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Nov 2007

闸蟹效应: 被传奇卷起的财富漩涡

闸蟹效应: 被传奇卷起的财富漩涡

精品时尚生活十五年有奖征文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本报记者 祖佳

  “闸蟹季”还没有结束,食母蟹正当时,因此尚不能统计北京乃至全国食客为曾经传说中的大闸蟹投下了多少银子。但从北京街头巷尾呈密集分布的“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来分析,今年蟹商的收益该是不错的。当然,为闸蟹而开怀的远不止阳澄湖人民,背负着历史传奇使命的阳澄湖闸蟹们,在市场经济的诱使下,俨然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从阳澄湖到全国的湖,从食客的追求到投资者的着力点,“闸蟹效应”正在显示着自己横行的经济力量。不过,倘若把眼光移开阳澄湖,从嵩山少林寺到勐海普洱茶……这些皆由传奇卷起的财富漩涡,想来多是“闸蟹效应”的显现。

  关于阳澄湖大闸蟹的传奇,在食客的记忆里可以追溯到很早,但真正能让国人摸得着的,大约是在1970年之后。“那时候作为阳澄湖大闸蟹全国唯一供货地区,我们几乎把所有捞上来的大个闸蟹都送到了国家水产公司,之后大多卖到了香港,据说挣了不少外汇,但与我们的关系不大。计划经济,放养在湖里的闸蟹很难让人和钱产生联想。”孙惠明是江苏昆山巴城镇本地的蟹商,虽说在阳澄湖大闸蟹最佳产地巴城镇生活了快60年,但孙惠明坦言类似自己这样的“阳澄湖人”在此之前根本就没有注意过闸蟹的价值,“1960年前后,闸蟹也就是孩子们的零花钱,一个晚上撒网下去能捉一大堆,活着弄到城里卖4毛多1斤,那年头大米每斤卖1毛6,猪肉7毛多1斤,但谁都没想到闸蟹能养活人,种田才是本份。”当时身为渔民的孙惠明一度对自己的境遇极为悲观,“当时在阳澄湖,种田农民的生活远好于渔民,至少有房有粮。在大生产的年代,渔民捕捞鱼虾上交给大队挣工分,不能用鱼虾和农民直接换粮食,渔民的粮食由国家统一供给。但闸蟹不计数,当年类似螃蟹、甲鱼、鳗鱼之类的东西几乎贱得没人要。”

  按照官方说法,1984年阳澄湖地区成功解决了蟹苗人工繁殖,但在孙惠明的记忆里,得知养闸蟹能挣钱的消息还是从自己住在太湖的亲戚那里。“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阳澄湖边上就出现了养闸蟹的,那时候闸蟹就已经卖到了15块一斤,但大家都没怎么当回事。后来听说在太湖那边养闸蟹的都发大财了,而且打的都是阳澄湖的旗号,这才醒过闷来。到外边一打听,不知道为什么,阳澄湖大闸蟹早已名声在外了。”孙惠明至今都不明白阳澄湖大闸蟹的名声怎么就会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爆发了,就连政府都动了起来,开始鼓励农民大量养蟹。类似孙惠明这样的渔民,几乎没有什么抵押,但在政府的帮助下也能轻松取得贷款。“巴城镇1991年划分水面的时候,18万亩水面对于周边农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于是每家分得的水面相当大,从100亩到1000亩不等。积累到1994年,阳澄湖本地出产的大闸蟹卖价在每斤120元左右,江苏周边的闸蟹价钱和阳澄湖的差不多,浙江产的便宜一些,但大家确实都富了。我在1994年当年便赚了10万多元,闸蟹火了。”

  

与阳澄湖产地的时间节点同步,1994年的北京也正流传着四句验证时尚的民谚:“喝红酒、吃闸蟹、看精品、逛燕莎。”

  马甫林就是当年这一时尚流行大潮的实践者。作为“中国先富起来的那批人”,相对于享受生活来说,马甫林其实还是更喜欢追逐财富。“1994年,我在北京开了家吃闸蟹的馆子,门面不大,但利润不少。开始我是坐店收蟹,但到了1997年我就坐不住了,那时候昆山巴城镇所有劳动力已经全部养蟹了,有渠道的已经积累了上千万元的资产。”马甫林从1997年开始到阳澄湖进行养蟹投资,不到5年的时间,将自己的资产翻了两番,“我在阳澄湖包了30亩湖面,在太湖包得更多一些,根本不用担心闸蟹会卖不出去,距离出蟹还有20多天,镇上就已经有车等着了。”除了江苏和浙江之外,在马甫林的印象里,几乎全国所有的水产养殖户、水产商都在憋着发闸蟹的财,市场上真真假假的阳澄湖大闸蟹很多,但最终还是都卖了,小小闸蟹被相当多的传奇笼罩着,类似“品位”、“时尚”、“地位”之类的定语都加在了阳澄湖大闸蟹的前面,一时间好像一个人不懂得吃大闸蟹就不能进入所谓的圈子了,阳澄湖大闸蟹成了一种标签,财富的标签。“2000年前后,媒体上铺天盖地讲大闸蟹,讲阳澄湖,在我看来一只螃蟹都快戴上光环了,总之是风光无限,受益的人无限。但想从中获利的人多了,问题就出现了。到了2002年,阳澄湖上的网围养殖到达最高峰,网围弄得湖面像巨大的蜘蛛网,农民在网围间留下极窄的水道,供自家小船去投食,大一点的船根本开不进去。”但与养蟹火爆形成反比的是市场的反应,“2001年的时候,香港的不少饭店已不愿挂‘阳澄湖大闸蟹’的招牌,他们认定阳澄湖的大闸蟹个子小了、肉质也差了,对比之下,他们打出了‘江苏清水大闸蟹’的招牌。”来自内地以外地区的流传口碑几乎就是风向标,就是从2002年开始,阳澄湖大闸蟹停止了价格连续上扬的趋势,马甫林也趁机退出了这个圈子,但利用在阳澄湖大闸蟹身上学到的操作手法,马甫林果断切入了“冬虫夏草”市场,在类似传奇的包裹下,在“闸蟹效应”的影响下,今年马甫林收益颇丰。

  今年收益颇丰的还有那些为“阳澄湖大闸蟹”坚持的人,在经历了2002年之后的养殖整顿和今年6月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后,原来在北京红桥市场,现在经营“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的许仁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选择经营专卖店也是维护阳澄湖大闸蟹生命力的一种手段,多数人都不愿意看到闸蟹经济链就那么断了。”

  关于阳澄湖大闸蟹的传奇还在继续,与之相关的“闸蟹效应”依旧显现,只是闸蟹的起落并不是“闸蟹效应”的全部。那些以传奇开头,用经济铺垫进入高潮的故事,哪一个不再示范着“闸蟹效应”的力量?从李连杰身边的牧羊女,到金庸笔下的《易筋经》,再到释永信大师开办的“武僧学习班”,少林寺的传奇正在与人民币的光芒交相辉映;从马帮送茶进北京,到故宫送茶回故里,再到投资陈茶遭遇瓶颈,普洱茶的运行轨迹和大闸蟹的兴衰脉络又有几多相似……

  山东宁阳蟋蟀尽管相对小众,但在“虫界”的传奇一点儿都不逊于阳澄湖大闸蟹在食客中的影响。据说从清朝开始,从蟋蟀谱上可以查到很多“将相”和“虫王”级别的蟋蟀都来自这里。按照村主任刘明新的说法,卖蟋蟀的收入几乎能占到宁阳人全年收入的一半,“比如今年,8月以来全村增收了200万元,平均每人5000元不成问题。更不要提周边应着‘宁阳蟋蟀’名挣钱的了。但现在古城村里的蟋蟀早名存实亡,过去抓虫一般以半夜至凌晨为主,抓到大虫收起装罐。小的和雌的一律放生。现在大的小的,雄虫雌虫一起抓,几乎是在赶尽杀绝。县里曾出台地方性法规,禁止捕捉雌虫以增加繁殖,根本不管用。全民疯狂捕虫造成资源急剧减少,估计再有几年宁阳蟋蟀的传奇就要结束了。”宁阳蟋蟀的今日也该被记作是“闸蟹效应”的作用。

  钱的力量果然是天翻地覆的,甚至顺便摧毁了那些曾经传奇的基础,“闸蟹效应”卷起的财富漩涡说到底依旧是一柄似曾相识的双刃剑。

闸蟹经济

  这几天,在北京的人随便翻开一份报纸、打开一个频道、收听一个节目,都会有大闸蟹在爬来爬去——有图片、有文字、有故事、有解说、有画面、有访谈、有探秘、有声音。这么说吧,如此多的媒体几乎同时为了一只蟹子而兴师动众,让人们想不关注它都难。事实上,就是这一只小小的蟹子带动了一种经济模式,暂且称它为“蟹经济”。所谓“经济”,就必然与金钱相关。“蟹经济”更像一场巨额利润下的游戏。

  闸蟹走红 一场利益预谋

  阳澄湖的螃蟹是如何变得值钱起来的?首先,阳澄湖的人大声地说他们那儿的螃蟹非常著名。当然,不能在家里说,要到电视上、报纸上去说。这时,阳澄湖的螃蟹便从5元一只涨到了50元一只,市场上也开始出现了冒牌货。阳澄湖的人便用更大的声音声称将对“著名”的阳澄湖大闸蟹进行防伪包装,并且在媒体上公布。于是,50元一只的螃蟹又长了若干倍,成了数百元一只。

  “我们的蟹也是青背、黄毛、金爪、白肚,阳澄湖有的养殖条件我们也有!”说这话的是洪湖、太湖等地的大闸蟹生产者,不难听出他们语气中的不服,甚至不屑。但不管怎样,事实的确是在市场上,阳澄湖大闸蟹的售价是洪湖、太湖大闸蟹的两倍还多。为什么两种大闸蟹的售价差距会如此之大?业内人士的回答往往是说因为“品质”的不同,而这让不少洪湖、太湖等地的大闸蟹生产者颇感不平。毕竟,阳澄湖没有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也并非天底下只有阳澄湖才适宜螃蟹的生长,连养殖大闸蟹挣钱最多的阳澄湖农民们也坦言:“谁会想到,原来最贱的东西现在最值钱了。”

  细究起来,在土生土长的阳澄湖人刚刚决定投入巨资养殖大闸蟹的时候,太湖养蟹的农民早已经发了大财。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勇士,接下来“吃螃蟹”的则是食客,可从阳澄湖的经验来看,这食客却比只知道埋头苦干的勇士更有智慧与谋略。

  这年头,不知道什么东西什么时候就会突然火了。这些日子又火了一位,来自苏州,人称“阳澄湖大闸蟹”。一堆不服气的:“它怎么火的?谁点的火?点的什么?用什么点的?谁加的柴火?就一蟹子,凭什么这么火?”说完了却还是一样,去超市偷偷买蟹细细品。又是造势,又是涨价,又是防伪,又是分级,又是限量,又是软广,这就是人家阳澄湖大闸蟹的营销水平。

  阳澄湖大闸蟹的火,除了古则有之的传统,还与被大肆宣传的“闸蟹理念”不无关系。吃大闸蟹是一种风尚,有钱有闲阶级更是将吃蟹上升到了一种生活情调,更甚于文化。年深日久,相沿成习,这便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时尚潮流。对好面子的国人而言,就算再不待见那小小的蟹子,就算再吃不惯那带腥的味道,也必须为了“不跌份”、“不落伍”而忍下来。当然,有了“不得不吃”、“必须要吃”的社会氛围,接下来需要跟进的就是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营销手段。

  “在2002年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成立之前,百分之七八十的蟹农是亏本的,而协会成立后,百分之七八十的蟹农和经销商赚了大钱。”说这话的人叫杨维龙,官方身份是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会长。事实上,他并没有夸大其词。有业内人士表示,协会的成立对于整合阳澄湖资源、维护该行业的利益确实很有帮助,但这同时也为大闸蟹的垄断经营提供了可能。

  一位养殖场的经营者透露,由蟹业协会领头的营销吆喝已是一出老戏,先说减产,后说增产,再说涨价。看看今年的情形,虽说取消了指导价,但阳澄湖大闸蟹的价格却仍然一路看涨。从去年起,“阳澄湖要减产”的消息就在各种途径的传播下变得沸沸扬扬起来。带着“物以稀为贵”、“过了这村没这店”的心态,不少人加入了抢食大闸蟹的行列之中。“正常情况下,水产的价格与产量大小有关系,一般产量越大价钱越低。”一位业内人士说。反之,产量越小则价钱越高。从这个角度讲,阳澄湖大闸蟹的确应该涨价。

  但接下来,事情“峰回路转”。按照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的说法,丰收已成定局——“尽管阳澄湖大闸蟹的围网养殖面积比去年减少了1000多亩,但其产量不减反增。虽然数量少了,但个体重量大了,所以总体产量还是增加了。”

  不过,蟹大量多的必然结果却变成了“优质优价”。据记者了解,今年的特级阳澄湖大闸蟹在北京的超市卖到了328元/斤,比去年上升了约10%。以前,其指导价一抬再抬,实际上是为了提升品牌形象,让阳澄湖大闸蟹在高档宾馆、酒楼更加“吃得开”。“阳澄湖的水面面积只有16万亩,仅仅是太湖的1/20,本身产量也不高,但其定价策略对市场的影响却很大。”水产专家表示。而一位大闸蟹专卖店经营者的话也验证了这一说法。现在,让这位经营者发愁的不是没人买,而是没蟹卖,“像今年,虽然价格涨了一些,很多人还是早就下好了定单,人家不担心价格贵,就担心买不到。”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阳澄湖大闸蟹都保持着一贯的“高端路线”。据说,阳澄湖大闸蟹进入广州市场最多只有三个品牌,每天发往广东各地的大闸蟹也仅有400公斤左右。单一的销售模式对于维护销售者的利益颇为有益,他们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地控制阳澄湖大闸蟹在广州地区的供给总量,从而使大闸蟹能保持着一个较为“理想”的价格进行销售。当然,除此之外,炒作还是不可避免的。这几年,给螃蟹戴环、配IC卡……一番轰轰烈烈、声势唯恐不大的防伪工作展开之后,人们对于大闸蟹的兴趣更大了。需要这么大费周章的,一般都是好东西,这就是许多人的心理。2006年10月,《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适时”地出台了。《办法》对阳澄湖大闸蟹进行了界定,真正的阳澄湖大闸蟹只在阳澄湖113平方公里范围内,经认定基地养殖并符合国家标准的中华绒螯蟹,才能被称为“阳澄湖大闸蟹”。那些虽然在阳澄湖长大,但产自非保护区范围内的、未按标准化进行养殖的大闸蟹不能被称为“阳澄湖大闸蟹”,外地大闸蟹放入阳澄湖中养殖一段时间后捞出销售的所谓“洗澡蟹”也被排除在外。此外,《办法》还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进行了进一步规范,要求生产者、销售者使用“阳澄湖大闸蟹”的名称销售时,必须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专用标志,并在此基础上设置防伪功能。

  有人说,阳澄湖大闸蟹之所以值钱,仅仅因为它是阳澄湖的。在价格上,“阳澄湖”三个字的附加值已经远远高过了阳澄湖大闸蟹品质的附加值。“太湖大闸蟹的品质并不在阳澄湖之下,但它却奈何不了沙家浜效应、品牌因素。”自称对吃大闸蟹情有独钟的老潘说道。而水产公司、酒店、商场也纷纷通过“阳澄湖”这三个字来做文章,使得阳澄湖大闸蟹的获利空间不断扩大。

  有人说,将蟹子卖成限量版奢侈品,也就是阳澄湖大闸蟹敢这么干。不管怎么说,目前看来,这种做法成功了。但它的有效期是多久,恐怕没有人能够答得上来。


20∶328 巨额利润下的“猫鼠游戏”


   剪下蟹身上那个白色的小环,“啪”的一声揭开膜,用稍微近视或老花一点都不行的好眼神仔细地辨认一下小环中心的数字,颤巍巍地以朝圣的心情打个电话,不出意料地听到自己买到的是正货的电子声音,可以开煮了!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掉厚厚的一叠钞票。

   有人说,一个东西有多火、利润空间有多大,看看它的盗版版本和数量就能略知一二。照这么说来,阳澄湖大闸蟹不仅火透了,而且有着巨额利润。

  在北京某地,不到100米的距离内连开了三家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与超市的销售不同,专卖店只在蟹季开门迎客,其销售也主要以礼品装为主。至于价格,自然可想而知。一个店主简单地算了笔账,他新开了4家专卖店,总投入约80万元。当被问到开这么多专卖店能否挣到钱时,他只是神秘地笑了笑,未做回答。不过,近期的一个调查却为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据一家京城媒体报道,在阳澄湖大闸蟹生产基地,刨除人工费等其他费用外,大闸蟹的养殖成本每斤也就20元左右,蟹业公司以特级蟹每斤140元的价格收购后空运到北京。坐了一趟飞机的大闸蟹,其身价至少翻了一番。在北京的超市,特级阳澄湖大闸蟹的售价为328元/斤。

  “大闸蟹是一个‘比较暴利’的行业。”一位业内人士的说法多少有些保守,“它当然比不过地产业了,可如果养殖业还算在农业范围以内的话,养大闸蟹和养猪、养鸡的利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之中,阳澄湖大闸蟹更是以“青壳、白肚、尖爪、黄毛”闻名,身价非同小可。让人惊讶的是,据一位知情者透露,一家银行就可以向蟹农高额放贷,但还款期只有短短的三四个月。而对蟹农来说,所有建船、装修费用大都打着白条,他们只盼望这一季的蟹市生意能够赚个盆满钵满,还上白条,还上贷款,当然,自己也要再有些利润。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通往阳澄湖畔马路上的车辆就如一条长龙,连绵不绝。可以想象,市场的繁荣与食客的纷至沓来不无厉害关系,他们几乎可以决定大闸蟹的命运。不仅如此,每年都有台湾人打着“飞的”去吃蟹,边吃边说“还是比在台湾吃合算多了”。于是,阳澄湖畔,渔家灯火。随着阳澄湖大闸蟹身价的不断上涨,近年来已经形成多个品蟹的集中船市。

  正因如此,面对太湖大闸蟹、洪湖大闸蟹、阳澄湖大闸蟹,在许多食客为吃蟹挑花眼的时候,专做水产品批发的老李已经连续3年毫不迟疑地选择经营阳澄湖大闸蟹。老李的依据是:“不管是真是假,阳澄湖大闸蟹总能卖最高的价钱。”也正因如此,总有相当数量的无良商人将产于异地的螃蟹带到阳澄湖去“进修”——有点良心的就“进修”一星期,让螃蟹们纷纷漂白了肚皮,染成了金毛;无良的索性直接在普通螃蟹的身上印上个“阳澄湖”激光标志,装上个蟹扣,再拿给不畏金钱的顾客看一看:“这可是真正从阳澄湖里捞出来的蟹呀!”于是,“冤大头们”个个心满意足地买了蟹离去。

  “你要是在市场上找到一只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我花10万元买下!”说这话时,老李的眼神异常坚定。尽管面对顾客,他也声称自己卖的是“正宗阳澄湖大闸蟹”。用老李的话说,目前,市场上的商家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实诚的”,即言明自己卖的就是洪湖、太湖大闸蟹;一类是“有关系的”,即能够通过特别渠道拿到产自阳澄湖的大闸蟹,这多为一些档次高的酒楼;另一类则是和自己一样“聪明的”,即不论大闸蟹来自哪里,一概打上“阳澄湖”的牌子,抱着愿者上钩的态度。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政策法规处负责人曾经表示,江苏地区的“螃蟹经济”每年接近百亿,已经占据了全国52%的份额,但只有阳澄湖大闸蟹被“盗版”到惊人的地步,以致出现十只“阳澄湖”大闸蟹九只假的现象。假货云集,用这个词来形容并不过分。客观地说,连年的假冒风虽然在无形中帮助阳澄湖大闸蟹抬高了身价,但也给了它沉重的一击。

  许是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阳澄湖开始使出浑身解数为大闸蟹防伪——2002年推出镭射标志,2003年推出激光防伪标志,2004年为每只大闸蟹戴上一个带有序号编码的塑料“戒指”,算是彻底让防伪标签进入了数码化阶段。据了解,“戒指”以每枚0.5元的价格限量发放给会员单位,给非会员渔民的价格是0.7元/只。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防伪技术反令冒牌大闸蟹大行其道。仅以激光防伪标志为例,2003年,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专门设置了用激光雕刻机为大闸蟹打印商标的中转站。蟹背上打印的标志内容包括品牌公司商标、网围养殖小区号码等。据中转站负责人介绍,送蟹来打印的人都要刷IC卡,还要详细登记数量和发往地。中转站只为加入蟹业协会的7家会员公司和IC卡持有者送来的蟹打印。但事实上,分散在各处的激光雕刻机台数已比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还要多,打印哪些蟹、打印多少,根本没法控制。按照经营激光打印生意的人介绍,一开始1.5元打印1只大闸蟹,到后来,打印价已经跌至1元、8角甚至5角,冒牌货也越来越多,“替大闸蟹打标志利润颇为可观,1台机器成本10万元,1个蟹季就可赚回。”据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会长杨维龙估计,当时市场中打印“阳澄湖特产”字样的假冒货数量是真货的10倍。至于防伪“戒指”,在一些水产品市场内,不少蟹商公然叫卖:“3元一个,要多少有多少。”

  据了解,因为冒牌货泛滥,还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职业——验蟹师。事实上,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进行打假,但在付出了巨大的打假成本后,却收效甚微。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一场“猫鼠游戏”就这样在打假者与造假者之间上演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采访中,面对记者,不少人直言担心:“费尽心思地为一种水产进行防伪,这成了阳澄湖大闸蟹的特色之一,但为这种特色埋单的究竟会不会是消费者呢?”对于这个问题,想必总有人心中有数,也许只是不便言明。

  闸蟹效应

  被爆炒的地方特产,其实远不止阳澄湖大闸蟹。甚至与其他天价相比,它那328元/斤的价格还称得上“靠谱”。在河南,少林寺过于频繁的商业化活动已经引起巨大的争议,但却依然挡不住释永信从方丈转型成为CEO的决心和脚步;在云南,“普洱热”到了几近疯狂的地步,其不断飙升的身价引发了投资人的兴趣;在新疆,和田玉早就已经以克论价,其中精品每克价格更是高达数万元,真正演绎了一出《疯狂的石头》;在上海,时速数百公里的F1赛车绝尘而去,留下一众狂欢过后的车迷和一群忙着数钞票的商人。

  由一物发挥威力,从一地流行起来,仿佛连锁反应,只一时,“闸蟹效应”便蔓延开来,快得让人难以置信。

  河南 少林寺方丈的CEO变身

  这座千年古刹及其方丈释永信一直都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它的商业化也最终冲撞了舆论敏感的神经。

  1996年,少林寺在中国寺院中率先建立了中文网站,随后又在网站上公布了《易筋经》、《洗髓经》、七十二绝技等少林武功秘笈。但那时,谁也不会想到,对互联网的利用仅仅是少林寺走向世界的一步,商业化似乎才是它的最终归属。近几年,除了接连不断的商业演出,少林寺还开办了少林实业发展公司、影视公司、武术推广办公室等各种商业化分支机构。此后,从一炷香的价格最高可达10万元,到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登封市政府奖励一台价值百万元的豪华车;从俄罗斯总统普京参观嵩山少林寺,到“中国功夫之星”评选这一商业活动落脚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及其方丈释永信一直都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它的商业化也最终冲撞了舆论敏感的神经。

  事实上,去过的人都知道,少林寺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人产生“深山藏古寺”的感觉。从郑州坐车过来,即使在修路的情况下,稍微绕一绕远,也只是不到3个小时的路程。几乎还没感觉到山路的坡度,人们就已经从一个公路的岔口看到那个著名的迎宾僧,再向右一转,经过一段商铺和武校堆砌的“迎宾大道”,就看到了并不宏伟的庙门。少林寺就是这样一座公路边上的寺庙。停下车,人们可以像走进家旁边的超市一样走进少林寺,当然,前提是购买一张价值不菲的门票。一座寺庙的资本创造力和商业意识也就这样被开启了。

  每一座寺院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倒退几年,少林寺的生存方式无外乎三种——卖门票、“卖”武功、收香资。可如今,少林寺也有了不少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这与释永信密不可分。释永信在《禅露集》中也有这样的观点:“佛教不避世,佛教如果避世,早就自取灭亡了。”少林寺这种“历史性格”与其他寺院明显不同,它在商业社会中采取主动原本就是可以预想的结果。

  有人说,释永信到来后,少林寺迎来了发展上的黄金时代。但不能否认,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少林寺所代表的禅宗文化被寺院外的商店、摊贩、饭馆和武校重重包围。世人对少林文化的夸大扭曲以及盲目崇拜,使得少林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中断、变形等尴尬局面。将少林寺当作一个文化产业来运作,甚至出现了滥俗和过度商业化的趋势。“寺院的经济独立,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应该是件好事。有了稳定的收入后,出家人就不必为衣食操心,能够安心办道,寺院也有实力从事弘法事业。但长此以往,很可能使僧团失去教化社会的功能,从而丧失其不可替代的功用,成为一个世俗的团体。”研究寺院经济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游彪如是说。

  少林寺究竟是一个学武的场所,还是一个修禅的寺庙;它究竟是一个商业景点,还是一个宗教圣地?少林寺在社会中的面目开始模糊。“这是个观念问题。安于清静的山门,卖卖香、收收门票,佛教的衰落是必然的。我们天天讲普度众生,不到众生中去,实际上一辈子也度不了几个,甚至都度不了一个,那么我们也就空有一颗慈悲心而已……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证明我们少林寺是有东西的,而且这些优秀的东西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并服务众生。”释永信的声音再度响起。

  美国《洛杉矶时报》在对释永信的报道中称,他“常常坐着配有专职司机的吉普车四处旅行,坐喷气式客机周游世界,与好莱坞名人过往甚密”,是“身披袈裟的首席执行官”。而英国《卫报》则报道,少林寺的生意做得很大,每年收入达1000万英镑,其中1/3归寺院。对于这些数字,释永信从不愿从正面予以回复,他只是说:“每个和尚所做的事情不同,有的专心于修行,有的努力学习,有的希望赢得追随者。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如果有些僧人想成为经营管理者,我想也是可以的。”为了帮助少林僧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释永信还送他们去读MBA课程。他说:“佛门弟子过去与世隔绝,如今时代变迁,僧人也需要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掌握英语、计算机等技能,甚至出国留学,这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佛教和传统文化服务。”

  事实上,释永信的被关注完全因为他身后的千年古刹少林寺。如今,他的身份是少林寺方丈还是CEO,外人不明白,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云南 普洱茶文化的商业解读


  今天,普洱茶的价格已经不再是由少数人来操控的了,而是由全民对茶叶的热情炒起来的。

  对于眼下的“普洱热”,本报从一开始就给予了很高的关注。而事实证明,这股热潮还有继续蔓延、泛滥的趋势。

  “存钱不如存普洱,买店就买茶叶店!”近年来,普洱价格疯狂飙升,甚至达到了“一天一个价”的程度。据统计,目前已有上千万人在炒普洱。在很多人眼里,普洱茶已经不再是一种茶品那么简单,很多人将它当成越放越值钱的“古董”。当然,这是一种“能喝的古董”。

  有人说,因为普洱茶被茶商当成“发财之源”,所以才造成价格虚高的局面。事实上,这话有失偏颇。今天,普洱茶的价格已经不再是由少数人来操控的了,而是由全民对茶叶的热情炒起来的——少数茶商通过手段将茶价炒起来了,然后全民参与进来。可以说,各方对普洱茶绞尽脑汁的用心,带动了这个茶种整体价格上扬50%甚至更高。

  2005年4月28日,由云南省茶叶协会等6个单位共同组织了拥有120匹马的马帮,由11个民族的46个马锅头赶着,驮着6吨普洱茶,从云南省思茅出发,踏上了北上北京的路程。这一活动标志着茶马古道的复兴,如今看来,也是普洱炒作的源头。根据行程安排,马帮将跨云南、四川等6省市,行程5000多公里,历时5个多月。稍早一些的2005年4月1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也启动了“马帮贡茶万里行”项目。一支由99匹骡马组成的马帮,驮着优质普洱翻山越岭,最后达到北京长城脚下,历时5个月。四个月后,进京马帮在西安进行了普洱茶拍卖,一饼标号2008的普洱茶被卖到4.4万元。到北京后,被拍卖的普洱茶饼卖价更高,这无疑为普洱茶的升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后,茶商的炒作让普洱茶迎来了第二次价格高潮。在他们的口中,普洱茶的保健功能以及特殊的收藏价值的说法也渐渐地从茶商的嘴里向全社会流行开来,普洱茶长时间维持着热销局面。

  但伴随着愈演愈烈的“普洱神话”,越来越多的质疑、纷争出现了。许多人都说普洱茶“越陈越香”,但市场上真正的陈茶是非常少见的。于是,一些商家开始做旧,而一般的顾客却很难分辨。到底普洱的价钱、等级如何确定?坊间的流行说法是年份越久越值钱,年份就是钱。事实上,时至今日,国家没有专门鉴别普洱年份的权威机构。


  新疆 和田玉的疯狂暴涨


  27年间,和田玉的价格涨了1000倍。

  和田地区,在玉龙喀什河河床上,挖掘机掀起的沙土遮天蔽日。当地居民说,每年10月至来年5月是最佳的挖玉期,因为这个时期没有洪水,挖玉比较安全。早在2002年玉石价格猛涨的时候,河床上曾出现过2000多台挖掘机同时工作的景象,目前玉龙喀什河已经吸引了20万各地的采玉人。

  曾有报道,玉龙喀什河河床沟壑纵横,犹如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在距离地表五六米深的沙土下面,历经亿万年积累起来的厚达3米至10米的古河床卵石层,早已被翻了个底朝天,翻拣过的卵石被遗弃到沟渠里,除了轰鸣的机器和拣玉人的身影,这里几乎看不见一丝其他生命的迹象。“玉龙喀什河两侧滥挖壕沟,破坏了原先的生态植被,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到玉龙喀什河的安全引洪。此外,滥采乱挖还加剧了河道的沙漠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无忧虑地说。

  这一切都源于和田玉的诱惑。27年间,和田玉的价格涨了1000倍。1980年,玉石市场上和阗羊脂玉籽料每公斤为100元,1990年为2000元,2000年为12000元,2004年为35000元,2005年达到了65000元,从2006年底至今更是达到了100000元,尤其是极品和阗羊脂玉籽料价格能卖到每克近千元,比黄金还要贵得多。

  对于和田玉器未来的走势,业内人士普遍看好,究其原因,一是越来越多人参与和田玉的收藏,不少人都喜欢在身上挂一件玉饰,讨口彩,图吉利。二是和田玉在中国的玉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历代很多皇帝都用和田玉制玺印,因而玉便也成了权利的象征。随着和田玉被选为奥运徽印之后,其市场销售额更是呈升温态势。三是和田玉为稀少品种。收藏界都有这样一种倾向:越是少的东西越值钱,收藏越有价值。经过多年的采挖,开采越来越困难,特别是上乘籽料更是难求。现在玩玉、收藏玉的人越来越多,也导致上乘的和田羊脂玉籽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和田玉成为中国继房产、股票、字画、黄金之后的又一个投资热点。随着近年来新富阶层的崛起与“黄金有价,玉无价”的市场需求,和田玉身价倍增,它成为品位与财富的象征。

  美国人说,玉石交易在中国人心灵上造成缺口。但在中国,专家预测说,未来10年,和田玉将是海内外收藏界的热门之一,和田玉的价格还有升高的潜力。经销商抱怨说,不断增长的需求滋生了赝品交易。但又有谁听到了来自玉龙喀什河的声音?滥采乱挖已使盛产新疆和田玉的玉龙喀什河千疮百孔,生态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这种耗尽资源式的掠夺性开采再不禁止,亿万年沉积玉龙喀什河的和田玉将被淘尽。

  上海 F1营销的全城总动员

  从城市营销的角度而言,上海市确实从F1中获得了极大的公关效应和广告效应,而且让周边土地升值和上海旅游业升温。

   2002年10月21日,国际汽联副主席、F1掌门人埃克莱斯通与上海签订合同,上海将从2004年开始连续7年承办F1国际锦标赛。F1被誉为与奥运会、世界杯齐名的三大赛事,也被称作最赚钱的赛事,但这种背景是源于一些发达国家繁荣的汽车产业和丰厚的汽车文化底蕴,而中国的F1市场才刚刚启动,市场前景还无法预测。

  即便如此,也无法阻挡人们投资的极大兴趣。据报道,上海市政府建设赛车场投资了26亿元人民币;7年向国际汽联交纳的报名费共计11.62亿元;8年的电视转播权费用共计12亿元。此8年间三项总投资近50亿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回收额需达到并超过6.25亿元,才能收回成本。如果再加上为扶持F1所需的三产项目,以及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相关配套设施,上海市需要投入130亿元人民币。

  当然,热情高昂的还有赞助商。在2004年F1上海站的企业赞助中,最大的一笔收入就是中石化的冠名。按照合同,中国石化集团以8亿元人民币的代价获得2004~2006年度的赛事冠名和央视转播权。按照中石化内部人士的说法,中石化此次搭车F1是为了配合其拓展海外市场战略,而且对于中石化来说,牵手F1强调的是产品内涵和F1特性的一致,比如中石化的沥青和98号汽油都成为F1上海站的专用产品。

  世界F1推广组织及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是F1运动的东家,按照F1的赢利模式,中国赞助商所有对F1的赞助费全数归F1组织所有,中国各方无论是中国汽联或上海方面,分文得不到。此外,在上海赛车场内打出的所有广告,收益人完全是F1组织,电视转播权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权也属于国际汽联。F1上海站的各项经营收入中,只有门票收入、附属商业消费以及一些外围的户外广告收入归中方经营者所有。在国外,每场F1比赛观众可达20万~30万人,每张门票价格为100美元到2000美元不等,而F1上海站的票价低了许多。尽管如此,为了扩大F1在中国的影响,上海国际赛车场有限公司还是花了1.5亿元人民币,买下了F1赛事2004年的电视转播权,并免费赠予央视。

  F1究竟为上海市带来了多少实际收益?上海国际赛车场的投资回报比又是多少?这无疑是很难计算和衡量的。事实上,F1大赛是上海市政府进行政府营销,整合政府资源,进行商业化运作的典范。从城市营销的角度而言,上海市确实从F1中获得了极大的公关效应和广告效应,而且让周边土地升值和上海旅游业升温。F1与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并列为国际三大赛事。这样一个国际化比赛需要的是一个全面产业链条的支持。F1实实在在的“聚金效应”则是上海市政府所乐于看到的。据官方统计,仅仅是F1上海站举行的首年,赴上海旅游的海外游客就达到了350万人次,这之中,10%是冲着F1来的。在本次F1比赛期间,赛车场方圆300公里以内酒店全部爆满,上海以及周边城市等地酒店入住率上涨20%,价格也升了一倍,靠近赛场的一些酒店住房价格甚至是平时的4倍。对上海市政府来说,承办F1象征着这个城市处于世界先进城市前列,这对提升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和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来看,地处上海西部的嘉定已经被规划为汽车制造业和对外贸易的基地。借助F1比赛拉动上海的汽车工业,同时发展相对滞后的上海西部经济,正是上海市政府的醉翁之意。
  不过,与奥运会一样,F1也是一个营销大舞台。很多城市曾因举办奥运会而元气大伤,很多企业因赞助不当而一蹶不振。在依然缺少汽车文化底蕴的中国,F1是否能给参与各方带来丰厚回报,显然也是未知数。正如F1组委会副主任邱伟昌说的:“申办F1不易,要办好且连续7年使它健康可持续发展更不易。


  后 记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名贵特产在商家疯狂炒作下,价格一路飙升,频频出现新“天价”。而且,更为可怕的是,看到难以估量的“闸蟹效应”,不少地方开始生造特产——只要能够看到利润亮光的,就无一例外地享受到了被包装、被吹捧的待遇。没有了文化积淀,违反了市场规律,对地方特产的过度制造与开发更像一场闹剧。这场闹剧还能持续多久?谁也无法回答。只是,市场虚火、假货盛行最终会让那些“天价神话”破灭。

  可惜,意识到这一点的还是少数。对相当数量的人而言,在利润面前,“要理性思考”“要将眼光放长远”的建议倒如同笑话一般,听听即可,不听也罢。

  那么,下一个被炒热的又会是什么?河豚?或是其他,只要有利可图,抑或有被包装的可能。

----



^O^

No comments: