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Jul 2007

"斩首"策略


外资在华并购斩首策略引发担忧


胡斯然/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 13:48 《时代信报》

棋至中盘,突然变招。
  以“新农村建设”为首要议题开局的“两会”,因为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的一番发言,将另外一个关于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敏感话题,变成了最引人瞩目的主题。
  对向外资出售银行和企业股权的强烈反对,以及对于海外投资者利用税收减免政策压垮本土竞争对手的担忧——这是会议进行到一半时,“两会”给关于推进中国改革的热烈讨论增添的新内容。
  “如果听任大量获利和财富落入跨国公司手中,中国民族工业的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将逐步消失,国内龙头企业的核心部分、关键技术和高附加值就可能完全被跨国公司所控制。那样,即时国内生产总值很大,也是‘虚胖’,也可能危及我们的国家利益,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和主权带来威胁。” 李德水说。
  针对外资垄断性并购我国企业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李德水是首位表态的中国部级经济官员。同时,他的发言之所以得到如此强烈的反响,主要是在3月4日召开的政协经济组联席会上,他的“听众”里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有金人庆、周小川、刘明康、尚福林等经济官员。
  观点并不孤立
  关注度的升级,令众多跨国公司开始担忧上述反对声音成为主流意见,开始进行新一轮的紧急攻关。而一些外电,也将李德水的讲话理解为中国外资政策风向转变的标志。
  要知道,在“两会”期间,李德水的观点并不孤立。
  “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是企业和国家经济走向全球舞台的必经之路。但是,在跨国公司扩大占有其他国家市场时,往往使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甚至会威胁一国经济安全。”这是全国工商联提交的名为《关于建立国家经济安全体系的建议》的提案中的一段概括性表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也指出,跨国公司对于中国企业的并购完成后,往往有两种做法,一是终止企业运营,以达到消灭竞争对手,获取国内市场份额的目的;二是把并购获得的企业转变为其下属的加工企业,作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既没有知识产权,也没有核心技术。
  “我一直在担心,没有针对恶意收购的法律,可能给投机分子以可乘之机,”中国民生银行行长董文标表示。
  人大代表谢朝华更一针见血地指出,柯达、微软、富士和思科均在各自的市场中抢占了主导地位,但地方政府为何要给这些跨国公司提供减免税待遇,而不扶植本土企业提高其竞争力呢?
  到处有收购对象
  正因为外资在国内享受的“超国民待遇”,一些跨国公司或基金在华并购的基本要求是三个“必须”: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条目前正在成为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并购活动的基本要求。” 李德水说。
  这一策略被称为外资并购的“斩首”策略。
这种高要求一方面体现了外资在中国并购的“进攻性”,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外资对当前中国并购市场的形势判断:这是一个刚刚涌现的冒险乐园,到处充满了便宜的收购对象!
  不错,对于相当一批外资来说,现在是收购中国企业的最好时机,收购价格正像中国的劳动力一样,与欧美市场相比十分廉价。在国内啤酒行业、日化行业、胶卷行业、电池行业的并购,外资都有经典的并购与出售案例。
  上周,G华新披露将通过定向增发引入跨国水泥巨头豪西盟的消息,四川双马被拉法基并购、冀东水泥也传言被外资并购;去年,龙头企业徐工科技被美国私募基金凯雷间接收购;欧洲私人资本PAG以杠杆收购号称国内最大的婴儿用品公司———好孩子。
  

中国到底有多少便宜的收购对象?

  国泰君安将30倍市盈率以下的公司按并购潜力系数统计出113家公司。但有市场人士也认为,在1400家公司中,完全可以找出200家并购目标。

  经济民族主义

  针对来势汹涌的外资并购势力,李德水呼吁采取行动,限制跨国公司并购本土企业以确立在华市场垄断地位的“恶意”行为。
  从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发展来说,进行合理的管制并非没有道理。事实上,这种管制也是国际惯例,许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面对关键行业的收购时,都会无一例外地“讲政治”。
  在德国,公司法规定跨国收购中当一个人收购德国公司25%或50%以上股份或表决权时,必须通知联邦卡特尔局;当收购产生或加强市场控制地位时,这种收购将被禁止。众所周知一个例子是,2004年末联想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遭遇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审查:该交易是否构成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
  法国宣扬“经济爱国主义”,来抵挡外资的收购。韩国计划关闭令外国投资基金获得大量免税利润的漏洞。
  而去年美国国会迫使中海油放弃对美国石油企业优尼科的收购,更是让中国尝到了经济民族主义的厉害。
  损失600亿美元
  但中国国内的强硬论调,并没有阻止中国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上周四确定三家华尔街投资银行帮助安排其首次公开招股(IPO)事宜。
  该行预计今年稍后在香港上市,集资约100亿美元。中国银行计划在第二季上市,集资约80亿美元。
  这两家银行正在追随中国建设银行的脚步。后者在去年10月上市,集资达到创纪录的92亿美元,此事可以打消目前中国出现的许多批评意见。
  批评家质问,中国为什么要花费数以十亿美元计的资金剥离国有企业的
不良资产,只是为了把这些企业大量廉价出售给外国投资者,而这些投资者只是不劳而获,眼看着这些企业的股价飙升?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估计,自1993年以来,中国已因企业赴海外上市而“损失”了600亿美元。如果这些企业在中国国内上市,其IPO价格本来会更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