替处罚,劝导孩子给予受害者帮助,那么孩子会较有同情心。所以当下回小朋友有不当的行为时,先别急着处罚,试着用温和说理的方式来处理吧!

  2.分享与合作

  如果以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就太小看他们?!当不会说话的婴儿试图用手指东西与你沟通时,就是分享的开始;而当他开始会和你躲猫猫时,就是合作行为的开始。很奇妙吧!幼儿时期的分享,则需视孩子的经验不同,而有所差别。举例来说,如果其他的宝宝曾和他分享玩具,那么日后他也会和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反之则不会。此时,宝宝也会藉由与同侪玩耍的机会,来学习合作的行为。

  破解法:

  不要将孩子整日关在家里,多带他出去和其他小孩玩吧!只要能提供适当的环境,让孩子有机会与他人相处,孩子就能学到如何与人分享与合作。

  难搞行为Six:攻击

  婴儿时期的攻击行为多不具敌意,例如当宝宝动手抢别人手上的物品时,注意力多在物品上,而非人的身上,其目的只是在夺取物品,而不是真的想伤害人,所以时常会出现打人或力道稍重的情形。长大些,到了幼儿期,虽然较少有攻击身体的情形,但敌意却增加不少,宝宝会开始有嘲笑他人的行为,特别是三~五岁时,经常会为了抢玩具,而有意图的伤害同伴。

  破解法:

  宝宝经常动手打人,或是喜爱用不雅的话语辱骂同伴,怎么办?其实幼儿的攻击行为会随着年龄增长、社会互动增多、自我控制增强而获改善,所以不用太过紧张。不过,如果你对宝宝的行为感到难以控制时,不要随便扔一个玩具让宝宝宣泄,否则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宝宝认为,生气时打人是被允许的唷!试试看专家老师的方法吧!或许可以减少孩子的攻击行为!

  1.不相容反应技术:

  如果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只是为了吸引长辈注意,该不该制止呢?阻止了,怕孩子变本加厉;不理会,又怕孩子以为打人是被许可的行为,究竟该如何是好?此时不妨采取不相容反应技术法,除非孩子有严重的攻击行为出现,否则不应加以干涉,另一方面,则对与人分享的幼儿加以奖励。

  2.使用暂停法:

  用暂停法来对付宝宝的攻击性行为也十分有效喔!执行起来也不太困难,妈咪可以试看看。下回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就立即中止他的活动,请他到一旁静坐,同时不可开口说话,旁人也不能与他交谈,约维持5分钟左右,即可收到不错的成效。但要注意,不宜将幼儿关在密闭或黑暗的空间内,以免产生反效果。

  3.打造不具攻击性的环境:

  这个方法的原理很简单,就是提供足够的玩具,及宽广的活动空间,避免小孩因碰撞,或抢夺玩具产生攻击事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千万不可漏掉,即不要给宝宝具有攻击性的玩具,记住了吗?

  难搞行为Seven:性别角色发展

  幼儿时期的女宝宝常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哥哥可以站着尿尿,我却不行?由此可以得知,孩子对于自己的性别角色并不十分清楚,那什么又是性别角色?黄倩仪解释,即在一社会中公认的,男性或女性应有的行为,如女生应温柔贤淑,若男生有此特质,大家可能会嘲笑他娘娘腔,造成他的社会适应有困难。

  而宝宝怎么认定自己是男是女,就与性别概念发展有绝大的关系。三岁左右的幼儿对自己的性别并无太多的认知,若问一个二岁的男生,你是男生还是女生?他可能一会回答男生,过一会却又变成女生。到了四岁左右,孩子可能会知道自己的性别,但不知道不能改变,所以如果问一个四岁的女生,你长大要当男生还是女生,她可能会答说男生。再大些到了五岁,孩子会根据头发的长度来判定男女,如果看到长发的男生,会直觉得“他”是女生。

  破解法:

  一~三岁是孩子性别概念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家长应教导孩子,男生与女生性别角色上的差异,否则日后要调整就不容易了。为了让您了解事情的严重性,黄倩仪举一个个案作说明:小可是一个可爱的男孩,但因妈妈喜欢女孩子,所以从小就将他打扮的像女孩子一样,长大后,小可也真有倾向女孩子的打扮,造成他日后发展的障碍。

  因为社会对不男不女的现象,接受度尚不高,所以建议家长宜摒弃男生性别的刻本印象,或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给予孩子具性别尊重的两性教育,如让孩子轮流做家事、不要对女孩过度保护,或让男孩做不必要的冒险等,才是最恰当的方式喔!

  难搞行为Eight:角色取替能力

  当孩子踏入幼稚园时,开始了有别于家庭的环境,就需要有我与别人不同,有不同的心情、能力及想法,也就是孩子必须脱离自我中心的想法,了解他人的想法与自己有所不同,想和他人做朋友就得站在对方的立场,替对方着想才行,这就称做角色取替能力。

  破解法:

  当宝宝遇到人际挫折时,是最好的教育机会。黄倩仪建议父母,此时可以用关心的口吻询问幼儿,“你觉得他为什么生气?”如此一来可以刺激孩子去考虑对方的立场,帮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际技能。

  box:妈咪指导手册

  除了个别行为的破解方法外,黄倩仪也提供了一个妈咪可以遵循的大方向,让妈咪见招拆招,破解宝宝的偏颇行为。除此之外,也建议家长多涉猎相关知识,并多关心自己的孩子,如此才能针对不恰当处,予以适当的协助。

  1.培养同理心:

  要拥有一个社会行为不偏颇的最佳宝宝,可从培养同理心开始,有了同理心之后,宝宝较能体会他人的心情,较容易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该从何处着手呢?以自身来示范是不错的方法,例如当孩子欺负其他小朋友时,可以当场告诉他,这会伤害到他人,是不好的行为。如果因为觉得丢脸而火速将宝宝带离现场,事后又不向他解释,他反而永远都搞不清楚状况喔!

  2.以身作则:

  另一好方法,就是父母以身作则,如父母较有同情心,经常做善事,小朋友在潜移墨化中,就会学习到良好的一面。

  3.拒绝作电视宝宝:

  小朋友如果看太多电视,很容易学到偏差的行为,所以父母应避免二岁以下的宝宝成为电视儿童,否则坏习惯将很难根除,日后再伤脑筋就来不及啦!


----------------------^O^

如何对待贪心的孩子
baidu

宁宁在幼儿园里,很想要小朋友手里的玩具,却不放弃自己手里的玩具。
“宁宁!把你的玩具借给小朋友玩一玩!”
“我不!”
“你真贪心!”
“我不是贪心!”
在家里,他经常抢夺双胞胎弟弟的玩具,惹弟弟大哭。因此,老挨母亲的骂。但是,他的贪心的毛病总也改不了。


儿童的心理分析:

“物欲”较重的孩子,大家给他起个绰号叫“贪心”。表面看来,宁宁的确是对“物”贪恋。但是,宁宁果真是个被“物”所惑的孩子吗?

他尽管霸占玩具,贪得无厌,可是他既不爱护这些玩具,也不拿它玩,更看不出他占有了这些玩具有什么快乐的样子。他对这些玩具也没有流露出心爱、珍惜和体贴之情。

他独占了玩具,果真就满足了吗?他坐在玩具中间,既不表示欣赏,也不表示高兴,这种现象能称得上贪心吗?他本人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那么贪得无厌。



妈妈的高招:

当幼儿表现出贪得无厌时,大人的眼睛不要只顾去看“物”,而是要把注意力转向儿童的“感情”方面。

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孩子并不是对“物”本身贪恋执着,而是为了用该“物”来“补偿”别的某种东西。

比如,当他感到母亲的爱被弟弟夺走了时,他感到不满而又寂寞。从而,一心一意地去夺取“物”来代替母爱。但是,“物”只不过是一种补偿,无论拿到多少,都得不到真正的满足。于是他越发起劲地去抢夺东西,因此,别人就把他看成是个贪心的孩子。

理解到这一点,如何对待宁宁的做法也就不言而喻了。母亲应该经常与他谈心,增强母子感情,充分给予母爱。

本文来自: 爱久久(ai99.org)

人, 不被需要时, 就是没有价值的



人的价值在社会中实现

赵慧 新疆经济报
2007年06月14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追求,你追求的生活目标就表现在你的价值追求上。价值追求千差万别,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合理的价值追求和不合理的价值追求。当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需要一致时就是合理的价值追求,否则就是不合理的价值追求。

人不能离开社会需要实现价值,进行价值追求,人追求的价值必须在社会中实现,所以,人追求的价值必须和社会追求的价值相一致。我们应该看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他的价值的大小,主要是从他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的大小来判断。

最近,在报社实习的一位实习生告诉我,他和几个同学都感觉工作压力很大,大学学习了4年,很多知识用不上,每天跑得很辛苦,可是见报的稿件不多。他们觉得自我价值在社会中没有得到实现,能力无法展示。他们中有的人觉得生活太累了,开始逃避现实,不再去积极努力了。

这些大学生刚刚接触社会,就意识到自我价值,而且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一点是值得尊重和肯定的。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主要是学习知识。他们大学毕业后,离开校园,开始接触社会。刚刚接触社会的大学生,摸不清楚社会的需要,就直接感受不到社会对他们的需求。大学生进入社会,是用自己的能力与社会对接的过程,而对接的过程就是他们使用所学知识的过程。现在的一些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对接不上,社会需要的知识他们没有,而他们在大学里学的知识,社会又不需要,对接程度太差。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矛盾。因为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对接不上,他们的能力与社会也就对接不上,这就使上述的矛盾升级。这时大学生很容易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悲观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最需要的是对照社会的需要反省自己。自己在哪些方面与社会对接不上,发现对接不上的问题,就在这个问题上注意,提升自己在这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生不能背离社会的需要,如果背离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就会在社会上一事无成。这个反省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在社会需要中观照自己的过程,是大学生进行补课的过程,只有学会在社会需要中反复观照自己,大学生才能缩小自我追求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解决与社会对接不上的矛盾。

如果大学生不从社会需要中观照自己,努力进行补课,而只是一味地在社会中追求自我价值,这样的价值追求是不被社会所需要的。不被社会需要的价值追求就是没有价值的、空的追求。只有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够了,才能与社会对接上,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这个时候,大学生才能确立自己如何发展,确立自己眼前和长远的发展目标,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才能与社会对接上,才能被社会所需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追求,你追求的生活目标就表现在你的价值追求上。价值追求千差万别,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合理的价值追求和不合理的价值追求。当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需要一致时就是合理的价值追求,否则就是不合理的价值追求。

人不能离开社会需要实现价值,进行价值追求,人追求的价值必须在社会中实现,所以,人追求的价值必须和社会追求的价值相一致。我们应该看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他的价值的大小,主要是从他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的大小来判断。无论你是大学生还是农民,讲到人的价值,我们就不能不强调这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追求的价值相一致,这样的追求才有实现的价值。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

现在,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在转型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和人们的观念等都会出现很多变化。在这些变化中,一个最重要的变化是,人们开始注重自我价值,想在社会中展现自我价值,人的价值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人们从以前的重点追求生存层面转向重点追求发展层面,在这样的追求中,人们有了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人们会在社会生活中全面地表现自己的需要,人一旦意识到这个需要,才是一个全面的、合格的现代人,只有这样,人才能全面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追求。

由于社会发展变化的多元化,人的价值实现的途径也日趋多元化。大学生要学会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继续学习。同时有意识地主动挖掘和激发自己的潜能,尽快地与社会对接,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履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充分体现个人对社会和国家存在的意义,发现和实现自我价值,努力达到自我价值追求和社会价值追求的统一。

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

为什么大学生不肯落户山区?


[帖号 #1784918] 2007-09-28 17:11
默读伤悲
发帖数: 444
注册时间: 2007-04 注册用户


今年一批大学毕业生毕业,又一批因为高考成为了大学生。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切都在循环生息之间,似乎命运已经习惯这样的分配。很多人都说大学生不肯落后到农村,其实大学生不肯落后到农村是有理由的。

  一、地域观念的落后会影响他们终身的发展

  我们知道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表现是在各个方面的,特别是在环境论的面前,说真的无论是那个大学生要想来落后地区,首先他要适应的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那就是他要面对环境。也许现在落后地区已经没有过去想象的那么可怕,但还是没有达到大学生在城市发展的要求。因此作为农村地区,要想在小山区干出大事业,有时候需要坚决的信心以及无人能比的毅力,因为你要斗,一辈子都要跟这个环境斗,这个是最可怕的。

  在中国,很多大学生其实都是知识的容器,他们没有具备那种所谓的毅力,更没有想象中那么伟大,能奉献自己的青春。因为激情燃烧的年代已经过去,现在只是一个现实的经济年代。在我们这里,农村要结婚的都需要财礼,需要金钱为铺垫的今天,一个大学生来这里能做什么呢?如果说是为教育,为了奉献青春,我想一定会被人耻笑。因为在别人眼里,只有没有什么用的大学生才会回到这里,至少我跟那些出去的大学生交谈中,他们的观点几乎都是这样认为。

  地域观念影响他们的发展,这一点是肯定的,因为在落后的地区被同化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的无奈,有时候只有在一种落后,在一种无助的环境下你才能读懂。当这些大学生读懂的时候,其实一切都已经晚了。所以我们不能责怪,也不能要求这些大学生舍弃一生的梦想去追求那些看似高尚的理想。因为人总是要吃饭的,所以理想并不能给予你饭吃。

  二、物质思想决定一切的今天决定了大学生选择未来

  说真的,在我们师范生里,很多人都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所以只能看着大学的梦飞远。要比毅力,比激情,我们过去的比现在的更具有这样的精神。可是风流总是被雨打风吹去,谁还记得你是曾经的周郎呢?大风兮起时一切已经都不在了。现在是一个经济年代,青少年喜欢李宇春,喜欢陈楚生多过喜欢我们的雷锋,这个是很现实的。想成功,想追星的人大把有人在。而我的朋友,我的同学这个年纪的,想的不是加工资,要么就是换个主任科员职位,因为这个才是最实际的。

 说真的,在我第一天工作起,我从280块到现在的1200块,其中经历了多少艰辛,所以我除了工资加了一点才兴奋外,我真不知道什么可以让我兴奋的了。现在谈恋爱,女孩子不是问工资,就是问你的经济,特别是年轻的人的,几乎一切向钱看,而且这个已经成为了真理,虽然不是相对的,但已经是普遍的了。所有的一切几乎都包含物质,哪怕精神中我们也不能免除物质,那就是偶然工作积极,别人就问你积极能得到什么啊?有钱吗?干得好,干得坏,就那些钱,你选择哪一种?说真的,要想升职,不要钱你都休想有这个念头.高尚也要钱,这个年代就是这样的。

  特别当你大义凛然说是为了责任,旁边嗤笑你的除了笑声根本不会有赞许,这样的感觉让你简直无地自容。所以这个年代不是靠积极,不是靠勤奋,是靠关系,靠金钱的时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为物质开路的年代。所以很多大学生的思想其实比过去的我们聪明多了,因为他们很现实。就用我们上大学的几个同学的际遇来看,说真的,物质观至上的永远比所谓精神观至上的人混得好。

  三、山区教育是辛苦没有前途的

  在山区工作的老师,不但是辛苦的,而且更是带着寂寞的。这样的教育,这样的日子是没有尽头,没有前途的,尤其是对一个年轻的大学生来说。至少在山区中事实就是这样,无论你怎么吹捧,有时候你发现你自己根本很无力去改变。既然改变不了,还不如就这样算了,反正多我一个不多,何必去搞所谓的奉献呢?也许对大学生来说,这样并不是他们的选择,因为他们也想高尚,但是现实总让他们不得不去选择更实际的东西。

  其实不论是谁都好,他都希望在青春时期做出一点点自己期待的成绩。因为没有人愿意耗费生命在这里做别人认为没有价值的工作,教育本身就是没有价值的工作,起码对于个人价值来说,教育就是没有价值的。这样的观念即使是错误的,但人们还是喜欢这样的观念,因为够现实。

  现实永远凌驾于理想之上。要不,某个大学生在放出豪言说要去西部支教的时候,其他大学生一定会说这个家伙是白痴。说真的,这样的事情,我身边的一些年轻的大学生就是这样认为的。起码我曾经亲耳听到耻笑这样家伙人,真不知道这个写报道的记者听了会感觉怎么样?我想记者会自杀说不定呢?

  国家拼命用考试,用考公务员分数加分来优惠大学生们,但真正想支持农村教育的,何必要出台那么多政策呢,因为真正的教育利益应该是长远的,而不是这样短暂的?因此,想真正留住人才,在教师队伍里真正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其实我们的国家还需要真正去学会公平对待老师。只是什么时候在发展中我们的教师才能真正获得客观的评价,才能真正被公平看待呢?我想需要几十年后吧!

  当然,几十年后也未必真的有人愿意客观去看我们的教育,去公正看待我们的老师。不过,我想唯一肯让大学生愿意落户山区,那只有出现一个奇迹。那就是让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教师成为人人尊重的责任和职业。让物质与精神不再分裂,也许那才是真正落户的时候。

ANOTHER
**********************************************************
大学生——21世纪的普通劳动者
——给大学女儿的一封信

朱国廷

燕雁:

你来信说今年春节不回家过年了,说是今年寒假时间长,你要利用这宝贵的时光,好好地充实充实自己,在你所喜好的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老爸支持你!请你放心,即使你不回家过年,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的饭桌上也一定有你的饺子,我给你盛得满满的,让你吃得饱饱的,把你的学业搞得棒棒的,将来对咱们的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燕雁,你再有半年的时间就要毕业了。时间紧迫,老爸希望你在这段时间里,圆满完成大学学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大学通知书,老爸曾三考大学未能获得,你为老爸实现了;大学毕业证,老爸更是憧憬了半辈子,老爸盼在明年的七八月份,亲眼看一看那大学毕业证书是什么样子的,它的含金量有多少,价值有多大。老爸希望在你大学毕业时,带回一张具有实用价值的证书哟。

说它“具有实用价值”,是相对没有价值的证书而言的。何为”没有价值”的证书呢?没有价值的证书,不仅指的是那“名不副实”的没有掌握大学学业的“假文凭”,还指的是那虽“含金量很高”,价值很大的“空文凭”。大学四年,拿回一张“假文凭”,老爸心酸;而老爸辛辛苦苦供你上学,你给老爸带回一张“空文凭”,老爸更是心寒!

为什么说“空文凭”会让老爸更心寒呢?因为老爸已经亲眼目睹,咱村你张大婶家的小涛,大学毕业已经四年了,高不成低不就,快成一个嫁不出去的大姑娘了,父母为她着急,她到满不在乎,无所事事,整天在家里呆着,啥事都不干,说是她是一匹“千里马”,“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在家“吃饱蹲”等待“伯乐”前来发现她这匹“千里马”。听说,她的大学文凭含金量就很高,是一所很有名气的大学发的。在老爸看来,她这张大学文凭就是“空文凭”,没有实用价值。这类“空文凭”,害人更深!它会导致人才损失,造成人身伤害。

燕雁,大学生,在21世纪可不会像在上个世纪,在社会上属于凤毛麟角了,现在,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知识阶层,我国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涌上社会,全国城乡,每年都有很多的大学生大学毕业了,找不到工作,拿着文凭找不到饭吃。这类“空文凭”的持有者,在现实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群体,空有大学毕业证,在家里吃闲饭的人不在少数,而且会越来越多。之所以出现这类“空文凭”现象,其一是社会的根源,当今社会,大学生不包分配了,大学文凭就失去了它的光亮度;其二是这类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结果。他们高高在上,自认为了不起,非好的单位不去,非不合心意的工作不做。宁可在家里呆着,我也不屈就“下等差事”,读了十几年的书,好容易上了大学,取得“进士”的资格,跟普通人为伍,那样,会自己降低身价,不利将来的发展。殊不知,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人的文化水平都在普遍提高,社会对人才的认定也在不断提升。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读了小高,就是“秀才”,就可当教师;到了八十年代,读了“中专”,就能成为“人中俊杰”,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而到九十年代末,大学生就不好找工作了。现在是21世纪,21世纪是一个人才济济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大学毕业会逐渐成为普通人的文化水准,换言之,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将会不再是“人才”而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小高”属于“人才”,到“大学生”不属于“人才”,这是社会的进步。每一次进步,社会人的文化素养都要上升一个档次,普通劳动者的文化水平都会相应提高。在农村,只我们这一辈人,有高中文凭的,就相当普遍。再过几年,大学生干农业,大学生当清洁工,也将不为新鲜。所以,希望你做好思想准备,千万不要以“我是大学生,我是人才,我是千里马,我要让社会接纳我”走出大学,要以“我是一名普通劳动者,我要融于社会”出了大学门,我就到社会上去闯荡,在闯荡中找到自身的位置。这个位置,可能在国家政府机关,可能在企事业单位,也可能在三资公司,就是自己开业,当小老板,也很有可能。总之,无论在哪儿上班,干什么,都属于“工作”。在政府机关上班,是工作;在私人企业上班是“工作”;自己外出打工也是“工作”。不管干什么工作,只要你对你所爱好的事业心存长久之想,把它作为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去研究它,抓住业余点滴时间,向自己所喜爱的方向发展,只要你拿出成果来,科学不会舍弃真诚爱它的人们。到那时候,社会就不会埋没你,浪费你,你的爱好与职业就会实现统一,你就可以潜心于你所爱好的职业:这就是所谓的“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

燕雁,老爸知道你是一块金子,也百分之百地相信你这块金子定会发光,更确信你明年拿回家的不是一张“假文凭”,也不是一张“空文凭”,而是一张“实用证书”。这张“证书”好比一张证明信,上面写着:燕雁——具有大学学历的普通劳动者。



河北省蠡县中学

老爸 朱国廷

2008年1月16日




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
「傳統」不反省 就沒有價值 鼎泰豐學徒 強過大學生

(理財周刊)
蔡聖裕

  教導小孩具有理財概念,讓他了解金錢的重要性,並以賺錢與否的敏感度來考慮未來出路,就傳統華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來看,是一件背道而馳的概念。其實讀書是一件好事,只是目前的孩子,往往不知為何而唸書,反而只是為了不想出社會工作才唸書,因此,只能製造出一大堆有文憑,但找不到頭路的沒用讀書人。
  相對的,在不違反本身的興趣下,以未來如何賺錢立足於這社會上,來決定是否繼續升學或就業,這不僅可以避免社會教育資源的浪費,也才沒有18分即能考上大學的荒謬,其實「惟有讀書高,萬般皆下品」的時代己過,未來是一個「術業有專攻」的時代。

  我常常跟我的小孩說:如果對讀書沒興趣也很好,就到鼎泰豐當學徒,以後成為有名的大廚後,或許會和法國一樣,能夠被高級餐廳以大廚名字命名,身為老爸的我也與有榮焉;就算達不到那麼高成就,能夠養成一身好廚藝自立門戶,並在餘暇之際,煮一頓好吃的飯請我,也強過渾渾噩噩讀完大學找不到工作,只能在家裡當個寄居蟹族的大學畢業生。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森塔爾曾經做過一個有名的實驗,他把一群小老鼠分成兩組,A組交給一個實驗員,告訴他這一群老鼠是精挑細選後比較聰明的一群,要好好的加以訓練,B組則交給另一個實驗員,告訴他這個群組都是智力很普通的一群老鼠。

  這兩個實驗員分別對這兩群老鼠進行訓練,測驗的方式是讓他們穿越一個有重重障礙的迷宮,對老鼠而言,出口的食物是誘因,但是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牠會常常碰壁,老鼠必須要透過記憶力才能走出去,而最後證明,較有智力的A組老鼠成績,的確比B組明顯的好了許多。

  針對這個結果,羅森塔爾教授提出了他的看法,他對老鼠的分組其實是隨機的,並非先前所說有智力上的差距,因為他根本不知道哪隻老鼠是聰明的,或是反應遲鈍的。

  重點是實驗員都「相信」了教授所說的話,所以A組實驗員就用對待聰明老鼠的方法來進行訓練,結果這群老鼠真的變成了聰明的老鼠,這就是在心理學上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雖然是對老鼠的實驗,但卻隱藏著一個重要的人性,就是人們會朝著被期待的方向前進。

  讓我們打破「惟有讀書高」的傳統舊思想,重新塑造對孩子的期待,只要能夠獨立自主、賺錢行善社會,當個學徒也不賴。

  作者現為輔仁大學國貿金融系講師、安貞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並擁有會計師、稅務代理人、證券分析師、期貨交易員之證照資格。



^^^^^^^^^^^^^^^^^^^^^^^^^^^^^^^^^^^^^^^^^^^^^^^^^^^^^^^^^^^^^^^^^^^^^^^^^^^^^^^^^^^^^
大学生求职之“十大”最有价值证书,有没有高手评价一下??  

职场老油条

证书代表了大家的能力;  
证书代表了大家在大学期间没偷懒;  
证书代表了一种追求上进、不甘平凡的生活态度。

NO.1:英语证书
NO.2:计算机证书
NO.3:学校证书
NO.4:第二外语证书
NO.5:财务类证书
NO.6:专业资格证书
NO.7:兼职实习证明
NO.8:发表论文、专利证书
NO.9:竞赛获奖证书
NO.10:毕业证、学位证、第二学位  



>>>>>>>>
NO.1:英语证书   

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CET-4,CET-6):极其重要;   
专业八级:只有英语专业才有资格考,但很多职位要求,如翻译或者外籍主管的助理;   
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证书:证书不重要,能力重要,面试的表达重要;   
英语中高级口译:含金量很高;   
托福(TOFEL):只有少数企业会问到是否考过托福,但同时会担心你工作不久后,可能会出国溜掉;   
雅思(IELTS):少数英联邦国家企业会注意到你考过雅思,但绝不是必要条件;   
剑桥商务英语(BEC):证书说明了你的英语能力,还有你在大学里很好学,懒惰的同学不会去学,或者学了考不过的;这是企业关注的。   
托业考试(TOEIC):鸡肋,有比没有好;没有培训,只是考试,企业不感冒。   

小结:四六级证书最重要,其他有比无好;至于口语,关键看面试时的表现。   


NO.2:计算机证书   

Office操作是基本技能,不需要证书的。   
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有些大城市申请户口时用,必要条件,如上海市。   
此外还有三级和四级。   
其他如:ACCP、MCSA、CCNA,以及名目繁多的专项技能计算机证书,则与未来具体的工作选择相关,不是每个企业都会看重,甚至知道这些证书的。   

我们统计了应届生(www.yingjiesheng.com)上约5万条招聘信息,18.6%的招聘信息中提到了计算机,但提及具体证书的不到0.1%。更多的描述是模糊的,例如:“从事Java编程两年经验”“熟练电脑操作”。对很多同学来说,如果从大二开始学习Java,到大四时可以算做三年经验了。   

关于计算机技能的各种培训很多,但被企业认同的证书却不多,关键看实际操作技能。   



NO.3:学校证书   

包括:奖学金证书、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等   

奖学金证书非常重要,有的HR看不懂大家给出的各种复杂算法的GPA,但一看是否有奖学金,就有一个大概印象了。奖学金证书被很多企业列为筛选简历的必要条件,没有奖学金,就没有面试机会。   

学生干部经历非常重要,如果再有一个“优秀学生干部”的证书,就更能起到证明作用了。   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在申请户口时候可以加分(上海),非常重要。   

还有一项不是证书的,党员,在申请公务员、到中学当教师的时候,作用很大。   



NO.4:第二外语证书   

会一门第二外语,将大大增加进入相关企业的机会。   
时下比较热门的第二外语:   
日语(世界500强中87家日本企业)   
法语(世界500强中36家法国企业)   
德语(世界500强中35家德国企业)   
韩语(世界500强中13家韩国企业)   
其他如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因为中国与南美国家的经济往来,与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合作,前景看好。   
还有,学习德语和法语,不仅是找工作,还可以在申请到德国或法国留学时起到作用。   



NO.5:财务类证书   


注册会计师(CPA):共五科,每科报名费80元   
注册金融分析师(CFA):需要相关方面3年以上工作经验,考证难度很高(考证费用2~3万元)。   
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ACCA被称为“会计师界的金饭碗”。英国立法许可ACCA会员从事审计、投资顾问和破产执行的工作,有资格直接在欧盟国家执业。(考试费用在2万元以内)。   
希望从事财务工作,或者以后要做职业经理人的,财务知识必不可少,财务类证书和财务知识使你早日成功。   

NO.6:专业资格证书   

很多很多,要看专业和行业情况,如:   
律师资格证书,适用于未来立志于当律师的同学;   
CAD工程师认证证书:多用于机械、室内装饰、建筑行业;   
导游资格证书:根据国家规定,导游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报关员证书:有证书才有资格;   
人力资源从业资格证书;   
国家司法考试证书;   
驾驶证:不是应聘司机才需要   ......   等等。

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持证上岗,如果应聘时已拿到这些证书,会有极大的优势。   



NO.7:兼职实习证明   

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才叫“应届生”,所以工作才难找。   
但是,具有了相关的兼职实习经验,就成了应届生中的“有工作经验”的,具有优势,脱颖而出。   
参加一些知名企业的实习生计划,更有可能直接留在公司工作,如:宝洁80%实习生留下成为正式员工;GE50%留下:IBM50%留下,等等。   
有相关企业兼职实习经历及证明,求职时极具优势。   


NO.8:发表论文、专利证书   

对于研究生来说,做过相关项目,撰写过有质量的相关论文,被EI/SCI收录,这些发表论文的证明,在寻求相关工作的时候会有极大的帮助。   
另外,本科生或研究生在申请出国的时候,如果发表过高质量的论文,就更容易获得国外教授的青睐。   
还有专利证书,在申请户口中起加分作用。专利申请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类型,发明专利较难,但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还是非常容易申请的。拥有专利和申请专利都可以获得户口加分,而且企业对专利证书也很重视。   


NO.9:竞赛获奖证书   

大学里或者社会上的各种竞赛,获奖证书也非常受青睐。   
一名同学大学里多次参加辩论赛获奖,被一家企业老总直接聘为总裁助理;   
西安交大一名同学,挑战杯获奖,直接获得了麻省理工(MIT)的全奖;   
上海交大两名参加ACM竞赛获奖的同学,李开复直接打来电话抢先挖去;   
欧莱雅“全球商业策略竞赛”的获奖者,大多直接获得了在欧莱雅工作的机会;   
浙大一名同学大学四年不断参加各类编程比赛,累计赢得奖金20万美元,近日被topcoder聘为中国技术副总裁;   
等等,通过参加竞赛锻炼能力,获得证书,找到工作的例子遍地都是。   



NO.10:毕业证、学位证、第二学位   

这是最重要的证书,存在三点区别:
一是名牌院校和普通院校的区别;
二是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区别;
三是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区别。   

专业背景是企业最最看重的,很多职位只给限定专业毕业同学面试机会。   
具有第二学位,跨学科辅修某些专业,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也是很多企业所看重的。   
虽然说企业看重能力,而不是学历,但名牌大学、热门专业,就是一块有分量的敲门砖,进得门里才有机会展现能力。   


总结:   

证书代表了大家的能力;   
证书代表了大家在大学期间没偷懒;
证书代表了一种追求上进、不甘平凡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